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陳鼓應《易傳與道家思想》一書的“摘”、“評”、“議”!(續(xù)三)
第二部分《彖傳》 與《文言》解《易》的道家傾向
一、《象傳》中的道家思維方式
1、“摘”:《易傳》各篇,以《彖傳》、《系辭》為最重要,而《象傳》次之。從哲學角度而言,《彖傳》的最大特點在于它的宇宙論,而它的萬物生成論源于《老子》,更為接近于《莊子》。但在尚陽貴時及“無行” 等重要學說,則屬于黃老道家系統(tǒng)。
“評”:《易傳》是其作者習易之心得,是對前人觀點的膚淺見解,不但沒有創(chuàng)建,反而曲解了傳統(tǒng)之觀點?!兑讉鳌分钪嬲?、萬物生成論,是膚淺捌腳之論,與老莊亳無關系。“黃老道家”是先秦時期兼收并蓄之雜家,沒有自創(chuàng)觀又何來系統(tǒng)?正如司馬談《論六家要旨》中所說: “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而形成的雜說?!捌湫g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則不存在什么“尚陽”之說;雖遵從老莊,但不解老莊之旨而不能理解其“自然無為”。所以司馬談才說:“道家無為,又曰無不為,其實易行,其辭難知?!?/span>
“議”:先秦時之兼收并蓄之雜家即所謂“道家”,未讀懂老莊哲學,把老莊哲學之核心“自然無為”之“為”字,錯念成二聲wéi而不知其“自然無為”之本意, “為”字應念四聲wèi,才是“自然無為”之本意。正因為所謂“道家”未讀懂“無為”二字,司馬談才說:“道家無為,又曰無不為,其實易行,其辭難知?!?/span>
2、“摘”:《系辭》的道論與“太極”說源于老莊,也揉和了不少黃老成份,舊說多以為它屬儒家作品。事實上《易傳》,講理義也講象數(shù),而《象傳》特重筮法,但研究哲學或思想史的學者往往撥高的義理,而無視它的筮法成份。
“評”:《系辭》的道論與“太極”說,絕不是源于老莊,而是源于文王周公,因為《易經》是文王周公之心得作品,而《易傳》則是對《易經》之解讀與發(fā)揮,這是不爭的事實。《系辭》的道論與“太極”不是“揉和了不少黃老成份”,而是黃老學派汲取了《系辭》成份。孔子研《易》“緯編三絕” ,《易傳》的基本內容,則是孔子對《易經》研究之心得,《易傳》作者對孔子習《易》心得之解讀與發(fā)揮而成書,當然屬儒家作品,正是這一原因《易傳》多處出“子曰:…”?!啊兑讉鳌?,講理義也講象數(shù)”,所謂“理義”就是對《周禮》之闡釋,所謂“象數(shù)”,就是用膚淺之哲理為其“理義”找到哲學依據(jù)。所謂“筮法”,是因其膚淺之哲理之不足而輔之而已。
文王周公是儒家原創(chuàng)之人,孔子則是儒家的集大成者,孔子修書――修訂《春秋》、《詩》、《書》、《禮》、《樂》就是顯證。把孔子說成是儒家創(chuàng)始人,是末讀懂孔子及先秦文化,《論語·述而》中:“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我于老彭”之說就是顯證。所謂“象數(shù)”, 《周易》中“象”指卦象、爻象,即卦爻所象之事物及其時位關系;“數(shù)”指陰陽之奇偶數(shù)、爻數(shù),是占筮求卦的基礎?!?/span>言龜以象示,筮以數(shù)告,象數(shù)相因而生,然后有占,占所以知古兇。”所以所謂“象數(shù)”,就是用膚淺之哲理闡釋其“理義”, 輔之“筮法”補其膚淺之哲理之之不足而而已。
二、《象傳》的學派性。“
摘”: 《大象》解釋每卦卦名卦義,多以“君子以”或“先王以”的形式,而后格式化的道出一兩句對人身修養(yǎng)與政治期望的議論。
“評”: 由此說明,《易傳》是典型的儒家之作。君子是儒家專有名詞,所以“君子以” 的形式,而后格式化。而“法先王”之儒家,其“先王以”,就指文王周公之“先王以”。不知為什么?陳先生非要強辯《易傳》是典型的道家之作。所謂道家就是先秦時期,雜取各家“攝名法之要,取儒墨之善” 的雜家,這就是“《彖傳》 與《文言》解《易》的道家傾向” 的原因。
