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大家看看!討論一下! 鄧某,男,46歲,已婚,老師,2006年11月7日就診。 患者于2006年8月5日因跑步時摔倒致右髖部疼痛,活動受限。在某人民醫(yī)院就診,診斷為右股骨頸骨折,建議行手術治療,但其要求保守治療并出院在家休養(yǎng),并自行找民間醫(yī)師外敷跌打損傷膏藥(具體藥物組成不詳)。3個月后右髖部疼痛無緩解,動則疼痛加重,行走不能,而來我院就診。 查體:面容憔悴,形瘦神憊,脈弦數(shù)。右髖屈曲外旋,患足倒向外側,腹股溝處壓痛明顯。掌根試驗陽性。右髖部叩擊痛及右下肢縱向叩擊痛明顯,傷肢短縮2.5厘米,主被動活動功能受限。右大腿肌肉明顯萎縮,髕上15cm大腿直徑較健側小約2cm,右足踝感覺及運動功能正常。 X線攝片報告:右側股骨頭下骨皮質、骨小梁連續(xù)性中斷,股骨頭旋轉移位,斷端向前成角移位,大粗隆上移2.5厘米,骨皮質顯著變薄。 診斷:右股骨頸陳舊性骨折(頭下型) 辯證:氣血虧虛、肝腎不足 治法:補益氣血,強腎壯骨 一診: 處方:用愈髖飲3號方加減:黃芪20g,白芍10g,當歸10g,續(xù)斷10g,熟地黃15g,牛膝9g,杜仲12g,雞血藤9g,陳皮10g,龜板10g,松節(jié)9g,茯苓15g,川獨活9克,白術10g,甘草9g。 因其病體虛弱非短期可效,囑服14劑,并建議購豬骨煨湯佐餐,以增補骨之功。并囑加強下肢肌肉等長收縮鍛煉,左下肢行抱膝等鍛煉。 二診:2006年11月22日復診,查:面色紅潤,精神正常,右股四頭肌肌力見明顯恢復,髕上15cm大腿直徑較健側小約0.5cm。讓其住院治療。并于2006年11月26日行右股骨頸骨折切開復位帶旋髂深血管蒂髂骨肌肉瓣植骨,空心釘內固定術,術后中藥愈髖飲1號方內服,治傷散巴布劑外敷,氦氖激光照射,并指導功能訓練。于2006年12月10日出院。 愈髖飲1號方處方:自然銅15g,當歸尾10g,川芎15g,牛膝15g,土鱉蟲20g,滇三七10g,元胡10g,血竭15g,威靈仙15g,桃仁10g,紅花8g,五加皮15g,厚樸9g,枳實9g。 三診:2006年12月20日復診,查:面色淡白,精神正常,舌淡,苔白,脈弦。右下肢無畸形,腹股溝處無壓痛。掌根試驗陰性。傷肢無短縮,主被動活動功能正常。右股四頭肌肌力減弱(4級),髕上15cm大腿直徑較健側小約1cm,右足踝感覺及運動功能正常。X線片:右股骨頸骨折術后改變,股骨頭無形態(tài)無異常,骨折線清晰,內固定物位置正常。 辨證:瘀血凝滯 治法:活血生新,續(xù)筋接骨 方藥: 愈髖飲2號方:自然銅15g,骨碎補15g,當歸尾10g,赤芍10g,陳皮10g,續(xù)斷15g,牛膝12g,土鱉蟲15g,五加皮15g,丹參15g,雞血藤15g, 黃芪20g,川芎12g。 14劑,內服。并囑患者繼續(xù)加強功能訓練,并外敷跌打風濕膏(院內制劑),暫不能下地負重行走。 四診:2007年1月26日復診,查:面色紅潤,精神正常,舌淡,苔白,脈沉。右下肢無畸形,無短縮,主被動活動功能正常。右髖部無壓痛,無叩擊痛,右下肢無縱向叩擊痛,右股四頭肌肌力減弱(4級),髕上15cm大腿直徑較健側小約1cm,右足踝感覺及運動功能正常。X線片:右股骨頸骨折術后改變,股骨頭無形態(tài)無異常,骨折線模糊,內固定物位置正常。 辨證:肝腎不足 治法:補益肝腎,強筋壯骨 方藥: 愈髖飲3號方加減:黃芪20g,白芍10g,當歸10g,續(xù)斷10g,熟地黃15g,牛膝9g,杜仲12g,雞血藤9g,陳皮10g,龜板10g,松節(jié)9g,茯苓15g,川獨活9克,白術10g,甘草9g。 14劑,內服。囑繼續(xù)加強功能訓練,可拄雙拐右下肢不負重下地行走。 五診:2007年2月23日復診,查:面色紅潤,精神正常,舌淡,苔白,脈弦。右下肢無畸形,無短縮,主被動活動功能正常。右髖部無壓痛,無叩擊痛,右下肢無縱向叩擊痛,右股四頭肌肌正常,髕上15cm大腿直徑較健側小約0.5cm,右足踝感覺及運動功能正常。X線片:右股骨頸骨折術后改變,股骨頭無形態(tài)無異常,有骨痂形成,骨折線消失,內固定物位置正常。 囑患者可部分負重下地行走,半個月后可棄拐行走。