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陽明經的病位涉及到足陽明胃腑和手陽明大腸腑。
陽明病的病位
陽明經的病位涉及到足陽明胃經,從臟腑的角度來講,他涉及到足陽明胃腑和手陽明大腸腑。
小腸上接胃,下連大腸,對于陽明病來說,上面的胃有問題,下面的大腸有問題,難道中間的小腸就沒有問題嗎?
因此陽明病的確切的部位,從外感病的病情來看應當包括胃、大腸和小腸。
小腸盡管不能把它叫做陽明,而它屬于手太陽,但是小腸腑的病變就當包括在《傷寒論》中的陽明病范圍之內。
這就像太陽病篇,它沒有包括手太陽小腸的病,但是根據(jù)外感病的發(fā)病規(guī)律,
它卻涉及了手太陰肺的病變,在太陰病篇沒有涉及手太陰肺的病,這是怎么回事呢?
張仲景在六經辨證中雖然參考了《內經》中三陰三陽對臟腑經絡的命名,
也藉用《內經·素問·熱論》中臟腑分證的方法,但他的分證是根據(jù)臨床實際的,
因太陽主表,肺主皮毛,體表陽氣被風寒邪氣所傷后,就會影響肺氣的宣發(fā)肅降,進而出現(xiàn)咳喘,
出現(xiàn)在太陽病篇治咳喘的四個方子,
如麻黃湯、桂枝加厚樸杏子湯、小青龍湯、麻杏石甘湯等,都是治療手太陰肺的咳或喘的。
而手太陽小腸的病變,在太陽病篇沒有出現(xiàn)過,在陽明病篇出現(xiàn),
這是根據(jù)臨床實際情況和它們之間的密切的生理關系來談的,
所以陽明病應當從臟腑的角度來講,包括了胃、大腸和小腸。
因此張仲景的六經辨證來自《內經》又不拘泥于《內經》,他是根據(jù)臨床的,不是紙上談兵。
陽明的有關生理
足陽明的經脈行于頭、面、胸、腹,他也是從頭至足,經脈行于體表,可以直接感受風寒邪氣,邪氣進一步入里化熱而形成陽明病,叫正陽陽明。
邪氣入陽明的另一個方式就是由他經傳來,邪由太陽經傳入的,叫太陽陽明。
少陽主樞,若邪由少陽傳入的,則稱少陽陽明。
不過正陽陽明、太陽陽明、少陽陽明這些詞匯。在現(xiàn)代臨床都已經不用了。
此外陽明和太陰相表里,當太陰濕濁不化,在體內蘊藏日久,從陽明燥化,就會出現(xiàn)大便干硬,
而轉成陽明病,這叫臟邪還腑,陰病出陽。
陽明經脈的生理,足陽明胃經從頭到腳、行于頭、面、胸、腹,
所以《傷寒論》中把額頭疼痛、目赤、滿臉通紅的癥狀叫做陽明經脈受邪,
把熱在上焦、熱郁胸膈、熱在中焦和熱在下焦、水熱互結等都歸在陽明經脈的病證中。
因為陽明經脈 從頭、面、胸、腹,把上中下三焦都貫穿了。
而足陽明胃經的經別上通于心,因此陽明病的病程中出現(xiàn)陽明實熱或者陽明邪熱循經上擾心神的時候,
有心煩、有心中懊惱,甚至使心主語言的功能失常,而出現(xiàn)譫語,嚴重的可出現(xiàn)獨語如見鬼狀等精神癥狀。
其他陽明經證亦會出現(xiàn)心的癥狀,如太陽蓄血證可見如狂或發(fā)狂,是因為足太陽膀胱經經別過心;
少陽病可以出現(xiàn)心煩,是因為足少陽膽經經別散布于心。這些都是在經絡循行的部位上所出現(xiàn)的癥狀。
附:經絡的現(xiàn)代研究
在這里,我順便談一談經絡現(xiàn)代研究的問題。
由于在解剖學和生理學的文獻中,都沒有涉及到經絡。
于是就有人認為經絡只不過是古代人類頭腦中假想的一種聯(lián)系臟腑和臟腑、臟腑和體表、體表和體表的通道,根本不存在實質性的東西。
幾十年前,大陸一窩蜂搞針灸麻醉。針灸麻醉,如果是膈肌以上部位的手術,
包括顱腦的手術、甲狀腺的手術、心肺的手術,
常常有許多人可以達到一級鎮(zhèn)痛的效果、病人在神志非常清楚的情況下,通過針刺以后,誘導上一段時間,就可以順利地完成手術。
當然,對膈肌以下的腹部的手術,效果就不好了。
那么即使使膈肌以上的這些手術有一定的效果的話,這就應當研究。
你絕對不是針在一個子虛烏有的頭腦中假想的通道上吧?
