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進攻旅順時,隨軍攝影者在旅順以北郊外拍攝的中國難民。(資料圖片)
參考消息網6月25日報道 今年是甲午馬年,正是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120周年。甲午戰(zhàn)爭已經過去了兩個甲子,在中國人的歷史記憶中打下的烙印,難以磨滅。不幸的是,當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120周年的時候,中日關系正經歷著建交40年后的一次令人痛苦的倒退。個中因緣,值得今天的人們深深總結。痛定思痛,應對120年前的甲午戰(zhàn)爭歷史作出檢討,算作歷史與未來的對話。
戰(zhàn)爭勝敗實屬必然
中國在甲午戰(zhàn)爭中失敗,120年來各方面人士有不同的解讀。這里依據歷史事實,做出一些分析。
第一,中日兩國社會發(fā)展階段不同,是評估戰(zhàn)爭勝敗的基礎性因素。中國原是封建社會,在鴉片戰(zhàn)爭后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雖然在19世紀60年代開展了洋務運動,但在社會發(fā)展階段上,只可與日本幕府末期的改革相比,而改革效果尚不及幕府末期。日本通過明治維新,大力開展“殖產興業(yè)”,不僅引進西方資本主義的生產技術,而且引進西方資本主義的社會制度,迅速發(fā)展為后起的資本主義國家。
第二,國內經濟政治實力不同。甲午戰(zhàn)爭前,日本已形成全國統(tǒng)一市場,頒布了憲法,召開了國會,建立了以天皇為核心的高度集權的中央統(tǒng)治機構,政府大臣大多曾留學歐洲或赴歐美各國考察。日本還建立了新式陸海軍,新式陸軍加上預備役部隊擁有近30萬人。雙方社會發(fā)展階段不同,經濟實力相差甚大,軍備實力中國不如日本,這是決定戰(zhàn)爭成敗的關鍵因素。
第三,對戰(zhàn)爭的準備情況不同。日本要發(fā)動這場侵朝、侵華戰(zhàn)爭,經過了幾代人的準備,設計了多種實施方案。單是對敵情的調查,就極其細致,周到詳實。情報人員足跡遍及北京、天津、上海、漢口、廣州、福州、廈門、湖南、陜西、四川以及東北各地。一些后來在日本政壇擔任要職的人都曾赴華調查,如桂太郎、川上操六、樺山資紀等。反之,清政府對日本明治維新以來的情況缺乏了解,對日本“征韓”、“征清”的圖謀未曾研究。
第四,日本建立舉國一致的戰(zhàn)爭體制,包括軍事、政治、后勤、外交都分別有周到安排。清政府在戰(zhàn)爭初起時則驚慌失措,各大臣意見相左,主戰(zhàn)、主和爭論不休。李鴻章以北洋大臣、直隸總督處在應戰(zhàn)的指導地位,但在應對方略和調兵遣將等問題上均需奏請,常遇掣肘,難以迅速形成決策。有人說,李鴻章以一人敵日本一國,雖然語帶夸張,在某種意義上也反映了實情。
第五,兩國戰(zhàn)爭指導原則不同。在戰(zhàn)爭指導原則上,日本實行積極進攻的戰(zhàn)略原則,李鴻章采取的是消極防御的戰(zhàn)爭指導方針,“保全和局”是李鴻章應對戰(zhàn)爭的不二法門。在戰(zhàn)爭的每一階段,李鴻章都將前景寄望于列強調停。而日本在外交上應付調停,在軍事上一步也不放松,處處掌握主動。
第六,國際環(huán)境不同。國際環(huán)境總體對清政府不利。清政府與列強簽訂了《南京條約》等不平等條約后,已困于西方列強的條約體系之中,舊有的宗藩體系正在全面崩潰。日本雖在幕府末期也被迫與列強簽訂過不平等條約,但此后就開始改革,至明治維新時期,更是大刀闊斧地推行資本主義改革,國力大增,正在爭取廢除不平等條約。甲午獲勝后,日本與列強間的不平等條約即陸續(xù)廢除。
總之,當時中國正值封建社會末期,面對西方列強的挑戰(zhàn),完全處在下風。在國際事務上,朝野上下顢頇無能,內政一塌糊涂,經濟成長乏力,貪污腐敗成風,武備不興,民氣不揚。這種狀況對付成長中的資本主義國家日本,戰(zhàn)敗是必然的。
