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了解肺痿、咳嗽上氣病合篇的意義。
2.熟悉肺痿的成因及辨證論治。
3.掌握咳嗽上氣的辨證論治。
肺痿、肺癰和咳嗽上氣病,病變均屬于肺,都有咳嗽表現(xiàn),且有時存在著某些病理聯(lián)系與轉化關系,故會為一篇。
肺痿 | 肺癰 | 咳嗽上氣 |
主癥:多唾涎沫,短氣。 | 主癥:咳嗽,胸痛,吐膿痰腥臭。 | |
病機:肺氣痿弱不振。 | 病因:重感風熱病邪。 | 病因:外邪郁表,飲邪內阻及挾有熱邪壅氣。 |
病因:多在熱在上焦,津液枯燥所致。偶見津傷及氣而肺中虛冷者。 | 病機:熱癰血瘀,肉腐血敗。 | 病機:肺失宣降,氣逆于上。 |
轉變:若重感風熱病邪,可并發(fā)肺癰。 | 轉變:遷延日久,傷津耗氣,可轉為肺痿。 | |
【原文講解】
肺痿 | 咳嗽上氣 | 肺癰 | 肺脹 | |
→第1條 | →第3、4條 | →第2條 | →第13條 | →附 方 |
→第5條 | →第6條 | →第11條 | →第14條 | →第15條 |
| →第7條 | →第12條 | | (葶藶大棗瀉肺湯的臨床應用) |
| →第8條 | →附方:《千金》葦莖湯方 | | |
| →第9條 | | | |
| →第10條 | | | |
第一條
【原文】
問曰:熱在上焦者,因咳為肺痿。肺痿之病,從何得之?師曰:或從汗出,或從嘔吐,或從消渴,小便利數,或從便難,又被快藥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曰:寸口脈數,其人咳,口中反有濁唾涎沫者何?師曰:為肺痿之病。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隱隱痛,脈反滑數,此為肺癰,咳唾膿血。脈數虛者為肺痿,數實者為肺癰。
【詞解】快藥:指作用峻猛的攻下藥。
濁唾涎沫:濁唾指稠痰,涎沫指稀痰。
【釋義】
肺痿的成因,是由耗傷津液,而致陰虧,產生虛熱,肺燥津傷而成。具體原因有:汗多;嘔吐;消渴小便利數;津虧便難加之瀉下而更傷津液。肺痿的癥狀:咳而吐濁唾涎沫,脈數虛。肺癰的癥狀也有咳,但咳而胸痛隱隱,口干燥甚,脈滑數,其病當吐膿血。其治法應以養(yǎng)津益肺之法,方用麥門冬湯。方見原文第十條。
【中心思想】本條闡述肺痿病因及肺痿、肺癰的脈證和鑒別。
【按語】肺痿、肺癰的病變雖均在于肺,但虛實有別。肺痿是肺氣虛弱,枯萎不榮;肺癰則是熱邪聚肺,壅塞腐潰。病情一虛一實,迥然有別。脈象也見有脈數虛、脈數實之異。肺痿得之于傷津液而陰虧有熱,肺氣虛弱不布津液;肺癰起于溫熱毒邪,壅遏肺脈。至于吐膿血一癥,自來有兩種認識:一種認為肺癰所獨有,如《心典》;另一種認為吐膿血不僅見于肺癰,亦可見于肺痿,如《外臺》。
第二條
【原文】
問曰:病咳逆,脈之何以知此為肺癰?當有膿血,吐之則死,其脈何類?
