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有野心并不算多大的壞事。
但野心是需要有實力支撐的,實力配得上野心,那野心可以讓你實力越來越強(qiáng);實力配不上野心,那注定是一場悲劇。
公元前286年,宋國發(fā)生雀鳥在城邊生下鷂鷹的怪事,太史卜了一卦,說:“吉利。小而生大,必霸天下。”
這時的宋國,夾在齊國、魏國、楚國三大諸侯的中間,任何一個國家都可以分分鐘滅掉他,如果對自己的實力有點自知之明的話,聽到太史的話,一定會覺得是個笑話。
但宋康王聽了之后卻很高興,高興就高興嘛,然后還認(rèn)真起來了,既然太史說我能稱霸,那就得干點稱霸的事情。
于是起兵滅掉滕國,攻占薛地,向東擊敗齊國,奪取五座城,向南戰(zhàn)勝楚國,占地方圓三百里,向西擊敗魏軍。
取得這一系列的勝利,宋康王飄了,以為宋國一時竟成為可與齊國、魏國相匹敵的國家,對成就霸業(yè)更加自信了。
但是事實是,齊國、楚國、魏國根本沒想到宋國會突然打過來,實在是想不通啊,想了三天三夜也沒想通,宋國為什么會打我。
宋康公想早日完成霸業(yè),但是他沒有選擇富國強(qiáng)兵,也沒有帶兵去攻城略地,而是選擇了一條輕松的“捷徑”——射天笞地,把自家祭祀的祖廟燒了,以表示自己的聲威可以鎮(zhèn)懾鬼神。那真是神擋殺神,佛擋殺佛啊。
然后,在宮室中整夜飲酒作樂,令室內(nèi)的人齊聲高呼萬歲,大堂上的人聞聲響應(yīng),堂下的人接著響應(yīng),門外的人又繼續(xù)響應(yīng),以至于國中人人都山呼萬歲。
他自以為已經(jīng)稱霸天下了,但是天下的人,卻都咒罵他是“桀宋”。
齊王趁機(jī)起兵征伐宋國,宋國人民四下逃散,官兵均棄城不守。
這個宋康王,只好逃往魏國,客死異鄉(xiāng),淪為笑柄。
齊國吞并宋國后,秦國看到齊國撿了這么大個便宜,很是不爽,于是派蒙武討伐齊國,拔九城。
但是齊王也犯了和宋王一樣的毛病,滅掉宋國后就開始驕傲了,不把其他諸侯放在眼里了,甚至連秦國剛剛拔其九城的事情也選擇性遺忘,便開始四面出擊,向南入侵楚國,向西攻打趙、魏、韓國,想吞并東西二周,自立為天子。
這野心,一下子膨脹了不知道多少倍,國中清醒的大臣狐義、陳舉直言勸諫,但均被斬首,再也沒有人敢勸諫了。
被野心沖昏了頭腦的齊王,根本就想不到,在齊國的北方,還有一雙仇恨的眼睛注視著齊國的一舉一動,這就是燕昭王。
燕昭王未繼位前,被齊國忽悠,讓燕國幾乎滅國,經(jīng)過二十多年的苦心經(jīng)營,燕國又重新富強(qiáng)起來了,眼見齊國越來越狂,再加上齊國獨吞宋國后,已經(jīng)引起了其他六國的不滿,他知道復(fù)仇的機(jī)會來了,于是與樂毅商議進(jìn)攻齊國的方略。
樂毅說:“齊國稱霸以來,至今有余力,地廣人多,我們獨力攻打不易。大王一定要討伐它,不如聯(lián)合趙國及楚、魏三國。”
燕王便派樂毅約定趙國,另派使者聯(lián)系楚國、魏國,再讓趙國用討伐齊國的好處引誘秦國,各國早就看齊王不順眼了,都嫉恨齊國獨吞宋國,于是爭相贊成參加燕國的攻齊戰(zhàn)爭。
公元前284年,燕國傾全國之力,調(diào)動全部兵馬,聯(lián)合秦、魏、韓、趙四國大軍,以樂毅為聯(lián)軍統(tǒng)帥,正式討伐齊國。
齊王見到這陣勢,只能集中齊國全部力量進(jìn)行抵御,雙方在濟(jì)水西岸大戰(zhàn),齊軍大敗。
樂毅便退回秦國、韓國軍隊,令魏國軍隊分兵進(jìn)攻宋國舊地,部署趙國軍隊去收復(fù)河間。
