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娥碑》是東漢年間人們?yōu)轫灀P曹娥的美德,紀(jì)念她的孝行而立的石碑。漢元嘉元年(公元151年),會稽上虞令度尚欲為曹娥立碑,先使屬吏魏朗為之操筆,久而未出,遂命其弟子邯鄲淳作碑文。邯鄲淳時甫弱冠,只見他從容捉筆,少許構(gòu)思,一揮而就,眾人嗟嘆不暇。碑以載孝,孝以文揚。蔡邕聞訊來觀,手摸碑文而讀,閱后書“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字于碑陰,隱“絕妙好辭”四字。此碑早年散失。
東晉升平二年(公元358年),王羲之到廟書曹娥碑,文字由新安吳茂先鐫刻。此碑絹本手跡現(xiàn)存遼寧博物館,上有梁代徐僧權(quán)、滿騫、懷充等人題名,還有韓愈、宋高宗等人題款。
現(xiàn)存的曹娥碑系宋代元佑八年(公元1093年)由王安石的女婿蔡卞重書。此碑高2.3米,寬1米,為行楷體,筆力遒勁,流暢爽利,在我國書法史上有著較高的地位。已近千年,彌足珍貴。
圍繞這塊石碑,有一個非常有趣的傳說。話說三國時,曹操和楊修一起來曹娥廟祭拜。看到碑陰“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個字感到很奇怪,不解其義,最后還是楊修破譯了這個謎語,說答案便是“絕妙好詞”。他給曹操解釋說:黃絹是有顏色的絲綢,那便是“絕”字;“幼婦”是少女,即“妙”字;外孫是女之子,那是“好”字;“齏”是搗碎的姜蒜,而“齏臼”就是搗爛姜蒜的容器,用當(dāng)時的話說就是“受辛之器”,“受”旁加“辛”就是“辭”的異體字。所以“黃絹幼婦,外孫齏(ji)臼”,謎底便是“絕妙好詞”。
因為有了這個故事,便成就了“曹娥碑”作為“中國最早的字謎”的美譽(yù)。也正因為曹娥碑隱含著中國第一個離合字謎,被看作是中國文字隱語的圖騰,字謎的鼻祖。也是因為這個典故的來歷,在燈謎中的還專門設(shè)置了一個謎格“曹娥格”。
歷代的文人墨客也都喜歡到這里參讀研究這塊石碑。羅貫中、曹雪芹更是把曹娥碑地故事寫入了自己的作品中。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