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
數(shù)聲風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
——《淮上與友人別》鄭谷
唐詩,作者鄭谷。這首詩是詩人在揚州(即題中所稱“淮上”)和友人分手時所作。和通常的送行不同,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別:友人渡江南往瀟湘(今湖南一帶),自己則北向長安。
【注釋】
①淮(huái):揚州。
②揚子江:長江在江蘇鎮(zhèn)江、揚州一帶的干流,古稱揚子江。
③離亭:亭是古代路旁供人休息的地方,人們常在此送別,所以稱為離亭。
④瀟湘(xiāo xiāng):至今湖南一帶。秦:今陜西境內(nèi)。
⑤楊花 柳絮。
⑥秦 長安。
⑦風笛 風中傳來的笛聲。
【譯文】
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L江在江蘇鎮(zhèn)江.揚州一帶的干流(古稱揚子江)的岸邊
楊柳依依,那亂飛的柳絮,愁壞了渡江的游子。數(shù)聲風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晚風陣陣,從驛亭里傳來幾聲笛聲,我們就要離別了,你要去瀟水和湘水流經(jīng)的城鎮(zhèn),而我要去京城長安。
晚唐絕句自
杜牧、
李商隱以后,單純議論之風漸熾,抒情性、形象性和音樂性都大為減弱。而鄭谷的七絕則仍然保持了長于抒情、富于風韻的特點。
這首詩是詩人在揚州(即題中所稱“淮上”)和友人分手時所作。和通常的送行不同,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別:友人渡江南往瀟湘(今湖南一帶),自己則北向長安。
一、二兩句即景抒情,點醒別離,寫得瀟灑不著力,讀來別具一種天然的風韻。畫面很疏朗:揚子江頭的渡口,楊柳青青,晚風中,柳絲輕拂,楊花飄蕩。岸邊停泊著待發(fā)的小船,友人即將渡江南去。淡淡幾筆,象一幅清新秀雅的水墨畫。景中寓情,富于含蘊。依依裊裊的柳絲,牽曳著彼此
依依惜別的深情,喚起一種“柳絲長,玉驄難系”的傷離意緒;蒙蒙飄蕩的楊花,惹動著雙方繚亂不寧的離緒,勾起天涯
羈旅的漂泊之感。
美好的江頭柳色,宜人春光,在這里恰恰成了
離情別緒的觸媒,所以說“愁殺渡江人”。詩人用淡墨點染景色,用重筆抒寫愁緒,初看似不甚協(xié)調(diào),
細味方感到二者的和諧統(tǒng)一。兩句中“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等
同音字的有意重復,構(gòu)成了一種既輕爽流利,又回環(huán)往復,富于情韻美的風調(diào),使人讀來既感到感情的深永,又不顯得過于沉重與傷感。次句雖單提“渡江人”,但彼此羈旅漂泊,南北乖離,君愁吾亦愁,原是
不言自明的。
“數(shù)聲風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三、四兩句,從江頭景色收轉(zhuǎn)到離亭別宴,正面抒寫握別時情景。驛亭宴別,酒酣情濃,席間吹奏起了凄清怨慕的笛曲。即景抒情,所奏的也許正是象征著別離的《
折楊柳》吧。這笛聲正傾訴出彼此的離衷,使兩位即將分手的友人耳接神馳,默默相對,思緒縈繞,隨風遠揚。離笛聲中,天色仿佛不知不覺地暗了下來,握別的時間到了。兩位朋友在沉沉暮靄中互道珍重,
各奔前程──君向瀟湘我向秦。詩到這里,戛然而止。
這首詩的成功,和有這樣一個別開生面的富于情韻的結(jié)尾有密切關(guān)系。表面上看,末句只是交待各自行程的敘述語,既乏
寓情于景的描寫,也無
