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編練湘軍以打擊太平軍,這本來是湖南官場朋友們的建議,也是咸豐皇帝下旨同意的。但是讓一個從未打過仗、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帶兵打仗談何容易。曾國藩確實有志向,希望能在沙場建功立業(yè),也確實有學問,他在京師之所以能夠一路飛黃騰達,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他的文章寫的好,在京師翰林學子中聲名遠揚,連皇帝都知道了。
但打仗不是做文章,牽扯面非常廣,要想取勝,不僅要懂策略、兵法,還要熟悉敵我形勢,靈活應變。初期的湘軍(湘勇)雖然經(jīng)過刻苦訓練,確實比腐朽的八旗、綠營兵要強,但從上到下打仗沒經(jīng)驗,屢戰(zhàn)屢敗。曾國藩被打得灰頭土臉,書生又太愛面子,幾次無地自容到想要跳水自盡。
雖然被同僚及時救出,但他給皇帝的奏折中還是不得不如實稟報,還要等待皇帝的處罰。而就在他寫奏折期間,被幕僚提醒,奏折不能這么寫,告訴皇帝曾國藩帶著湘軍“屢戰(zhàn)屢敗”,哪還有好果子吃呀?人人都知道給上司的報告,要報喜不報憂u,上司就愛聽好的。
現(xiàn)在即便打了敗仗,也不能老老實實地說自己打敗仗。當然這么大的事也不能欺瞞圣上,但可以換個說法,比如將“屢戰(zhàn)屢敗”換成“屢敗屢戰(zhàn)”,這樣感覺就好多了!
曾國藩一聽,恍然大悟,“屢戰(zhàn)屢敗”是垂頭喪氣的請罪之語,“屢敗屢戰(zhàn)”卻能彰顯自己不懼挫折、誓將戰(zhàn)勝敵軍的決心,妙哉妙哉!
不僅如此,當湘軍勢力發(fā)展壯大后,很多人擔心曾國藩有謀反之心,會擁兵自立。曾有人寫信給他試探此事,信寫的很隱晦,說“鼎之輕重,似可問焉”。曾國藩當然能讀懂此中深意,這就是“問鼎”的故事嘛,于是曾國藩提筆改了一個字,將“似”改為“未”,“鼎之輕重,未可問焉”,一字之差,表明心意。
這讓鄉(xiāng)野村歌聯(lián)想到現(xiàn)代的職場、商場中,我們身處的環(huán)境不也是一樣,說話、作報告時一定要注意措辭,有時成功和失敗,往往就在一字之差、一念之間!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