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慈禧太后掌握了國家大權(quán),但她并不是一位明智的統(tǒng)治者。她專制專權(quán),腐敗無能,對內(nèi)對外都陷入了危機。
在這樣的局面下,她最忌憚的就是手握重兵的曾國藩。曾國藩是清朝最杰出的軍事家之一,他率領(lǐng)湘軍平定了太平天國起義,成為了朝廷的功臣。
但他的功勞也讓他成為了慈禧的眼中釘,慈禧想方設(shè)法地削弱他的勢力,甚至想要除掉他。然而,曾國藩并不是一個好惹的人,他也有自己的野心和手段。在這場君臣之間的較量中,誰更狠?誰更聰明?
曾國藩出生于湖南湘潭一個普通的農(nóng)民家庭,他自幼聰明好學,但也有著頑固和固執(zhí)的性格。他在鄉(xiāng)試中落第,受到了極大的打擊,一度想要自殺。
幸虧他遇到了一位名叫張之洞的好友,張之洞鼓勵他繼續(xù)努力學習,并給了他很多幫助。在張之洞的影響下,曾國藩開始接觸西方科學和思想,并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政治主張和軍事理論。
1852年,曾國藩終于考中了進士,并被分配到江西省任職。不久后,太平天國起義爆發(fā),太平軍攻占南京,并向江西進發(fā)。
清朝朝廷派遣八旗軍和綠營軍去鎮(zhèn)壓太平軍,但都被打得落花流水。清朝只好鼓勵地方官員組織民兵來抵抗太平軍。曾國藩就是其中之一。
曾國藩在湖南組建了一支名為湘軍的部隊,這支部隊與其他民兵不同,它有著嚴格的紀律和訓練,使用了西方火器和戰(zhàn)術(shù),并且忠誠于曾國藩本人。
湘軍以營為基本單位,每個營有500人,由曾國藩親自選拔和任命官員。湘軍的軍官大多是曾國藩的親戚、弟子、同鄉(xiāng)或同學,形成了一個以曾國藩為中心的人際關(guān)系網(wǎng)。
湘軍的士兵也都是從湖南招募的,有著同鄉(xiāng)親友的聯(lián)系。這樣,湘軍就成了一支受個人影響而不是朝廷命令的私人軍隊。
湘軍在與太平軍的戰(zhàn)斗中表現(xiàn)出了驚人的戰(zhàn)斗力,曾國藩也憑借自己的軍事才能和政治手腕,逐漸成為了清朝鎮(zhèn)壓太平天國的主力。
他先后攻克了江西、安徽、江蘇等地,最終于1864年攻破了太平天國的首都南京,結(jié)束了這場長達14年的內(nèi)戰(zhàn)。
曾國藩因此被封為兩江總督,掌管江南、江西等地的軍政大權(quán),成為了清朝最有權(quán)勢的封疆大吏。
慈禧太后是清朝咸豐皇帝的妃子,她生下了咸豐皇帝唯一的兒子——同治皇帝。咸豐皇帝死后,同治皇帝繼位,但因為年幼無法親政,慈禧太后就以攝政王的身份掌握了國家大權(quán)。
慈禧太后是一個極端自私和殘忍的女人,她不顧百姓苦難和民族危亡,只關(guān)心自己的權(quán)力和享樂。她對任何有威脅或不服從她的人都毫不留情地打壓和清除。
曾國藩就是慈禧太后最忌憚的人之一。曾國藩手握重兵,聲望高漲,勢力龐大,他是一個有著自己思想和主張的漢族大臣,他不會完全聽從慈禧太后的命令和意愿。
慈禧太后擔心曾國藩會效仿明末吳三桂等人,借機反叛清朝,甚至稱帝建立新政權(quán)。所以,慈禧太后一直想找機會削弱和除掉曾國藩。
慈禧太后采取了兩種方法來對付曾國藩:一是利用曾國藩的過失或錯誤來給他罰款、降職或調(diào)任;二是培養(yǎng)自己的親信或勢力來牽制或取代曾國藩。
