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 宗源耕讀 新安 宗源耕讀 2023-09-29 18:11 發(fā)表于安徽
孔子奇怪的人生經(jīng)歷,藏著一個非常有現(xiàn)實意義的教訓(xùn)。
第一,孔子的早期成就炫目。
孔子青年的時候,只是一個管理庫房的小吏。
在一系列因緣際會之后,定公以孔子為中都宰,
這個時候的,孔子的政治生涯開始逐漸進入巔峰狀態(tài)。
在孔子執(zhí)政中都的“一年,四方則之”,孔子用了1年的時間,就讓中都的治理得到極大的認(rèn)可,以至于周圍的城邑、小諸侯國等,都來以孔子的治理為標(biāo)準(zhǔn),進行效仿。
孔子也因此得到仕途的快速晉升?!八鞛樗究眨譃榇笏究?。”達到權(quán)力的巔峰。
并且,在隨后的四年里,孔子帶領(lǐng)魯國達到近乎“霸主”的層級?!笆晷脸?,……齊人歸魯侵地”,齊國主動歸還了前期入侵魯國搶占的地盤。
到“十四年乙巳,孔子年五十六,攝行相事,誅少正卯,與聞國政?!比?,魯國大治。
此時,魯國已經(jīng)在孔子的治理下,已經(jīng)隱隱成為“霸主”的氣象,不僅有很多小的諸侯國歸附,連齊國這樣的大國,也一再主動示好,并且歸還土地、進獻美女、樂舞等,來表明自己的姿態(tài)。
這些成就,對于魯國來說,可謂是豐功偉績。對于孔子而言,也應(yīng)該是非常渾厚的政治資本了。
第二、孔子離開魯國,卻沒有人再求賢任用。
但詭異的是,這樣的一個國家治理人才,在某些原因而離開魯國之后,就沒有一個國家,真正再次委任孔子去治國。
按道理說,如果孔子這個人的國家治理能力,能把一個國家快速提升到“霸主”層級的競爭力,在春秋時期,對那些野心勃勃的大國而言,是極具吸引力、極具誘惑的。
但,為什么孔子在周游列國的時候,卻混的極慘。雖然有些諸侯向他問政,卻并沒有一個真正委以重任的。
這種種現(xiàn)實之間,一定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東西存在。
—————————————————
第三、問題解析
那么,問題在哪里呢?
前面我們解讀了《公山不狃召孔子》,這里我們再來看孔子的另一個打算跟另一個叛臣接觸,想去投靠的情況。
在《論語·陽貨》第7章中記錄了當(dāng)時子路對孔老頭苦口婆心的勸諫,以及孔子的解釋。從文字記錄中看,孔子這兩次被叛臣召見,確實都有應(yīng)召前去的打算。最后都因為某些原因,而沒有能成行。
這里面,可以看到一些不為人道的東西。朱熹在《論語集注》中也談到這件事,說“晉趙氏家臣佛肸以中牟畔,召孔子,孔子欲往,亦不果。”也說明當(dāng)時孔子可能確實是非常想去的,并不是如某些文人粉飾的是——為“用來考察學(xué)生的態(tài)度”。
————————————
【原文】
17.7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聞諸夫子曰:'親于其身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鹈Z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
在這次,孔老頭再次出現(xiàn)想去叛臣叛地碰碰運氣的時候,出來攔阻的依然是子路。
但這次子路的態(tài)度,也從第一次從那么暴躁、那么激越,轉(zhuǎn)變成了苦口婆心地勸諫。
佛肸,晉國大夫范氏家臣,中牟城地方官。
召,召見。
欲,想要,打算,準(zhǔn)備。
之,的。指孔子準(zhǔn)備去中牟的打算。
往,去。指應(yīng)召去叛地中牟去見叛臣佛肸。
中牟:晉國地名,約在今河北邢臺與邯鄲之間。
子路說,以前,我也聽過老師您親口說過:“那些親自參與,用自己的身體、行為去做不好的事情的人、所在的地方,君子是不去的。現(xiàn)在,佛肸占據(jù)中牟而背叛,這顯然是行止有虧的。這樣的人召見你,你為什么要打算前去呢?你的這種想法和行為,和你以前教導(dǎo)我們的道理,并不一致啊。為什么會這樣呢?
