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借鏡——「中國第一諫臣」魏征的唱反調(diào)學(xué)問
職場升職必備的“諫言術(shù)”
不想當(dāng)老板跟前的哈巴狗,又不想當(dāng)諫言烈士被放逐邊疆?唐太宗首席諫臣魏征的三項建言技巧,可提供現(xiàn)代部屬如何向上司進言時的參考。
現(xiàn)代人對于魏征的印象就是「諫臣」,卻不知他是一個深懂老板心理的諫臣。 他與唐太宗李世民的關(guān)系,有相當(dāng)戲劇性的轉(zhuǎn)折。
魏征本來是李世民之兄、太子李建成的屬下,當(dāng)兩兄弟在爭奪皇位繼承人而鬧到水火不容之際,魏征曾勸李建成先殺掉弟弟。不料李世民策畫「玄武門事變」,先下手殺掉兄長。太子勢力一垮,魏征也成了俘虜。
當(dāng)時魏征被綁至李世民面前,李世民罵他:「你干嘛破壞我們兄弟感情?」常人這時多半會求饒,但魏征早知李世民是個梟雄,看得起人才而鄙視奴才,若向其求情,反而會被看不起而死路一條,不如抗言聲辯來顯示自己勇氣,于是當(dāng)場反駁說:「要是太子(李建成)當(dāng)時肯聽我的話,今天哪輪到你來殺他?」李世民果然敬佩魏征在刀口下還敢直言不諱的勇氣,不但釋放了他,還讓他做官,日后成就一段留名青史的君臣關(guān)系。
明哲保身:避免功高震主 也要為對方留下臺階
一般人在跟老板建言時,通常只注意到要說的內(nèi)容,卻忽略表達的方式。魏征不同,從史書上,可以理出他的三大技巧:
一、適度奉承。屬下若只是一昧向上司進諫以炫耀才智,久之必會讓上司覺得自己一無是處,進而疏遠那些老是打擊自己自信的部屬,這是人之常情。因此懂得適度奉承上司,這是讓老板聽得進你的話,很重要的溝通技巧。
唐太宗有次當(dāng)面稱贊魏征平日注重文教,廣布恩惠,才能使天下安寧,魏征拜謝說:「這是陛下圣德齊天,平日勵精圖治,才有這種局面,我本人才識庸短,只是奉陛下之命行事,哪有什么功勞?」太宗聽了之后大悅。魏征這種適度的自謙,把功勞歸給太宗,讓太宗覺得自己真的「有一套」。日后魏征在諫諍時,也不會讓太宗覺得他是在輕視自己,會更容易接受諫言。
另一次,唐太宗回想起當(dāng)初爭奪太子位,有位大臣蕭瑀曾在他父親——唐高祖面前力保自己,因此把蕭瑀找來大贊一番,送給他「疾風(fēng)知勁草,板蕩識忠臣」兩句詩。但唐太宗也認(rèn)為蕭瑀「太過遵守正道,一介不取,有時可能會因不知變通而吃虧。」因此提醒他做人處世要圓融一點。
這時魏征在旁接過話頭說:「古代圣明的君主對那些特立獨行、不顧私人情誼的臣子,都能寬大為懷,若蕭瑀碰到的不是陛下您,早活不到今天了!」這是變相稱贊唐太宗和古代圣明君主一樣,唐太宗因此十分高興,這種奉承其實也是在加強太宗以圣君自許的心理,日后也更會接納諫諍。
二、迂回建言。諫諍是在指責(zé)上司的過失,等于是打擊上司的自尊心,若上司老羞成怒,反而會讓進諫者遭到危險。因此,有時要懂得運用迂回方式,「借題發(fā)揮」,讓上司自己頓悟。 唐太宗的元配夫人——文德皇后過世后,被安葬在昭陵。太宗對其念念不忘,幾乎到廢寢忘食而不理國事的地步,臣下們都想勸諫他,但一來見他十分傷心,二來又怕直言相勸反而讓其老羞成怒,因此作罷。
