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詩歌與生命和融之美課堂記錄之一
今天我們講杜甫詩歌的第三個專題,生命和融之美。前面兩個問題是生命奮進之美,生命仁愛之美,第三個問題是生命和融之美。其實這三種美也是互相包含的,只是為了講得更清楚一些所以分開來講。
從前面的課我們對于杜甫愛親人愛朋友、愛人民愛國家愛民族等無比善良慈愛的仁心、愛心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下面我想通過賞析這位詩圣詩意棲居的片斷來看他的生命圓融之美。
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說人應當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今天有人以為過一種隔絕城市的隱居生活就叫詩意的棲居,我個人理解,至少在中國的儒家文化中,不是這樣的。上堂課我們講了,儒家的圣人就在凡人當中,他只是把一個凡人做好就成了。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點點滴滴的長期積累,不斷地提高,不斷地進步,日積月累,就漸漸地進入了圣人的境界,獲得了人生的成就,這就是由凡及圣的過程,就是由凡入圣的境界。及,就是到達;入,就是進入。杜甫作為中國文學史上的詩圣,在他的人生實踐中,那些“仁民愛物”“民胞物與”的生命體驗,其實也是充滿了詩意的,可以說,一切艱難困苦,歡欣愉悅,就在這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之中,都閃現(xiàn)出詩意的光輝,都表現(xiàn)出一種圣賢境界。怎樣的圣賢境界?那就是天人合一、萬物和融的境界。
下面我們通過賞析杜甫的《絕句》來領會這種境界。
我們賞析作品,一是要具有一種“賞”也就是欣賞的態(tài)度,欣賞的眼光,欣賞什么?欣賞詩歌之美,欣賞人生之美。不是一般的不帶感情的純客觀分析,那種態(tài)度是研究,而不是欣賞。我們在賞析詩詞的時候,最佳的境界是詩人心靈和你的心靈有一種照面,有一種會心的默契之感。所以我們讀一首詩,不但只是看文字,而且要從詩歌的深處去發(fā)現(xiàn)詩人的心,然后用我的心去靠近詩人的心,體貼詩人的心,走進詩人的內(nèi)心世界,才能品味到真正的詩意。
其次,我們要學習怎樣去分析,我認為細細讀過一首詩詞,充分理解字面上的意義之后,就要琢磨它的點睛之筆,也就是發(fā)現(xiàn)詩眼,詩眼也有點象我們今天講的關鍵詞。詩人在寫作的過程中是要反復推敲反復錘煉的,詩的精彩在這里,而你卻淡淡地看過了,那就很可惜了。所以我們要學會品賞詩詞,一是要多聽老師的分析,二是自己要多讀多看多思索。這個過程是非常有趣味的,而且通過這樣的欣賞,古人的詩詞中的精神生命就可以化作你生命中的精神意氣,化作你人生的意境境界。好,下面我們來看這首詩。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大家看看,這首詩的詩眼是哪些呢?對,鳴、上、含、泊。
兩個,表示成雙成對,鳴,兩只黃鸝在互相唱和,十分和諧,《詩經(jīng)》中說“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嚶其鳴矣,求其友聲?!彼曾B鳴有朋友之間交流契合的意思。詩人寫黃鸝在翠柳之中歡快地啼鳴,那么,杜甫在這里為什么用翠柳而不用碧柳呢?一般來說,碧的顏色要淺一些,翠的顏色要深一些,比如賀知章的詠柳詩就說:碧玉妝成一樹高,那是初春剛剛發(fā)芽的柳樹,所以顏色是碧綠的,而杜甫在這里用翠綠所表現(xiàn)的柳樹,應該是一片成蔭的柳樹林了,一片綠茫茫,春已經(jīng)比較深了。所以兩只嬌小的黃鸝在一片枝葉繁茂的翠柳之中啼鳴,色彩明麗,構圖也非常諧調(diào)。一行白鷺,一行,有一種團隊感,上青天,在這里,為什么用上而不用飛呢?