昔者,在以前的時候。
由,子路自稱。
也,曾經(jīng)。
聞,聽說。
諸,之于。
親,親自,自己。
于,用。
其身,他的身體。引申為他的行止,他自己做的事。
為,做。
不善,不好的事情。
不入,不去,不接近。
孔老頭說:“是的,我承認(rèn),我是說過這句話。不是說“堅硬”嗎?那就要經(jīng)歷打磨,而不減少變薄,才是真正的堅硬。不是說“白潔”嗎?那就要經(jīng)歷浸染,還能保持不被染黑,才叫“白潔”。我難道就只是一個瓠瓜嗎?只能掛在這里,又不能吃、又不能用地做一個廢物?
磷:打磨、損傷。
涅:用染料浸染。
緇:黑色。
匏瓜:一種葫蘆,味苦??梢宰銎啊?nbsp;
系,結(jié),拴住。指掛在那里不動。
———————————————
現(xiàn)在,我們來比對這兩章中,子路和孔老頭的心態(tài),出現(xiàn)了哪些微妙的變化?
【原文】
17.5公山弗擾以費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說,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豈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
———————————————
在第5章中,公山弗擾以費畔,召,子欲往。
在第7章中,佛肸召,子欲往。
先后兩章中,都是叛臣在叛地召孔子去??鬃右捕枷肴?。
而且,這兩次也都是子路在阻攔勸諫孔子別去。
看子路和孔老頭在這兩章中的情緒表現(xiàn),就非常直觀地表現(xiàn)出兩人在不同時間的不同心境。
在前面公山弗擾召見,孔子打算去的時候,子路的情緒是非常失控的。十分暴怒、十分激越,當(dāng)面斥責(zé)孔子:難道你就沒地方去了嗎?難道你就只有去投奔那個叛臣去嗎?
而此時,孔子的情緒,還是相對比較穩(wěn)定一些的?;卮鹱勇返馁|(zhì)問,也比較小心翼翼,說:我想公山這次召見我去,應(yīng)該不是空口白話吧。或許可以給我一個機會呢……。
而在這次“佛肸召,子欲往”的時候,子路的情緒則相對穩(wěn)定多了,雖然自己不愿意讓孔子去,但是表達的,就相當(dāng)委婉。不像前一次那么沖動、那么質(zhì)問的口氣。而是委婉地說,以前先生就教育我們說,那些壞人干壞事,這樣的人、這樣的地方,我們都離他遠(yuǎn)遠(yuǎn)地。但是,現(xiàn)在先生你做的卻和你說的,是不統(tǒng)一的。
這種語氣,顯然是希望通過用孔子自己說的話,來勸諫孔子,那樣的地方、那樣的人,我們不去也罷。打消這個念頭吧。
———————————————
這幾年間,經(jīng)歷了什么?讓子路在再次面對這樣的問題時,居然這么克制、這么委婉?這完全不像子路的性格。
而同樣,在這次“佛肸召,子欲往”的時候,面對子路這么溫和的勸諫,孔子卻異常地表現(xiàn)出情緒失控。
孔子首先承認(rèn),是的,我是說過這樣的話。
既然承認(rèn)自己說過這樣的話,那么怎么解釋我現(xiàn)在的決定呢?孔老頭找了一個非常官方的解釋:
他說:硬不硬,磨過之后才知道。經(jīng)過打磨而不變薄,才是真硬。白不白,要經(jīng)過污染之后才知道。經(jīng)歷過浸染還能保持潔白,才是真的白。
這句話的意思,是我雖然去這樣“君子不入”的地方去,并不是我違背自己的話,而是要去踐行。我在這樣的地方去,也不會同流合污,改變自己的心性和行止。所以,我為啥不能去?
有道理沒有?顯然是很有道理的。也完全能說的過去。
但是,后面的這句牢騷話,就完全暴露出孔子當(dāng)時的情緒,其實是已經(jīng)到了快要崩潰的邊緣了。
在前面的解釋之后,孔老頭跟著沖口而出的一句牢騷,說:我難道就是一個瓠瓜嗎?如何能夠就掛在那里,又不能吃、又不能用!
其實這句話的潛臺詞,就是:我就這樣掛在那里?啥也不做、啥也做不了,一點用處都沒有,就像一個沒用的瓠瓜一樣?
看見孔老頭當(dāng)時現(xiàn)實狀態(tài)和精神狀態(tài)了沒?