一唱三嘆的抒情,實際上詩的深長韻味恰恰就蘊含在這貌似樸直的不結(jié)之結(jié)當中。由于前面已通過江頭春色、楊花柳絲、離亭宴餞、風笛暮靄等一系列物象情景對離情進行反復渲染,結(jié)句的截然而止,在反激與對照中愈益顯出其內(nèi)涵的豐富。臨歧握別的黯然傷魂,各向天涯的無限愁緒,南北異途的深長思念,乃至漫長旅程中的無邊寂寞,都在這不言中得到充分的表達?!熬薄拔摇睂εe,“向”字重疊,更使得這句詩增添了詠嘆的情味。
鄭谷 唐代詩人。字守愚,袁州宜春(今江西宜春)人。光啟進士,官
右拾遺,歷都官郎中,人稱鄭都官。又以《鷓鴣詩》得名,人稱
鄭鷓鴣。其詩多寫景詠物之作,風格清新通俗。原有集,已散佚。有《云臺編》三卷,《
宜陽集》三卷,《外集》三卷,今編詩四卷。代表作有《鷓鴣》等。
淮上與友人別
鄭谷
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
數(shù)聲風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
1.找出體現(xiàn)情感基調(diào)的詞語及與友人握別后各奔前程的詩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結(jié)合詩句簡析本詩抒情手法上的特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難度:中檔來源:貴州省中考真題
答案
(找作業(yè)答案--->>上魔方格)1.愁(愁殺) 詩句:君向瀟湘我向秦
2.本詩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如一、二句使用“楊柳…楊花”等詞,借“柳”、“留”諧音,抒寫了詩人與友人握別時的滿懷愁緒。
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
淮上漁者
白頭波上白頭翁,家逐船移浦浦風。
一尺鱸魚新釣得,兒孫吹火荻花中。
注釋
1.白頭波:江上的白浪。
2.白頭翁:鳥類的一種,文中指白頭發(fā)的老漁翁。
3.逐:跟隨,隨著。
4.浦:岸邊,或為風的“呼呼”聲。
5.荻(dí) :生在水邊的草本植物,形狀像蘆葦,花呈紫色。
譯文
江中白浪里有一位白發(fā)老漁翁,江岸風聲陣陣,老漁翁船行到哪個地方,家就安在哪里。剛才他釣了一條一尺長的鱸魚,兒孫們就忙著撿柴準備在荻花中生火準備煮魚吃。
賞析
這是一首描寫淮河漁民生活的七絕
歌,短短七言二十八個字便為我們展示了一幅垂釣風情畫。詩句近乎俗語,但情理兼?zhèn)?,意境高雅,讀來如飲醇酒,滿口生香,使人仿佛正在欣賞一幅自然和諧、閑適安逸的垂釣圖。
詩中雖然沒有直接歌詠漁民如何撒網(wǎng)捕魚,而是以“白頭波上白頭翁,家逐船移浦浦風”為讀者描述了老人一家以漁為業(yè)、居無定所、風餐露宿的生活境況。顯然,隨波逐流的漂泊生活是十分艱辛的。然而人窮志不窮,苦中樂無窮,“一尺鱸魚新釣得,兒孫吹火荻花中”詩句又把讀者帶入了欣喜歡快的垂釣畫面,給人一種向往、激動、幸福的感受。老人家剛剛釣獲一條尺長的鱸魚,魚在灘邊草中活蹦亂跳,兒子興高采烈地連忙摘鉤宰魚,孫子歡蹦亂跳地在蘆荻叢中拾來干枯荻柴,只見老人家的兒孫倆用一把帶花的荻葉裹起從灶灰中刨出的火炭埋頭吹火,煙熏火燎,渾汗直流……
老人家釣獲一條鱸魚,給一家人帶來了歡快的忙碌,也帶來了自然和諧生活氛圍的幸福感受。
這首詩言詞純樸自然,毫無修飾雕琢的痕跡,使讀者過目難忘,激昂吟誦,沉醉于垂釣的樂趣之中。須要說明的是古時沒有打火機甚至火柴,人們生火只能用火鐮敲擊石英石片獲取火種點燃火草后再引燃柴禾,生火程序相當麻煩。因此,人們便用灶灰把未熄滅火炭焐起來保存火種,待再次生火時扒開灶灰拈取火炭裹在易燃柴禾中吹燃就可以生火了。“兒孫吹火荻花中”雖然只描寫生火的情景,卻包羅了收拾和烹魚以及張羅飯菜的全過程,無不充滿歡樂的氣氛。荻是一種類似蘆葦?shù)闹参铮L在水邊,干枯的蘆荻葉及花易燃,可當作柴禾。
