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陜一路 之
大 漢 之 源 漢 中
勉縣東去,到漢中。到漢中看看,是長久的愿望,終于實現(xiàn)了,心中的喜悅不言而喻。因為,到漢中就是到了家。
每一個漢族人,到漢中,都是到了家,漢族之漢,就是漢中之漢,漢中是全球漢人的老家。這話不是我說的,
漢朝發(fā)源于漢中。漢朝經(jīng)歷三個階段,東西兩漢,后續(xù)蜀漢,前后經(jīng)歷四百六十來年,其中東西兩漢各延續(xù)兩百年左右,中間雖然有王莽篡政的十五年,但漢統(tǒng)尚存。就因為這四百年,“漢”字便深深刻在中國歷史文化之中,牢牢種在中國人的心里。世界上最大的民族漢族,就是在這四百多年中形成的。進入大漢版圖的南北各民族,東夷西戎北狄南蠻與華夏逐漸消融混化,最終融合為一個統(tǒng)一的,有共同語言,共同經(jīng)濟生活,共同文化,共同心理素質(zhì)的共同體。中國歷朝歷代,都給后世刻下一些痕跡,現(xiàn)在還留在我們的生活中。在海外,說華人、華僑。農(nóng)歷,稱為夏歷。周滅商,商人土地盡失,以貿(mào)易為生,傳至后世,凡以貿(mào)易為生者,皆稱商人。易經(jīng),稱為周易。海外華人,自稱老家唐山,衣著唐裝。宋時刻板用印刷正體,后世稱為宋體。諸如此類。但哪朝哪代,在中國歷史上的刻痕都沒有漢朝這樣深。漢族,漢人,漢字,漢語,連背叛祖國的人,都冠以漢奸。所以,漢中旅游,以“漢”字為中心,自然而然。
兩千年過去,漢中現(xiàn)存的漢時遺址,不多。主要是三件寶。一個是古漢臺,一個是拜將臺,一個是飲馬池。
古漢臺,在漢中城中心。漢中是大概念,大漢中包含勉縣和南鄭諸縣。但在漢朝的古跡中,前漢的遺存主要在漢中,三國時期的遺跡卻集中在勉縣。蜀國逐魏,主要戰(zhàn)場定軍山在勉縣,諸葛亮墓在勉縣,武侯祠在勉縣,就連劉備就漢中王位,也在勉縣。“建安二十四年秋七月,筑壇場于沔陽,方圓九里,分布五方,各設旌旗儀仗,群臣皆依次序排列。許靖、法正請玄德登壇,進冠冕璽綬訖,面南而坐,受文武官員拜賀,為漢中王”。
劉備是劉邦之后,他的先祖即漢王位,卻是在漢中,地方就在古漢臺。古漢臺現(xiàn)在是漢中博物館,土臺子,大約就是即王位時用土堆起的一個壇,劉備在沔陽筑壇的壇,如果留到現(xiàn)在,也可以叫漢臺。
秦末,群雄逐鹿,最起勁的是楚國遺民,最初的老大是項羽。開始時大家約定,誰先拿下咸陽誰就是王,結果劉邦搶在項羽前面收復咸陽。項羽卻翻了臉,這位貴族實在看不起劉邦這個市井混混,單方撕毀協(xié)議,只給了劉邦一個漢王頭銜,撥給巴蜀三十六縣。在項羽看來,這就不錯了,你劉邦應該滿足了??烧嬲男∪耸琼椨穑簹f(xié)議,自高自大的人不是小人是什么?劉邦還真的退出咸陽,到了漢中,接受了漢王的稱號。儀式就是在漢臺舉行的?,F(xiàn)在漢臺已經(jīng)擠在漢中的樓房街道之中了,想來那時候一定是一片空曠的原野,有大儀式,行大禮,臺子必然要大得多。劉備即漢中王,筑壇,尚且方圓九里,劉邦的壇,絕不會太小。這是在公元前二零六年四月。現(xiàn)劉邦從小生活在基層,對老百姓的喜怒哀樂了解的透徹,對投入與產(chǎn)出的關系,索取和給予的關系研究的明白。在漢幾年,延攬英才,整治軍隊,提振農(nóng)業(yè),發(fā)展經(jīng)濟。特別是拜韓信為大將,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奇襲雍王章邯,北定三秦。從咸陽走進漢中,再從漢中走進咸陽,像一只猛虎,打出函谷關,面對面地和項羽杠上。這時候,楚霸王才發(fā)現(xiàn),這位市井小人,竟然比自己還高大威猛,霸王被劉邦打的七零八落,成了孤家寡人。走投無路,與美人喝完告別酒,在烏江邊上拔劍自刎。走出漢中的劉邦,這時才知道,漢中之漢,乃是天漢。漢中是自己的福地。劉邦建國,不取自己故鄉(xiāng)豐沛之名,以漢為號,定名大漢。劉邦即漢王之壇,也被后人冠以漢字,稱為漢臺。不過,從現(xiàn)在的漢臺規(guī)模看,現(xiàn)存的漢臺,應該是大漢臺的一小部分。