“上”表示一種奮發(fā)向上的趨向。“上”字還顯得這個境界非常舒展,非常伸展。有一種很開朗很遼闊的美。另外,我們比較一下,在絕句的第五個字雖說是可以用平聲也可以用仄聲,但是用仄聲的“上”字還是顯得更為響亮一些,而杜甫正是非常講究聲律的。本來絕句不要求對仗,但是這首詩不但全部用了對仗的形式,而且第一二句還句中自己本身就作了對仗。黃鸝就對翠柳,白鷺就對青天。這種形式叫做句中對,也叫當句對。通過這樣一些對仗的形式,整個畫面無論是構圖還是色彩都搭配得非常和諧,鮮明生動。湛藍湛藍的天空,映射著一行潔白的白鷺向上遠引,這畫面多么富有生機活力,整個畫面,展現(xiàn)的是一種青春的顏色,一種春天里晴空萬里陽光燦爛的景色。
杜甫詩歌生命和融之美課堂記錄之二
接下來, “窗含西嶺千秋雪”:詩人憑窗遠眺,看到了遠處的西山,因為嶺上積雪終年不化,所以用了“千秋”二字形容。“千秋”,給人一種悠久的歷史感,在悠久永恒的歷史長河面前,我們每一個人都顯得十分渺小,每一時段,都顯得十分短暫。但正如中國傳統(tǒng)思想所認為的瞬刻永恒的概念,所謂永恒,它其實在當下就可以體驗。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體驗了它就是超越了它。也就是當我們進入到一個極其美妙的審美境界的時候,你已經(jīng)感覺不到時間之流了,當下,只有當下那種妙不可言說的審美愉悅,它就是一切,它就是世界,它就是永恒。所以陶淵明詩中的“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就有點類似瞬刻永恒境界了。當然我在這里講得非常簡單,實際上從學術角度來講它非常復雜。但不管怎么說,瞬刻永恒歸根到底都是一種審美體驗,一種審美愉悅。陶淵明的另一首詩也說:“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也有俯仰之間就可以把握到整個天地宇宙之終極的意思。具體到杜詩這里,這種把握是用“含”字來表現(xiàn)的。一個“含”字,表現(xiàn)出詩人一方面把整個天地宇宙的景象,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來曰宙,宇宙是包括了時間與空間的。也就是說,既有西嶺千秋雪,也有黃鸝鳴翠柳,還有白鷺上青天,等等等等,全都包含收納進這一方小小的窗戶之內(nèi),使窗戶有著鏡框的效果。另一方面,窗戶將外面的景物都收入了窗中,其實也就是收入詩人的眼簾,收入詩人的心靈。中國古代哲學講究一種“納須彌于芥子”境界,須彌山是佛教神話中世界最大的山,芥子是芥菜的種子,極微小。將天地萬物都包融含藏進自己的心中,這需要一種很大的胸襟氣度。這樣,你不但胸懷闊大,而且天地萬物,鳥飛鳥鳴,花開花落,萬物的興歇都在你胸中。從時間上講,是“瞬刻永恒”;從空間上來講,是“納須彌于芥子”。這樣,你就能總是和融著自然萬物,生氣流行,生機勃勃。
最后一句“門泊東吳萬里船”, 一方面詩人將眼界放到了萬里之外,也說明心胸宕得很開,擴展得很遠闊;另一方面,這扇窗,是詩人吸納含藏外面生機勃勃世界的心靈之窗,這張門,也是詩人開出的通向外面浩渺遼闊遠方的心靈之門,是心靈生命的門。一方面,從這張門出發(fā),可以駛向千里萬里的前方,駛向千里萬里的遠方,生命是開闊的,是伸展的,朝著前方朝著遠方無限伸展;另一方面,千里萬里之外的船只,又全都回到這張門這里來,這里是止泊,是心靈的安頓,是精神生命的止泊。也就是說,這張門,既是起點,揚帆啟程的起點;又是終點,人生回歸的終點,心靈回歸的終點。這只船也好象人生之船,它的“泊”與“萬里”之間是相輔相成的,一方面,我們要揚起生命的風帆,向著千里萬里乘風破浪;另一方面,無論我們走多遠,都不能忘記自己的根,自己的家園,都要有心靈的止泊之處。杜甫自從二十多歲離開家鄉(xiāng)后,就一直在外漂泊,因此無論在物質的意義上還是在精神的意義上,他對于這個“泊”字都有很深切的生命體驗。而一個心靈有止泊的人,生命有根的人,他的心胸又往往具有一種能夠含藏萬物,包融天地萬物的能力。你能夠棲居在大地上,你就能夠承載包融天地萬物的一切,這就是厚德載物。在這里,泊字與含字是互為因果的,你如果能夠把這兩個字之間的因果關系悟透,那你就懂得了什么叫做詩意棲居。你就能夠象杜甫這樣,既收得攏,又放得開,一方面將千秋萬里都含藏納入心中,另一方面,宇宙大化都從自己的心源中出發(fā),真是吞吐自如,收放自得。所以在這首詩中,天地萬象與詩人的心靈之間有著一種極和諧極生動活潑的交流往復的互動,詩人吸納天地英華之氣,吞吐宇宙大化自然,這就是天地和融、生氣流行的圣賢氣象。
由于杜甫的精神氣度非常開闊,所以他寫詩,一開口就是萬里,一閉口就是千秋。開口就是乾坤,閉口就是天地。象 “驍騰有如此,萬里可橫行?!?nbsp;(《房兵曹胡馬》)“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nbsp;(《登高》)“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 (《詠懷古跡》之五) “尤工遠勢古莫比,咫尺應須論萬里?!?nbsp;(《王宰畫山水圖歌》)等,簡直不勝枚舉。余光中說李白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殊不知杜甫的繡口一吐就是千秋萬里,就是整個宇宙天地。