如果是一個頭腦中假想的東西的話,那么病人客觀上他怎么能達到鎮(zhèn)痛的效果呢?
甚至有許多病人能夠達到一級鎮(zhèn)痛的效果呢。
那個時候有一位國家領導人主張找一些搞生物物理學的、搞現(xiàn)代自然科學的人去研究經絡。
你靠中醫(yī)大夫去研究經絡的話,他還是那種傳統(tǒng)的思路,不一定會有新的突破。
當時有一個生物物理學家叫祝總驤。
我上課很少說老師們的名字,這個祝老師當時他是個生理學教授,也是個生物物理學家,他是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工作的一個人。
領導說,你能不能夠來研究經絡。他當時心想,哪有經絡啊?我教的解剖學沒有,我教的生理學也沒有。
既然你讓我來研究的話,那我就偽證。我交的答卷,就是用現(xiàn)代的科技手段證明經絡不存在就可以了。
他當初是那么想,可是他說怎么偽證???我得用生物物理學的手段,用生物化學的手段。
用物理學的手段,不就是聲、光、熱、電、磁、核嗎?
用聲學的方法他怎么測?。磕靡粋€聽診器,隨便放在胳膊上哪個部位,拿小錘敲這個胳膊,看看有經絡的地方和沒經絡的地方聲音一樣不一樣。
你說這個實驗是不是非常非常的簡單啊。經絡是縱行的,
他橫著敲,沿著經絡循行線的運行方向垂直來挨著敲,拿聽診器聽,閉著眼睛,讓另外一個人敲,敲到一個地方呢,
他覺得聲音和其他地方聲音不一樣,就在那個地方點一點,
再換個地方敲,又有個地方的聲音不一樣,再點一個點,然后再換個地方敲,睜開眼睛一看,
驚奇地發(fā)現(xiàn)聲音不一樣的地方,這些點居然能夠連成一條線,
這條線就是經絡的循行線。
他說這是偶然的嗎?他每條經絡都做,結果每條經絡都能夠敲出高振動的音的點來。
然后他說是不是這個助手有意識地知道這個地方有經絡循行線,他敲這個地方,把叩診錘敲的力量重一些呢?
然后他就設計了一個用電腦控制的小氣錘,當、當、當、當,敲到經絡循行線的時候,
確實可以聽到一個高振動音,拿聲譜儀來分析的時候,那么也確實是一個高振動音,就證實經絡循行線有高振動音的特性。
用經絡測定儀,是他自己設計的經絡測定儀來測,被測試者手攥上一個參考電極,然后測試者拿著一個測試電極,
在垂直經絡循行線的方向畫線,等一畫到經絡循行線的時候,電流計的指針就突然偏移,
說明局部的電阻降低,電流增大,電流強度增強,再換個地方又找出一個低電阻點。
結果發(fā)現(xiàn),低電阻點的連線和剛才的那個高振動音的連線是重疊的,都是經脈循行線。
這樣簡單的一個聲學、電學的方法,測得了經絡循行線具有高振動音的特性、具有低電阻的特性。
當然,他們的實驗已經做了30年了,還在繼續(xù)在做,那么越做發(fā)現(xiàn)經絡越存在,
越發(fā)現(xiàn)經絡存在,越能夠用現(xiàn)代的手段給它標定清楚。
有一次,我到他那里參觀,他說:“郝老師,你說中醫(yī)書上所記載的東西,是古代的準確呢還是現(xiàn)代的準確?”
