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教育領域發(fā)生著深刻變化,“無處不在的學習”“沒有教室的學?!薄耙蝗艘粡堈n程表”等創(chuàng)新實踐的出現,極大地改變了傳統(tǒng)教育的運行規(guī)則。在這個大變革時代,教師作為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職業(yè)之一,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新挑戰(zhàn),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新機遇。
教師轉型是“互聯網+教育”的第一要務
教師產生并成為一種職業(yè),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最初的教師是由長者和官吏來承擔,以兼職的形式來開展教育活動。隨著時代發(fā)展,人類積累的知識越來越多,知識的傳授走向專業(yè)化,教師由此開始成為一種獨立的社會職業(yè)。1966年,國際勞工組織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關于教師地位的建議》,首次確認了教師職業(yè)的專業(yè)性質,并把教師列入“專家、技術人員和有關工作者”的類別[1]。在人們的眼中,教師是知識和智慧的化身,主要職責是向下一代人傳遞知識、傳授技能,幫助他們適應社會發(fā)展。進入新世紀以來,人們對教師專業(yè)有了新的認識,教師又被賦予了“反思實踐者”、“教育專家”、“研究者”等角色[2]。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傳統(tǒng)的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正面臨嚴峻挑戰(zhàn):第一,在互聯網時代,知識取向的教學可能會被技術所取代。如果教師只是知識的代言人,那我們完全可以采用慕課的方式,找全世界最優(yōu)秀的文學家教語文、最優(yōu)秀的數學家教數學,最優(yōu)秀的物理學家教物理、最優(yōu)秀的歷史學家教歷史……哪怕有人會說,這些專家不一定擅長教學。那我們也可以集中最優(yōu)質的資源進行教學技能培訓,或是在同類型專家中尋找一個既有淵博知識又有教學能力的人,這些想必都不是難事。第二,在互聯網時代,誰學得更快,誰就是老師。過去,教師作為年長者,憑借年齡優(yōu)勢在特定的文化系統(tǒng)中通過學習和日積月累的經驗,比年輕者知道得更多。今天,年輕者通過網絡或其他技術手段,有可能比年長者知道的更早、更快、更全面。實際上,相對呈指數增長的海量知識而言,“專家”和“新手”之間的距離被不斷縮小,后來居上將成為未來社會的常態(tài)。誰學得更快,誰就是老師。第三,在互聯網時代,“知識就是力量”將被改寫。在互聯網時代,所有人都可以通過網絡隨時隨地獲取所有可以公開的知識,每個人能獲取到的知識都是一樣的,不存在明顯差異,如何發(fā)現知識、精選知識、運用知識的能力更加重要。知識將不再是唯一的力量,甚至不是最重要的力量,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價值觀、個人品質等將重獲生機,在教育中擁有與知識同等重要的地位。
第一招
現代教育強調規(guī)?;蜆藴驶?,核心是通過整齊劃一的教學流程批量化生產人才。在教學中,教師更多是把學生視為班級中的一員,而非獨特存在的個體,于是,總有一部分學生“吃不飽”或“吃不了”。盡管這些學生并不占多數,卻恰恰是最需要教師給予關注的群體。但是,在“多數人”面前,這些“關鍵少數”只能被選擇性忽視。隨著“互聯網+教育”的興起,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正在重塑教學流程。過去,全班學生用同樣的時間,學習同樣的內容,并試圖達到同樣的標準;未來,不同的學生用不同的時間,學習不同的內容,達到每個人所能達到的最高水平,這從根本上對強調步調一致的傳統(tǒng)教學發(fā)出了挑戰(zhàn)。
盡管“互聯網+教育”還處于探索階段,并不成熟,但發(fā)展趨勢已經非常明顯[3]:技術在教學中的作用絕不是要塑造一個統(tǒng)一的、標準化的教學流程,而是通過收集學習過程的豐富數據,精準分析學生的學習需求,為每一個學生提供量身定制的學習支持。以翻轉課堂為例,它的最大優(yōu)勢不是教學流程的翻轉,而是允許學生按照自己的進度進行學習。首先,學習時間可以選擇。在課前學習時,學生要觀看微課,有的學生能力強,看一遍就懂了,有的學生能力稍弱一點,可能就要多看幾遍才能掌握;其次,學習內容也可以選擇。寧夏有位老師在開展翻轉課堂時,給學生提供了不同難度的微課,每個微課生成一個二維碼,放進學習任務單,學生掃一下就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內容進行學習;最后,教學過程也可以選擇。教師利用技術手段分析學情,根據不同學情開展差異化教學。北京有位老師根據學生的能力,把全班學生分為不同層次,設計了不同的教學方案。課堂時間沒有變化,但教學過程發(fā)生了很大變化,每個學生都可以按照自己的進度進行學習,實現了大班額條件下的個性化學習。
