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油詩最早起源于唐代民間,唐人張打油不過是一般的讀書人,也有人說他是個農(nóng)民,總之是一無名小卒。有一年冬天,張打油出游經(jīng)過某縣參政大人的闊宅,一時興起便入內(nèi)閑游。不料天色驟變,下起大雪,他急忙奔進(jìn)屋內(nèi)。張打油被窗外的奇妙雪景所吸引,不由詩興大發(fā),便提筆蘸墨在墻上寫下《雪詩》一首:
江上一籠統(tǒng),
井上黑窟窿。
黃狗身上白,
白狗身上腫。
寫罷詩,便擲筆而去。參正辦完公事回宅發(fā)現(xiàn)張打油的詩,勃然大怒,便派人把他抓來,問他為什么亂畫。張打油答道:“想我張打油,只會吟詩作文,不會胡寫亂畫。”參政聽后,便以南陽城被判軍所困,守將請求朝廷派兵解圍為題,叫張打油作詩。張打油聽后稍一思索,便朗聲念道:“天兵百萬下南陽”,參政一聽,覺得跟墻上題詩的風(fēng)格完全兩樣,就說道:“哈哈,撲看來這墻上的詩一定不是你寫的!”可是他聽張打油念完下面的幾句,就禁不住大笑起來。原來張打油的全詩是:
天兵百萬下南陽,
也無救兵也無糧。
有朝一日城破了,
哭爹的哭爹,
哭娘的哭娘。
參政聽罷,覺得詩雖稱不上高明,但亦算扣題即景,通俗形象,便把他放了。有此波折,張打油之名便流傳開了。久而久之,后人便把內(nèi)容淺顯明了,字句詼諧風(fēng)趣,形象鮮明生動的詩稱作“打油詩”。
宋代廣東有一為夫送飯的老婦,是個道地的下里巴人。但她面對蘇東坡逃逗性的詩句戲弄,應(yīng)對自如,反唇相譏,出口成詩,也很得體。東坡詩云:“蓬發(fā)星星兩乳烏,朝朝送飯去尋夫。”老婦當(dāng)即回到:“是非只為多開口,記否朝廷貶汝無?”當(dāng)時,大名鼎鼎的蘇東坡謫貶廣東,老婦人針對蘇東坡的人生坎坷,揭了他的老底、瘡疤,戳到了他的痛處。
清代有一新嫁娘,眾賓客酒足飯飽之后,開始大鬧新房,歡聲笑語,熱浪陣陣,直至深夜,還逼新娘吟詩一首,表達(dá)新婚之夜的感受。這真是強(qiáng)人所難。新娘無奈,終于口占一首:“謝天謝地謝諸君,我本無才哪會吟?曾記唐人詩一句,‘春宵一刻值千金’。”這一吟非同小可,眾賓客嘩然大笑,都說“好,好!”說著乘歡而散。此詩妙在末句,雖為引語,但此時此地,別有新意,個中奧妙,當(dāng)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當(dāng)可神通而不可語達(dá)。
五十年代,有一首《干部下鄉(xiāng)》的民謠打油詩:“下鄉(xiāng)背干糧,干活光脊梁。早上挑滿缸,晚睡硬板床。”反映的是解放初期干部清正廉潔、以身作則、吃苦耐勞的精神。
打油詩是典型的俗文學(xué),它也更直接的反映了個人的性格特點,在這一點上,沒有什么人比山東軍閥張宗昌(1881年—1932年)更突出了,張宗昌是山東掖縣(今萊州市)人,土匪出身。張宗昌因斗大的字不識一個,就請清末山東狀元王壽彭當(dāng)他的老師,教他認(rèn)字作詩。
一次,張宗昌在游完泰山后寫了一首題為《詠泰山》的打油詩。詩曰:“遠(yuǎn)看泰山黑糊糊,上頭細(xì)來下頭粗。若把泰山倒過來,下頭細(xì)來上頭粗。”
有一天,在一陣電閃雷鳴之后,張宗昌寫了一首題為《天上閃電》的打油詩。詩曰:“忽見天上一火鐮,好像玉皇要抽煙。如果玉皇不抽煙,為何又是一火鐮?”
張宗昌在游完蓬萊閣后,也寫過一首叫《游蓬萊閣》的打油詩:“好個蓬萊閣,他媽真不錯。神仙能到的,俺也坐一坐??看皵[下酒,對海唱高歌。來來猜幾拳,舅子怕喝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