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和人生中充滿欲望和物性(即功利算計之徒)的人必然痛苦,生活和人生中充滿人性(即充滿人之為人的溫情——友誼和慈悲等)必然快樂,生活和人生中充滿神性(即智慧和超越)的人必然富于創(chuàng)造。
生活和人生始終充滿著友誼、慈悲、快樂和從容的人,這樣的人一定是一個在生活和人生中,始終保持著人性化的人。只要一個人在他的生活和人生中沒有徹底失去人性,守住一些人性的底線,快樂和幸福,或多或少或遲或早,是必然會有的。
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從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棄其天爵,則惑之甚者也,終亦必亡而已矣?!?/span>
所謂“天爵”只是一種比擬性的說法,天爵實際上是精神的爵位,內(nèi)在的爵位,無需誰來委任封賞,也無法世襲繼承。人爵則是偏于物質(zhì)的、外在的爵位,必須靠人委任或封賞或世襲。天爵就是持守人性和天性(神性)不失的人,因為他持守人性和天性不失,故他必然是一個“仁義忠信,樂善不倦”的人。
“古之人”——孟子以前的人,主要指夏商周三代善于治世之圣君賢臣。他們是那些持守人性和天性,因而被授之崇高的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的人(即授予這樣的人以“人爵”)——“修其天爵,而人爵從之”。
此事到后來慢慢地變質(zhì)了:有人開始冒充有人性和天性的人,以此來騙取各種人爵——“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耙奔础把币病.斔麄儼讶司趄_到手后,就恢復了本來面目——即恢復為一個沒有人性沒有天性的人——“既得人爵,而棄其天爵”。
最后孟子無比惋惜地說:這樣的人真是糊涂呀,這樣糊涂的人終將敗亡——即他們通過冒充有人性有天性的人所騙取來的“人爵”,不僅難以長久,反而還會為他們引來各種災禍。因為他們無德以配自己的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
也就是說,在孟子這樣的圣人看來,什么樣的“人爵”必配以大于它的“天爵”以為基礎(chǔ)和背景。如無此基礎(chǔ)和背景,則“人爵”猶如一株獨木,暴露在風雨之中,它能持續(xù)多久呢?這就是孔子在注解《周易》的“文言”里所說的:“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p>
它們將給我們的生活和人生帶來源源不斷的能量和力量(而使我們變得更加充實和有創(chuàng)造力)——人性是人們快樂和幸福的唯一源泉,天性是創(chuàng)造和智慧的唯一源泉。無論是“快樂和幸?!?,還是“創(chuàng)造和智慧”,它們都是“給我們的生活和人生帶來源源不斷的能量和力量”。
——摘自潘麟導師《〈瑜伽經(jīng)〉直解》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