然而,這兩種方法都沒有奏效。因為曾國藩是一個非常謹慎和精明的人,他很少犯錯或露出破綻。即使有時候被慈禧太后罰款或降職,他也能以禮服從,并且及時改正。
而且,曾國藩在湘軍中有著極高的威信和影響力,他的部下都對他忠心耿耿,不會輕易背叛或投靠別人。所以,慈禧太后想要削弱或除掉曾國藩,就顯得非常困難和無奈。
馬新貽是曾國藩的親信和部下,他是湘軍的一員,也是兩江總督府的秘書。他與曾國藩有著深厚的師生情誼,曾國藩對他十分信任和器重。
馬新貽也是一個有才干和抱負的人,他在軍事、政治、外交等方面都有著不俗的表現(xiàn)。他曾經(jīng)參與了平定太平天國、鎮(zhèn)壓捻軍、抵御外敵等重大事件,為清朝立下了不少功勞。他也是一個敢于改革和開放的人,他主張學習西方的科技和制度,推動清朝的變法和進步。
然而,正是因為馬新貽的才能和抱負,讓他成為了慈禧太后和曾國藩之間的犧牲品。慈禧太后看中了馬新貽的能力,想要利用他來削弱曾國藩的勢力。她先是給馬新貽加官進爵,封他為一等侯,并任命他為兩江總督。
這樣,馬新貽就成了曾國藩的同級官員,而不是下屬。慈禧太后希望馬新貽能夠與曾國藩產(chǎn)生矛盾和分歧,從而削弱曾國藩的權(quán)威和影響力。
然而,馬新貽并沒有忘記自己的恩師,他仍然對曾國藩保持了尊敬和忠誠。他在任何重大問題上都會征求曾國藩的意見,并且與曾國藩保持著密切的溝通和協(xié)作。
慈禧太后見馬新貽沒有按照她的意圖去做,就開始對馬新貽進行打壓和誹謗。她指責馬新貽在處理外交事務(wù)上有失職責,沒有維護清朝的尊嚴和利益。
她還暗示馬新貽有叛亂之心,想要與曾國藩一起造反。她甚至想要派人刺殺馬新貽,但都沒有成功。
曾國藩對于慈禧太后對馬新貽的打壓和誹謗也感到了不滿和憤怒。他認為慈禧太后是在借刀殺人,想要通過馬新貽來對付自己。
他也擔心馬新貽會被慈禧太后所迫害或誤導,從而背叛自己或做出錯誤的決定。所以,曾國藩決定采取一個極端的措施:暗殺馬新貽。
1870年10月15日,馬新貽在南京兩江總督府內(nèi)被一名刺客刺中心臟而死。這名刺客就是曾國藩派來的人。曾國藩為什么要殺死自己的親信和部下呢?
一種說法是,曾國藩為了保護馬新貽,不讓他受到慈禧太后的更大的傷害和折磨,所以選擇了給他一個痛快的死法。這種說法認為曾國藩是出于一種悲壯的情感,為了馬新貽的安全和榮譽而犧牲了他。
另一種說法是,曾國藩為了保護自己,不讓馬新貽成為慈禧太后的棋子和工具,所以選擇了消滅他。這種說法認為曾國藩是出于一種冷酷的理智,為了自己的利益和安全而犧牲了他。
還有一種說法是,曾國藩為了保護清朝,不讓馬新貽成為清朝的禍害和隱患,所以選擇了殺死他。這種說法認為曾國藩是出于一種忠誠的責任,為了清朝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而犧牲了他。
無論哪種說法,都說明了曾國藩在這件事上表現(xiàn)出了極大的狠心和決斷。他不惜用自己的手殺死自己的親信和部下,以達到自己的目的。
這也讓人們看到了曾國藩的另一面:一個冷酷無情、權(quán)謀詭計、不擇手段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馬新貽被刺殺的案件,一直是一個歷史上的謎團。雖然曾國藩承認了自己是幕后主使,但是刺客的身份和動機卻一直不得而知。
有人說刺客是曾國藩的親信,有人說刺客是慈禧太后的密探,有人說刺客是馬新貽的仇家。那么,刺殺馬新貽的真兇和動機到底是什么呢?
