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是教育教學的主要陣地,學生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應該首先從課堂教學上予以突破。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建立“高效課堂”就是用盡可能少的時間獲取最大教學效益的教學活動。為適應新課程實施需要,體現(xiàn)宜昌七中“為學生一生的發(fā)展奠基”的辦學理念,全體教職員工要共同研究并打造具有七中特色、適合學生學情的 “122”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全校各學科組、各備課組都要認真研究新課程,新教法,圍繞“122”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積極探索各學科組的高效、優(yōu)質教學模式。
一、“122”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內涵
“1”是“1用”,其含義是:即每個教師的教育方法應體現(xiàn)現(xiàn)代教育觀念,熟練運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手段服務于教學,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手段提高教學效益。
第一個“2”是“2動”,其含義是:課時既是教時,更是學時,學生在課堂上要真正動起來,每個課時要有一半的時間是讓學生動手,30分鐘以上的時間讓學生動腦,思考問題,提高思維能力。學生的學習過程應該是積極主動,而不是被動地聽教師灌輸知識。課堂上要讓全部學生都能動起來,而不只是少數(shù)幾個人在學習。按照每節(jié)課40分鐘的時間設置,教師講課的時間不應超過20分鐘,學生自主讀書、做題、討論、教師答疑、預習時間不低于20分鐘,即課堂時間結構為“20+20”,這是對課堂結構的一個硬性要求。
第二個“2”是“2思”,其含義是:教師與學生都要進行課前、課后的思考。教師課前的思考就是要提前備課,學生課前的思考就是課程的預習。課后思考指的是每節(jié)課后,每個單元的教學反思。教師對教學內容的反思應該是多方面的,它包括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效果。學生在每天的上課結束后,要對當天的學習內容進行反思,對學過的知識與技能進行整理、加工、熟化,形成學科能力、提升思維水平。
二、“122”高效課堂的基本理念
1、“
2、“
3、“
4、“
5、“
三、“122”高效課堂的原則
1、“四個優(yōu)化”引領。要求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與方法,教學效果的四個方面的優(yōu)化。
2、生本教學理念。達到“五個為主”即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思維為主攻,發(fā)展為主旨。各學科要從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導入、教學目標的確立、提問與回答、教學活動的設計、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知識與能力的拓展、課堂訓練題的設計等)入手,形成特色,并加以推廣。
3、教學設計精當。準確解讀教材與學生,在能把握學情的基礎上對教材、教學資源進行加工提煉形成目標明確、重點突出、脈絡清晰、方式靈活、學法指導切合學生實際的教學設計。同時,教學設計要把每一課教學的知識點與整個知識體系相聯(lián)系并提出實現(xiàn)整體目標的教學策略。
4、講課精煉高效。能抓住知識主線,做到層次分明,思路清晰,重點突出,講練適度,組織嚴密。徹底改變“滿堂灌”、“一講到底”的落后教學方式,做到三個精講——核心問題精講、思路方法精講、疑點難點精講;三個不講——學生已經(jīng)掌握的內容不講,講了也不會的不講,不講也會的不講。一般情況下,教師連續(xù)講課把握在5—10分鐘,做到精講、互動、與媒體交流(包括學生看書、練習等)有機穿插進行,力求課堂教學的每一分鐘都發(fā)揮最大效益。
5、主體作用發(fā)揮。加強學法指導,努力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真正從接受性學習轉換為自主性學習。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主動參與性,發(fā)揮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在激勵、鼓舞和自主中學習,掌握知識與技能,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一般情況下,每節(jié)課學生自主學習和訓練的時間應不少于20分鐘。
6、分層教學落實。根據(jù)學生個性、認知能力、思維類型等差異,實行分層設計、分層教學、分層指導、分層訓練。高中階段要積極實行課程分層教學或走班制教學,使每一個學生都在原有基礎上獲得充分的最大化的發(fā)展。
7、師生關系和諧。師生之間具有愉快的情感溝通與智慧交流,課堂里充滿歡樂、微笑、輕松、和諧、合作和互動。教師與學生建立了一種民主、平等、尊重、溫暖、理解的師生關系。教師的親和力和教學藝術對學生產(chǎn)生積極影響,90%以上的學生喜歡學科教師并對這一門學科產(chǎn)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8、教學目標達成。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兩基”落實,作業(yè)與練習當堂完成率100%,正確率90%以上;掌握基本的學習方法并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有成功喜悅的學生達95%以上。
四、“122”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五個要求
1、課前準備
(1)集體備課