師曰:寸口脈微而數,微則為風,數則為熱;微則汗出,數則惡寒。風中于衛(wèi),呼氣不入;熱過于營,吸而不出。風傷皮毛,熱傷血脈。風舍于肺,其人則咳,口干喘滿,咽燥不渴,多唾濁沫,時時振寒。熱之所過,血為之凝滯,蓄結癰膿,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膿成則死。
【詞解】風:感受風邪。
振寒:寒戰(zhàn)。
【釋義】
說明肺癰是由感受風熱毒邪入肺而成。其病可分三個階段。
一、肺受溫邪,病在衛(wèi)分,證有發(fā)熱汗出惡寒,脈微而數;
二、風熱之邪,內壅傷肺,熱入于營,血脈不通,證見咳,口中辟辟燥,喘滿,不渴,痰粘稠,時時振寒發(fā)熱,此熱蓄結釀膿之勢也;
三、若熱傷血脈,肺葉腐敗成膿,則吐如米粥,而難救治。
?。私夥伟b病的病理過程包括風溫表證期、毒熱釀膿期、成膿期)
【中心思想】本條論述肺癰成因,病程分段及預后。
第三、四條
【原文】
上氣,面浮腫,肩息,其脈浮大,不治。又加利尤甚。(三)
上氣喘而躁者,此為肺脹,欲作風水,發(fā)汗則愈。(四)
【詞解】肩息:謂氣喘時抬肩呼吸,是呼吸極端困難的表現(xiàn)。
【釋義】
上氣若見有面浮腫,呼吸抬肩,為正虛氣脫的虛證,是氣有升無降。其脈浮大為腎虛不納,其證不治;若又見下利,為氣脫于上,陰竭于下,故病又甚焉。
上氣證見喘而躁,若因外感風寒,致肺氣內閉不宣,氣機不暢,水飲內停者,為實證。若肺氣郁閉,不得外宣,通調失職,則水阻而作風水。治用汗法發(fā)散即愈。
【中心思想】以上兩條論述上氣證有虛實兩種病情。
【按語】實喘多起于暫,邪實脈實,氣粗聲高,以呼出為快;虛喘多起于漸,脈虛倦怠,喘而氣怯,聲低氣短,但得長引一息為快。三、四兩條,以虛實互參,并列比較,尤其明確?!胺蚊洝眱勺?,即是病機、病性的概括。
第五條
【原文】
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遺尿,小便數。所以然者,以上虛不能制下故也。此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湯以溫之。若服湯已渴者,屬消渴。
甘草干姜湯方:
甘草 四兩,(炙) 干姜 二兩,(炮)
【詞解】眩:頭眩。
肺中冷:肺氣虛寒。
【釋義】
虛寒肺痿的癥狀:吐涎沫,不咳,不渴,氣虛不攝而有遺尿,小便數,本證由于肺中虛冷,故必有頭眩多唾涎沫。治療用溫肺益氣之法。以甘草、干姜辛甘溫化。
【中心思想】本條論述虛寒肺痿的證治。
【按語】肺痿病臨床以陰虧虛熱者多見,但亦有因上焦陽虛,肺中虛冷而痿者。但有人認為此條乃似肺痿的肺中冷證,以其吐涎沫而不咳,與肺痿之吐涎沫而咳對勘,此說可供參考,見《金鑒》。
【教學參考】
[臨床應用] 根據異病同治理論,本方治療胃脘痛、遺尿、勞淋、吐血、泄瀉、眩暈等虛寒病證,有一定效果。有認為此湯干姜服后,刺激口舌及胃粘膜,可引起反射性交感神經興奮而起對抗副交感神經的作用,甘草對胃腸平滑肌有一定解痙作用。
第六條
【原文】
咳而上氣,喉中水雞聲,射干麻黃湯主之。
射干麻黃湯方:
射干三兩 麻黃 生姜各四兩 細辛 紫苑 款冬花各三兩 大棗七枚 半夏半升 五味半升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黃兩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詞解】水雞:即青蛙。水雞聲,是形容喉間痰聲不絕,有如蛙鳴。
【釋義】