這時候,孔老頭給自己的社會作用的形容——“瓠瓜”。一個閑置的,吃不能吃、用不能用的一個東西。說明孔老頭這時候,已經(jīng)幾乎被邊緣化,找不到自己的合適地位、和存在感。
而這種牢騷,從孔老頭口中脫口而出,就很顯然可以看出,此時孔老頭的精神壓力也已經(jīng)快到崩潰的程度了。
再看看幾年前,公山弗擾召見,子路當(dāng)面斥責(zé)時,孔老頭的心態(tài),還是小心翼翼地表達:我希望去看看,可能還是有一點機會去作為的。
而現(xiàn)在,面對子路委婉地勸諫,孔老頭居然能出現(xiàn)暴怒、牢騷。可見這之間的幾年時間里,孔老頭的心態(tài),被什么消磨的非常嚴(yán)重、到非常敏感的程度了。
那么,在這之間的幾年里,究竟經(jīng)歷了什么?讓子路在再次面對同樣事情的時候,變得溫和而委婉;而孔老頭反而變得暴躁而牢騷了呢?
只有一種可能:不順。
持續(xù)的不順、失意,嚴(yán)重消磨(甚至摧殘)了孔子團隊的精氣、甚至希望。才導(dǎo)致孔老頭爆出這樣的牢騷?!獫M滿的都是一路不如意。
這幾年中,孔老頭團隊?wèi)?yīng)該是屢屢挫折,幾乎已經(jīng)走到了山窮水盡的程度。所以,孔老頭才把這樣的叛臣召見,也看的非常重要。
說明啥?
說明:孔老頭自己也已經(jīng)清楚的看見,自己已經(jīng)被執(zhí)政者們,群體都選擇徹底邊緣化了。
—————————————————
那么,孔老頭出現(xiàn)這樣的問題,核心問題在哪里呢?
請看下篇。
///
原創(chuàng) 宗源耕讀 新安 宗源耕讀 2023-10-03 06:36 發(fā)表于安徽
前面聊到,孔老頭在手里攥著一手好牌,離開魯國之后,折騰幾十年,為什么一路滿滿的都是不如意呢?
其實,這跟孔老頭的做人、做事,有很大關(guān)系。
首先,后世一些毛都不是的貨,習(xí)慣于把孔老頭抬到一個【不允許褒貶】的地位上,只知道跪拜、只知道尊重。
其實,真實的孔老頭,并不是被人真心尊重很多的。
不說其他人,咱只說孔老頭的3000弟子中,真正尊重孔老頭的人,就不是太多。所以,孔老頭才有感慨——“從我于陳、蔡者,皆不及門也?!薄墩撜Z·先進》第2章。從經(jīng)歷陳蔡的圍困、挫折之后,當(dāng)時經(jīng)歷過的同學(xué)們,現(xiàn)在都已經(jīng)離開我了。
為什么?
同學(xué)們?yōu)槭裁炊歼x擇了離開?而不是繼續(xù)追隨?
很簡單。
因為孔老頭做人、做事,是有大問題的。
大家都看到了,按照孔老頭的那一套,行不通。繼續(xù)追隨,看不到出路,看不到希望。
所以,很多學(xué)生,都選擇了放棄。
這種行為,其實是用腳投票,尊重是不多的。
第一節(jié)、務(wù)虛、不務(wù)實,失事一也
此外,我們再看孔老頭3000弟子中的72“賢人”,又有多少是真正尊重、遵從孔子的呢?
