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處方是指針對個人的身體狀況,采用處方的形式規(guī)定健身者鍛煉的內(nèi)容和運動量的方法。其特點是因人而異,對“癥”下藥。20世紀50年代,美國生理學家卡波維奇提出了運動處方的概念,1960年日本的豬飼道夫教授先用了運動處方術語,1969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使用了運動處方術語,在國際上得到確認。前西德Holl—mann研究所從1954年起對運動處方的理論和實踐進行研究,制定出健康人、中老年人、運動員、肥胖病等各類運動處方,社會效果顯著。
美國的庫珀教授用4年的時間研究運動與健康的關系,1968年出版了著名的《有氧代謝運動——通向全面身心健康之路》、《12分鐘跑體能測驗》等專著,前一本書被翻譯成25種文字,發(fā)行1 200
余萬冊,為世界上許多國家采用。
日本在1971年成立了以豬飼道夫教授為主的運動處方研究會,于1975年制定出各種年齡組的運動處方方案,出版了《日本健身運動處方》,指導大眾健身。我國用運動處方輔助治療冠心病、肥胖病等有不少臨床報道,也翻譯了一些國外運動處方專著,在醫(yī)學、體育院校的教材中,運動處方已列入基本內(nèi)容。在普及運動處方知識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運動處方的組成
1.健康檢查
了解鍛煉者的一般身體發(fā)育、傷病的情況和健康狀況,以確定是否是健身運動的適應者,有無禁忌癥。
2.運動負荷測定
檢測和評定鍛煉者對運動負荷的承受能力。以心肺功能為主,進行安靜和運動狀態(tài)下的生理功能檢測,主要有心率、血壓、肺活量等指標。
3.體能測定
進行力量、耐力、速度和靈敏的身體素質(zhì)檢測,從中判定鍛煉者的運動能力和生理機能的狀況。
4.制定運動處方
(1)運動目的:通過有目的的鍛煉達到預期的效果。由于各人的情況千差萬別,運動處方的目的有健身的、娛樂的、減肥的、治療的等多種類型。
(2)運動項目:在運動處方中,為鍛煉者提供最合適的運動項目關系到鍛煉的有效性和持久性。選擇運動項目,要考慮運動的目的,是健身的、還是治療的;要考慮運動條件,如場地器材、余暇時間、氣候等;還要結(jié)合體育興趣愛好等。
(3)運動強度:是運動時的劇烈程度,是衡量運動量的重要指標之一,可用每分鐘的心率次數(shù)來表示大小。一般認為學生心率:120次/min以下為小強度,120~150次/min為中強度,150—180次/min或180次/min以上為大強度。測量運動強度的簡單辦法是:測量運動后10s脈搏X 6,就是lmin的運動強度。
①適宜運動強度范圍,可用靶心率來控制:以本人最高心率的70%—85%的強度作為標準。
靶心率=(220—年齡)X(70%—85%)。如20歲的靶心率是140—170(次/min)。
②最適宜運動心率,計算公式:
最大心率=220—年齡
心率儲備=最大心率—安靜心率
最適宜運動心率=心率儲備X75%+安靜心率
如某大學生20歲,安靜心率70(次/min),他的最大心率為220—20=200(次/min),心率儲備為 200—70=130(次/min),最適宜運動心率為130X75%+70二167.5(次/min)。
(4)運動時間:指一次鍛煉的持續(xù)時間。它與運動強度緊密相關,強度大,時間應稍短,強度小,時間應稍長。有氧鍛煉一般在30min左右就可以達到較好的效果。
(5)運動頻度:指每周的鍛煉次數(shù)。
關于運動頻度,日本的池上晴夫研究表明,1周運動1次,肌肉酸痛和疲勞每次發(fā)生,運動后1—3天身體不適,效果不蓄積;1周運動2次,酸痛和疲勞減輕,效果有點蓄積,不明顯;1周運動3次,無酸痛和疲勞;效果蓄積明顯;1周運動4—5次,效果更加明顯。可見,1周運動3次以上,效果才明顯。
5.效果檢查
由于個人情況千差萬別,在實行運動處方的過程中,可能會有不合適的地方,應在實踐中及時檢查和修正,以保證鍛煉的效果。
6. 大學生運動處方示例
1.減肥的運動處方
姓名:劉小
性別:女
年齡:20歲
職業(yè):學生
體育愛好:羽毛球
健康檢查:良好,身高1.55m,體重61ks,體脂中度超重,
病史——無
運動負荷測定:臺階實驗,安靜脈搏79次/min,血壓75/115mmHg,肺活量2 800ml
體能測定:力量——仰臥起坐25個/min,耐力——800m跑4'05',
體質(zhì)評定:健康狀況,良;體重過重,心肺功能稍差
運動目的:減肥和健身
運動項目:羽毛球、健身跑、健美操、籃球等
運動強度:由小逐漸加大,心率在靶心率范圍,即140—170次/min
運動時間:12周(減少體重3—5kg),每次30~60min
運動頻度:4~5次/周
注意事項:適當控制飲食,減少糖、油脂的攝人,可吃一定的蔬菜、水果,有病發(fā)燒停止運動
自我監(jiān)督——心率
處方者: 年 月 日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