根據(jù)一些史料和證據(jù),有一種說法認為刺殺馬新貽的真兇是一個名叫張文祥的人。張文祥是湘軍的一名軍官,也是曾國藩的部下。他與馬新貽有著深仇大恨,因為馬新貽曾經(jīng)在一次戰(zhàn)斗中誤殺了他的父親。
張文祥一直懷恨在心,想要報復馬新貽。他得知曾國藩想要除掉馬新貽后,就主動請纓,要求執(zhí)行這個任務(wù)。曾國藩也覺得張文祥是一個合適的人選,就答應了他的請求,并給了他一把匕首。
張文祥在1870年10月15日潛入了兩江總督府,趁著馬新貽不備,將匕首插入了他的心臟。然后,他迅速逃離了現(xiàn)場,沒有留下任何線索。
他回到了曾國藩的身邊,向他報告了完成任務(wù)的情況。曾國藩對他表示了贊賞和感激,并給了他一筆賞金。張文祥拿著賞金,就離開了湘軍,去了一個無人知曉的地方。從此以后,他就消失在歷史上,沒有再出現(xiàn)過。
這種說法認為張文祥是出于一種復仇的動機,為了報父之仇而殺死馬新貽。他利用了曾國藩的意圖和機會,實現(xiàn)了自己的目的。這也說明了曾國藩在這件事上表現(xiàn)出了極大的疏忽和失誤。他沒有考慮到張文祥的個人恩怨和情緒,只關(guān)心自己的計劃和利益。
他沒有對張文祥進行嚴格的審查和監(jiān)督,只給了他一個簡單的任務(wù)和工具。他沒有對張文祥進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只給了他一個豐厚的獎勵和自由。這樣,他就讓一個有著危險和不穩(wěn)定因素的人參與了一個重大和敏感的事件,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后果。
馬新貽被刺殺后,慈禧太后和曾國藩都沒有達到自己想要的效果。慈禧太后雖然除掉了一個有才能和抱負的漢族大臣,但也失去了一個能夠處理外交事務(wù)和變法進步的得力助手。
她也沒有能夠削弱或除掉曾國藩,反而讓曾國藩更加警惕和防備。她也沒有能夠穩(wěn)定和發(fā)展清朝,反而讓清朝陷入了更深的危機和動蕩。曾國藩雖然除掉了一個可能的威脅或隱患,但也失去了一個忠誠和賢能的親信和部下。
他也沒有能夠保護或維護自己的權(quán)力和聲望,反而讓自己受到了質(zhì)疑和非議。他也沒有能夠推動或改善清朝的軍事和政治,反而讓清朝錯過了一個重要的機遇和轉(zhuǎn)折。
慈禧太后和曾國藩都是清朝末年的兩個重要的人物,他們都有著自己的狠心和聰明,他們都有著自己的野心和手段,他們都有著自己的功勞和過失。
他們在馬新貽被刺殺這件事上,都表現(xiàn)出了自己的優(yōu)勢和劣勢,都付出了自己的代價和收獲。那么,誰更狠?誰更聰明?
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因為每個人對于狠心、聰明、成功的標準和評價都不一樣。
有人認為慈禧太后更狠,因為她不惜犧牲國家和民族的利益,只為了維持自己的權(quán)力和享樂。有人認為曾國藩更狠,因為他不惜犧牲自己的親信和部下,只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和利益。
有人認為慈禧太后更聰明,因為她能夠利用各種手段和人物,來對付自己的敵人和競爭者。有人認為曾國藩更聰明,因為他能夠運用自己的軍事才能和政治智慧,來應對各種危機和挑戰(zhàn)。
無論如何,慈禧太后和曾國藩都是清朝歷史上不可忽視的角色,他們都對清朝的興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們在馬新貽被刺殺這件事上,也展現(xiàn)了清朝末年君臣之間的復雜和殘酷。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深思和反省的歷史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