其實也不多。
在《論語》中,真正不違背孔老頭學(xué)術(shù)思想、人格、并從內(nèi)心恭謹(jǐn)、踐行的,只有兩個人:一個是顏回,一個是子貢。
在72賢人中,其實有不少,都是敢于直接當(dāng)面頂撞孔老頭的。
例如:
1、宰予
被孔子當(dāng)面辱罵為:“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杇也”的宰予(也叫宰我)。
他在聽不進孔老頭講課的時候,就選擇當(dāng)面課堂上睡覺。
他在不同意孔子關(guān)于守孝三年的觀點時,就當(dāng)面懟孔子。
在《論語·陽貨》第21章中,宰我就公開質(zhì)疑孔老頭關(guān)于子女要為父母“守孝三年”的主張。宰我說:“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鉆燧改火,期可已矣。”
宰我質(zhì)問孔子,說:“讓人服喪三年,這個時間就太長了。如果君子三年里,都守孝,不見人待物,不講究禮儀,那么禮儀就會必然丟失、敗壞了;三年里,如果不彈奏樂,自已學(xué)樂就會慢慢荒廢。如果禮、樂都因為守喪而荒廢,這與你主張的重新振興禮、樂的觀點不符合?!?/span>
宰我說的有沒有道理?顯然是有的。
他說,“每年舊谷子吃完了,新谷子收獲了,刀耕火種都已經(jīng)又經(jīng)歷一個輪回的耕作收成了,一年里,有很多事情要做的。所以說,為父母守孝,有一年的時間就夠了。不要非得守孝三年,會耽誤很多事情的。”
說的有沒有道理?有的。
他繼續(xù)從現(xiàn)實生活出發(fā),闡述了一年之中,有許多事情要做。守孝一年,就會荒廢一年的很多事情,天地間,很多事都是一年一個輪回的。守孝,有一年的時間,應(yīng)該已經(jīng)足夠了。
面對宰我的質(zhì)疑和反駁,孔老頭并沒有拿出像樣的論據(jù),來支撐自己的觀點,而只是從情感上出發(fā),去責(zé)問宰我,并且辱罵他。
子曰:“食夫稻,衣夫錦,于女安乎?”
曰:“安!”
“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
孔子說:“(才一年的時間,)你就開始吃大米飯、穿錦緞衣,你心安嗎?”(守喪其間要求麻衣粗食,以表示父母去世自己心傷,食不知味、衣不知暖。)
宰我說:“我心安?!?/p>
孔子說:“你心安,你就那樣去做吧!關(guān)于君子對于守喪的事情來說,應(yīng)該是吃東西都不覺得香甜,聽到音樂也不覺得快樂,住在哪里都不覺得舒服,所以君子守喪,在父母墳地旁搭個簡單的草房,不講究吃,不講究穿,一心就思念父母的恩情,在墳地陪伴三年。如今你既覺得心安,你就那樣去做吧!”
顯然,孔子并沒有足夠的理由去說服宰我去認(rèn)同自己的觀點。只能從情感上去約束、甚至指責(zé)。
第二節(jié)、不被認(rèn)可,就扣帽子、貼標(biāo)簽,失人一也
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于其父母乎!”
宰我出去之后,孔子對其他人說:“宰予這個人,真是沒有仁心??!小孩生下來,到三歲時才能離開父母的懷抱。服喪三年,這是天下通行的喪禮。難道宰子小的時候,他的父母沒有給他三年的愛嗎?”
這種背后責(zé)難的表現(xiàn),其實是更不足以服眾的。
宰我有沒有仁?有的。
有沒有孝?有的。
但是宰我更務(wù)實,更強調(diào)客觀條件的允不允許。
而不是簡單地拿那種教條的“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所以就應(yīng)該回報三年的守孝。如果這個教條成立,那么,從小沒有受過父母懷抱寵愛的孩子,是不是就可以不用守孝了?
孝,不是交換。不是生意。哪能這么簡單地去對比、去教條呢?
孔子死,子貢在孔子墳地守孝6年。子貢小的時候,你抱了他6年?
守孝,只是后人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對父母長輩寄托哀思的一種形式而已。這種形式,不能用守孝幾年就是孝順、就是仁德,不守孝幾年就是不仁、不孝來衡量。
所以,孔子把關(guān)于守孝的這種“禮”,玩兒的僵化了,不顧及實際情況了。
有條件的,可以遵行,可以認(rèn)可。
但是,沒條件遵行的人,你這么刻板地要求、訓(xùn)誡,顯然是非常不得人心、不被認(rèn)可的。
那么,這個作為孔老頭欽點的10大弟子之一的宰我,是那么盲目尊重、遵從孔老頭嗎?
顯然不是。
(《論語·先進》第3章中,就記錄了孔門十杰:
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
言語:宰我,子貢。
政事:冉有,季路。
文學(xué):子游,子夏。
孔老頭一身的毛病,人家十大弟子之列的人,都不那么恭順孔子,你又盲目跪拜的什么勁兒?