“議”:儒家關于人生境界的一般議論是和君子的理想分不開的,君子是儒家其道德修養(yǎng)幾乎等同或僅次于圣賢之輩,幾乎成了儒家專有名詞:如“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君子求道,小人求食”, “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 君子求缺,小人求全”, “ 君子求同,小人求異”, “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 君子中庸,小人肆無忌憚”, “ 君子之道,鮮矣”,等等舉不勝舉。陳先生所列:蒙、履、大有、蠱、臨、大蓄、坎、大壯、晉、蹇、益、艮、漸、節(jié)、小過,等等卦其《大象》之解,都離不開“君子以”。 大壯卦“君子以非禮費履”, 君子直接與禮并行,還強辯什么呢?。
三、“天行建,君了以自強不息”乃道家獨有的思維方式。
“摘”: “天行建,君了以自強不息”,為當代學者所倍加贊賞,且被贊為民族精神?!白詮姴幌ⅰ贝_可視為殷周以來、先秦諸子之者已凝聚形成的民族精神的一種征信,但不必屬于那一家那一派。由于天道(“天行健”)推衍人事(“君子以自強不息”)的思維方式,乃是出于道家而不是出于儒家
“評”:陳先生此番高論,是學術界讀不懂先秦文化之象征,更是學術界讀不懂先秦文化之根原因。“自強不息”是西方文化之精神,而絕不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精神。學術界含陳先生在內,正是用這一西方文化之精神,去解讀中國傳統(tǒng)文化使其面目全非。 “自強不息”確可視為殷周以來、先秦諸子之者已凝聚形成的民族精神的一種征信,陳先生所說沒錯,絕不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精神。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精神是“道德”二字,絕不是自強不息” 。
“議”:禹傳位于子啟后,以世襲制取代禪讓制,啟不不需“自強不息”, 商湯要取代殘暴的夏桀,沒有“自強不息”不行,同樣武王伐紂沒有“自強不息”不行。以世襲制取代禪讓制夏王朝延續(xù)471年,以“自強不息”而建立的商王朝則只延續(xù)了二百七十三年,以“自強不息”而建立的西周王朝,在禮制維護下也只延續(xù)了275年,就進入五霸之春秋。所以西漢建國后,不主張“自強不息”而主張“無為而治”,削減人們之欲望,從而形成一種與“自強不息”相反的保守思想,延續(xù)兩千多年。后被更加“自強不息”蠻夷喚醒,而中華民族重啟“自強不息”之精神,所以始建于1911年的清華大學其校訓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而比清華大學早13年成立的北京大學,因戊戌變法失敗而不敢提“自強不息”,就是兩千多來傳統(tǒng)的保守所致。中華民族經百多年來的“自強不息”,而雄居世界之列后,想回歸傳統(tǒng)之保守,“自強不息”的西方對我們虎視眈眈,想繼續(xù)“自強不息”,中國向何處去?只有將傳統(tǒng)之保守與,傳統(tǒng)的而不是西方野蠻的“自強不息”相合才是唯一出路。
“自強不息”是把雙刃劍,孔孟是知道的。所以“天行建,君了以自強不息”, 在其政治上, 是法先王之儒家對其始祖之贊頌而已,儒家其法先王本身就是一種保守之主張;在哲學上表現(xiàn)為重視道之用而輕視道之體,其目的是為推行其人為之宗法道德禮教。
