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是心學(xué)之集大成者,精通融合儒家、道家、佛家,是立德、立功、立言的圣人,成就冠絕。王陽明的一生,經(jīng)歷非常坎坷,遭遇磨難是一般人都沒有經(jīng)受過的,可謂九死一生。從他的人生經(jīng)歷中,我們可以看出人類心靈是有無限可能性的,從“修心”的角度來說,是可以做到改變身心健康,甚至改變命運的。王陽明“龍場悟道”,創(chuàng)立了良知自律學(xué)說。從而也悟知朱熹的“格物窮理”是舍本逐末的外求方法,不能解決根本問題。所以他提出一個簡單易行、直指本心的方便法門,即“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王陽明釋言,“格物”就是“正心”的意思,就是格心中物,正心中物。所以他說:“故格物者,格其心之物也,格其意之物也,格其知之物也。正心者,正其物之心也;誠意者,誠其物之意也;致知者,致其物之知也”。這就是說,“格物”是在心上用功,不假外求,在“格物”的基礎(chǔ)上“致知”,就是對“良知”的體認,也就是恢復(fù)到本然狀態(tài)。在王陽明看來,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心即是理,窮理不需求諸外物,只需求諸本心良知。王陽明頓悟到格物只在自己心上用功,意識到“吾性自足”就是找到自己,回到自己,也就是自律??傊?,王陽明通過生存絕境的切身體驗,豁然悟道,徹悟格物致知之旨,就是“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修心,對于健康和治病是非常有幫助的。王陽明認為,人在生病時,也就是做功夫的時候。王陽明的徒弟陳九川在虔州生病了。王陽明對他說:“病物亦難格,覺得如何?”陳九川說:“功夫甚難。”王陽明說:“經(jīng)常有一個愉快、樂觀的心情,就是功夫?!痹诂F(xiàn)實生活中,有很多病例,比如兩個人得了相同的疾病,一個人可以治好,另外一個人卻不能治好。究其原因,可能是一個人性格開朗,另外一個人憂郁寡歡。性格開朗的人,在看待疾病的時候,心是樂觀的,這樣就比性格抑郁寡歡的人病要好得快。
修心,能促使身心處于陰陽平衡,從而保持健康的體魄和年輕的精神。樂觀能延壽,心態(tài)對于健康和壽命有很大影響。比如生氣,古人懂得“怒傷肝”,憤怒和憂慮對肝臟不利。心情開朗,情志暢達,無論對養(yǎng)生還是對保護身心都有重要意義。保持樂觀、豁達、開朗的性格才能防病抗衰,益壽延年。所以,無論面對生病還是挫折,始終要保持樂觀的態(tài)度。
王陽明在遭遇非常惡劣的逆境時,始終保持愉悅快樂的心情。比如,被貶到龍場,這個地方條件非常惡劣,隨從的仆人都病倒了,他卻安然無恙,這是因為他時刻保持著好心情。還比如,民族英雄文天祥,他流傳千古的《正氣歌》就是在被元軍俘虜后,在獄中寫成的。獄中三年非人的關(guān)押生活,他卻不屈不饒。也就是在這樣惡劣的環(huán)境中,他竟然沒有生任何病。其中的原因,就是他心懷浩然之氣,各種病邪根本無法侵襲他的身體。由此可見,一個人的心境的力量是非常巨大的,心境的好壞可以關(guān)乎一個人的生死。所以,學(xué)會引導(dǎo)和改變自己的心境,會讓自己擁有健康向上的人生。
在我們的人生中,會遇到各種壓力,因此心理也隨之承受各種壓力之苦,所以不僅有身體病痛之苦,還有心靈之苦。所以,我們就需要從心理上去調(diào)節(jié)自己,讓自己保持樂觀豁達的性情,如果能夠真正做到這一點,就可以百病不侵了。
王陽明的一生總是坎坷磨難不斷,可是他就是運用了心中充滿愉悅豁達這一法則,因此才能在逆境中很快地調(diào)整不利的情緒,盡可能地保持一種快樂、愉悅、淡定的狀態(tài)。所以在他的心里就會呈現(xiàn)出樂觀向上的“心理圖像”,對人生美好的追求,對事業(yè)成功的期待。把心專注于美好光明的境界中,美好光明的事物必然會向他靠近。所以,我們要想在人生中獲得快樂幸福,就得“凝思靜慮,擬形于心”,讓自己的心靈安靜下來,在腦海中經(jīng)常想象自己所希望的美好幸福的事情,讓它形成一幅穩(wěn)定生動的心理圖像,從而發(fā)揮主導(dǎo)作用。將自己的精力集中在這些有意義有價值的事情上,這樣才有可能達到成功。
如果我們過多地關(guān)注那些負面事物,就會把那些負面因素留在自己的心里,甚至深深地刻印在潛意識中。這時,我們心中對自己的期待,就會有意無意地停留在那些消極的層面上。如果我們關(guān)注的都是那些負能量的東西,儲存在心中的必然是負面的要素,慢慢地那些負面的信息會形成我們的潛意識。這樣我們對自己的評價和期待就會不經(jīng)意的停留在那些消極的東西上。我們大部分的注意力和生命能量就會集中在那些負面想法上,自然也就會把負面的東西引導(dǎo)過來,這樣也就會使我們迎來不幸、失敗、疾病、甚至死亡。
王陽明說:“圣人之心如明鏡,只是一個明,則隨感而應(yīng),無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蔽虻朗ト说男木拖衩麋R,心中明朗,就能隨著自己的感受而靈活自如地應(yīng)對事物,無物不照。沒有已過去的事物尚停留在心中,也沒有還沒到來的事物預(yù)先具備在心中的情況。悟道圣人正因為他們的心像明鏡一樣,隨感而應(yīng),過而不留,所以才能面對各種事情有正確地自如應(yīng)變。我們?nèi)绻軌蛭虻眯耐鉄o物、心外無理而吾性自足,使心靈進入一種寧靜從容的境界,這樣就能使我們獲得真正的快樂,和帶著樂觀快樂的心情去做人做事。只有此心光明,人生才能光明,才能把更多的人引導(dǎo)向光明。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