自己則率領(lǐng)燕軍,由北向南長驅(qū)直入齊國境內(nèi)。
劇辛勸說道:“齊國大,燕國小,依靠各國的幫助我們才打敗齊軍,應(yīng)該及時地攻取邊境城市充實燕國領(lǐng)土,這才是長久的利益?,F(xiàn)在大軍過城不攻,一味深入,既無損于齊國又無益于燕國,只能結(jié)下深怨,日后必定要后悔。”
保守了,樂毅不是那種知足常樂的人,這建功立業(yè)的機(jī)會,怎么可能就此放過呢。
樂毅回答說:“齊王好大喜功,又剛愎自用,罷黜賢良人士,專信諛諂小人,政令貪虐暴戾,齊國百姓十分怨憤?,F(xiàn)在齊國軍隊已潰不成軍,如果我們乘勝追擊,齊國必定內(nèi)亂,則大功可成。如果不抓住時機(jī),留下機(jī)會給齊王痛改前非,收復(fù)人心,燕國就再也沒有機(jī)會了?!?span lang='EN-US'>
于是下令進(jìn)軍深入齊國,齊國果然大亂,齊王出逃。
樂毅率軍進(jìn)入齊都臨淄城,搜刮珍寶和祭祀重器,運回燕國。
得此大勝,燕王親自到濟(jì)水上游去慰勞軍隊,頒行獎賞,犒勞將士,封樂毅為昌國君,讓他留在齊國進(jìn)攻其余未克的城市。
齊逃到了衛(wèi)國,衛(wèi)國這時候都快滅國了,好不容易來了個大人物,得好好招待一下,說不一定以后他回國后還能給衛(wèi)國點好處呢,所以把宮殿都讓出來給齊王居住,并向他稱臣,供給日常用度。
但這個齊王啊,逃難卻沒有個逃難的樣子,對待衛(wèi)國國君傲慢不遜,下面的人都看不下去了,便將齊王趕走。
齊王沒辦法,又逃到鄒國、魯國,但仍舊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面有驕色,拉不下大國君主的架子。鄒國、魯國也不含糊,門都沒讓進(jìn)。
齊王只能像一個喪家之犬一樣,流浪到了一個名為莒的地方,只有楚國沒有參與滅齊,所以楚國對齊王還是有一點同情的,便派淖齒率軍前來救援齊王,齊王感激涕零,任命淖齒為齊相,但有點腦子的人都知道,這只不過是個空頭支票而已,齊王現(xiàn)在都自身難保,齊相自然是沒有什么吸引力的。淖齒想的是如何與燕國瓜分齊國,自己當(dāng)老大不是更香嗎。
于是便把齊王捆起來了,數(shù)說其罪行:“千乘、博昌之間的方圓幾百里地,下血雨浸濕衣服,齊王你知道嗎?”
齊王回答:“知道?!?span lang='EN-US'>
“嬴、博之間,大地崩塌,泉水上涌,齊王你知道嗎?”
回答:“知道?!?span lang='EN-US'>
“有人堵著宮門哭泣,卻不見人影,離開時又音響可聞,齊王你知道嗎?”
回答:“知道。”
淖齒說:“天降血雨,是上天警告你;地崩泉涌,是大地警告你;人堵著宮門哭,是人心在警告你。天、地、人都警告,而你卻不知改悔,你還有什么臉面茍活于世!”
這一波大帽子扣頭上,根本沒有機(jī)會反駁,反正就是告訴大家,你這人罪大惡極,殺你就是替天行道。
然后將齊王處死,一代國君,為自己的野心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權(quán)力是把雙刃劍,得道以持之,則大安大榮,地位尊崇,無道之人持之,既危險又累人,還不如不掌握權(quán)力,掌握權(quán)力卻不能駕馭,等到形勢惡化時,即使想當(dāng)一個普通老百姓也不行了,只有死路一條,齊王、宋康王便是活生生的例子。
所謂義立而王,信立而霸,權(quán)謀立而亡。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