此證因外感風寒,閉塞肺氣,內發(fā)水飲,痰阻氣道,呼吸出入而痰氣搏擊,喉中故發(fā)痰鳴如水雞聲。治療以散寒宣肺,開利氣道之痹為法,用射干麻黃湯。
【中心思想】本條論述寒飲郁肺的咳喘證治。
【教學參考】
[臨床應用] 以射干麻黃湯治療寒飲郁肺之哮喘、久咳、百日咳等病,每能取效。關鍵在于掌握以下辨證要點:①痰多清稀、咳重、胸悶、不渴;②脈或弦或滑或濡,舌苔白膩或滑;③喉中有水雞聲,不得臥,臥則喘甚。若寒邪郁而化熱,宜去生姜、大棗、細辛,加石膏、桑白皮、魚腥草;咳喘甚者加葶藶子;食積納差者去大棗,加山楂、神曲、麥芽。
第七條
【原文】
咳逆上氣,時時吐濁,但坐不得眠,皂莢丸主之。
皂莢丸方:
皂莢 八兩,刮去皮,酥炙。
【詞解】吐濁:吐濁痰。
【釋義】
上焦有熱,煎熬津液,痰熱粘稠,壅阻肺氣,不能宣降而有閉肺遏息之勢。治療要以滌痰去濁峻藥,使膠黏壅盛之濁痰排出。注意所選用藥皂莢丸,除痰去垢之力峻猛,為治濁痰閉肺的良藥,配以棗膏護正,又峻藥之必不可少也。
【中心思想】本條論述痰濁壅塞,氣道為之不利而至咳逆上氣的證治。
【按語】本條所論癥狀,較上條為重。其痰濁壅盛,而不得平臥,故用皂莢丸治療。此即徐靈胎所謂:“稠痰粘肺,不能清滌,非此不可”。其適應證是:咳喘痰多,稠粘如膠,但坐不得臥,咳唾不爽,胸滿或痛連胸脅,大便難,脈滑胎粘等。皂莢辛咸,能宣壅導滯,利竅滌痰,且藥力峻猛故如丸劑,并用棗膏之甘緩其勢,須注意其劑量和服法。
【教學參考】
[臨床應用] 《必效》療病氣急,喉中如水雞聲音,無論年月遠近,取肥皂莢兩挺,好酥一兩,上二味于火上炙,去火高一尺許,以酥細涂之,數翻復令得所酥盡止,以刀輕刮去黑皮,然后破之去子皮經脈,搗篩蜜和為丸,每日食后服一丸,如熟豆,日一服訖,取一行微利,如不利時,細細量加,以微利為度,日止一服。(《外臺秘要》)
又治中風口噤不開,涎如潮,用皂莢一挺去皮,涂豬脂炙令黃色,為末,每服一錢匕,非時溫酒服。氣實脈大,調二錢匕;如牙關不開,用白梅揩齒口開即灌藥,以吐出風涎。(《簡要濟眾》)治喉閉風難治者,豬牙皂角一條,用蜜調和,水煎,如急立服,緩則露一宿尤妙。治內外吹乳,乳癰腫痛,已成未成,服之未差,牙皂燒存性,蛤粉炒過,等分為末,每服五錢,好頭生酒調之,以醇為度,熱服出汗立愈。(《壽世保元》)
皂莢散尚可治療小兒厭食癥,取優(yōu)質之皂莢,刷盡泥灰后切斷,放入鐵鍋內,先武火,后文火炒至內無生心為度。研細末,每日1g分兩次糖拌勻吞服。療程3~10日。
第八條
【原文】
咳而脈浮者,厚樸麻黃湯主之。
厚樸麻黃湯方:
厚樸 五兩 麻黃 四兩 石膏 如雞子大 杏仁 半升 半夏 六升 干姜 細辛 各二兩 小麥 一升 五味 半升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小麥熟,去滓,內諸藥,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詞解】浮:浮脈,脈象的一種。
【釋義】
飲邪內阻;肺氣不宣,陽郁化熱,飲邪挾熱,故見咳喘煩滿,汗出脈浮。治療以厚樸麻黃湯,宣通肺氣,散飲降逆,止咳平喘。
【中心思想】本條論述飲邪挾熱的證治。
第九條
【原文】
咳而脈沉者,澤漆湯主之。
澤漆湯方:
半夏 半升 澤漆 三斤,以東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 紫參 生姜 白前 各五兩 甘草 黃芩 人參 桂枝 各三兩
上九味, 咀,內澤漆汁中,煮取五升,溫服五合,至夜盡。
【詞解】沉:沉脈,脈象的一種。
【釋義】
