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博物館曾侯乙墓之樂器。曾侯乙墓出土地編鐘、編磬(qìng,音慶)、建鼓、琴、瑟、笙、箎(chǐ,音尺)、排蕭8種共125件樂器。其中編鐘、編磬各1組,琴、箏、五弦各件,瑟5件,笙1件,懸鼓1件,還有建鼓、排簫、抱鼓等罕見樂器。用于擊奏樂器的工具12件,各種樂器的構件、附件1714件。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出土時各種樂器基本位于原位,排列有序,真實地再現(xiàn)了戰(zhàn)國時期樂器的組合情況。種類全,數(shù)量多,制作精,保存完好,其中其中不少樂器是新發(fā)現(xiàn),為世界考古史上所僅則見。其中115件出自中室,用于演奏宗廟禮樂;另外10件出自東室,用于演奏房中樂(寢宮音樂)。這批樂器反映了公元前五世紀我國音樂文化的高度水平,是中國音樂史研究的珍貴資料。
墓中出土的編磬、鼓、瑟、笙、排簫等大量樂器,為研究中國古代音樂史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素漆木磬匣。共出土3件。用于藏磬塊??裳b磬塊41件。磬槽前刻有編號:匣蓋上刻有按照音列放置磬塊的說明。此為其中之一(N.9匣),匣蓋內表面上刻有“姑洗十石又三才(在此)”,表明此匣用于安放姑洗律的十三塊磬石。
鼓是以中空的筒形鼓體作為共鳴腔,在鼓體外表蒙以動物皮革,以手或鼓槌擊打皮革來發(fā)聲的打擊類樂器,主要用于節(jié)律。這件扁鼓的鼓腔原由13塊腔板組成。出土時鼓腔已散亂,皮面已朽佚。
彩漆撞鐘木棒
演奏工具,髹漆彩繪而成,共出土2根,用于擊奏下層大鐘。此外,另出土有六把彩漆敲鐘木槌,用于擊奏中、上層編鐘。據(jù)此推斷整個編鐘的演奏人員共有五名成員,其中二人持撞鐘棒擊奏下層大型甬鐘,其余三人各持一對木槌擊奏中上層的甬鐘和鈕鐘。
戰(zhàn)國青銅曾侯乙建鼓底座,高50cm、直徑80cm,由八對大龍和許多的小龍相互糾結盤繞而成。每條大龍的頭、身、尾部均攀附數(shù)條小龍,龍身上嵌著綠松石。八對大龍相互纏繞、龍上有龍,中間雜夾著數(shù)十條糾結穿繞的小龍,可謂龍頭別著龍身,龍身別著龍尾,龍尾別著龍頭。由于無數(shù)條小龍首尾糾纏,盤在一起,向上攀爬,給人既紛繁變幻又舒展開朗、生動有序的奇特感受。
彩漆五弦器又稱均鐘木,彈奏樂器。整木雕刻,器身中空為音箱,據(jù)兩端弦孔,原張施五弦,出土時弦已朽佚。器身繪有神人跨龍飛天和十二鳳鳥圖畫。傳說夏后啟上天得樂和皇帝命伶?zhèn)惙馒P鳥定十二律,起身的圖畫可能是“夏啟得樂圖”和“伶?zhèn)愖鳂穲D”,內容與律制有關。
素漆十弦琴。彈奏樂器,由琴身與活動底板組成,琴身中空為音箱,出土時弦已朽佚。據(jù)兩端弦孔和栓弦柱,原張施十弦。此琴文獻未載,在考古發(fā)現(xiàn)中前所未見。琴是我國最富民族風格的傳統(tǒng)樂器,已有3000年以上的歷史。演奏時,右手撥彈琴弦,左手按弦取音。曾侯乙墓出土的這張琴,是目前所見時代最早的琴的實物,因是十弦,故與唐宋以后的七弦琴不同,琴身也存在著區(qū)別,反映出琴制尚未完全定型之前的情況。
彩漆瑟,彈奏樂器。相傳伏羲作五十弦瑟,黃帝改良為二十五弦。瑟和琴常并稱比喻和諧美好。目前考古發(fā)掘所見有18、19、21、23、24、25弦共六種弦制。
戰(zhàn)國至秦漢之際,盛行“竽瑟之樂”,曾侯自然也不例外。不過,曾侯乙墓出土的瑟,其弦已腐朽,但瑟身依然保存完好,長167.3厘米,首寬42.2厘米,尾寬38.5厘米。瑟首端有1個長岳山,尾端有3個短岳山,張弦25根,另有木質瑟柱置于弦下。從其仿制品的演奏中,可品味其原有的濃郁韻味。
磬在中國夏代已出現(xiàn),與儀式有著密切關系,因而編磬也是重要的禮器。編磬常與編鐘合奏,稱為“金石之聲”。這套編磬共有磬塊32件,石料多為石灰?guī)r(俗稱“青石”),少數(shù)白色的磬料質地較硬,屬由石灰?guī)r經(jīng)重結晶而成的大理石。出土時,磬塊多數(shù)已斷裂侵蝕。復原研究顯示,磬塊由石灰石或大理石磨制,共32具,分上下二組懸掛于橫梁之上,音色清脆明亮。這套編磬音域跨三個八度,十二律齊備、可以旋宮轉調。有關專家對保存較好的幾件磬塊進行了測音,并以此為依據(jù),復制出了全套編磬,能夠演奏樂曲。
篪是一種竹質橫吹管樂器,源自民間,后世逐漸失傳。篪在周代常與塤一起演奏,戰(zhàn)國時作為大型宮廷樂器之一,每當有神祀與宴饗活動時,宮廷樂工們將編鐘、編磬、建鼓、排簫、笙、瑟等樂器一齊奏響。古文獻中對篪的記載有出入,如《廣雅》說篪8孔,《周禮·鄭玄注》云篪7孔,《樂書》中說篪為6孔,如此混亂的記載,使今人難以準確詳細地判定其形狀。曾侯乙墓出土的2件篪解決了這一困惑。2件篪分別長29.3厘米和30.2厘米,都是用1節(jié)竹管制成,兩端管口封閉,管身開有1個吹孔、1個出音孔和5個指孔。管身通體髹以黑漆,以朱、黃色繞管身描繪出彩線花紋。根據(jù)曾侯乙墓篪,專家們成功地做了1件復制品,用復制品篪演奏,可吹奏出超出1個完整的五聲音階,加1個變化音,音色別有韻味。
世界上不少民族都有排簫這種樂器,曾侯乙墓的2件排簫均是由13根竹質簫管編排而成,長短有序的簫管使得其形狀象鳥展開的單翼。專家對這2件古排簫進行了測試,其中1件有七八個簫管能夠吹奏出樂音,音階結構已超出五聲。
。
排簫是我國最古老的樂器之一,吹奏樂器。排簫又稱“參差”或“簫”。孔子所欣賞的韶樂,因主要由排簫演奏而被稱為“簫韶”。曾侯乙墓出土排簫2件。均由13根長短參差的竹制簫管經(jīng)三個竹夾纏縛而成。其中一件出土時有八個簫管仍能吹奏出超過五聲的樂音。這兩件排簫出土之前,古排簫的形制曾長期模糊不清。如清代音樂家曾根據(jù)古文獻所記載的排簫形如蝶翅的說法復原出26管、左右對稱的排簫。曾侯乙排簫形如蝶之單翅,這與世界各地的古排簫沒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