所以,教師要想在“互聯網+教育”中獲得成功,就不能只做“教學的師傅”,更做讀懂學生的“分析師”。未來教師要成為最懂學生學習需求的人,這才是教師職業(yè)的核心競爭力。一方面,教師要主動借助大數據等新技術,讀懂學生的認知狀態(tài),分析學生的學習特征,評估學生的優(yōu)勢潛能和最佳學習方式,設計個性化的學習推送方案。值得注意的是,教師除了要關注平均分、優(yōu)秀率、合格率等總體數據之外,更要關注學生的個體數據,包括非結構化數據、規(guī)律性數據、異常數據等,善于發(fā)現數據背后隱藏的信息,這將為教師實施精準教學提供極為重要的參考。另一方面,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專業(yè)特長,研究學生是怎樣學習和成長的,讀懂學生的非認知狀態(tài),包括動機、情緒、品質、價值觀等。這些信息在傳統(tǒng)教學中容易被忽視,因為教師看重的是結果,而非過程??墒牵虒W是一種整合的活動,遠比想象中復雜、豐富。兩個學生的分數可能是一樣的,但他們的學習動機、投入程度、學習品質等完全是不一樣的。相比認知因素來說,學生的非認知因素作用可能更大,甚至是影響學生長遠發(fā)展的關鍵。所以,讀懂學生的非認知狀態(tài),是教師的一項重要使命。而且,這項使命是技術無法替代的,教師在這方面所具有的能力遠遠超過技術。優(yōu)秀的教師會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全身心地投入到與學生相互連接的共在之中,通過身教和垂范影響學生的成長[4]。
第二招
長期以來,教師只有選擇怎么教的權利,而沒有選擇教什么的權利。教師變成了傳遞規(guī)定課程的管道,任務就是將教材內容“原汁原味”地傳遞給學生。于是,課程被窄化為教材,教材又被肢解為不同的知識點,然后又進一步細分為重點和難點,幾乎所有的教學都是圍繞著這些孤立、割裂的知識點進行的。這種做法帶來的直接后果是:我們培養(yǎng)出來的人才綜合創(chuàng)新能力不強,知識結構單一,知識面狹窄,難以適應未來社會發(fā)展。中國學生在國際奧賽中屢屢斬獲各學科的“單項冠軍”,但卻在綜合實力比拼中表現不佳,包括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等。面對不斷變化、愈加復雜的未來社會,只有提供適合每個學生的課程,才能真正促進每個學生的發(fā)展。過去,學校只能為學生提供非常有限的課程,如同一個資源貧瘠的“課程小賣店”。未來,學校將進入到課程生產的豐富時代,開設多種多樣的課程,打造一個資源充足的“課程大超市”。學生以“消費者”的身份進入,并在“導購員”教師的引導下,結合自己的愛好、興趣、需求、能力等來自由挑選適合自己的課程組合,獲得專屬的“課程清單”[5]。
這就要求,教師不僅是課程的使用者,更是課程的創(chuàng)設者。一個好的教師,往往是一個好的課程設計師,重組課程的能力將成為未來教師的核心素養(yǎng)之一。第一,將現實生活引入課程,讓書本中的知識在真實情境中產生意義。生活是最有活力的課程,萬事萬物都蘊含著豐富的課程資源,發(fā)掘它,就是語文;發(fā)掘它,就是數學;發(fā)掘它,就是歷史;發(fā)掘它,就是科學,等等。比如,成都市實驗小學將二十四節(jié)氣融入課程,讓學生在習俗活動中對話自然萬物、對話人文經典、對話傳統(tǒng)藝術,既加深了學生對學科知識的理解,又有效傳承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實現了知行合一。第二,用完整的課程育完整的人,通過跨概念、跨學科、跨領域的方式,建設以主題呈現的學校課程體系,彌合分科教學對知識的割裂。比如,在南方科技大學實驗學校,語文成了語言學習、美術、社會實踐的統(tǒng)一體,課本中的文字符號變得生動有趣,學生從教室走進大自然,用平板電腦記錄自己眼中的春天,用思維導圖梳理自己的所思所想,講述出了一個又一個圖文并茂的可視化故事。第三,打破固定的課時安排,根據學科特征和課型內容靈活設置長短課或大小課,讓學生在對話和互動中建構知識,實現知識的有效遷移和對知識的深度理解。比如,清華大學附屬小學改變了以往40分鐘的固定課時,根據課程特征靈活安排課時?!盎A課時”35分鐘,主要用于基礎性課程的實施;“大課時”60分鐘,主要用于整合課程的實施;“微課時”10或15分鐘,用于晨練、晨誦、習字等;“加長課時”90分鐘,用于大型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
第三招
一直以來,教師資源歷來是高度私有化的,盡管每位學生都希望享受到最優(yōu)質的師資,但由于優(yōu)質資源的稀缺性,注定只能被少數人所壟斷。現在,這個局面正在發(fā)生改變,互聯網打開了學校教育的圍墻。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的同步課堂已經開到了新疆、寧夏、貴州等西部地區(qū)的薄弱學校,偏遠山區(qū)的學生也可以和名校學生一起上課。未來,學校將會更加開放,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采用O2O模式來辦學,讓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社會,享受社會上優(yōu)秀的教育資源。比如,北京市教委面向初中生提供“開放性科學實踐課”,采用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充分利用社會上的優(yōu)質科技教育資源,學生在線上自主選課,之后到大學、科研院所、博物館或者高新技術企業(yè)去上課,他們不僅可以享受到最先進的設施設備,也能得到來自不同領域的專家的手把手指導。