沉則主里,咳嗽者,是由于脾虛不運,水飲內結,充溢三焦,上迫于肺則咳嗽,吐痰;外溢于肌表則身腫;治用逐水溫陽,健脾利濕,止咳平喘治法。方用澤漆湯。澤漆,大戟之苗也。主消痰逐水;紫參,利大便通水道;桂枝、人參、生姜、甘草,健建脾胃扶正;白前平喘,黃芩清郁熱,以成扶正驅邪之法。
【中心思想】本條論述寒飲挾熱偏里的證治。
【按語】本條與上條互參,以脈定證,分別表里上下之病機差異。
《脈經·卷二》:“寸口脈沉,胸中引脅痛,胸中有水氣,宜服澤漆湯?!薄肚Ы稹た人蚤T》:“咳而大逆上氣,胸滿,喉中不利,如水雞聲,其脈浮者,厚樸麻黃湯方?!庇帧肚Ы稹た人蚤T》:“夫上氣,其脈沉者,澤漆湯主之?!睋耍睹}經》、《千金》所載,當是舊文,可補《金匱》之不足。
第十條
【原文】
火逆上氣,咽喉不利,止逆下氣,麥門冬湯主之。
麥門冬湯方:
麥門冬 七升 半夏 一升 人參 甘草 各二兩 粳米 三合 大棗 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詞解】不利:干燥不利,咯痰不爽。
【釋義】
肺胃津液虧損,燥火內盛,虛火上炎,故咳逆上氣;或津氣虧少,不養(yǎng)于肺而成肺痿。皆治以清養(yǎng)肺胃之法。用麥門冬湯,養(yǎng)胃氣,以助上焦,胃氣生,津液充足,則肺有所養(yǎng),虛火咳喘自平。故此法亦治虛熱肺痿。蓋以津液虧少,不養(yǎng)肺氣。麥門冬湯,培土生津法也。
【中心思想】本條論述虛火上炎所致氣逆證治。
【按語】本方證前人多謂即是肺痿之屬于虛熱者?!吨夂蠓健芳从帽痉健爸畏勿艨韧傧涯恢梗屎碓锒省?。此外,勞嗽不愈,胃虛嘔吐,津枯噎嗝,大病差后咽燥虛喘等證,用之亦多有良效。
【教學參考】
[臨床應用] 用麥門冬湯主治咽喉干燥和干咳。如咳而痰白膠粘,脈象不滑,夜則尿多,此肺燥肝熱,為陰虛之咳,用本方輕劑多服即效;若咳嗽,吐濁唾涎沫,脈數虛者,為肺痿證,麥門冬湯允為正治之方。
此外,用麥門冬湯加減治療胃陰虛型潰瘍病亦有較好的近期療效。其臨床特點是:①胃痛暮甚,痛而喜按;②泛酸不明顯;③多有口干而渴,便秘,或心煩,肛熱;④舌紅有裂隙,薄苔或無苔;⑤脈多弦細。常用藥物:麥冬、半夏、沙參、山藥、當歸、白芍、炙草、粳米、黨參、阿膠、生姜、紅棗、生麥芽等。
第十一條
【原文】
肺癰,喘不得臥,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
葶藶大棗瀉肺湯方:
上先以水三升,煮棗取二升,去棗,內葶藶,煮取一升,頓服。
【詞解】喘不得臥:喘促不能平臥。
【釋義】
肺癰邪實壅閉,氣機出入受阻,咳喘不得平臥,胸痛。此正盛邪實,病在初期,癰膿微成,遂用開肺逐邪之法。用葶藶子瀉肺去實,一擊而去。
【中心思想】本條論述肺癰實證喘甚的證治。
【按語】葶藶大棗瀉肺湯為瀉肺峻劑,適用于肺癰初期,肺壅特甚,屬于形氣俱實者。如膿成轉虛,本方即當禁用。
第十二條
【原文】
咳而胸滿,振寒脈數,咽干不渴,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米粥者,為肺癰,桔梗湯主之。
桔梗湯方:
上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則吐膿血也。
【詞解】出:吐出。
【釋義】
肺氣壅塞,毒熱醞釀血脈,破潰成膿,病時已久,正氣大虧,治療宜用益氣托膿之法。方用桔梗湯。
【中心思想】本條論述肺癰成膿的證治。
【按語】“振寒脈數”,是肺癰成膿的特征之一,這與一般表證的惡寒發(fā)熱顯然有所區(qū)別,故不用解表劑而用桔梗湯排膿解毒。
第十三條
