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喉吻潤, 二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 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fā)輕汗, 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 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蓬萊山, 在何處? 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七
唐元和四年,韓愈與盧仝游玩品茗時,韓愈在竹林里采摘一些了竹串子,建議將其泡茶試飲。竹串子未經泡制,泡出的茶苦澀有余,清香不足,二人很是苦惱。
片刻之后,盧仝突然提議去看泉,韓愈不解其意,跟在后邊。只見盧仝每到一泉,捧水就喝,結果五十五泉看完,肚子喝的鼓脹,逗韓愈捧腹大笑。最后,盧仝盛起桃花泉水,再次烹煮。韓愈品后,頓解其意,不盡樂道:“甘苦相濟,清雅漫延,別有滋味,好茶、好茶!”
且盧仝飲茶有個奇特的規(guī)定:每次不喝第七碗,還盡興寫了首《七碗茶》詩。
老板既有文化又善經營。他為了招徠客人,顯示文才,在茶樓的大門口掛出副上聯(lián),并重金求對。聞訊而來的文人茶客很多,都想不出妙對。有一天,來了一個茶客看了上聯(lián)后點頭微笑,卻凝思不語。茶老板看他衣著平常,貌不出眾,即語含譏諷地說:“客官沉思熟慮,想必定有妙句,何不揮毫賜教?”那位茶客毫不客氣地說:“既然老板錯愛,請賜筆墨一用。”筆墨自然是早已備好了的。客人接過伙計遞上的毛筆,在鋪好的宣紙上龍飛風舞。眾人看后都連伸拇指,拍手叫好。從此,該茶樓的生意更加紅火,老板和這位茶客成了摯友,常在一起品茗談詩論文,傳為佳話。
郭沫若從青年時代就喜愛飲茶,而且是品茶行家,對中國名茶的色、香、味、形及歷史典故很熟悉。1964年,他到湖南長沙品飲高橋茶葉試驗站新創(chuàng)制的名茶——高橋銀峰,大為贊賞,寫下《初飲高橋銀峰》詩:“芙蓉國里產新茶,九嶷香風阜萬家。 肯讓湖州夸紫筍,愿同雙井斗紅紗。 腦如冰雪心如火,舌不怠來眼不花。 協(xié)力免教天下醉,三閭無用獨醒嗟。”
當代著名文學家老舍是位飲茶迷,還研究茶文化,深得飲茶真趣。他多次說過這樣精辟的話:“喝茶本身是一門藝術。本來中國人是喝茶的祖先,可現在在喝茶藝術方面,日本人卻走在我們前面了。”他以清茶為伴,文思如泉,創(chuàng)作《茶館》,通過對舊北京裕泰茶館的興衰際遇,反映從戊戌變法到抗戰(zhàn)勝利后50多年的社會變遷,成為飲茶文學的名作,轟動一時。
1994年春天,宋祖英自籌資金,請來中央電視臺和湖南電視臺的一班人馬,來到古丈縣,拍攝音樂電視《古丈茶歌》。“綠水青山映彩霞,彩云深處有人家;家家戶戶小背簍,背上藍天來采茶……”這首《古丈茶歌》飛出宋祖英的歌喉,傳遍了全國,傳向了海外。古丈的毛尖茶,也隨著宋祖英的歌聲,走出了湖南,走向了海外。
還有更多茶趣事等您來尋!
蜀工坊堅持以推廣紫砂文化為己任,
我們不僅有優(yōu)質的砂器,還有有趣的故事。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