古漢臺在劉邦即位時,應該就是一個土臺子,經(jīng)不起風吹雨淋,如不保護,就是一個頃頹的命運。但后來在臺子的遺址上大約建了房子,順便把臺子也給保留下來?,F(xiàn)在臺子上的樓,名叫望江樓,建的很晚,在南宋。初建時叫天漢樓,現(xiàn)在已經(jīng)成了漢中博物館的一部分。到漢中,看漢中博物館,便看到了漢臺。
拜將臺,是漢中的第二件寶。有南北兩座土臺,不高,也不大,兩種說法,一種是劉邦拜韓信為大將時筑起的土臺。另一說,這壇,本是劉邦祭祀天地的地方,拜韓信為將,也用這個臺。因為韓信名氣大,后人專以拜將臺稱之。這個臺,和古漢同年修建,也是公元前二百零六年,可見后一種說法更可信,用此壇拜將,顯示劉邦對韓信的重視,過后還是拜祭天地的場所。
后人為何如此紀念韓信,有責備劉邦的意思。蕭何是韓信與劉邦接頭的介紹人,韓信在漢營不得志,開小差跑了。蕭何月下追韓信,追回來再次向劉邦推薦,劉邦這才決定任用這位軍事奇才。為了表示自己的誠心,大張旗鼓地辦就職典禮,在祭天地的臺子上為韓信授印。這是劉邦用得著韓信的時候。韓信不負重望,設計麻痹敵人,出奇兵,取關中,將八百里秦川收入囊中,建立了穩(wěn)固的敵后根據(jù)地。之后東進,把項羽分封的魏、代、燕、趙、齊五國一掃而光,大軍壓向項羽的楚軍,最終逼得楚霸王自殺身亡。劉邦得天下,韓信功勞第一,功高蓋主,是劉邦最不愿意看到的,借呂后之手將韓信誅殺。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是歷史的悲劇,也是歷史的必然。韓信是軍事奇才,卻是權謀蠢材。如果仗打完了,馬上報告,某不幸馬上跌下,中風不起。在家里躺著讓劉邦來探望,大約就沒有后來被烹被亡的事了,有可能得個善終。這只是個假設,歷史是不能假設的。后人重視拜將臺,多少有點為韓信鳴不平的意思。拜將臺后世幾近頹廢,北宋梅堯臣詩,蒼煙古柏漢高廟,落日荒茆韓信壇,說的就是當時的情景,落日荒茆,何等凄涼。現(xiàn)在臺子已經(jīng)用石頭筑起,四周用漢白玉欄桿圍起來,早已不是當年的土臺子,碑刻也保護良好。這是對韓信最好的紀念。第二寶,是拜將臺。
飲馬池就是一汪水,也叫東湖。傳說是劉邦在此飲馬。不過如果沒人告訴你,說這就是飲馬池,誰也不會注意,這小湖還有此尊榮。這里過去是漢中八景之一,但民國的時候,這里已經(jīng)處于半壅塞的狀態(tài),從內(nèi)陸逃到漢中的難民在池邊搭建房子,用池水洗涮,搞得污濁不堪。到后來也未見有大的改觀,至少與勉縣武侯墓的池水無法比??礃幼訚h中這個寶貝還得下大力氣整治。畢竟這是旅游資源。
漢中除了劉邦劉備諸葛亮這些名氣極大的人物,還有兩個人是有大名氣的。一個是出使西域的張騫,一個是造紙術專利擁有者蔡倫。張騫是漢中城固人,不用說,蔡倫卻是湖南耒陽人。但因為他有重大發(fā)明,被封為龍亭侯,封地就在洋縣,所以也可以說是漢中名人。紀念張騫、蔡倫,還有張良的祠廟都有,但分散在各縣鎮(zhèn),要看,得專門去。我因時間關系,都沒有去,雖然可惜,但另有補償。