我當時想,科技是在發(fā)展的,應當是現(xiàn)代更準確。
他說不對,宋朝王惟一所做的針灸銅仁,足三里穴往下,足陽明胃經是一條線,足陽明胃經走到足三里的時候,拐了一個彎,一條線下來了。
可是《靈樞經》記載的足陽明胃經的循行線,是在足三里這個地方分了兩叉下來了,
郝老師你說哪個對???我說:“這只能利用你的實驗來驗證那個對,哪個不對啊?!?/p>
他說:“我實驗驗證的結果是《黃帝內經·靈樞經》的記載是正確的,而宋朝王惟一省略了一條支脈。”
因此他得出一個結論,中醫(yī)的著作,是越古越準確,越古越好。
這和一般的科學的發(fā)展規(guī)律是不一樣的。這個實驗小組用聲學的方法、
用電學的方法測得了十二經脈,還有督脈、任脈的客觀存在,而且,測完了之后,這個人是終生不變的。
你三十年測的,比方說三十年前測的這個人,足陽明胃經就在這個地方,
三十年后測還是這個地方,不僅用這兩種方法可以測得所有人的十四經脈的準確的循行部位,
而且呢,在動物身上也可以測得動物的經脈線的準確的循行部位。
所以他的最初以證偽為目的的這項研究,其結果沒有達到證偽的目的,
反而因此他得出一個結論,中醫(yī)的著作,是越古越準確,越古越好。
這和一般的科學的發(fā)展規(guī)律是不一樣的,他們這個實驗小組用聲學的方法、用電學的方法測得了十四經脈(包括督脈、任脈)的客觀存在,
又進一步做了經絡在解剖學上的基礎研究,發(fā)現(xiàn)出現(xiàn)高振動音線的解剖學基礎在深肌層,在經脈循行線的深肌層,
有一條貫穿經脈全程的結締組織束,斷面是三角形的,
所以扣在經脈循行線上的聲音,就如同扣在一條琴弦上一樣,能發(fā)出高振動音。
為何經脈循行線是低電阻的呢?
他們發(fā)現(xiàn)經脈循行線的表皮角質層比非經脈區(qū)薄1/2,角質層是不良導體,角質層越薄,電阻越小,所以經脈線是低電阻的。
另外有人研究,用超微紅外攝像儀拍攝人體圖像,經脈正常時發(fā)出的紅外輻射是高的,當生病時則經脈發(fā)出的紅外輻射比正常都低。
若有人宣稱他練過道家功,能氣聚丹田,能通大小周天,也可用此儀器測之。
若拍出的紅外線圖譜真的都聚集在下腹,表示確有其事。
因為該處供血增加,產熱增多,自覺丹田發(fā)暖。
用紅外攝像儀就可以辨其真?zhèn)?。研究發(fā)現(xiàn)經脈循行線的毛細血管特別密集,
若經脈中有五根毛細血管,非經脈區(qū)就只有三根,因此經脈循行處,供血特別好,代謝就旺盛,
產熱就特別多,這就是高紅外輻射的解剖學基礎。
用超微冷光攝像儀去拍攝人體的圖像,發(fā)現(xiàn)健康人的經脈循行線是高冷光輻射而發(fā)亮的,
這可能和經脈循行線上,肥大細胞聚集排列有關。
經脈還具有對于針刺的感傳特性,研究者經二十多年的研究,觀察了兩萬人次,
得到的結論是,在一百人中就有一二個人第一次接受針刺治療就有感傳現(xiàn)象,這是經絡敏感人。
有60%的人經過多次針灸治療,會有一定程度的經絡感傳,
還有40%的人不論如何刺激都沒感傳,只有局部酸麻脹痛,
但這樣的人只是感覺不敏感,針灸療效依然存在。
經解剖學研究,經脈循行線上神經末梢和小神經束特別密集,經脈與非經脈區(qū)有顯著的差異。
針刺感傳的出現(xiàn),受環(huán)境溫度與壓力的影響,引發(fā)感傳的最佳溫度是25度。
而帶手表手鏈一類,會因輕度壓迫而阻斷的感傳,因此針刺時要寬衣解帶。
感傳的傳導速度為何?雖因人因病傳導上略有差異,但一般都在每秒10厘米以下,就這么慢。
若針刺后出現(xiàn)入閃電般的傳導,那是神經干受到了刺激,神經干傳導速度是每秒30~90米,神經需要很快的傳導速度,來及時調整人體的姿勢。
一滴血由左心室開始流遍大小循環(huán)再回到左心室,僅需20秒鐘多一點點,這也是很快的。
因此經脈的傳導是單獨存在的一種速度,既不是神經干的傳導速度,
也不是血液的流動速度,其感傳發(fā)生的機理,至今尚未破解。
??傮J教授最初以證偽為目的的這項研究。其結果沒有能夠證偽,卻證實經絡確確實實是客觀存在的。
所以他現(xiàn)在成了用戶經絡學說的一個最堅定的生物物理學家。
此外有人將放射性同位素注射穴,再用正電子掃描儀拍攝其擴散的軌跡,發(fā)現(xiàn)放射性同位素在體內的優(yōu)勢擴散線,和經脈循行線是一致的。
注射到足三里穴的同位素,可以沿著足陽明胃經一直擴散到胃,但其解剖學基礎還沒有研究清楚。
就經脈循行線上的解剖結構來講,都是已知的神經、血管、肥大細胞、結締組織等等,
我的推測是,或許這些已知的結構通過有序的排列,
就形成一種具有新的功能的東西,這也許就是經絡的實質。
這就像在百貨公司里,我們看到的都是人,但若一大群人都排隊買同一種東西,那就形成了一個特定的隊伍。
陽明胃腸的生理功能
胃和腸都有受納腐熟水谷,傳輸糟粕的作用,其氣以降為順,以通為用。
陽明和太陰在組織結構上一膜相連,他們在經絡上相互絡屬,所以相表里。
一個主受納,一個主運化,納化相依。
一個主燥,一個主濕,燥濕相濟。
一個主降,一個主升,升降相因。
兩者共同完成了水谷的受納、腐熟、消化吸收、轉輸排泄的功能,后世醫(yī)家把它們叫做后天之本,是人體的氣血生化之源。
所謂納化相依。
升降相因這好理解,燥濕相濟又是什么呢?