我是垂釣愛好者,非常喜愛這首《淮上漁者》詩,每當休閑于煙波岸柳、縱情于野河葦灘、逍遙于操竿垂釣之時,往往默默吟誦這首詩,自我陶醉,享受垂釣的樂趣。
但愿廣大釣魚愛好者都喜歡《淮上漁者》,讓它為咱們休閑垂釣歌詠助興,開拓境界,使休閑垂釣獲得無窮的樂趣。
鷓 鴣 鄭谷
暖戲煙蕪錦翼齊,品流應得近山雞。 而昏青草湖邊過,花落黃陵廟里啼。
游子乍聞征袖濕,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應湘江闊,苦竹叢深日向西。
(2)鄭谷
鄭谷(約851—約910),唐代詩人。字守愚,袁州宜春(今屬江西)人。生卒年不詳。少穎悟,7歲能詩,前輩詩人司空圖稱許其“當為一代風騷主”(《唐詩紀事》引述)。光啟三年(887)登進士第,授京兆酃縣尉。遷右拾遺。乾寧四年(897)任都官郎中,旋告歸。卒于家鄉(xiāng)別墅。世稱鄭都官。
(3)分句講解
鷓鴣是我國南方的一種野鳥,似雞而小,羽色大多黑白相雜,尤以背上和胸、腹等部的眼狀白斑更為顯著,常棲息于生有灌木叢和疏樹的山野。鳴叫時常立于山巔樹上?!侗静菥V目》卷四八:“鷓鴣性畏霜露,早晚稀出。夜棲以木葉蔽身。多對啼,今俗調(diào)其鳴曰行不得也哥哥?!惫湃烁袊@世路艱難,抒寫離愁別恨,往往借鷓鴣啼聲比興。唐人鄭谷這首詠鷓鴣的名作,也是重在表現(xiàn)鷓鴣啼聲哀怨凄切,借以抒寫游子的鄉(xiāng)愁旅思。
首聯(lián)描寫鷓鴣的習性和形貌特征。“暖戲煙蕪錦翼齊”,是說這種鳥喜歡在溫暖的荒野里嬉戲,羽毛鮮明美麗又齊整。這種鳥與哪一種鳥比較相似呢?“品流應得近山雞”,在類別上應當與山雞相近。
頷聯(lián)“雨昏青草湖邊過,花落黃陵廟里啼”,以“雨昏”“花落”點染環(huán)境,形成凄迷意境、傷感氛圍;而“青草湖”“黃陵廟”更可勾起讀者對屈子懷沙、湘妃泣竹等歷史傳說的聯(lián)想。青草湖又名巴丘湖,在洞庭湖東南。楚國詩人屈原遭讒去職,長期流浪于這一帶,最后懷抱沙石自沉干淚羅江。黃陵廟即娥皇、女英二妃廟。相傳帝舜南巡,死葬蒼梧之山,二妃追尋至此,淚下沾竹,溺于湘江,后人在洞庭湖畔的黃陵山上立祠祭祀,這就是黃陵廟。游子在雨昏花落之時、湖邊古廟之中,聞鷓鴣之啼,定會備感其聲之哀怨凄惻。
頸聯(lián)“游子乍聞征袖濕,佳人才唱翠眉低”緊承上句“啼”字而來。游子一聽到鷓鴣啼聲,就禁不住以袖拭淚;閨中少婦剛開始唱曲,就傳來鷓鴣的啼聲,難過得把眉眼也低下來了?!罢А薄安拧眱蓚€虛詞極寫鷓鴣啼聲之感動人心,“征袖濕”“翠眉低”以人的感受烘托鷓鴣啼聲之悲。
尾聯(lián)“相呼相應湘江闊,苦竹叢深日向西”又回到鶴鴆雌雄對啼上來?!跋嗪繇憫奔让鲗扂p鴣對啼的特性,又暗指游子、佳人的心靈呼喚。在那夕陽西下時分,從湘江兩岸的苦竹叢中傳來雌雄鷓鴣一呼一應,好像在叫“行不得也哥哥!”怎不引起游子濃重的鄉(xiāng)愁旅思?
(4)課堂練習
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
A、在首聯(lián)中,詩人并沒有對鷓鴣的形象作工筆式的描繪,而是通過寫鷓鴣的嬉戲,將它與山雞類比,作了畫龍點睛的勾勒。
B、頷聯(lián)中的荒水、野廟加上“雨昏”“花落”,給詩歌點染出一種凄迷幽遠的意境,渲染出一種令人魂銷腸斷的氛圍。
C、頸聯(lián)從鷓鴣轉(zhuǎn)到寫人。詩人選擇了游子聞聲而淚下,佳人才唱而蹙眉兩個細節(jié),有力地烘托出鷓鴣啼聲之哀怨。
D、尾聯(lián)實寫一群群鷓鴣的“行不得也哥哥”的叫聲在浩瀚的湘江上回響,在“日西向”時,它們飛回苦竹叢中。
(點評:理解太實,是群群鷓鴣在低回飛鳴呢,抑或是佳人游子一“唱”一“聞”在呼應呢,這是值得想象和玩味的。)
3、朗讀并背誦《鷓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