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新煥
雖然,生產(chǎn)隊記工分這件事消失了40年了,但,經(jīng)歷過生產(chǎn)隊勞動的人記憶猶新。本人曾任過記工員,對這些事比較清楚。
1958年,中國各地相繼成立“人民公社”,各農(nóng)戶的土地、生產(chǎn)資料、農(nóng)具都要“落社”(歸公社生產(chǎn)隊所有)。每天,社員們要一起出工耕田。公社初成立時,各個自然村都興辦了食堂,全體社員(全村人)都在食堂免費吃飯??墒?,因為糧食困難,食堂興辦了兩年左右就被解散。各家各戶又回到自己家里煮飯吃。
食堂解散后,社員們還是要集中一起出工,一起收工。公社的分配原則是“按勞分配”,多勞多得。因此,各生產(chǎn)隊就采用“記工分”的辦法調動社員的勞動積極性。工分是以分為單位,計算到厘,一分是十厘。
記工分,首先,要給各位社員評定“底分”。評底分就是在每年年初,由生產(chǎn)隊召開社員大會,對每個社員其一天勞動應得的工分是多少進行民主評定。一般是十一、二歲虛齡的社員就可以給予評底分。最低底分的人是2分,其次是2.5分、3分……最高底分是10分。勞動技術好的社員和隊長才可以評為10分。評底分時,大家踴躍發(fā)言,場面非常鬧熱。
每個生產(chǎn)隊選出一、兩個記工員負責為社員記工分。每天晚上,記工員飯后就在隊館里辦公。一家人派一個人到那里叫記工員記自己的工分。社員要向記工員如實自報當天干什么活,時間多少。記工員就把他們自報的事項和應得的工分記錄在《社員勞動手折》中。此折簡稱“工分折”。一天分為五個小節(jié)。早晨一個小節(jié),上午和下午各二個小節(jié)。社員勞動一天,他的底分是多少,手折中就記錄多少工分。如果,某人只勞動兩個小節(jié),就記他底分的五分之二。其余的類推。一般是當天的工分當天記?!渡鐔T勞動手折》是到供銷社新華書店購買,每人每年一本。該手折開始時由社員帶回家里保管,后來由記工員集中保管在隊館的記工室。
當時,由于有些社員參加集體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勞動出群不出力,勞動效率低。因此,生產(chǎn)隊就把很多農(nóng)活采用包工的形式叫社員去完成。這樣,就大大地調動了社員的積極性,提高了勞動效率,增加了集體經(jīng)濟收入。如:收割稻谷時,就規(guī)定一百斤稻谷若干工分。把社員分成若干組,每組4至5人。收工時,他們把收割的稻谷挑回生產(chǎn)隊的保管間,叫保管員過稱。然后,他們按收割的稻谷重量計算工分。他們所得的總工分減去他們底分的總和,剩下的工分平均分給每個人。記工員就把他們所得的工分:底分+平均分的工分分別記入其個人手折。
生產(chǎn)隊插田(插秧)也采用包工。把當天參加勞動的人分成兩組,把要插的稻田分成兩份進行抽簽,一畝地打定多少工分,先插好的小組可以先收工。這樣分組包工,社員們的積極性非常高,參加勞動的場面非常熱烈,效率很高。晚上,各個小組把所得的工分分配給每位社員,由記工員記入手折。
很多工種包工是由社員個人或一家人完成的。如:擔廁水、挑公余糧到糧管所 。規(guī)定挑一擔廁水或一百斤公余糧多少工分??傊?,生產(chǎn)隊很多時候、很多工種都要采用包工的形式進行完成。
社員參加集體勞動,沒有包工就按出勤時間記底分。若是包工就記包工所得的工分。一般包工干活比沒有包工賺的工分多。最多多一倍以下比較合理。有些生產(chǎn)隊包工的工分每人每天可賺四、五十分。
除開生產(chǎn)隊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勞動產(chǎn)生的工分外,還有大隊干部、民辦教師、上調大隊、公社人員的工分要拿回生產(chǎn)隊由記工員登記 ,參加分配。此外,縣里、公社和大隊興修水利、開荒造田、開公路等工程都要分配到生產(chǎn)隊,社員在那里勞動的工分也要拿回生產(chǎn)隊登記。社員到大隊、公社等開會也要回生產(chǎn)隊記工分。
每月月底,記工員要對全體社員的工分進行結算,把各戶的工分合計后報給隊里的會計。到了年中或年底,會計要把各戶半年或一年所取得的工分進行合計。然后,把這些工分參加分配,也叫參加分紅。
生產(chǎn)隊對所產(chǎn)生的糧食和經(jīng)濟在上半年要進行預分,年終要進行總分配。也就是說,把當年生產(chǎn)的稻谷、番薯等作物進行折價,加上其他經(jīng)濟收入合計起來給全隊的總工分分配??偸杖氤钥偣し?,再除以10,就是工分以10分為單位,得出一個底分10分的人勞動一天得多少錢,簡稱一個“勞日”多少錢。1965年,是生產(chǎn)隊的鼎盛時期,我生產(chǎn)隊的勞日是七角錢。
后來,由于社員的勞動積極性低,生產(chǎn)搞不好。再加上調的工分多,勞日的錢很低。有些生產(chǎn)隊的勞日在2角錢左右。
社員的工分除了可以算勞日的錢外,還可以分配到糧食。當年,隊里生產(chǎn)的稻谷除了留存種子和一些機動糧外,按人7、勞2.5、肥0.5進行分配,即人7成、勞2.5成、肥料0.5成。如:隊里早造共收稻谷20000斤,總工分是20000分,那就20000x0.25=8000斤,8000除以20000等于0.4斤,即每工分可得0.4斤稻谷。所得稻谷按余糧的收購價向隊里購買。早冬兩造,隊里根據(jù)上述糧食收成的情況,定出每造每個社員的平均口糧是多少。當時,人們一逢到就問對方吃多少口糧。因為,糧食少、緊張,大家就特別關心這件事。
因為,工分可以分配到糧食,又可以算錢。所以,大部分社員們都積極地參加勞動賺工分,即使一兩厘也好。人們常說:“靠工分吃飯”。
當時,由于諸多方面的原因,生產(chǎn)搞不好,糧食不豐富,社員生活比較困難。因此,在1980年春,各生產(chǎn)隊就把土地分到各家各戶,被稱為“分田到戶”,也叫“落實生產(chǎn)責任制”。從此,生產(chǎn)隊記工分就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