陳先生所說的:天道(“天行健”)推衍人事(“君子以自強不息”)的思維方式,乃是出于道家而不是出于儒家,是不知道家對儒家之“雜取”。天道與“天行建” 不是同一概念,二者是包含關系,天道推衍不出“自強不息” 這種人事。“乾為天”,“天行建” 是乾卦所類之象的象征,“乾為陽” 主動,“自強不息” 是乾卦所類之象其屬性之象征?!兑讉鳌吩诮庾x《易經》對六十四卦之演繹所展現(xiàn)的哲理,其思維方式就是儒家“重視道之用而輕視道之體” 的哲學思維方式。而所謂“道家”, 其思維方式是“偏重道之體而已”,所以司馬談才說“道家以虛無為本”。而以象征虛無而靜之坤卦為作為道體才能稱“道家”,以象征實有而動之乾卦為作為道體,絕不能稱“道家”,這是認識“道家” 之常識。
陳先生在47頁中說“天行健”源于《老子》的“建德若偷”。 “天行健”之健是旺盛之意,“建德若偷” 之建雖與健通用,則是說的健美之德。《老子》的“自勝者強”,是指能自我控制欲望所致之弱點才算強,與“自強不息”不是“精神契合”而是相反。 二者風馬牛不及。
四、《小象》以老子思想解“乾”、“坤”
“摘”: 《小象》釋“乾”、“坤”兩卦各爻爻辭,多采道家觀點,尤其是老子。并引用“乾”、“坤”二卦其六爻爻詞,與《老子》一些章句予比較后說:縱觀《小象》全文,哲理性不強,于哲學思考力尤為貧弱。
“評”: 太極八卦哲學原理分道、法、術、器四個層次,“乾”、“坤”二卦其卦辭處于第三個術之層面,其爻辭則處于第四個器之層面屬末端,當然其“哲理性不強”。 “乾”之上九“亢龍有悔,盈之不及”,所對應的《老子》十五章“不欲盈”、 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其“哲學思考力”不能說不強,不知這個哲理,就不知什么是中庸之道。陳先生就不知這個淺顯道理所隱藏的高深之哲理,他才認為“于哲學思考力尤為貧弱”,這與他竭力稱贊“乾”卦其卦辭所說:“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相關。要知道“自強不息”過則為災,故“亢龍有悔”。
“議”:《易傳》所論哲理本末倒置,其“乾”卦之卦辭與爻辭之比較就狠清楚。卦辭是對卦體之解釋,而爻辭則是對卦六爻之用的解釋,卦體與爻用是一種術與器之間的體用關系,道體決定道用,作為道體之卦體是本,作為道用之卦爻是末,沒有卦體就沒有卦爻?!扒必载侈o“亢龍有悔,盈之不及”,主張適中而不過,“乾”卦之卦辭“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必須受“亢龍有悔,盈之不及”所制約,否則“自強不息”過則為災,這就成了道用去制約道體的本末倒置現(xiàn)象。
由此可見,陳先生所說:《小象》以老子思想解“乾”、“坤”,是錯誤的。老子的哲學思想其核心就是道體決定道用,重本輕末,而整部《易傳》其哲學思想與老子的哲學思想相反?!兑讉鳌菲湔軐W思想,是道用決定道體“屁股決定腦袋”的重末輕本,這又怎么能說:《小象》以老子思想解“乾”、“坤”呢?《易傳》是論哲學的著作,其作品中有與《老子》相似相近的言詞是正常的,《易傳》與《老子》相比,不是從言詞方面而是從其主旨方面才有可比性,僅從言詞方面是沒有可比性的,任何作品相比都是如此。學術界凡研究先秦文化者,不是對先秦經典本身說的什么以找出其主旨予以深刻研究,而是從其詞句與其它作品之比較予以舍本逐本之研究,本書就是最好之例證。陳先生還算是不錯的,因為他的作品值得一駁,其他學者之作品值不得一駁可想而知。孺子可教才值得一駁,不可教就不值得一駁。
五、論《大象》中合于老子而與莊子、黃老思想相通者
(一)《大象》中合于老子思想相通部分
“摘”: 《師卦》《大象》 云:“在中有水,師;君子以容民畜眾?!卑?/span>《老子》八章“水”“之善利萬物”而“處眾人之所惡”。 《大象》此處有地中水取容民畜眾之義,正與老子旨意相合。
“評”: 地水師卦“在中有水” 之卦象可喻之多,僅喻“君子之包容” ,與《老子》八章“水”“之善利萬物” ,根本沒有可比之處?!稁熦浴坟赞o論的是“包容”,而《老子》八章“上善若水”,論的是“水利萬物”而“不爭”。 《老子》八章論的“天之道”其本性“不爭”,而《師卦》卦辭論的是“人之道”“包容”,這怎么能說“正與老子旨意相合”呢?