孔老頭的這種隨意扣帽子、貼標(biāo)簽的行為,讓很多弟子都并不能從心底認(rèn)同,甚至導(dǎo)致雙方出現(xiàn)割裂。
第三節(jié)、行事教條、識人不明,失人二也。
再看同樣位列十大弟子的另一個刺頭兒——子路。
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
在孔門十杰中,子路以政事的能力入選(即執(zhí)政的能力、管理的能力)。
子路更不是那么盲目遵從孔老頭的。只要他看到孔老頭的行為可能有差池,就會毫不客氣地當(dāng)面指出、甚至斥責(zé)。前面講到的孔老頭兩度想去叛地見叛臣,子路都是非常生氣。
在《論語·先進》第25章中記錄:
子路使子羔為費宰。
子曰:“賊夫人之子?!?/strong>
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讀書然后為學(xué)?!?/strong>
子曰:“是故惡夫佞者?!?/strong>
這一章再次記錄了孔子因為和子路的意見不同,而對子路的人身攻擊。
【子路使子羔為費宰?!孔勇放汕沧痈岬劫M城去做主管。
使,派遣。安排。
子羔,子羔也是一位了不起的大人物。子羔,即高柴,字子羔。是孔門72賢人之一,也是孔門弟子中做官時間最久、執(zhí)政次數(shù)最久、也是活的最久的一個高人,公元前393年去世,享年128歲。
為,做。擔(dān)任。
費,費城。魯國的費縣。
宰,主宰。即主政官員。
【子曰:賊夫人之子?!靠桌项^對子路的這個決定非常生氣。當(dāng)面指責(zé)子路說,你這是在害他呀!
賊,賊害。
夫人,這個人。夫,這個。人,指子羔。
之,的。
子,你(這個人)。
孔老頭認(rèn)為,子羔還沒有經(jīng)過他很好的教育,就被子路安排去從政。子路的這個決定,會害了子羔的。
【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讀書然后為學(xué)?!孔勇氛f,費城有百姓,有士大夫,可以直接從實踐中學(xué)習(xí)治理。那里有社稷神靈,可以在實踐中學(xué)習(xí)祭祀。為什么一定非得讀書之后再去學(xué)執(zhí)政管理呢?
有民人焉,有底層百姓,有各階層的士大夫們。民,百姓。人,多指管理者。也泛指普通民眾之上的階層。焉,有……焉,有……在那里呀。焉,存在,并且表示確定語氣。
有社稷焉,有社稷各神祗在那里呀。社稷,社,指土地。主管土地的神祗。稷,主管莊稼的神祗。
何必讀書然后為學(xué),為什么非得先要讀書學(xué)習(xí)道理,再去學(xué)習(xí)管理和祭祀,然后再去學(xué)習(xí)管理執(zhí)政呢?何,什么,為什么。必,必須,必要。為,去做。學(xué),這里指學(xué)習(xí)執(zhí)政。
子路其實說的非常有道理。他說,費城那里已經(jīng)有眾多百姓啊,有各階層的管理人士??;有各方管理的神祗都在啊,每年的祭祀都在呀,子羔去費城執(zhí)政管理,就可以直接從已有的運轉(zhuǎn)體系中,去學(xué)習(xí)、適應(yīng)各個環(huán)節(jié)的管理、祭祀等事宜啊。為什么非的是先要讀書中的道理,然后才有資格去學(xué)習(xí)執(zhí)政呢?
【子曰:是故惡夫佞者?!靠桌项^說,就是這樣的原因,讓我非常討厭非常嫌棄你這樣花言巧語刻意狡辯的人。
是,這樣。這些事情。
故,所以導(dǎo)致。
惡,厭惡、嫌棄、痛恨。
夫,那些。
佞者,奸猾的人,虛假、狡詐的人。奸佞的人。這里其實指的是子路。
從這一章中,我們不難看出,在弟子不贊成孔老頭的學(xué)術(shù)見解、或者政治見解的時候,孔老頭并沒有更多的禮法上的討論。而是直接進行人身攻擊。
從這兩章中,我們就看到:孔老頭有時候不能從討論、到爭辯讓弟子折服的時候,往往就會爆粗口,給學(xué)生扣帽子、劃成分。說你是個小人,沒有仁德之心。說你是個奸佞的小人,只會狡辯。
這種表現(xiàn),其實都是孔老頭人格魅力所虧欠的地方。也是直接導(dǎo)致孔老頭和弟子之間,并不能真心實意、親密無間。從而導(dǎo)致孔老頭在從政方面,并沒有得到弟子們的有力支持。
第四節(jié)、賣點寡淡,失事二也
孔老頭一直希望能復(fù)興周禮。認(rèn)為周朝的各種體制,都已經(jīng)達到最完備的程度了。周朝的崩潰,是周德衰,是禮崩樂壞。所以恢復(fù)周朝的禮樂,恢復(fù)仁德,就可以重新中興。
其實,這是他個人的一廂情愿。
周朝的崩潰,很大程度上,是被西北的戎狄部隊給打殘廢了。關(guān)于周朝的最有名的典故——烽火戲諸侯,雖然是杜撰的,但是的確是講的這時候的實情——周朝正在挨打。
你有能力讓周天下人再仁德禮樂。
你能讓戎狄荒蠻之人的軍隊不來打你么?
