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意思是:天地無所謂仁,也無所謂不仁。天地生了萬物,本沒有想取回什么報酬。天地看待萬物和那個丟掉的草狗一樣,并沒有對人特別好,也沒有對其他的萬物特別差,一切隨其自然發(fā)展。
現(xiàn)在人第一眼看這句話,很容易理解成表面意思:天地不仁義,把世間萬物當作草狗一般,天地創(chuàng)造并孕育了萬物,包含人類在內(nèi)。天地卻在孕育萬物之后拋棄萬物,不留一絲感情。這就完全是在控訴萬物無情無義了。
這樣的理解則完全曲解老子《道德經(jīng)》要表述的本意了。
很多人聽過“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卻少有人知道還有下一句。
這句話出自《道德經(jīng)》,原文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tuó)籥(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
芻狗,古代祭祀時用草扎成的狗。草狗做好以后,在還沒有用來祭祀之前,大家對它都很重視,碰都不敢隨便碰;等到舉行祭祀以后,就把它扔下不管了。
今天小編著重來講一講后半句“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既然這整句話出自《道德經(jīng)》,不得不講一講大圣、老圣的老子。
老子一生的終點是出函谷關(guān),出關(guān)之前老子將所著《道德經(jīng)》送給函谷關(guān)尹喜,后流傳于世。史書記載“騎青牛西出函谷關(guān)后莫知其所終”。
無論老子最終歸葬何處?或是何處得道飛升?不可否認地是,函谷關(guān)是老子一生結(jié)束的起點!不論是老子在函谷關(guān)設(shè)立道場、創(chuàng)作《道德經(jīng)》并宣揚道家。還是老子騎青牛西出函谷關(guān),一路悟道。函谷關(guān)都是一個繞不開的節(jié)點!
老子為何要騎青牛西出函谷關(guān)?
其一,史書記載,老子看到周王朝越來越衰敗,就離開故土,準備出函谷關(guān)去四處云游。
由此看出老子作為圣人也有自己的理想與抱負,尤其是當時周朝衰落,禮崩樂壞,社會風氣不好,老子空有一腔治國安民之理想抱負,卻苦于報國無門。
因此,老子在晚年一心修道為求得道成仙,這才西出函谷關(guān)一路求道問道悟道。
其二,老子離家西去函谷關(guān)時已是八旬老人了,已不能騎馬,牛走得慢且穩(wěn),騎青牛穩(wěn)當。老子離開家鄉(xiāng)時帶了不少的書籍,長途跋涉,青牛比馬能負重而行。
說完老子西出函谷關(guān),再來講一講與老子并稱“老莊”的圣人莊子。
莊子最出名的則是濠梁之辯。
莊子和朋友惠施在濠水的一座橋梁上散步。莊子看著水里的鰷魚說:“鰷魚在水里悠然自得,這是魚的快樂啊?!被葑诱f:“你不是魚,怎么知道魚的快樂呢?”莊子說:“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惠子說:“我不是你,本來就不知道你;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兒的快樂,也是完全可以斷定的。”莊子說:“請回到我們開頭的話題。你說:'你哪里知道魚的快樂’等等,就是已經(jīng)知道了我知道魚的快樂而問我,我是在濠水河邊上知道的?!?/p>
莊子崇尚“無為”,后世理解成“無為而治”,即什么都不做順其自然。但是從濠梁之辯看出,莊子其人并非無理想之人,反之,莊子在濠梁之上真可以稱得上為詭辯的鼻祖。
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老子經(jīng)歷大半輩子漂泊,一生志向終不得其所用,萬年無奈西出函谷關(guān)尋道訪道。難道老子真的不心系百姓嗎?那為何還留下講述自然萬物規(guī)律的《道德經(jīng)》,后世人研究《道德經(jīng)》不知汲取了多少老子的智慧!
莊子一生寄情于山水,所著《逍遙游》更是被當做莊子夢中所寫,難道只有在夢中老子才可以看到那個心中想要的世界嗎?如果不是心懷善念?如果不是期待世間萬物更加美好?莊子如何能寫出《逍遙游》中如夢如幻般的境界。
圣人以仁,以百姓為所念!圣人其實和天地一樣,看似不仁,其實乃是拋卻小仁,成全大仁。大仁就是眾生平等,終生幸福。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