“議”: 陳先生引用了屯、訟、師、否、謙、咸、明夷、升、井共九卦之卦辭,與《老子》相關章句相類比,而去證明其“《大象》中合于老子想相部分”以支持支主張。本人只摘錄其有代表性的師卦這一卦辭,與《老子》八章之句相類比予以評議,由此可見一般。師卦這一卦辭內容有“形而上學”之成份,把地水師卦所象之“在中有水”,比喻為“君子以容民畜眾”, 以此喻“君子之包容”, “在中有水”, 還喻其它相似之處甚多,如泉水、暗河等等均是地中之水,因此地水師卦所象之“在中有水”,不僅喻“君子之包容”。 把地水師卦“在中有水” 之卦象僅喻“君子之包容” ,是“形而上學” 之表現(xiàn)。這種“形而上學” 之表現(xiàn),是六十四卦卦象之辭的特征。
(二)《大象》中與莊子思想相通部分
“摘”:《小畜》卦《大象》云:“風行天上,小畜;君子以懿文德?!薄帮L行天上”很容易使我們聯(lián)系起《莊子逍遙游》鵬之乘風飛行。朱熹的解釋正是,他說“風有氣而無質,能畜而不能久,幫為小畜之象。懿文德,言未能積厚而遠施也。”朱注《小畜》乃由于風之積也不厚,而“懿文德”乃在于能積厚而遠舉,這正是《逍遙游》鵬之遠舉,必須先經過鯤之潛隱以積蓄力量,積厚乃能遠施。
“評”: 什么是捕風捉影?這就是典型的捕風捉影:小畜卦辭“風行天上”,朱夫子就進一說“風有氣而無質,能畜而不能久”,陳先生就此再進步說“風之積也不厚”,這個“風行天上”與“風之積也不厚”之間,有什么內在聯(lián)系?一點也沒有?!帮L行天上”,與美好之“文德”也無內在聯(lián)系,可《易傳》作者用“形而上學”思維方式,把風天小畜卦所象征“風行天上”,君子以此喻為美好之“文德”,其本身就不免牽強附會。而朱夫子則添油加醋地說“懿文德,言未能積厚而遠施也”完全變味;陳先生就此轉向說“懿文德”乃在于能積厚而遠舉,這正是《逍遙游》鵬之遠舉,必須先經過鯤之潛隱以積蓄力量,積厚乃能遠施。
“議”: 《莊子逍遙游》中鯤化鵬,從北冥向南冥,是借此喻道體決定道用,北冥之陰為道體,南冥之陽為道用,喻坤卦為體乾卦為用。而《易》以乾卦為先顛倒其體用本末,《易傳》作者在解《易》時,秉承其旨對其六十四卦之象征用“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把風天小畜卦所象征的“風在上”, 用根本不涉及形上之哲理去注解形下之人文,去借喻為美好之“文德”。陳先生反就此認為《易傳》作者之思想,與莊子思想相通,以此論證《易傳》作者是道家而非儒家,豈不可笑。
下面(三)《大象》中與稷下道家或黃老之學相通部分,就不予以評了。
六、《文言》解易的道家傾向60頁
“摘”:《文言》中“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干事?!?/span> 陳先生認為:然而就其內涵,卻有有著很大的分歧。如“利物足以和義”,把“利物”與“義”相聯(lián)系,就與孟子的義利觀有根本的區(qū)別。而且,仁、義、禮等觀念在戰(zhàn)國時期也同樣被墨家、稷下道家所肯定。我個人認為《文言》等,是一部以道家觀點來解釋《易》的作品。
“評”: 《論語·里仁》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边@個“利”是指眼前局部之小利,而“義”則是指長遠整體之大利,這就是“利” “義”之別?!段难浴?/span>把“利物”與“義”相聯(lián)系,就與孟子的義利觀沒有任何區(qū)別。而仁、義、禮不僅儒、墨、道三家所有,而老莊也有,只是其實現(xiàn)仁、義、禮之途徑不同而已。儒、墨、道三家是用人為的說教去展現(xiàn),而老莊則反對人為的說教,而遵循“自然無為,為而不爭”之道去展現(xiàn),而主張身教。遵循“自然無為,為而不爭”之道,仁、義、禮就在其中,“不爭不舍而守本份”,才是最高之仁、義、禮,所以《老子》二十七章才說“善行無轍跡”。 《老子》反對人為之仁、義、禮的說教,才在二章中說“天下皆之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薄白匀粺o為”之天道,是天下最高的真、善、美;為美而美、為善而善則違反“自然無為”之天道,是產生假、惡、丑的人為所致。