你能讓蠻荒之人也遵從禮樂仁德么?
不能夠吧?
人家要的是資源,要的是吃飽穿暖。
年成不好的時候,放牧的水草不足,人家戎狄要生存,就要來搶你的。
就這么簡單。
仁德禮樂,填不飽肚子,穿不暖身子。
這就是現(xiàn)實情況。
而這種現(xiàn)實情況,當(dāng)時的各個諸侯國、區(qū)域的管理者,都明白的很。
所以他們要的是能解決實際問題的執(zhí)政。不是繼續(xù)重復(fù)周朝的覆轍。
這就是孔老頭一路兜售他的主張,一直“叫好,但不叫座”的根本原因。
孔老頭卻還一直沿用他自己定義的周禮,來勸諫、要求那些曾經(jīng)向孔老頭問政、問禮的諸侯、大夫們。但是并不能被一眾管理者階層所接受。
簡單來說,就是孔老頭的賣點,不是管理者想要的東西。
而且你還端著架子、擺著臉子,動不動抨擊這個、挖苦那個,說話還很不中聽。誰愿意來給你的夢想買單?弟子愿意支持你?你的想法、做法,行不通。弟子也看得見。更何況,你還這么喜歡人身攻擊弟子。隨意扣帽子、貼標(biāo)簽,是很容易讓一個人從心底產(chǎn)生對立的。
隨后,從一眾管理者階層開始逐漸把關(guān)注點從孔老頭身上,轉(zhuǎn)移到那些弟子們身上的時候,孔門一眾弟子逐漸走進了各個管理者的管理體系。這時候,其實孔老頭就已經(jīng)被群體拋棄了。
第五節(jié)、下不去的高臺,失事三也。
這個時候,孔老頭的選擇是什么呢?
在《論語·子罕》第13章中,孔老頭其實也非常明確地談到過自己當(dāng)時的選擇。
子貢曰:“有美玉于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
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strong>
子貢這是在利用美玉為借口,巧妙地提醒孔老頭要注意把握機會的。但是孔老頭卻依然沒有看清現(xiàn)實。
子貢對孔子說,假如這里有一塊美玉。我是應(yīng)該把它用一層層的精美盒子裝起來,藏在密室中,不拿出來給人看呢?還是去找一個識貨的商家,來估個價把賣掉呢?
孔老頭說,賣了吧,賣了吧。我就是在等待有識貨商家來的人。
【有美玉于斯,】假設(shè)我有一塊珍貴的極品玉石在這里。
有,假設(shè)存在。
美玉,非常珍貴的玉石。
于,在。
斯,這里。
【韞櫝而藏諸?】是用精美的盒子裝起來,再用絲帛帷幔包裹起來,然后收藏在密室不拿出來給人看到它?
韞,用絲帛之類包裹。
櫝,盒子。指裝進盒子。
而,然后。
藏,收藏。儲藏起來。
諸,之于二字的縮寫。也可以理解為代指 它 。
【求善賈而沽諸?】還是尋找一個識貨的,出得起價的商人來,給這塊美玉作個價,并賣掉它?