日軍占領后的威海衛(wèi)附近楊峰嶺副炮臺(資料圖片)
影響中日百年國運
甲午戰(zhàn)爭的結局,是清政府事前沒有料到的;日本在戰(zhàn)爭中完勝,也是歐美各國沒有料到的。
第一,甲午戰(zhàn)爭的失敗給予中國的打擊是世紀性的。近代中國的歷史進程中處處可見甲午失敗的影響。中國臺灣以及澎湖列島在《馬關條約》中割讓給日本。按照條約規(guī)定,清政府被迫付出2億3150萬兩白銀賠款,三年還清。清政府從俄法銀行團、英德銀行團三次借出本金3億兩白銀,才還清這筆戰(zhàn)爭賠款。加上幾年后《辛丑條約》本息差不多10億兩白銀賠款,中國被牢牢捆綁在歐美和日本債務單上,極大地加劇了國家的貧窮落后。
第二,甲午戰(zhàn)爭的勝利給日本的侵略野心帶來巨大的刺激。日本從一個東亞小國成為“亞洲巨人”,變成軍國主義—帝國主義國家。日本的資本主義經濟基礎、軍事工業(yè)基礎以及教育基礎,都是靠甲午戰(zhàn)爭中攫取的不義之財打下的。正是在此基礎上,日本在1905年取得了對俄戰(zhàn)爭的勝利。這個基礎,也成為此后日本制定大陸政策、企圖一舉滅亡中國的奠基石。
第三,甲午戰(zhàn)爭出人意料的結局,刺激了帝國主義列強侵略中國的胃口。歐美列強看見東方剛剛崛起的小國日本打敗了中國,便認為這個東方巨人已經躺在“死亡之榻”上,瓜分這個巨人“遺產”的時機已經到來,紛紛在中國占領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搶占路礦權利,控制中國經濟命脈。中國名義上保持著獨立地位,實際淪為半瓜分的狀態(tài)。
第四,甲午戰(zhàn)爭后,中國歷史上與周邊亞洲國家建立的宗藩關系體系徹底瓦解,殖民主義體系在亞洲取代了宗藩關系體系。遠東及國際格局發(fā)生變化。遠東地區(qū)(包括中國與朝鮮)從此成為歐美、日本等列強關注的焦點。中國在亞洲和世界的影響降到最低點。
第五,甲午戰(zhàn)爭的失敗,不僅給予中國沉重一擊,同時也促使中華民族猛烈地警醒!1894年11月,正是平壤戰(zhàn)敗和黃海海戰(zhàn)失敗后,孫中山等在夏威夷發(fā)起成立興中會,提出了推翻清朝的主張,第一次發(fā)出了“振興中華”的號召??涤袨轭I導的戊戌維新也從反對簽訂《馬關條約》開始。嚴復在天津的報紙上第一次提出了“救亡”的口號,此后“救亡”成為所有愛國者的中心口號。革命和維新兩股力量成為甲午以后推動中國變革的主要力量。
中華民族的覺醒還表現(xiàn)在開始有意識向西方學習的過程。甲午以前,中國人對東鄰日本是瞧不起的。但是,1896年,因為甲午戰(zhàn)敗的刺激,第一批13人的留學生去了日本。1905年日本戰(zhàn)勝了俄國,大出中國知識分子的意外,這一年涌到日本的中國留學生一下子達到8000至1萬人。這些年輕的留學生放下身段,要去看看日本是怎樣自強的,日本是怎樣學習西方的,中國可以從中學到些什么?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最初也是留日學生帶回中國的。
第六,甲午戰(zhàn)爭的勝利刺激,使日本忘乎所以,最終走向徹底失敗的結局。當?shù)谝淮问澜绱髴?zhàn)打響后,日本借口對德國宣戰(zhàn),出兵青島,提出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不久占領濟南和膠濟鐵路線。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日本在中國發(fā)動局部戰(zhàn)爭。1937年“七·七事變”后,日本叫嚷“三個月滅亡中國”。但是中國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堅持了長達八年的抗戰(zhàn),在蘇聯(lián)、美國、英國的支持下,獲得了最后的勝利。
中日必須以史為鑒
回顧120年前甲午戰(zhàn)爭的歷史,客觀地看待中國失敗的歷史教訓,我們心情并不輕松。從這些歷史教訓中,我們可以得出幾點認識:
第一,國貧民弱,經濟落后,難免受外人欺凌。近代欺凌過中國的列強,都是正在上升中的資本主義—殖民主義國家,都已完成或正在完成工業(yè)化。中國當時只經歷了延遲的、遠不完全的早期現(xiàn)代化進程。對于中國這樣一個歷史悠久、“地大物博”又停留在封建社會末期、運轉失靈的大國,落后就要挨打,是難以避免的。
第二,國家要避免侵略,關鍵在于自身強大。通過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中國已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邁出堅實步伐,國家經濟總量已經超過日本。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協(xié)商議政的民主制度,正在獲得歐美一些有識之士的關注甚至認可。中國民氣的昂揚向上,同仇敵愾,是與120年前決然兩途的。
第三,外交交涉,國際上的折沖樽俎,一切都要以國家實力為基礎。19世紀90年代的中國正好缺乏這樣的基礎,卻要謀求以夷制夷,無異與虎謀皮,實際上被外國列強玩弄于股掌之中。
第四,中日復交的政治基礎需要尊重。1972年7月中日兩國復交以后,中日兩國之間共簽署了4個政治文件。這些文件的基本精神就是正視過去及正確認識歷史是發(fā)展中日關系的重要政治基礎。鑒于今天安倍政權的右傾化,使中日兩國關系處在1972年建交以來最緊張的時刻;又鑒于16世紀末以來日本謀我中華的歷史,尤其是近代以來日本帶給中華民族的極大傷害,為使中日關系正?;?,更要正視歷史和正確認識歷史。只有確保這一點,中日關系才能建立在正確的基礎上,才有向前發(fā)展的可能。
第五,中國人和國際社會要記住抗戰(zhàn)勝利紀念日和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甲午戰(zhàn)爭期間,日軍在旅順進行大屠殺,兩萬居民死難;1937年12月,日軍制造南京大屠殺;抗戰(zhàn)期間,日軍在中國各地制造屠殺。中國人民和世界愛好和平的人民定會永遠記住這些歷史。
第六,二戰(zhàn)后國際安排應該落實。至今造成中日關系緊張的釣魚島問題與甲午戰(zhàn)爭有密切關系。日本在甲午戰(zhàn)爭勝利確有把握的1895年1月,通過內閣決定將釣魚島劃歸沖繩縣管轄,但卻未對外正式公布。日本這種竊取行為掩蓋于其甲午戰(zhàn)勝之中。其實,說起沖繩縣,本是琉球王國,是明清兩代中國的藩屬國。日本吞并琉球,曾引起清政府強烈不滿,交涉經年,直至1888年日本為策劃大舉侵略中國才主動停止交涉。琉球問題最終也被甲午戰(zhàn)爭的結局掩蓋了。今天所以要重議琉球,是因為琉球主權未定。琉球主權未定基于兩個理由:一是因為中日之間就琉球地位的談判被甲午戰(zhàn)爭打亂了;再是由《開羅宣言》等一系列國際條約所形成的對日本領土的規(guī)定,這是二戰(zhàn)后的國際安排,至今尚未落實。
第七,對中日關系抱有謹慎樂觀態(tài)度。中日之間因為釣魚島問題引起的爭端短期內不會解決,但是中日關系大局不會有本質的改變。從長遠看,現(xiàn)在中日之間的困難局面,將只是1972年建交以后中日關系長期發(fā)展中的一個有點苦澀的插曲!
總結甲午戰(zhàn)爭以來120年的歷史,我們應該從歷史和現(xiàn)實的角度加以反省和檢討,尋求中日正常關系的未來。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甲午戰(zhàn)爭以來中日國交的歷史,戰(zhàn)爭多于和平,緊張多于友好。要創(chuàng)造和平多于戰(zhàn)爭、友好多于緊張的局面,中日兩國人民都要經?;仡櫄v史教訓,牢記歷史教訓。中日兩國要牢記發(fā)展經濟的大局,以造福于中日兩國人民。中國要居安思危,常存戰(zhàn)備之思,牢記甲午慘敗教訓,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