陳先生以。儒、墨、道三家均具仁、義、禮之觀為由,去判定“是一部以道家觀點來解釋《易》的作品”,是其判定的方法之錯所致。
“議”: 莊子在其《天下》篇中,不但對先秦文化作了整體上的總結歸納,還對諸子百家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與作品,予以簡要而精辟的總結歸納。讀懂《莊子天下》,不但對先秦文化厘清了脈絡,而對諸子百家也能知其主旨之大概??墒菍W界一些未讀懂《莊子》的學者,則認為《天下》篇不是莊子本人所作,真是可悲可嘆。
(一)《文言》與老莊
1、“摘”: 《文言》中有許多觀念與《老子》都是相通的,第一,兩者都認為極端會向對立的一面轉化,他們都把天道法則理解為“物極必反”。因此 第一,兩都有“知止”的想法,知進退是圣人,否則是愚人。第二,兩都都講忠信,老子菲薄仁義,但講“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評”: 不但傳統(tǒng)的先秦文化有其共同點,就是中西文化也有其共同點,這是正常的。“物極必反”、 “知止”是簡單的基本常識。兩者都講忠信,但各自所講忠信內容不同,老子反對仁義說教并非是菲薄仁義。
“議”: 《老子》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并非是忠信之信。老子是說,我這五千言,文辭雖不華美,但是可信的;那些用華美的文辭之說者,則是不可信的。要知道八十一章,是老子對全文之總結。如我們不知老子所說,“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之本意,這一旬到成了只有華美的文辭而無內容,僅是對華美的文辭之羅列。
2、“摘”: 就《文言》與《莊子》而言,語句相似:《文言》“同聲相應,同氣相求”,《莊子漁夫》“同類相從,同聲相應”,二者相似?!肚难浴罚骸胺虼笕苏?,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边@段話被后儒視作儒家境界的代表,則與《莊子》有密切聯(lián)系,《文言》企圖達到的便是莊子式的天人合一。
“評”: 陳先生所引,《文言》與《莊子》“二同”之語句其文字沒有多大差異,但內容則完全一致,形不同而神似。陳先生所引,《乾文言》一段,與《莊子》作品中類似之言,則是形似而神非。
“議”: 只有遵“自然無為”之天道,才能“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 儒家違背“自然無為”之天道,而倡人為,是與“天人合一”背道而馳的,《乾文言》這一段,僅是華麗的辭藻而已?!肚f子天道》中說 “夫虛靜恬淡寂漠無為者,萬物之本也?!鼻f子把“虛靜無為” 作為萬物之本也,所以能“天人合一”。而以乾卦為之《易》則將乾陽作為萬物之本:“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tǒng)天”,這種“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 是與“天人合一”背道而馳的?!肚f子天道》中說“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這才是真正的“天人合一”, 不知“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 說的什么,就不知什么是“天人合一”!