在這種背景下,教師必須把目光從狹小的教室轉向廣闊的世界,挖掘外部社會一切有利的教育資源,把最好的教育資源引向學生。未來的教師一定要成為“聯結世界的策劃師”。第一,任何有專長的人都能成為教師。通過校內外課程資源的有效整合,課程的提供者不僅僅是教師,也可能是農民、醫(yī)生、商人、工程師、運動員、社區(qū)工作人員等[6]。英特爾曾經發(fā)布過一個“未來課堂”的視頻,描繪了未來的教學場景,教師利用各種先進的技術手段,引導學生在動手中學習與橋梁相關的知識。看完這個視頻,最打動我的不是那些炫目的新技術,而是一個并不起眼的教學細節(jié):當學生反復嘗試也無法做出符合承重要求的橋梁模型時,授課教師通過視頻會議的方式和一個工程師做了現場連線,工程師直接參與到課堂中,對學生制作的橋梁作品進行指導,并最終獲得了成功。實際上,對于每個教師來說,當你的課堂教學質量越高,你就會感到越力不從心。因為學生可能已經達到甚至超過了教師的水平,他們進入到一個連教師都未曾涉獵的領域,這個時候教師就要善于借助技術的力量,聯結外部社會的優(yōu)質教育資源,讓專業(yè)的人做專業(yè)的事,拓展課堂教學的深度。第二,把世界打開,讓孩子進來。過去,教材是學生的世界;現在,世界是學生的教材。學校應該帶著學生走向社會,走向生活,社會應該向學生打開,接納他們,積極主動地為學生成長服務[7]。深圳明德實驗學校開設了一系列的科技活動課程,帶著學生走進萬科學習建筑設計;帶著學生走進大疆公司考察無人機研制,進而開設航模課程,邀請中國航空動力技術專家劉大響院士給學生作相關報告;帶著學生走進聯通,走進微軟,走進深圳電力調度大廈,走進大亞灣核電站,走進深圳氣象臺,參觀考察,學習探究。未來的教師一定要有聯結世界的意識,給學生創(chuàng)造走進社會的機會。當學生走進社會,社會就變成了課堂,學生在與社會的互動中進行深度學習,建立知識與現實之間的實質性聯系,這種課堂給學生帶來的巨大影響往往是無法想象的。
小 結
無論“互聯網+教育”如何發(fā)展,教師永遠都是第一位的。如果教師不變,再美妙的教育變革也難以實現。未來,教師除了知識傳授以外,還應擔負起讀懂學生、重組課程和聯結世界的職責,這既是時代賦予教師的新使命,也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新要求。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在“發(fā)現教師”的同時,也要“解放教師”,只有“解放教師”,才能真正“發(fā)現教師”。學校要主動減輕教師的事務性負擔,大幅減少非教學事務,把教書育人放到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核心位置。有條件的學校要縮減班額,探索小班化教學,用切實行動給教師成長留足空間,真正把教師當作研究者和創(chuàng)造者,而非教書匠。
參考文獻:
[1]勞凱聲. 教師職業(yè)的專業(yè)性和教師的專業(yè)權力[J]. 教育研究, 2008, (2): 7-14.
[2]李瓊, 倪玉菁. 從知識觀的轉型看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角色之嬗變[J].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 2004, (12): 31-37.
[3]曹培杰. 未來學校的變革路徑——“互聯網+教育”的定位與持續(xù)發(fā)展[J]. 教育研究, 2016, (10): 46-51.
[4]陳向明. 優(yōu)秀教師在教學中的思維和行動特征探究[J]. 教育研究, 2014, (5): 128-138.
[5]馬健生, 李洋. 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何以不可能或何以可能——基于課程的教育功能的分析[J].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 2016, (6): 22-31.
[6]曹培杰. 未來學校的興起、挑戰(zhàn)及發(fā)展趨勢——基于“互聯網+”教育的學校結構性變革[J]. 中國電化教育, 2017, (7): 9-13.
[7]程紅兵. 把社會打開,讓孩子進來[J]. 人民教育, 2017, (1): 37-39.
(原文刊于《人民教育》2017年第15-16期,有刪改。)
(作者單位: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所)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