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這種論調你在很多地方都見過,但是囤了這么多模型,你用它們解決了什么問題呢?這些話倒是沒什么錯,但不同思考水平的人會對掌握這個詞有不同的理解,導致模型發(fā)揮的效益有所不同。日本劍道有這樣一個理念:守破離,這三個階段代表了劍道修行者從小白到高手必經的三個階段,我覺得應用在掌握模型這件事上,也是適用的。這是最初的階段,需要在接觸模型的那一刻,準確理解模型的意思,熟練掌握。在我做助教,批改學員作業(yè)時,有一道題是,說服員工接受新的工作任務,會有同學在匹配部分提及員工的能力是可以勝任的,以打消信心不足的顧慮。這其實是對模型的理解偏差,3C模型的匹配強調的是新任務可以滿足員工哪些需求,而不是員工什么能力匹配了任務需要。在初識模型的階段,先一板一眼的應用比較靠譜,知道本體在哪,才能依據具體問題衍生各種變體。到了這個階段,對模型的本體已經非常熟悉了,可以在模型的基礎上,進行改造。畢竟,沒人在意你模型運用的準不準確,大家只在意你有沒有解決問題。而問題又通常不會按照模型去發(fā)生,就像病人不會完全按照醫(yī)書去生病。還是剛才那個說服員工接受工作新任務的案例,依據知能愿模型分析員工拒絕的可能因素有:對自己能力、信心不足。那么再用3C說服時,直接套用說服力其實沒那么強,必須加上新任務需要什么能力,這名員工哪些表現說明他具備這個能力,才能解決他的核心擔憂。所以把匹配這個部分稍微變一下,除了說明新項目可以滿足他哪些需求之外,把他的能力足以匹配項目要求也加上,更有效。這時你是不是會發(fā)現,咦?在守的階段,那名同學就是這樣做的,為什么不提倡呢?現實原因是我用破的理念給學員點評,被負責審核的助教大大駁回了:對3C模型理解有誤,咳咳~回頭想想也有道理,不確定那位同學打破規(guī)則是有意為之,還是理解偏差,提醒下總沒錯。所以,在解決具體問題時,可能需要多個模型搭配使用,也可能需要對模型做些改造,以解決問題為出發(fā)點,看看模型到底該怎么用。很多講模型的課程中也有提到:運用模型使我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直接借鑒和遷移。練習這種思維的一個方法是:總結模型在什么情況下不適用,然后看看是需要搭配其他模型、對模型進行改造,還是模型壓根沒選對直接全換更有效。在脫口秀大會第五季,徐志勝說,有觀眾認為他的脫口秀沒思考深度。在這個階段,對事情的核心理解的非常透徹,具體的方式方法之間融會貫通,化物無形,無招勝有招。還是說服這件事,只要你認清人是無法被他人說服的,說服的本質是了解對方需求的基礎上,通過引導化解對抗,讓對方主動思考自我說服。以這個為核心,隨你怎么聊都不會錯,哪還用什么3C。達到這個階段的都是領域內大師級的水平,豐富的實踐經驗和有效的思考復盤都必不可少。不論什么模型,什么理論,都是我們分析的工具,無法代替我們進行主動思考。
模型分析出來什么就是什么,是模型在用我們,而不是我們在用模型。
君子使物,不為物使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