所謂補償,是在漢中,有大發(fā)現(xiàn)。我對陜西的認識,長期停留在關中和陜北。八百里秦川,涇渭分明,自古華山一條路,安塞腰鼓寶塔山,白羊肚毛巾紅兜兜,黃土窯窯黃沙沙。從沒想過,在陜西還有延綿千里的森林綠海,青山秀水,鳥躍蛙鳴,濃蔭蔽日,溪流潺潺的花花世界。從洋縣到佛坪再進周至,不走高速路,走山間公路,一路山回水轉,滿目蒼翠,一個山彎就是一段風光,一條溪流就是一個美景。在佛坪,停車休息,兩山挾持間,細細一條路,往前往后,樹海延綿,腳下就是清清流水,在山石間撞出白色的細小浪花。一串串紅色、白色、藍色的小花,像星星般開放在溪流兩邊。在城市里,只有在公園里,在遛鳥老者的籠子旁才能聽到的悅耳鳥鳴,在秦嶺的大山間不絕于耳。清風徐來,樹枝婆娑,這景象對我的沖擊,可以說是顛覆性的。漢中大地,讓我見到了一個完整的陜西。走這條路,簡直是在上一堂課,一堂重新認識陜西的啟蒙課。這才知道,漢中旅游,還另有天地。
漢中是處于中國南北分界線上最典型的地方,四季最分明,幾乎可以劃為四等分。漢中政區(qū)歸于北方,氣候區(qū)域和植被區(qū)域卻歸于南方,漢中是南北交融的城市。風光秀麗,氣候宜人,集中國東南西北景色之精華,到漢中旅游,全年皆宜,無分四季。走這段路,一路驚訝,也嘆息自己的孤陋寡聞。
漢中北有秦嶺,南有巴山,森林覆蓋率在一半以上,生物多樣性在西部地區(qū)獨樹一幟。一個漢中,就有佛坪、青木川、桑園和朱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區(qū)內(nèi)大熊貓、金絲猴、朱鹮、羚牛,都是國寶。一般人都以為四川是大熊貓最集中的地方,但中國大熊貓最集中的地方卻在陜西的漢中,佛坪自然保護區(qū),平均二點五平方公里就有一只大熊貓,密度居全國之首。但是,知道這一點的人,微乎其微,不能不說這是漢中的遺憾。如果這次不到漢中,不走秦嶺路,我對陜西的認識,可能還停留在白羊肚手巾黃沙沙上。
漢中是中國南北文化交流的孔道。中國元時盛起,北有雜劇,南有南戲。到明代,四大聲腔均起于江南,弋陽、海鹽、余姚、昆山。及于西北,則大多先在漢中交匯,再向北傳。漢中有漢調(diào),是漢劇由湖北傳入,落地生根,與北來弋陽腔系統(tǒng)的秦腔混合,成為漢中當家戲曲,反過來,再進入關中,影響秦腔。這個過程,大多數(shù)是在漢中完成的。漢中方言,是秦蜀交匯,現(xiàn)在陜西方言與四川方言共有的不少詞匯,都是經(jīng)由漢中傳遞,最后固化的。到漢中聽人說話,琢磨那南北交融的音韻,也是一種享受。
如此豐富的自然人文資源,哪里是現(xiàn)在的漢中博物館所能盛裝的下的,漢中真應該將古漢臺讓出來,像成都武侯祠一樣,變?yōu)楣珗@,讓人們在品茶之余,慢慢欣賞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貝。另在開發(fā)區(qū)建設一座大于現(xiàn)時館藏面積十倍二十倍的新館,將漢中自然之最,人文之最,歷史之最,文化之最,都展示出來。在漢中看大漢遺存,總有單薄之感,如果有了這樣一座博物館,那該是什么樣子。
也因此想到,如此豐富的漢中,旅游的落腳點到底應該放在哪里。漢中多外宣傳,重點放在最值得驕傲的地方,歷史。大漢之源。但漢中該看的,可看的,何止是一個“漢”字,我倒覺得,到漢中,看“漢”,更應該看“中”。一定程度上,我以為“中”才是漢中旅游的精華所在。這是我一路走秦巴山,走秦嶺得到的最深體會。
一般認識,中國的地理中心,在西安市涇陽縣,這是從幾何概念出發(fā)的地理中心,可綜合地理,氣候,人文,歷史多種因素,中國的中心在漢中更為符合實際。漢中盆地,就是中國的肚臍眼,中華的聚寶盆。如果漢中的領導在宣傳漢中的時候,把“漢”字只作為漢中名片的一個角,而把“中”字大大地寫上,那漢中可就精彩紛呈了。漢中何不大力鼓吹,漢中是中國的地理人文中心。漢之源流浩浩湯湯,源頭就在漢中。漢中是中華的聚寶盆,奇珍異卉,珍禽異獸,瓊樹仙草,齊集漢中。在這個思路指導下再去看漢中,漢中之“中”就會可圈可點,無論從地理,氣候,植被,還是從人文,歷史,方言,民俗,就都有了看不盡的東西,汲取不盡的養(yǎng)分。如此看漢中,才能把漢中看的真真切切。古漢臺要看,要看的還有熊貓、朱鹮和金絲猴,還有莽莽蒼蒼的大秦嶺。如果讓我給漢中寫廣告詞,我寫:漢中之漢,漢語之漢,漢中之中,中國之中。中國人,?;丶铱纯矗霞以跐h中。
