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爭”是老子的一個重要思想,《道德經(jīng)》中五次講到“不爭”。第二十二章:“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div style="height:15px;">
傳說,明朝時,琉球群島一帶曾經(jīng)有一位名叫段六張的武林高手。此人一身硬功夫,揮袖能生風(fēng),幾張如閃電;輕功更是出神入化,身似鴻羽,能踏水過河。但段六張謹(jǐn)小慎微,性格懦弱。
有一次,一個狼人要與之對決,任其在門外高舉挑戰(zhàn)書,段六張就是不開門迎戰(zhàn)。還有一次,一個武士擋在段六張面前,要與之一決高下。誰知,段六張不但不接招,揪準(zhǔn)一個機(jī)會,竟一溜煙跑了。
有人實在看不懂了,就質(zhì)問段六張:“你徒有虛名吧?”段六張笑而不答,猛一揮手,“啪”的一聲,身旁一顆碗口粗的小樹被攔腰劈斷。來人驚愕不已,隨後又問:“你既有如此功力,為何見人挑戰(zhàn)非躲即跑呢?”
段六張哈哈一笑,說:“與強(qiáng)者交鋒,我必敗無疑;與水平相當(dāng)者對決,兩敗俱傷;與弱我者相搏,贏了又有什麼意思?請問,我何必要與人交手呢?”
老子《道德經(jīng)》第六十六章有雲(yún):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生活中不乏與人爭名奪利者、有爭強(qiáng)好勝者,特別是習(xí)武之人,總喜歡跟別人切磋武藝,疑惑那些喜歡舞文弄墨、強(qiáng)出風(fēng)頭之人,遇到對手之時總要與人一決高下,以分勝負(fù)。其實,老子在2500多年前就已經(jīng)告誡我們,沒有什麼東西是長久的,所謂“飄風(fēng)不終朝,驟雨不終日”,任你如何高人一等、技高一籌,贏總是暫時的。有比較就必須有勝負(fù),有勝負(fù)必然會有人得到什麼、也有人失去什麼,贏的人也許興奮一時,而可能為日後埋下禍根。所以,贏了又如何?輸贏勝負(fù)其實都是浮雲(yún),就如與家人吵架,即便贏了也是輸了,既然如此,爲(wèi)什麼還要去吵呢?
生活中,我們總會遭遇各種對比、競爭,尤其是利字當(dāng)頭,必有各路人馬拋頭露面,爲(wèi)了蠅頭小利爭得你死我活、面紅耳赤。這些小伎倆在很多大徹大悟之人眼裡卻是可笑至極。有一次我乘坐公交車,因為駕駛員未看清某一位年輕女乘客是否自動投幣而與其發(fā)生口角,女乘客堅持認(rèn)為自己已經(jīng)投幣,駕駛員卻以未看清為由要求其重新投幣。兩人僵持不下,甚至將公交車停在路邊對罵,整輛車20多名乘客無人上前勸阻,最後我投了幣要求司機(jī)開車以免誤了時間。這種事情在生活中並不少見。很多矛盾與衝突往往起源於微不足道的小事,而避免矛盾的最好的方式便是“後其身”,就是謙讓,自己主動吃虧讓步,這不是放棄堅持自己的立場,而是為自己的立場爭取更多的空間,是讓自己的靈魂高尚的方法。這也是老子的“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的真正用意。
爭,必然針鋒相對,然後必有損傷,而避免損傷的方式就是自己退讓,不與人正面衝突。所以文章開頭的故事中,段六張不與人決鬥,因此沒有人知道他的真正的功底,因此他在人們心中永遠(yuǎn)都是武林高手,他也未曾敗給任何人。因為只要有比較就有勝負(fù),所以,不比較就沒有輸贏。而很多時候,我們未必非得分出輸贏,贏了又如何呢?姚明從不與人比較身高,比爾蓋茨從不與別人比財富多寡,老子從不與人比較智慧的高低。擁有智慧的人從不在人面前顯露自己,真正有才能的人從不必與別人一爭高下來顯示自己的才能,這是一種處世智慧。
不與人爭,身上就沒有戾氣和怨氣,因此也就沒有了獸性。心態(tài)平和的人是圓融的,是和諧的,而只有這樣,才能在適當(dāng)?shù)臅r候展現(xiàn)自己的智慧和才華,而智慧與才華往往不是通過比較才具備,而是通過長年累月的謙卑而有所漸長,且藏而不露,厚積薄發(fā)。
人生苦短,我們又何必糾結(jié)于得失呢?勝敗皆浮雲(yún),唯有內(nèi)心守中,才是全身之道。
文/龍泉道人原創(chuà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