【原文】
咳而上氣,此為肺脹,其人喘,目如脫狀,脈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湯主之。
【詞解】目如脫狀:目脹如脫。
【釋義】
本證為風寒外束,肺氣不宣,通調失職,而生水飲。此邪實閉肺,肺氣愈降不得。氣逆于上,證見咳喘,脈浮大,目脹如脫。脈證俱實,治用發(fā)汗透邪降逆之法。越婢湯主于發(fā)越陽氣;加半夏則降逆平喘也。
【中心思想】本條論述外寒閉郁、飲熱內作而肺氣不降之咳喘實證。
【按語】本條與前第三條同為咳喘脈浮大,而一實一虛,絕然不同。本條是飲熱之邪上逆,脈必浮大無力;前條為虛陽上脫,其脈必浮大無根。臨證時必須鑒別清楚。
本條 ────┐ ┌ 實:飲熱之邪上逆,脈浮大有力
├ 咳喘脈浮大 ┤
第三條 ──┘ └ 虛:虛陽上脫,脈浮大無根。
第十四條
【原文】
肺脹,咳而上氣,煩躁而喘,脈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龍加石膏湯主之。
小青龍加石膏湯方:
麻黃 芍藥 桂枝 細辛 干姜 甘草 各三兩 五味 半夏 各半升 石膏 二兩
上九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強人服一升,羸者減之,日三服。小兒服四合。
【詞解】心下有水:水飲內停于心。
【釋義】
心下素有水飲,復感風寒,外內合邪,致使肺氣壅塞不利,而有咳喘,脈浮,飲邪生熱,故煩;心下有水,謂宿疾也,必有其證可參。治以解表化飲之法,兼以清解郁熱,用小青龍湯。
【中心思想】本條論述寒飲挾熱之肺脹證治。
【按語】肺脹咳喘之證,原因甚多,在病機表現(xiàn)上,也就互有差異。如本條是由內飲外寒,飲甚于熱,故用麻黃配桂枝宣散表寒,配細辛、干姜以散水氣,佐少量之石膏以清郁熱;前條是飲熱互結,熱甚于飲,故重用石膏清熱,配麻黃以發(fā)越水氣。
附篇·葶藶大棗瀉肺湯的臨床運用(十五)
【原文】
肺癰胸滿脹,一身面目浮腫,鼻塞清涕出,不聞香臭酸辛,咳逆上氣,喘鳴迫塞。(方見上,三日一劑,可至三四劑。先服小青龍湯一劑乃進。)
【釋義】
痰熱火毒,壅塞于肺,氣機被阻,故就胸滿而脹,喘鳴迫塞。肺氣壅塞,不能通調水道,水氣泛溢,故一身面目浮腫。肺氣不能主持其外竅,則鼻塞清涕出,而不能聞香臭酸辛等味。治用葶藶大棗瀉肺湯泄肺氣以除膿毒。
【按語】有謂本方所稱之肺癰,當是壅塞之壅。《素問大奇論》:“肺之雍(同‘壅’,《甲乙經》、《太素》均作‘癰’),喘而兩滿?!币驗楸痉經]有載明肺癰的癥狀,只是外感兼蓄水證。先解其外感,再下其水飲,先服小青龍湯一劑,乃進瀉肺湯。這種說法,值得參考。
附方:《千金》葦莖湯方
【原文】
《千金》葦莖湯:治咳有微熱,煩滿,胸中甲錯,是為肺癰。
葦莖 二升 薏苡仁 半升 桃仁 五十枚 瓜瓣 半升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葦莖,得五升,去滓,內諸藥,煮取二升,服一升,再服,當吐如膿。
【詞解】煩滿:心煩胸滿悶。
胸中甲錯:胸部皮膚失養(yǎng)呈甲錯狀。
【釋義】
肺癰成膿,痰熱蓄結,氣血瘀滯,久則胸部肌膚失養(yǎng)而有甲錯狀。之以《千金》葦莖湯,可清肺熱,利濕排膿,祛瘀活血。
【中心思想】
本條論述肺癰痰瘀微熱證治。
附方
《外臺》炙甘草湯: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溫溫液液者。方見虛勞。
《千金》甘草湯:甘草一味,以水三升,煮減半,分溫三服。