這是胃用它的陽熱之氣來腐熟水谷,陽熱是屬于干燥的,所以胃主燥。
而脾主濕的意思是什么?
脾用它吸收運化的津液來滋潤胃腸。
有人曾溫:“大夫,我一天喝很多水,大便還是干燥,這是怎么回事?”
我們喝的水并不是直接到腸道稀釋大便,而是透過脾的傳輸運化后,津液在還入大腸滋潤腸道,不論喝多少水,
只要脾不能把津液還入腸道,大便還是會干燥。
這就是胃主燥、脾主濕。
中醫(yī)每個臟器的命名和讀音,大多都包括了它的功能在內。
為何叫“胃”?古代人觀察自己吃飽喝足后,有一個地方飽脹了,于是認為這個地方把吃進去的東西包圍起來了。
東漢劉熙的《釋名》說:“胃,圍也。圍受食物也?!?/p>
這就是讀為“胃”的原因,為何叫“脾”?《釋名》說“脾,裨也。
在胃下,裨助胃氣主化谷也?!?/p>
可見中醫(yī)的“脾”是指消化系統(tǒng)的吸收功能,是幫助胃腸把飲食物的營養(yǎng)物質和水液津液向全身輸布的器官。
從解剖學來看,胃腸粘膜,以及消化道具有轉輸營養(yǎng)的淋巴循環(huán)系統(tǒng)和血液循環(huán)系統(tǒng),這就是中醫(yī)所說的脾。
這個系統(tǒng)的吸收轉輸機能好,營養(yǎng)能充足供應,則全身肌肉豐滿,韌帶強勁,故云脾主肌肉;
韌帶張力好,就不會出現(xiàn)臟器下垂,所以脾主升。
現(xiàn)今西醫(yī)解剖學中所說的脾,是當初解剖學傳入中國的時候,為了翻譯成中文,
從中文中固有的詞匯中抓字抓來用的,把在左脅的屬于淋巴系統(tǒng)的、具有吞噬功能,
還和免疫功能相關的那個解剖結構翻譯為“脾”,
這和中醫(yī)所說的“脾”,原本不是一回事情。
《釋名》說:“腸,暢也。通暢胃氣,去滓穢也。”
也就是說,在腹中的長長的管道狀的器官,功能之一是排除食物渣滓的,
這個管道一定要通暢,如果不通暢,人就會腹脹滿,不大便,不排氣,那肯定是痛苦難耐的,
因此這個管道必須通暢,于是就命名為暢—“腸”,意思是非常明確的。
文明的發(fā)展,是先有語言和發(fā)音,后有的文字,正確理解中醫(yī)學中臟腑的命名,對理解中醫(yī)學的臟腑學說,多有裨益。
我們再來談談陽明的陽氣
“明”是顯著的意思,“陽明”就是陽氣顯著的意思。
陽明陽氣的量,在生理上是二陽,陽氣也很充沛,后世醫(yī)學家把它叫做盛陽。
但陽氣的量不如太陽三陽那么強大,在陽經中,太陽陽氣的量是最強大的,
是三陽,后世的人把它叫做巨陽,把它叫做大陽,因為人體的體表面積最大,
如果陽氣的量不足夠強大的話,就不足以肥腠理,司開合,衛(wèi)外而為固。
從生理的角度來說,太陽陽氣布達于體表,有溫煦體表,調節(jié)體溫的作用,
天熱打開汗孔散熱,天冷關閉汗孔減少體溫的散失,
其次還能防御外邪,有太陽陽氣阻擋于外,就不容易感受外邪。
陽明的陽氣的量次于太陽,它的作用部位是在胃腸道,
陽明陽氣的功能是腐熟水谷和變化糟粕。太陽陽氣是向上向外布達于體表的,所以說太陽主開。
陽明的陽氣是向內向下,作用于胃腸道的,胃腸道是人體最內部的器官,其氣以下以通為用,所以說陽明主里、主闔。
陽明病的證候分類和治法