后來太宗在宮中建了座高樓,可以遙望昭陵。有一次,他邀魏征一起登上此樓,太宗把昭陵指給魏征看。魏征看了半天說:「我老眼昏花,看不清楚!」太宗再詳細指點,魏征才裝作恍然大悟,緩緩地說:「原來陛下指給我看的是昭陵啊,我還以為你說的是獻陵(太宗之父,唐高祖李淵的陵寢)哩!像昭陵,我老早就看到了!」
其實獻陵和昭陵在不同地方,登上高樓也看不到,但魏征卻故意講成太宗看的是獻陵。太宗一聽,就知魏征是在含蓄提醒他,不可因夫妻之愛而荒廢父親留下的江山。由于這種勸諫不正面指責(zé)太宗溺愛其妻,而是借題發(fā)揮,不傷害太宗的自尊心。太宗聽了果然有所感悟,就把這座高樓拆了。
三、幫老板留面子。魏征諫太宗,還有一個特色,就是當(dāng)他對于太宗的發(fā)言不表同意時,當(dāng)場會默不作聲,事后再來陳述意見。有一次,唐太宗就問魏征:「你每次和我有不同意見,干么都事后才來說?」魏征答:「我認(rèn)為有些事不妥,所以才事后去說。若當(dāng)場就表示同意,我擔(dān)心就成定案?!?div style="height:15px;">
太宗不以為然,責(zé)問他:「你先當(dāng)場同意,事后再來說你的意見,難道不行嗎?」但魏征仍不同意:「我若當(dāng)場先假裝同意,事后才說另一套,這種陽奉陰違難道是事君之道嗎?」太宗大笑,對群臣說:「別人都說魏征舉止粗疏,行為傲慢,我倒覺得他很討人喜歡哩!」
魏征既不肯鄉(xiāng)愿,又不會逞匹夫之勇,給老板難堪,進退之間,他非常有智慧的當(dāng)一個沉默的部屬。
讒言上身:不必急著反駁 從大局利益切入,藉機明志
也因為他深懂當(dāng)部屬之道,因此,能夠從一個敵營之臣逐漸受到老板的信任。不過,后來也面臨遭嫉危機,于是有人編派流言,密告魏征為官不公,專門任用私人親戚,唐太宗命御史大夫(編按:類似今日的監(jiān)察委員)溫彥博調(diào)查。
溫彥博仔細查了后卻找不到什么證據(jù),但他對魏征也有點不滿,于是回報:「魏征不知道回避形跡,不懂避嫌,所以才被人批評。雖然沒有私心,但也不是沒有可以指責(zé)的地方?!估钍烂衩鼫貜┎┌堰@些話轉(zhuǎn)告魏征,并附帶警告他「以后要懂得避嫌,顧一下人情分際。」
魏征吃了悶虧心有不甘,一般人被枉要找主子討公道,可能會說自己有多委屈。但魏征算準(zhǔn)了唐太宗的性格,若是向他說自己的冤屈,反而會被認(rèn)為只是在爭自己的利益,若是能從為整個國家著想的角度來陳述,說不定更能打動唐太宗的心。
于是有天上朝時,魏征抓住機會對唐太宗說:「君、臣應(yīng)該同心協(xié)力,彼此以誠相待,辦事時本來就是要秉公處理。如果大家不按公道做事,整天只注意如何避嫌、如何拿捏人情、如何不得罪人,不知這樣怎么管好國家?」太宗恍然大悟,向魏征道歉:「我也后悔對你說那些話了?!?div style="height:15px;">
一代諫臣,輔佐一代君王,魏征與唐太宗建立一個雙贏的君臣關(guān)系。無怪乎,魏征死后,唐太宗說:「以銅為鏡,可正衣冠;以古為鏡,可知興替,以人為鏡,可明得失。魏征沒,朕亡一鏡矣!」魏征以一個一直唱反調(diào)的部屬,死后還能讓上司懷念,這也可說明魏征是如何深諳諫諍之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