那么,我們再來看看,杜甫的詩不但境界闊大,而且色彩感很強,所以特別富有生機意趣。這首詩前面兩句色彩很明麗,這是我們已經(jīng)看到了的,其實后面兩句也同樣富有色彩,比如千秋雪的潔白無瑕,船行江中江水的碧波粼粼,都是畫面的顏色,只不過沒有明寫出來罷了,但是我們還是能夠感受到。所以我們品詩要注意詩人的意境其實非常渾整的,切忌把它分割開來看。
那么我們現(xiàn)在從整體上來看看,這首詩中的色彩基調(diào)應該是什么顏色呢?對,是綠色。而綠色,也正是滋潤了杜甫一生的生命之色。早在他詩集中的第一首詩《望岳》中就有表現(xiàn)。我們還記得那首詩一開頭就是“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就是映入詩人眼簾的泰山整個都是一片青蒼,一片綠色,無邊無際,沒完沒了。青未了,說明這種體現(xiàn)生命的綠意也是不斷滋生的。詩人心中有綠意,有春意,他的生命中就有了生機,就有了生命的滋養(yǎng)。哪怕是在逃難的途中,詩人也會感受到路邊的野花野草,“或紅如丹砂,或黑如點漆,雨露之所濡,甘苦齊結實?!保ā侗闭鳌罚o論是多么卑微弱小的生命,只要本身具有生機,就都有著頑強的生命力,都能夠感受到大自然的雨露,無論是甘的還是苦的,都能夠結出自己的果實。這就是杜甫的生命觀,也是詩人艱難困苦一生的生命源泉,生命支撐。詩人還說“江山如有待,花柳更無私”,大自然的江山風月,花紅柳綠是無私的,它在等待我們來欣賞,它對每個人都是開放的。有的人能夠欣賞到它的美好,并能夠激活自己生命的活力,是因為他自己心中有生機生趣,有的人天天從它旁邊擦肩而過,毫無感受,是因為自己心中沒有生機意趣。正如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個見不是看到,而是映現(xiàn)的意思,應當是“現(xiàn)南山”,也就是說因為你心中本來就有南山,所以你才能映現(xiàn)出南山,使南山與你的心靈照面了,有一份和融默契。如果你心中沒有南山的話,那么即使你看到了南山,那也只能進入你的眼簾,不能進入你的心靈,更談不上映現(xiàn),不能產(chǎn)生精神的交融默契。
杜甫詩歌生命和融之美課堂記錄之三
杜甫一生的生活和創(chuàng)作的實踐告訴我們,心中的綠意要靠自己培養(yǎng)。岳麓書院講堂上有一幅對聯(lián)是:“沅生芷草,澧育蘭花”。就是說我們心中光生長出這些美好的花草還不夠,更重要的還需要長期的培育,要使心中永遠保持一團春意,這樣才能無論何時何地都可以實現(xiàn)詩意的棲居。陶淵明、杜甫、蘇東坡,這些詩人常常使我們感到很可親很可愛,這是因為他們心中充滿親和,充滿愛意,他們看到天地萬物,非常喜歡,非常熱愛,他們心中含藏生意,所以他們的眼睛總是可以看到天地自然的生命,看到他人的生命乃至小動物小植物的小生命,他們對萬物眾生的生命都有愛。這樣一種愛的心理,心靈充滿了陽光,是非常健康開朗的,杜甫和他們一樣,都具有不孤高不偏執(zhí)不激憤的圓融天地萬物的大胸懷大格局。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到,生機與愛意,就是圣人的起點;和融天地萬物,就是圣人的境界。圣人就是陽光的人,有愛心的人,是充滿欣欣生意、善待心靈、簡單樸素而又豐富充實的人。
我想大家還可以象杜甫那樣,隨時記錄下這些從自然風物中得到的美好感受,杜甫可是把他的所見所感,點點滴滴的片斷,都作了記錄的,杜甫寫詩就象我們今天寫微博一樣,后來在四川的時候,差不多每天都要寫一首詩,當然當時他沒有手機,沒有辦法把他的微博發(fā)送給大家,但是這些隨時隨地的關于美的記錄卻傳達給了我們,詩中那美好的點滴,美好的片斷,至今還活躍在我們的心中,還滋潤著我們的心靈。象“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nbsp;“江山如有待,花柳更無私?!薄包S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流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等詩篇都表現(xiàn)出他對于美的敏銳感受。其實,培養(yǎng)對于美的敏感也是培養(yǎng)我們感受幸福的能力,有對于幸福對于美的感受力的人,他的生命就總是會得到愛的滋潤,美的滋養(yǎng),生命的質量就比較高,所以這也正是我們對于自己生命的一份善待,因為你的心靈狀態(tài)總是很舒展的啊。所以我們要隨時留意身邊的花紅柳綠,感受到大自然的生機意趣,賞心悅目,更加熱愛生命,熱愛這個美好的世界。并且要經(jīng)常讀一些境界開闊明朗富有生機意趣的詩詞,從古人那里學一學他們的審美實踐審美操作,學一些怎樣善待自我的審美操作,這樣,我們的生命也會越來越充滿生機活力,從而生活在一種和融萬物的境界之中的。
轉自
胡遂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