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都希望教師多提問自己孩子,惟恐孩子發(fā)言表現(xiàn)的機會比別人少。其實,對于孩子來說,首先需要學會的是傾聽——這才是學會學習的關鍵。沒有靜聽和沉思為前提,所謂“積極發(fā)言”,只是為表現(xiàn)而表現(xiàn)的低效鬧騰而已。
這很滑稽,應當是觀孩子的過程,再提問,孩子沒有表現(xiàn),區(qū)區(qū)45分鐘,所以應當是孩子講課老師輔助提問,這樣可以變成一人對老師舉成孩子們之間孩子對孩子講課,最后選出一人,上到課堂前來做,這種方法很科學,不是一言堂,“首先學會傾聽”。方式不對路,那么怎么辦(就現(xiàn)在的自以為是的教育方式)?就得提前預習,做一記憶或是記錄,這樣傾聽會聽該聽的,不會聽覺疲勞。
▲一次考試的分數(shù)不重要,重要的是知識掌握了沒有,更重要的是孩子是否喜歡讀書。即使從應試的角度考慮,從長遠來看,讀書也是所有功課植根的土壤,他的貧瘠與豐厚,關系實在重大。
“一次考試的分數(shù)不重要”,對,但是重要的是和自己比,這也不重要,是什么?就是對自己“錯誤”的管理,這樣會打擊自己的,所以應當回味自己的答題中的得意的巧妙,其次才是,往往文章中強調錯誤的管理,這是不明智的。
▲讓學生直面學習中的困難,打破快樂輕松學習的神話,這是每一個明智的師長要做的事情。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收獲的,將不僅是知識,更有毅力、恒心,克服困難的勇氣等重要的非智力因素。
“讓學生直面學習中的困難”,為什么不讓學生直面簡單呢?難怪學習不好是大多數(shù)的,面對困難,顯得有深度嗎?“其實這是個簡單的問題,只是個故弄玄虛的轉換而已”,為什么不讓簡單的變得更簡單,更有效率呢?當你聽到學生說學習起來真爽,看看自己的學生老氣橫秋的,不是朝氣蓬勃的看到你時,什么感覺?這態(tài)度,難怪學習分等級呢?。?!
▲ 養(yǎng)育養(yǎng)育,在物質條件相對富足的今天——父母責任更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撫養(yǎng)。
▲孩子需要你的扶助——今天的扶,正是為了將來的不扶或者少扶,否則問題越積累越多,差距越拉越大,孩子和你將不堪其苦。
▲同一個班級,孩子之間的競爭,歸根到底,是家長綜合素質和付出心力的競爭。平時不聞不問,考差了大發(fā)雷霆,是不負責任的表現(xiàn)。
“歸根到底,是家長綜合素質和付出心力的競爭”,我不贊同這樣的話,難道家有貧瘠的父母,就不能教育出優(yōu)秀的孩子嗎,就競爭不過奶瓶嗎?實際上不需要父母素質多高,但是有做人的基本法則,跟誰競爭?自己,別人?打敗的法則就是笨鳥先飛,避實就虛的走,法則的創(chuàng)新,還有什么?懂得高深的,就了不得,現(xiàn)實有用嗎?連簡單的原則都不懂,??所以教給方法,自己去實施去,再談談過程,不要搞什么“三陪”什么“全職”,可笑
▲當人們說這個孩子和哪個孩子的不同的時候,其實主要是指這個家長和那個家長的不同。
這本來就是愚蠢的想法,就像“你說父母就知道干活,象傻子似的,你看這兩個大孩子學習都這么好,真招人喜歡,這是怎么回事”。就像,孩子不會用,有家長告訴了,就了不得了孩子,拔苗助長,沒什么?沒有激情,沒有創(chuàng)造,所以,不要想告訴,小物件,弄壞了就弄壞了,沒什么,先學會觀察,不是先填鴨子。
▲同在一個班級,教是一樣的教。如果你沒有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做,沒有盡到做家長的責任,不要向孩子提學習要求,更沒有資格責備他們。
老實的講孩子,老師一味的要求聽他的,孩子是木偶嗎,將來到社會上也這樣,你愿意嗎,實際上那些成績不穩(wěn)定的,或是學習出類拔萃的,心底下是半對半的,老師不過是其中一個墊腳石,過河的。這句話本身就是個推卸的話,孩子的生理發(fā)育的遲滯,反射中樞建立晚,就被宣判,是及其不負責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