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天下第二行書”顏真卿《祭侄文稿》
這個問題在很多思友心里疑惑很久了:為什么有些古人的字,雖然被稱為經(jīng)典作品,但也覺得并不是很好看?我們對古人經(jīng)典書法的崇拜是不是有過頭了?等等引發(fā)了很多相關問題。解決這些問題必須知道兩個核心原因:
1、對漢字美的標準,缺失
尤其是民國以后,印刷物品大量出現(xiàn),今人從小對漢字美的鑒賞,大多是通過印刷體而感知的,在日常生活中也嚴重地受其影響。印刷字體的平衡、勻稱、規(guī)整之美,影響著人們對漢字美的認識,造成了今人審美上的大同小異。當你覺得古人的字不好看,說明心中有個“好看”的標準,這個“好看”的標準不是由書法本身總結出來的,而是通過印刷體而感知的。
理解這個原因了,你容易理解當代人寫的一些楷書比如“今歐”“龐體硬筆”是多么“漂亮”、“工整”、“優(yōu)雅”!可如果你真正走進書法藝術,真正對書法藝術有較高追求的時候,你會對書法美也會有更高的要求,比如雄強筆勢、俊美線條、生動韻律等等。
圖/王羲之著名法帖《姨母帖》
2、對書法美的標準,片面
學書法,你仍然會覺得有些古人的字你不喜歡,你覺得不好看,比如顏真卿《祭侄文稿》《將軍帖》,再比如一些魏碑書法等等,你覺得“不好看”,甚至看王羲之《姨母帖》,你也覺得“好奇怪”,只是你不想大聲說難看。這是我們對書法美的標準過于片面造成的。其中有個很主要的原因,是因二王書法體系對于書法美之標準的干預。這種干預可以說是美好的,也可以說是一種限制。
書法是對漢字的藝術性處理,是對漢字之美的豐富詮釋。古帖中的字,或長或扁,或收或放,或粗或細,或秀美,或雄強,或樸拙,變化多端,構成了書法的多元之美,再融入人文思想、書家情懷、情感、品格、情緒等,構成了書法作品的大美。這些美的境界與閾限,是需要我們更多更深地去發(fā)現(xiàn),主動去感受。而不是戴著“二王牌”眼鏡去審視、去評判,發(fā)現(xiàn)稍與二王標準相差甚遠者,就認定是丑書。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就是要多了解書法史和書法理論,更要多讀帖。
想了解一種事物,只有不斷深入才能獲得其中多滋多味,而不能作為旁觀者,或限定在主觀臆斷、個人喜好,用一種固定的審美規(guī)則去套用。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