隨訪1年半后取出內固定物,3年無股骨頭壞死。 [按語]:股骨頸骨折系指由股骨頭下至股骨頸基底部之間的骨折,絕大多數(shù)患者其骨折線均在囊內,故又稱為股骨頸囊內骨折。這是一種臨床常見的骨折,尤其好發(fā)于老年人群,發(fā)病率約占全身骨折的3.6%,占髖部骨折的53%。隨著社會人平均壽命的延長,其發(fā)生率亦有增加的趨勢,據文獻報道,股骨頸骨折以每10年40%的增長趨勢在上升,因此成為現(xiàn)代骨科的重要課題之一。與其他骨折相比,股骨頸骨折具有一些明顯的特點:第一,患者的平均年齡在50歲左右,部分人在傷前即可能患有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或偏癱等全身疾患傷后因臥床不起,較易發(fā)生肺炎、褥瘡和靜脈炎等合并癥,因而其死亡率較一般骨折患者都高,由國外文獻報告來看尤為突出。第二,由于功能解剖上的特點,骨折部位常承受很大的剪應力,影響骨折及骨折復位欠佳后的穩(wěn)定性,從而影響內固定的效果。盡管內固定方式屢經改革,骨折不愈合率仍較一般骨折為高,約為10%~20%。第三,由于股骨頭血供應的特殊性,骨折時易使主要供血來源阻斷,不但影響骨折愈合,且有可能發(fā)生股骨頭缺血壞死及塌陷的不良后果,發(fā)生率約為20%~40%。以上這些特點表明股骨頸囊內骨折是一種治療較困難的損傷。自1930年Smith-Petersen采用切開復位、三刃釘內固定以來,該病治愈有了明顯提高,可達70%~80%,但仍有14%患者發(fā)生骨折不愈合,而且即使愈合,由于該部位力的傳導和股骨頭血供的特殊性,股骨頭缺血壞死的發(fā)生率仍高達20%~40%;盡管人工關節(jié)置換對于治療股骨頸骨折有其獨特的應用指征,但其嚴重的并發(fā)癥,如假體移位、下沉、脫位、折斷等現(xiàn)象令患者望而生畏,術后髖關節(jié)的功能恢復亦不盡如人意,必須嚴格掌握其手術適應癥。故據此稱股骨頸骨折為“尚未解決的骨折”。尤其是陳舊性股骨頸骨折,其治療更為棘手。 旋髂深血管的皮骨瓣移植術自1979年由Taylor首先報道以來,逐漸為人們所接受,在臨床運用也越來越廣泛。旋髂深血管走向離骨折部位較遠,在發(fā)生骨折時不易被損傷,鑿取的髂骨塊內一般有多條營養(yǎng)血管支,供血良好,成骨細胞活躍,能直接成骨,大大加快了股骨頸骨折的愈合及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修復;但在臨床運用中我們發(fā)現(xiàn)其血管易發(fā)生痙攣、血管栓塞等并發(fā)癥,并引起患者疼痛加重、不能屈伸髖關節(jié)、腫脹等癥狀,最終導致血管移植失敗。 愈髖飲是我院治療股骨頸骨折的協(xié)定處方,于1996年起本組將愈髖飲內治與帶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移植術相結合,應用于臨床治療股骨頸骨折,獲得滿意的臨床療效。在2005年獲得常德市科技局科研課題基金立項資助,并獲得常德市科技進步獎二等獎,課題成果提示其對股骨頸骨折的近、中期疼痛、腫脹等癥候改善明顯,通過遠期隨訪,骨折愈合率明顯提高。目前經血管造影檢查見該方能改善術后旋髂深血管束的微循環(huán)。 該患者入院時為股骨頸陳舊性骨折,且骨折未能愈合,引起骨折延遲愈合原因中概括為三點:全身因素(年齡、體質)、局部因素(斷面的接觸、血供情況等)和醫(yī)患因素;機制按“久病多瘀”、“久病多虛”分析可概括為“瘀”、“虛”二字。該患者骨折后未能行有效復位,致骨折端分離,瘀血充塞,新血無以化生;其二無有效固定,骨痂不能形成;其三肝腎不足,氣血虧虛,無以養(yǎng)骨。故在治療前先予以補益氣血,強腎壯骨,充實機體。 近十余年來,我們應用愈髖飲1、2、3號方三期辯證用藥并結合帶旋髂深血管蒂髂骨肌肉瓣植骨,空心釘內固定術,治療股骨頸骨折,而發(fā)揮了較好的效應。其特點是改善股骨頭微循環(huán),促進血管再生,同時使斷端加壓緊密接觸,有利于骨痂形成,促進骨折約會,提高了治療效果。 |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