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字樂天。“樂天”二字取自《易經(jīng)》中的一句話,“樂天知命故不憂”,意思是順應天命就沒有憂慮。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表達了白居易對于人生的態(tài)度。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更是升華道:樂天之思想,一言以蔽之曰“知足”。
此言不虛。讀白居易的詩,尤其是涉及個人生活層面的,總能觸摸到一顆閑適知足的心。而且,無論是在順境還是逆境,莫不如此。
以不足為滿足,或者說,從不足中尋求滿足,是白居易的一項特殊技能。
公元815年,朝廷大力削藩激起報復,當朝宰相遭遇暗殺,引起滿朝文武一片驚恐。這時,身在東宮給太子當助教的白居易,不顧自己東宮官的身份,第一個站出來上書言事,請求捕賊雪恥。最終,這個意見倒是被采納了,但白居易卻因違反紀律被謫貶到了江州(今江西九江)。這一年白居易43歲,他背負著一身委屈,從長安來到江州。明明這時前途渺茫,舉目無親,白居易卻頗為得意地寫道:“此地何妨便終老,匹如元是九江人。”“匡廬在念久矣,今得青山綠水中為風月主人,幸甚!”
此外,白居易一直想有個兒子以傳承衣缽,卻始終未能如愿,唯一的兒子還在三歲時夭折了?!?strong>文章十帙官三品,身后傳誰庇蔭誰?”家里沒男孩,成了白居易的一塊心病。后來女兒嫁人,又生了一個女孩,家人都擔心白居易會失望,不料白居易卻寫詩慶賀道:“物以稀為貴,情因老更慈。懷中有可抱,何必是男兒。”
到了暮年,白居易疾病纏身,但他卻在詩里寫道:“家無憂慮身無事,正是安閑好病時。”你瞧,我現(xiàn)在也沒什么事,這病來得真是時候。哪怕到后期半身不遂,又是頭痛,又是掉牙的,他還自我打趣道:“一足任他為外物,三杯自要沃中腸。頭風若見詩應愈,齒折仍談笑不妨。”雖然一身病痛,但不影響我談笑風生,多好?。?/p>
白居易的知足,也在很大程度上來自于跟他人的對比。
他樂于跟古人比。六十七歲那年,白居易寫了一首《醉吟先生傳》,詩中云:“吾生天地間,才與行不逮于古人遠矣;而富于黔婁,壽于顏回,飽于伯夷,樂于榮啟期,健于衛(wèi)叔寶,幸甚幸甚!馀何求哉?”
他比的這幾個古人都是什么情況呢?
黔婁是春秋名士,但家境貧寒,他死后,妻子想找塊能蓋住他遺體的布都沒有,跟他一比,白居易覺得自己很富足;
顏回是孔子最喜歡的學生,德才兼?zhèn)?,不過只活了四十歲,跟顏回一比,白居易覺得自己已經(jīng)賺了;
伯夷是商朝孤竹君的兒子,因為不滿時局,不食周粟,最后活活餓死在山里,跟他一比,白居易覺得自己能吃飽就很滿足;
榮啟期是春秋隱士,他每天都過得樂呵呵,孔子問他樂什么,他說自己有三樂,一是生而為人,二是生而為男人,三是長壽。在白居易看來,這三樂實在太稀松平常,而自己還有飲酒、作詩、交友等諸多樂趣,怎能不快樂?
還有衛(wèi)叔寶,他是晉代著名美男子,但身體不好,弱不禁風,二十幾歲就死了,白居易跟他一比,又覺得自己身體倍兒棒。
除了跟古人比,白居易也會跟友人比。他在《吟四雖》中自述道:“年雖老,猶少于韋長史;命雖薄,猶勝于鄭長水;眼雖病,猶明于徐郎中;家雖貧,猶富于郭庶子”。
有句話說,“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當你覺得人生不順時,不妨看看那些生活還不如你的人,連他們都能笑對人生,你有什么理由不熱愛生活?
馮鞏在小品《笑談人生》里有段經(jīng)典臺詞:“我喜歡和潘長江比個大,跟陳佩斯比美發(fā),和帕瓦羅蒂比劈叉,和美國總統(tǒng)比說普通話”。盡管有那么點自欺欺人,但也未嘗不是一種忘卻苦痛和扔掉自卑的好法子。
盡管白居易也遭遇過貶謫失意,但比起大唐的很多詩人,白居易的仕途還是相對順遂的。而且從他時不時“曬工資”的金額來看,他的物質(zhì)生活應該很不錯。
三十五歲官至縣尉,他在《觀刈麥》中寫道:“吏祿三百石,歲晏有余糧。”三十七歲官至左拾遺,工資又翻了幾番。他寫道:“月慚諫紙二千張,歲愧俸錢三十萬?”五十多歲在杭州做刺史,他寫道:“刺史二千石,亦不為貧賤。”后來做蘇州刺史,他又說,“十萬戶州尤覺貴,二千石祿敢言貧?”六十多歲,官至太子少傅,“月俸百千官二品”?被授為太子賓客后,“俸錢七八萬,給受無虛月”?直到臨終前,他還報出了養(yǎng)老金:“壽及七十五,俸沾五十千”。
很多人因此覺得白居易是個財迷,其實還真是個誤會,白居易把金錢和物質(zhì)其實看得極淡。當年離開杭州,他把余下的薪俸全都捐到了公庫。
晚年時他教育侄兒說:“一裘暖過冬,一飯飽終日。勿言舍宅小,不過寢一室。何用鞍馬多,不能騎兩匹。”生活簡單得很,只要能有件襖過冬,有頓飯夠吃飽就行。別嫌房子小,不就是個睡覺的地方嗎?也用不著太多馬,一個人又不能騎兩匹。多么樸實無華的訓誡啊!他還在《知足吟》中說,自己現(xiàn)在豐衣足食、有花賞、有酒喝,“自問此時心,不足何時足?”
這顆知足之心,陪伴白居易安然度過晚年。臨終交代后事,他要求妻子在自己死后,一定要節(jié)儉辦喪事,只需要準備一身衣裳、一輛車,然后在墓前立個碑就夠了。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享年75歲。唐宣宗親自為其作悼亡詩,“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
老子曰:“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所謂知足,不是不進取,而是一份坦然——面對無法改變的際遇,不妨試著去熱愛;面對與生俱來的差距,不妨學著去釋懷;面對難以填平的欲壑,不妨試著給人生做做減法,問問自己:你究竟想活在別人的眼光里,還是活在自己的快樂里?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