每個星期要將第二個星期的教學進度計劃做出詳細的規(guī)劃,計劃要細致,也要有一定的彈性。在計劃既定的基礎上,就每一個單元或者每個塊板的內容進行認真的研討,這個研討不僅是教材,更要研究新課程標準,在細致分析研究的基礎上確定每個課時的教學內容、難度、重點,制定比較合適的教學方案,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每個教師都要承擔集體備課的任務,每次的集體備課有一個中心發(fā)言人,中心發(fā)言人要就一個星期的備課做出明確的切實可行的安排,然后全組教師以此為藍本,進行討論、完善,形成統(tǒng)一的教案框架。這個統(tǒng)一框架就是我前面說的每個課時的教學內容、難度、重點、教學方案等內容的統(tǒng)一。
(2)個性化備課與預設課堂
有了備課組這個統(tǒng)一的集體備課的基本框架,每個教師在處理具體內容當然會有自己的個性差異,這種差異當然是允許存在,也是必然會存在的。在集體備課的基礎上,每個教師對每一節(jié)課都要進行都要再備課,這個備課有兩層意思,一是根據(jù)班級差異,對集體備課的內容進行必要的修改,選擇最合適的教學方法、設計最佳教學流程,這就是所謂的個性化備課。第二層意思是要有課堂進行的預設方案,對課堂進程進行預設、推理。我們知道,沒有預設的課堂是放任的,也是雜亂無章的,必然也是低效的。
2、課堂教學
不同的學科會有不同的學科特點,不同的教師會有不同的教學風格,不同的學生會有不同的認知基礎,但教育的方法也有諸多共性的有規(guī)律的東西。
(1)課堂始終圍繞教學目標展開
教師的課堂目標要明確,設置要科學、合理。課堂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都要圍繞既定的教學目標來進行。學生要明了課堂學習目標,所以每一課時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應該是示標。教學設計一定要圍繞教學目標,特別是要讓盡可能多的學生在課堂上達到既定的學習目標。其實,課堂真正最大的目標是學會,學生學會了,教學目標才是真的達到了。
(2)精講
在課堂時間結構既定的基礎上,教師的講課時間被大大壓縮了,所以,講課的過程設計就尤為重要。講課的流程、問題的提出都要做到有的放矢,不可信馬由韁。我們在聽課的時候,發(fā)現(xiàn)有不少老師提的問題它本身就不是問題:什么 “好不好啊”,“對不對啊”,學生從幼兒園時就知道這樣的問題回答時一定要說“好”、要說“對”。這種看似熱鬧的課堂其實并不能很好地解決問題,也不能讓學生學到知識。精講的問題一定是某個知識點或者知識體系的主干、精髓。向學生提出一個問題,就象向身體扎入一根銀針,只有達到一定的深度,它才會有實效。
(3)分層教學
讓學生動起來,不是只讓少數(shù)幾個學生動起來,要兼顧到好、中差三類學生,讓他們都能動起來,讓學生的課堂精力傾注到教學目標之中。要保證課堂上80%以上的學生掌握80%以上的課堂教學內容。對于優(yōu)等生我們可以在學生自主學習時間或者課外延伸一些略帶挑戰(zhàn)性的練習;而對于那些后進生,我們也可以為他們制定一些淺層次的要求,讓他們循序漸進。要明確每節(jié)課教學的重點與難點,而不在面面俱到,體會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困難之處,重點加以突破;合理地講練,每節(jié)課都要有比較深入的信息反饋與調整,確保每節(jié)課中目標的達成度。
3、課后的反思
課后的思考,對教學的幫助是很大的。我們的備課本上留有這樣的一個空白,它應該要派上用場。不僅教師要反思,我們也要引導學生進行課后的反思,學與思就如兩根力臂,交叉起來才能形成合力。
4、三案的制作
學案、教案、練案是高效課堂的有力保障。從目前學校的實際來看,三案中我們重點抓了教案,但目前也還不是很到位。在條件成熟的時候,我們要抓學案,練案,三案相輔相成,構成服務于高效課堂的整體。
5、形成學科特色和學科模式
“122”高效課堂是一個基本模式,是對全校教學的一種整體上的要求。真正的高效課堂是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摸索、提煉、總結出來并再應用于教學實踐的過程中形成并完善的。因此,各個教研組,各個備課組要積極行動起來,探索具有學科特色、學校特色、適合于我校學生的高效課堂方法體系和教學模式。
五、保障措施
1、各教研組、備課組認真研究,確立該學科高效課堂結構??梢砸环N,也可分年級不同,各教研組、備課組將確立計劃或實施情況交教務處。
2、實施隨堂聽課制。校長、學校中層以上干部、年級組長,教研組長隨堂聽課,并進行點評。
3、加強教師培訓。各教研組要以課程改革為重心,以構建高效課堂為突破口,有計劃對教師進行培訓,有計劃的走出去,請進來。大力加強校本教研,切實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
4、教研處、年級組、教研組加強督查。
5、加大調研力度和反饋密度。學校通過問卷調查、座談、聽課、評教、考試、教學常規(guī)檢查等形式,及時了解教情、學情,定期不定期的總結交流,通過簡報形式及時通報。
6、加強領導,責任到人
學校成立構建高效課堂實施領導小組
組 長:任 渠
副組長:皮冬林、游群林、魏宇昊、劉俊華
成 員:盧查元、何儒培、龔文紅、陳秀峰、 教研組長、 備課組長
六、實施“122”高效課堂的行動策略
1、宣傳發(fā)動、統(tǒng)一認識階段(2009年10月—2009年11月)
召開行政領導、年級組長、教研組長、備課組長會議,旨在動員、討論形成共識;召開全體教職工大會,提高認識,明確方案;開展“怎樣創(chuàng)建高效課堂”大討論,讓廣大教師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
2、培訓學習階段(2009年12月—2010年3月)
加
3、創(chuàng)建、推介階段(2009年3月—2010年6月)。
在全校開展以提高課堂效益為主旨的“高效課堂新模式”的創(chuàng)建與推介活動。組織全體教師參加高效課堂新模式的研究和崗位練兵活動。
4、學科、類型定型階段(2010年9月---2010年12月)
不同學科及學科的不同類型課(如講授新課、練習評講與復習課等)形成模式。
5、反思與再提高階段(2011年2月----2011年6月)
建立高效的教學反思機制。學校要積極引導并大力推行教后反思,要求每個教師每節(jié)課、每單元教學結束后寫《教學反思筆記》,每學期寫一份教學反思報告;學校及教研組、備課組層面的反思;通過多層面的反思、整改達到升華,使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業(yè)務水平不斷提高。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