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教師集體備課風靡一時,許多學校甚至將集體備課常態(tài)化了。
集體備課涉及事前準備、中心發(fā)言、集體研討、修訂提綱、撰寫教案等環(huán)節(jié)。如果每一節(jié)課都通過集體備課來進行,從精力和時間上看,對教師來說都不太現(xiàn)實,于是 “分工備課、集體共享”的方法很快蔓延到許多學校。
通常的做法是:備課組先將全學期的備課任務分解給每位老師,每人三篇或五篇課文,大家分頭備好課,或者編寫好導學案,然后在集體備課時拿出來“討論”,再印發(fā)給全組任課教師,就開始進行教學了。
目前許多學校將這種方式當作制勝法寶,但在筆者看來,這種“分工備課、集體共享”的備課方式,害莫大焉。
其一,不利于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特別對于青年教師而言,易于養(yǎng)成不讀書、不鉆研、隨大流的不良習慣。試想,一學期中大部分的課文不是自己研讀解析的,教案或?qū)W案不是自己動腦、動手編撰的,上課時只能照本宣科,人云亦云。長此以往,這些教師恐怕是離開教參或別人的教案就不會上課了,哪里還談得上專業(yè)發(fā)展呢?
其二,容易扼殺教師的個性,形成“千人一面”的教學模式。統(tǒng)一的內(nèi)容、統(tǒng)一的教案或?qū)W案,聽起來很美麗,但實際上,這樣的教學會是什么樣的呢?教師沒有了自己的個性,教學缺少獨特的風格,千人一面的教學模式只能使學生厭煩。
其三,影響教學任務的有效落實。每個班級學情不同,教學時只能根據(jù)實際而為之?!凹w備課”產(chǎn)生的統(tǒng)一教學方案,有時忽略了學情的差異,影響到課堂教學任務的有效落實。
集體備課作為一種教研活動形式,自然有它存在的理由和空間。我想說的是,我們不要一窩蜂地去趕潮流,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要讓集體備課發(fā)揮它真正的作用,就應該讓它回歸本來的地位。作為教研活動形式之一的集體備課,每學期可以適當?shù)馗銕状?,選擇一些有爭議、有分歧的課文去集體研討、集體備課,從而達到幫助教師準確把握課標和教材、提升教學能力的目的。在我看來,集體備課只是眾多教研形式中的一種,其他如聽課評課、反思磨課、專題研討、讀書學習等,也都是教研活動的有效途徑,不必死抱住集體備課這一種形式不放。(《中國教育報》2015年7月8日第10版 作者:陜西省寶雞市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曹公奇 )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