《千金》生姜甘草湯: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
生姜 五兩 人參 三兩 甘草 四兩 大棗 十五枚
《千金》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治肺痿吐涎沫。
桂枝 生姜 各三兩
上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外臺》桔梗白散:治咳而胸滿,振寒脈數,咽干不渴,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米粥者,為肺癰。
桔梗 貝母 各三分
上三味,為散,強人飲服半錢匕,羸者減之。病在膈上者吐膿,在膈下者瀉出。若下多不止,飲冷水一杯則定。
《千金》葦莖湯:治咳有微熱,煩滿,胸中甲錯,是為肺癰。
葦莖 二升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葦莖,得五升,去滓,內諸藥,煮取二升,服一升,再服,當吐如膿。
病因
┌ 虛熱──津液不足、陰虛內熱──咳嗽吐濁唾涎沫,脈虛數──養(yǎng)陰清肺
肺痿 ┤
└ 虛寒──上焦陽虛,肺中虛寒──吐涎沫,不咳不渴,小便數──溫養(yǎng)陽氣
肺癰:感受風熱邪氣而起,病情變化約可分為三個階段:
┌ 初期有表證者──治宜辛涼解表
┤ 釀膿期──(多屬實證)治宜清熱瀉肺
└ 潰膿期──治宜排膿解毒
咳嗽上氣(既可見于肺痿、肺癰病中,亦可單獨出現(xiàn),有邪正虛實之分):
┌ 虛──肺胃津傷,虛火上炎──麥門冬湯(若為腎不納氣,元陽離根,則為危候)
│ ┌ 痰濁上盛──皂莢丸
┤ │ 內飲外寒、內外俱實──射干麻黃湯
└ 實 ┤ 外寒兼內飲郁熱──小青龍加石膏湯
│ 里飲挾熱──越婢加半夏湯
└ 正氣虛弱,水飲內生──澤漆湯
1.試述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的病因病機?
答:肺痿病有虛熱和虛寒兩種病情。虛熱肺痿由于津液耗損,陰虛內熱所致,肺氣虛弱,不能敷布津液而成痰涎;虛寒肺痿則因上焦陽虛,肺中虛寒所致,肺氣虛不行治節(jié)之令,不能制約下焦,而遺尿便數。肺癰為溫熱毒邪入肺,壅塞血脈,腐潰成膿而成。咳嗽上氣為肺失宣降之職,肺氣上逆之證,有虛實之分,是肺臟疾病最常見的癥狀。
2.麥門冬湯和甘草干姜湯治療肺痿的異同?
答:麥門冬湯治療虛熱之肺痿,其證由肺胃津傷,肺氣上逆,津液不布所致,臨床以咳嗽,咳唾痰涎,脈數虛等為特點,治療以清養(yǎng)肺胃,下氣降逆為宜。甘草干姜湯治療虛寒之肺痿,其證由上焦陽虛,肺中虛寒所致,臨床以吐涎沫,不咳不渴,遺尿,或小便數,頭眩為特點,治療以溫肺復氣為宜。
3.試述葶藶大棗瀉肺湯與桔梗湯所治肺癰病的證治特點?
答:葶藶大棗瀉肺湯治療肺癰初起屬實之證,肺壅特甚,喘咳不能平臥,治以清熱瀉肺。桔梗湯治療肺癰成膿而見咳唾膿血,正氣已虛,治以解毒排膿。
4.試分析身干麻黃湯、越婢加半夏湯和小青龍加半夏湯所治病證的特點。
答:射干麻黃湯治療寒飲郁肺之咳而上氣,喉中有水雞聲,即臨證所見的哮喘病。越婢加半夏湯治療飲熱郁肺的肺脹病,因外感風熱,水飲內作,飲熱合邪,故其證見咳嗽,上氣,喘急,甚至目睛張突,脈象浮大。小青龍加石膏湯治療寒飲挾熱之肺脹病,平素內有飲邪郁熱,由外感風寒或內傷飲冷所引發(fā),證見咳喘而煩躁,脈浮等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