漢中是南北交匯之地,有的地方口音偏陜西,有的地方口音偏四川。吃飯,有的地方偏酸,有的地方偏辣。漢中很多老百姓,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是北方人還是南方人,一問,回答的往往很含糊。其實回答:說南說北都行即可,“中”嘛。
漢中在戰(zhàn)國是屬秦,秦設三十六郡,漢中為其一,應是秦人為主體。但到漢末,連年戰(zhàn)爭,人口銳減,三國時魏蜀相爭,最終成為蜀地。面對良田荒蕪,赤地千里的現(xiàn)狀,諸葛亮采取了移民政策,從涪陵一帶移民數(shù)萬,入漢中屯墾。這使?jié)h中居民大部由秦人置換為蜀人。漢中風俗逐漸與四川同,包括生產(chǎn)生活方式、方言、食俗。宋時,設利州路,漢中為利州路治所,跨巴山轄川北。自漢末到宋亡,漢中一直與四川拴在一起。到元,蒙哥取四川,先攻下漢中,將漢中劃歸陜西。自此,漢中入陜。直至今日。已逾八百年。八百年歲月,讓漢中在川陜間充當文化交流者的角色,漢中也在這期間自我磨合,逐漸融入陜西。到現(xiàn)在,川陜之間,漢中居中的角色仍然濃厚。
我走川陜一路,考察一路食俗,覺得最能說明問題。有兩個例子。
第一是面皮。面皮,也叫涼皮,米皮,還有叫釀皮的。有以米為原料的,也有以面為原料的。這東西陜西與四川共有。但做法各有不同。大致說,漢中以南一個做法,漢中以北一個做法。漢中以北一個吃法,漢中之南一個吃法。交匯于漢中。
關中做面皮,用面漿或米漿置于盤中,搖均勻,蒸熟待用,也有稠面搟皮蒸的,均用大籠屜。到漢中,變了,用小蒸籠,蒙籠布,在籠布上澆米漿,蒸籠就在鍋上蒸,一層將熟,再蒙一張籠布,接著澆,接著蒸。直到摞起厚厚一疊,才取下一張張揭下。往南傳,廣元如是,江油如是。但這東西到綿陽,戛然而止,到成都,再不見蹤影,即使有,也是老陜推車在賣,絕對不是當?shù)匦〕?。綿陽是漢中面皮傳導的尾端。
這是做法,還有吃法。無論是漢中,廣元,還是江油、綿陽,面皮是可以熱吃的,廣元、江油的涼面熱蓋頭,還被當做小吃一大特點。但畢竟川陜有別。在四川,不以豆芽入碗,到漢中,吃面皮,服務員是不問你的,每碗抓一把豆芽,往你眼前一送。讓你知道,在漢中吃面皮,是一定要吃豆芽才正宗。但無論是有無豆芽,面皮熱吃,只有漢中以南。往北,到關中,沒聽說過。以此,漢中食俗近川北。
另一例,漿水面。是以關中為中心,南北皆有,到漢中,便是尾端,漿水面不入四川,在漢中打住。四川人說漿水面,說,那時老陜的東西,漢中此時實實在在歸入陜西。
漿水面用雪里紅、蘿卜纓、芹菜之類鮮菜入開水稍汆,撈出入盆,傾入面湯,共同發(fā)酵,數(shù)日成漿水。這東西是酸的,陜西人吃的就是這個酸。吃時漿水菜撈出來先下鍋炒,之后注入開水、漿水再燒開,便是漿水成品了。晾涼吃涼的漿水面可,熱著吃熱漿水面亦可。關中、漢中、天水、蘭州直到武威張掖,漿水面都是好東西。漢中人尤其喜愛,愛的義無反顧。在這一點上,漢中人和西北人保持高度一致。
在吃的方面,漢中“中”的特點一覽無余。
漢中游,很倉促,只是在離開漢中,在秦嶺崇山峻嶺中起伏折轉,看到那醉人的美景時,才知道應該多呆幾天,好好走走,只能待以后了。想來,過漢中的機會還有,到時候,再來吃漢中的漿水面,蒸面皮。
漢中漿水面,不用醋,自身就酸,酸的鮮靈,一口下去,打個激靈,太好吃了,一碗不夠,再來一碗。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