爨姓,中國姓氏之一。爨,讀音作cuàn(ㄘㄨㄢ),古音讀作chuàn(ㄔㄨㄢˋ)。共有三十筆,為了方便記憶可拆開說:興字頭,林字腰,大字下面加火燒。
第一個淵源:源于姬姓,出自周王朝時期官吏爨官,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爨官,為西周時期在宮廷內為王室成員制膳之士中的灶官,就是俗稱的火頭倌,專職掌管炊火?!办唷保褪墙裉旆Q作的灶,用于安置無足器皿進行煑食物,“大羹湆在爨”,就是烹煮肉食、肉湯。而無足之器皿就稱作“鍋”。
《周禮·天官·亨人》載:“爨官,職外內饔之爨亨煑。”在古文中,“爨”即“炊”,二字同義通假,義同當今的“廚”,因此亦稱炊氏,世代相傳,后逐漸從中原迂徙到南中地區(qū),逐漸融有古滇人的血統,并繼承了以昆明為中心的滇文化,創(chuàng)造了聞名于世的爨文化,成為后世大理文化、南詔文化的淵源。爨人所用的“蝌蚪文”即爨文已失傳,爨人在政教合一的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含有豐富自然知識的巫術也早已經沒落湮遷的歷史長河中。如今,人們只知道,在古爨人后代撒尼部落人中,世代相傳著一個凄美感人的故事,即“阿詩瑪”的故事,漢義就是“蛇女”,蛇是古爨人的圖騰。
第二個淵源:源于祝融氏,出自東漢時期班彪、班固的封地,屬于以封邑名稱為氏。漢章帝特敕封其家族食采于爨地(今山西忻縣、定襄一帶),其后裔子孫中有以封邑名稱為姓氏者,稱爨氏。在歷史文物《爨龍顏碑》中,記載了云南爨氏家族為顓頊、祝融氏和班彪、班固的后裔,因東漢末年班氏受封“采邑于爨地”(今山西忻縣,一說今山西定襄),因而以封地名稱“爨”為姓氏,并隨著氏族的興衰而不斷南遷,先后經庸(今湖北)、蜀(今四川)而入滇(今云南),通過仿莊蹺“變服從其俗”和通婚聯姻等方式而與當地土著民族融為一體,成為中原移民中迅速夷化了的南中大姓。
爨氏家族后來稱雄云南歷經數百年,始顯于蜀漢時期,諸葛亮平定南中后,為長期穩(wěn)定蜀國后方,諸葛亮有意識地扶植南中大姓,收其俊杰(如建寧爨習、朱提孟琰和孟獲等)為官屬,經過諸葛亮的扶植,以爨姓為代表的“四姓”等大姓豪族,成為南中頗有勢力的統治集團。 一般認為,爨氏與南中其他大姓一樣,本為中原移民。他們分別在莊蹺入滇、秦開五尺道、漢武開滇、武侯定南中等不同時期,以戍軍、屯墾、商賈、流民等方式進入南中,并通過變服從俗和與當地土著民族通婚等方式而在一定程度上“夷化”,成為南中的渠帥豪族和實際統治者。
爨姓極盛于東晉成帝司馬衍咸康五年(公元339年),直至唐玄宗李隆基天寶七年(公元748年),受到唐王朝扶持的南詔王閣羅鳳才徹底結束了爨氏家族統治,前后經歷了七多個世紀,獨霸天南有四百零九年,乃至于魏、晉以后的漢史多將云南土著民族統稱為“爨蠻”,從而取代了過去一度流行的“夷”之稱謂。
《爨龍顏碑》中記載了爨氏家族名人爨龍顏身兼四種官職,但其他史籍中對其所任的主要官職“刺史”卻了無記載。究其原委,就是當時中原朝廷無力去治理云南而“遙授刺史”,僅僅實行名義上的統治。從此,“刺史”便成為爨氏家族自我封授的官職并祖孫世襲,是名副其實的“土官”。
從三國時期蜀漢王朝軍師諸葛亮扶植南中大姓收其俊杰為官屬,發(fā)展到爨氏土官祖孫世襲,可視為后來元朝在云南實施土司制度之濫觴。在云南歷史近入南詔大理以后,爨氏族人仍然保有貴族身份,一部分人改為寸氏,曾有寸氏族人為大理國布燮(丞相),元朝時為土官,明軍入滇后又率先歸附,并留有《寸升碑》予以記載。
沒有改姓的爨氏族人,如今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區(qū),陜西省華陰市孟源鎮(zhèn)溝李村爨家自然村,河南省宜陽縣城關鄉(xiāng)后莊村、樊村鄉(xiāng)、董王莊鄉(xiāng)、嵩縣田湖鎮(zhèn)、欒川縣潭頭鄉(xiāng)、汝陽市靳村鄉(xiāng)、鄧州市大橋鄉(xiāng)、鄢陵縣、三門峽市湖濱區(qū)西賀家莊,河北省廊坊市等地,仍然保留爨人的文化,定期舉行爨鄉(xiāng)文化節(jié)、爨族火把節(jié)等活動。