(二)《文言》與黃老思想
1、“摘”: 帛書《黃帝四經》對陰陽的認識可能是戰(zhàn)國時期最早而又最具系統(tǒng)的陰陽觀,對后來的思想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段难浴穼η韶缘慕忉?,可以說是完全從黃老思想中來的。
“評”:這是陳先生不知先秦之雜家中黃老學派,“知兼收并蓄”之故,才有此說。陰陽八卦源于伏羲,文王“拘而演周易”,專論陰陽八卦,并列陰陽是八卦的基本要素,八經卦與六十四卦均由陰陽二爻組成,沒有陰陽之基本要素就沒有八卦,所以叫陰陽八卦?!肚f子天下》篇中“《易》以道陰陽”,是說《易绖》是一部專論陰陽之術的書,陳先生又怎么會有如此之論?
“議”:《易傳》以陰陽八卦之哲理,論儒家之義理為主,所論陰陽之八卦哲理為輔,而陰陽家則專論陰陽五行帶哲理之術,追逐陰陽哲理之枝末,其 “形而上學”色彩濃厚。 所以《論六家要旨》說:“觀陰陽之術,大祥而眾忌諱,使人拘而多所畏”。陰陽家之代表人物鄒衍,曾游學稷下學宮,對稷下道家很有影響。兼收并蓄之雜家中黃老學派、稷下學派與法家至為深刻,才有“道生法”之論;受鄒衍膚淺的“陰陽學說”影響,才有《稱》對陰陽顛倒之論。
2、“摘”: 《稱》:故立天子(者,不)使諸侯疑焉,立正嫡(者,不)使庶蘗疑焉,立正妻(者,不)使卑妾疑焉。疑則相偽,條則相彷。陳先生引此文后說:按《稱》后講的陰陽學說,天子為陽,諸侯為陰,正嫡為陽,庶蘗為陰,正妻為陽,卑妾為陰。
“評”: 陳先生此論,太牽強附會了吧!《稱》所說的這種君臣關系及宗法等級制度,與“陰陽”之間有什么關系呢?“天子為陽,諸侯為陰,正嫡為陽,庶蘗為陰,正妻為陽,卑妾為陰”,陰陽類象也從來沒有如此類象之法。
“議”: 陳先生如此陰陽類象之法,是對陰陽之顛倒。依據(jù)陰陽學說,先陰后陽,先陰為主后陽為從陰統(tǒng)陽,陳先生此論,則成了先陽為主后陰為從陽統(tǒng)陰,所以說這是對陰陽之顛倒。
(三)《文言》成于道家盛行的戰(zhàn)國后期。
“摘”: 《文言》解乾卦九五爻詞說“同聲相應,同氣相求”,這也是講同類相召之理?!盾髯印?、《呂氏春秋》中,有幾處與此文意相似。一般認為《荀子》《呂攬》之文,出于《文言》之后,這樣可以肯定《文言》是戰(zhàn)國后期作品。
“評”: 戰(zhàn)國后期盛行的不是道家,而是法家。又憑什么去“肯定《文言》是戰(zhàn)國后期作品”?荀子由儒家嬗變?yōu)榉抑?,就是受“道生法”之影響,“道生法”出道家,說《文言》是道家作品,如何自圓其說?
“議”:《文言》解乾卦九五爻詞說“同聲相應,同氣相求”, 是對《易傳·系辭上》:“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兇生矣”之解說?!段难浴肥菓?zhàn)國后期作品,《周易·系辭上》,又是什么時期的作品?可以肯定的說,整個《易傳》不但是儒家作品,而且是同一時期的作品,即春秋末戰(zhàn)國初孔子弟子的作品。整個《易傳》作者是誰、成書于何時?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整個《易傳》究竟說的什么?整個《易傳》對當今來說,那些可取,那些不可取,才是最重要的。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