求,尋找。
善賈,好的商人。賈,商人。
而,然后。
沽,作價賣掉。
【沽之哉,沽之哉!】賣了吧。賣了吧。
之,代指美玉。
哉,感嘆。這里有憂傷、割舍的意思。
【我待賈者也。】我現(xiàn)在就是一個正在等待商家來談個價錢,就把賣掉的那個人,那個狀態(tài)。
待,等候。等待。期盼。
賈,商人。引申為能任用我的人。
者,……的人。
大家看出來沒?孔老頭這時候的姿態(tài),是“等”。他希望等一個能真正賞識他、能真正任用他的人,來把他“買”走。
注意,是“等”。不是主動去推銷、去兜售。
他有沒有“兜售”?其實是有的。但是,由于他的做人做事,導(dǎo)致他幾十年的游走中的待人接物、為人處事,并沒有讓當(dāng)時的管理階層這個圈子的人真正認(rèn)可他的東西。
什么原因?
不務(wù)實。
第六節(jié)、所長之外,皆是所短。失事四也
孔老頭有沒有能力?有。
孔老頭有沒有毛???也有。
所以,
當(dāng)執(zhí)政者群體開始挑選孔門弟子入仕的時候,顯然就已經(jīng)群體拋棄了孔老頭了。
而那些弟子中,執(zhí)政做的好的,還都又是當(dāng)年孔老頭各種看不上眼的人。
也說明什么?
說明孔老頭的看人、看事、抉擇,都是有大問題的。
例如上文中的子羔,孔老頭顯然當(dāng)時是根本不認(rèn)為他能做得好費城宰的。而子路卻非常看好他,并任命子羔你去費城主政,去邊學(xué)邊做。沒問題。
結(jié)果,事實證明子路看對了??桌项^,顯然是太教條了,所以看走眼了。
那么,這樣的事情,管理階層會不看在眼中?誰心里沒有一桿秤?誰不會去稱量一下?
所以,越是這樣,孔老頭越是沒有市場。
最后當(dāng)孔老頭認(rèn)清這個形式的時候,才不惜自降身份,急著想去叛地,找找叛臣,碰碰運氣。
這就是孔老頭第二次想去叛地,被子路再次阻攔的時候,徹底崩潰發(fā)飆的核心原因。
其實,孔老頭的問題,還遠(yuǎn)遠(yuǎn)不止這種說話、做事教條刻板、口無遮攔。他不重視農(nóng)商,不懂得國本運作,也是被一眾管理者拋棄的根本原因之一。
他反對弟子冉有的很多政治觀點,直接與冉有斷絕師生情分,并要求孔門弟子大張旗鼓地去討伐冉有的行為,等等方面,都反映出孔老頭的長處在于施教,在于政治運動,做一個文化部長或宣傳部長可能勝任。但是要做一個國家總理,去搞生產(chǎn),搞建設(shè),是完全不及格的。
簡單來說,孔老頭的政治思想,還是很不成熟的。能夠在魯國有一番風(fēng)順的仕途,大概率是站在了風(fēng)口上才有的結(jié)果。政治運動、政治秀,是不能出生產(chǎn)力的。國家的核心基礎(chǔ),還是農(nóng)商。這就是為什么子貢和很多弟子都能玩兒的轉(zhuǎn),而孔老頭就是玩不轉(zhuǎn)的很重要的原因。
讀人,其實就是讀事。
人可以騙人。
但做過的事,就在那里,騙不了人的。
///
原創(chuàng) 宗源耕讀 新安 宗源耕讀 2023-10-07 17:18 發(fā)表于安徽
花開不開,過季自敗。
人成不成,過勢自敗。
讀人,其實就是讀事。
讀事,其實就是讀世。
世事,不外乎人心
人心,不外乎世事
歷史,不過就是世事輪回而已
因為人心依舊。必然注定世事依舊。
孔老頭,智者也
周游幾十年,而成不足者,囿于身份耳。
孔老頭在周游列國的時候,是很有政治抱負(fù)的。但是,囿于某些心結(jié),終究是有些吞吞吐吐,并沒有像最后徹底放下一些東西,不惜去叛地與叛臣謀的那種果決。
導(dǎo)致很多時間,很多可能,都錯過去了。最后發(fā)現(xiàn)事已不可為時,才起倉惶。
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一生很短。
對?錯?
成?敗?
那是別人的糾結(jié)。
那是后人的評判。
權(quán)且由他。
也就罷了。
世事,從來都是達者為之。
庸者,只會在叨叨叨叨中,迷失一生。
讀書,就是讀人。
讀人,就是讀事。
讀事,就是讀世。
如此,而已。
得到過。
錯失過。
經(jīng)歷過。
才能真正定下來。
孔老頭的真正成就,
在斯后。。。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