爨氏興盛五百余年,后來隨著南詔國的建立,爨氏逐漸衰落,居民大部分失去了“爨”姓,同化于少數民族中的“彝”族、“白”族,也有一部分遠去海外,其中有及少部分,流落內陸,還保留“爨”姓。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爨寶子碑”和“爨龍顏碑”(俗稱“兩爨碑”)為代表的爨文化,也成為研究魏晉南北朝時期云南獨特文化現象的重要內容。
爨寶子生于公元380年,卒于公元403年,年僅23歲。他19歲時即“弱冠稱仁”,就任建寧(今云南曲靖)太守。當時,正是爨氏統治南中的強盛時期。爨寶子任建寧太守之時,中原大地戰(zhàn)事頻仍。爨寶子審時度勢,采取了對外賓服于中原王朝,對內實行平等相待、團結和睦之策,人民安居樂業(yè),各得其所。他死后,僚屬和百姓悲痛萬分,特意為他刻石立碑,以求流芳百世?!鹅鄬氉颖啡Q《晉故振威將軍建寧太守爨寶子碑》,東晉義熙元年(405年)立,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出土于云南曲靖縣南楊旗田,今存曲靖縣一中校園內。康有為對在其所著《廣藝舟雙輯·碑品》中稱它:“樸厚古茂,奇姿百出,當為正書古石第一”。康評價爨寶子碑在書法藝術史上和漢文字演變史中有:“上為漢分之別子,下為真書之鼻祖”此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又說:“吾愛古碑莫如《谷朗》、《郛休》、《爨寶子》……以其由隸變楷足考源流也”;還對它作了形象化的具體比喻:“《爨寶子》端樸若古佛之容”。
爨龍顏碑始建于南朝劉宋孝武帝大明二年(公元458年),距今為一千五百四十一年。與爨寶子碑相比,此碑較大,通高3.38米,上寬1.35米,下寬1.46米,厚0.25米,碑陽正文24行,行45字,共 927字。故稱“大爨”。它是現存晉宋間云南最有價值的碑刻之一。爨龍顏碑現存陸良貞元堡小學。碑文追溯了爨換家族的歷史,記述了爨龍顏的事跡。為后人研究爨換家族及晉南北朝時代的云南歷史,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康有為對此碑推崇備至,他在《廣藝舟雙楫·碑品》中將爨龍顏碑列為“神品第一”,贊其“下畫如昆刀刻玉,但見渾美;布勢如精工畫人,各有意度。當為隸楷極則”。
兩塊碑是同時代的作品。是魏晉時期書法的典范,為隸書向楷書的過渡,是我國書法藝術在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奇葩,歷代以來頗受書法家稱贊,從300多年前“二爨碑”的發(fā)現,歷經晚清、民國,再到現當代,書寫和研究“爨體”的人雖然不多,但大師卻不少,如清朝的阮元、包世臣,清末將‘爨體’推到中國書法極致的康有為,再到現當代的潘天壽、弘一大師,還有郭沫若、賴少其等。
昆明地鐵站內的爨體站名
他們說爨體
@fm954汽車廣播:#地鐵城市,蔚藍穿行#【這一站,古今同穿越】昆明地鐵古滇的爨體字書寫的站名。
@遙望天空的大海:“爨”念啥?
@KerryXU_先森:是云南特色的爨體,不知道是請哪位大家來寫的。好多人不是一直講昆明地鐵沒特色嘛,喏,最大的特色出現了。清新別致版的卡哇伊字體,和車子一脈相承,走賣萌路線。
@文明珠江源:曲靖有條“爨”體字招牌街。爨體字,是中國古代稀有字體,是中國漢字從隸書到楷書的過渡字體。作為爨文化發(fā)祥地的曲靖,走在街頭,竟見不到幾個爨體字,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雷子呵護下的小雷子:地鐵站名用的還是爨體!呆萌呆萌呢。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