第一組是陽明經表證,也就是陽明經脈直接感受外來的風寒邪氣而發(fā)生的病證。
它的臨床表現(xiàn)就是前面在太陽病篇中,我給大家介紹的《醫(yī)宗金鑒·傷寒心法要訣》中的那個歌訣:
“葛根浮長表陽明,緣緣面赤額頭痛,發(fā)熱惡寒身無汗,目痛鼻干臥不寧?!?/p>
他所描述的證候,有發(fā)熱、惡寒,這是風寒邪氣侵襲體表初起階段的臨床表現(xiàn)。
但是它沒有頭項強痛,你不能夠診斷是太陽病,
它出現(xiàn)的卻是額頭疼痛、目痛鼻干、緣緣面赤,就是滿面通紅,這是陽明經脈循行路線上陽明陽氣被風寒邪氣所郁的一種表現(xiàn)。
胃不和則臥不安,經脈受邪影響胃氣調和,胃氣壅滯,中焦滯塞,致使心火不能下交,腎水不能上奉,
于是就引發(fā)了心腎不交的夜臥不寧的癥狀。
陽明的陽氣并不作用于體表,而作用在消化道,作用于內里,
所以陽明經脈一受邪,邪氣就非常容易循經入里化熱。
所以,陽明經脈的證候在臨床上持續(xù)時間非常短,至多只有一天的時間,
到第二天它就變了,正因為它持續(xù)時間短,醫(yī)生常常見不到它,所以不被后世人們所注意,
但是我們應當知道有這種證候
陽明經表受邪,我們把它叫做陽明經表證,也可以把它叫做陽明經證,
在治療上可以用葛根湯,脈象端直以長,特別是頭面部癥狀和經脈氣血不和的癥狀明顯的,就可以用葛根湯,
因為葛根這個藥本身就是入陽明經的,
第二組的陽明熱證,有熱在上焦的,有熱在中焦的,還有熱在下焦的。
熱在上焦的是熱郁胸膈,治當清宣郁熱,用梔子豉湯;
熱在中焦的,就是胃熱彌漫證和胃熱彌漫、津氣兩傷證,治用辛寒折熱,或者辛寒折熱兼益氣生津,用什么方劑治療?
用白虎湯和白虎加人參湯;
熱在下焦,下焦是人體水液代謝重要的場所,也是人體陰液化生的地方,
熱一旦進入下焦就會傷陰,并且容易與水相結,水熱互結,
從而形成了陰虛水熱互結證,治療用清熱利尿育陰的方法,方選豬苓湯加減。
《傷寒論》在這里提供的熱在上、中、下三焦的不同的治療思路,上面的清宣,下面的清利,
都是因勢利導,給邪以出路的體現(xiàn),而熱在中間的,就用辛寒折熱來中和它。
這些治療方法,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秱摗分袑嵩谏?、中、下三焦的治法,對后世溫病學家治療上中下三焦的熱證,提供了重要的因勢利導的思路。
第三組是陽明的實證。陽明實證有陽明腑實證,是邪熱與陽明糟粕相結的熱實證;
有脾約證,是脾陰虛又有胃陽亢的證候;
有津虧便結證,是津液不足,腸中糟粕停積的證候;
還有陽明蓄血證,市陽明素有的瘀血與熱邪相結的證候。
這都屬于陽明實證的范圍。這就是陽明病的主要內容。
想聽郝萬山教授講透經方?
12月22~25日,來武漢,郝萬山教授攜手國醫(yī)大師梅國強教授、廣州中醫(yī)藥大學李賽美教授、廣東省名中醫(yī)劉志龍教授
為你講授經方臨床實戰(zhàn)內容
“講透經方”名老中醫(yī)學術經驗傳承班
名醫(yī)三天傳授,培育經方人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