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文/圖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1年08月12日 第 15 版)
王獻之行草名作《鴨頭丸帖》(見圖),真跡現(xiàn)存上海博物館。絹本,縱26.1厘米,橫26.9厘米,兩行15字,系王獻之給友人的便札。帖文:“鴨頭丸,故不佳。明當必集,當與君相見。”此帖用墨枯潤有致,全帖蘸墨兩次,一次一句,墨色都由潤而枯,由濃而淡,墨色分明,展現(xiàn)出全帖的節(jié)奏起伏和氣韻自然變化。用筆開拓跌宕,情馳神縱,流美清秀,無塵俗之氣。明末清初的書畫鑒藏大家吳其貞稱此帖“書法雅正,雄秀驚人,得天然妙趣,為無上神品也”。
王獻之(公元344—386年),為王羲之第七子,東晉書法家,字子敬,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官至中書令。他幼時從父學習書藝,得到悉心傳授,奠定堅實基礎(chǔ),顯露超人才華。后來他取法張芝,博采眾家之長、兼善諸體之美,別創(chuàng)新法,自創(chuàng)一格,與父齊名,人稱“二王”,贏得了與其父并列的藝術(shù)地位和聲望。他的書法,兼精楷、行、草、隸各體,尤以行草擅名,“稿行之草”的行草是其獨創(chuàng)的書體。他的楷書以《洛神賦十三行》為代表,行書以《鴨頭丸帖》最著名,草書名作《中秋帖》列為清內(nèi)府“三希帖”之一??上於视⒉?,42歲就因病早逝。
因唐太宗貶獻之而不購求其書作,王獻之傳世遺墨很少,遠不如王羲之。宋初書法,并舉“二王”,太宗趙光義留意翰墨,購募古先帝王名臣墨跡,命摹刻10卷《淳化閣帖》賜眾臣?!洞净w帖》中有一半是“二王”的作品,其中王獻之書作有50多件。北宋宣和年間,宋徽宗雅好王獻之書法,《宣和書譜》所收王獻之書跡增至80余件??上н@些墨跡本絕大多數(shù)沒有保存下來,僅存的墨跡本不逾7件,而且都是摹本。好在歷代刻帖還保留著一些真跡刻本,給后人學習了解王獻之書法留下寶貴資料。歷史上曾有人認為《鴨頭丸帖》為王羲之所作,今人大都認為應(yīng)是王獻之所書。此帖有宋徽宗“宣和”、“政和”印,是流傳有序的王獻之作品。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