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會,皇帝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再正常不過了,但是這事對景泰帝朱祁鈺來說卻不容易。因為朱祁鈺是在哥哥明英宗被瓦剌擄走后才即位的,在登基之前,明英宗年幼的兒子朱見深已經(jīng)是公認的太子了。所以景泰帝心里很不爽,未來還要把皇位送給自己的侄兒而不是兒子,那自己忙活來忙活去圖個啥呢?不是在為他人作嫁衣裳嗎?所以景泰帝有易儲的想法不難理解。
但是,景泰帝雖有至高的權力,要將儲君這樣的既定“國本”給改掉,那可也不是小事,他總不能不顧全國人民的面子,自己出來說我的兒子就該當太子!所以最好的辦法是有人出來上請,這樣一來易儲就有了個由頭,就可以正正當當拿出來商量。但是誰來首先提出這個非同尋常的上請呢?
就在景泰帝焦急之時,宮中太監(jiān)王誠等人看出的主子的心思,提醒皇帝說,只要把最高決策參謀機構——內(nèi)閣搞定了,事情就好辦了。朱祁鈺聽了覺得有道理,于是景泰三年四月“賜少保、戶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陳循,少保、工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高谷各白金一百兩,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江淵、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王一寧、戶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學士蕭鎡、翰林院學士商輅各白金五十兩”,“以緘其口”。
然而,閣臣們都接受了這個恩賜,卻一直沒有人出來上請易儲。這不難解釋,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皇位繼承原則是嫡長子繼承制,誰要違背它,那就是亂臣賊子,對于從小就接受傳統(tǒng)儒家思想熏陶的廷臣尤其是閣臣來說,即使再“犬儒化”、再聽領導的話,也不至于在這樣的大是大非問題上犯渾,即便他們都明白皇帝的這種格外恩惠的背后含義。
雖然閣臣們沒有愿意出來說話的,這時有個不按傳統(tǒng)出牌的人出現(xiàn)了,一個因罪入獄的都指揮使為了保命向景泰帝呈了篇“永固國本事”,請求易儲。
這下好了,那就叫人來議吧,可是大家你一嘴我一嘴并沒有討論出結果來。這不要緊,第一天沒結果,第二天接著來,再次集議時大家還是都不敢表態(tài),不說同意也不說反對。這時司禮監(jiān)太監(jiān)興安看不下去了,拿出了準備好的易儲奏疏讓大臣們?nèi)ズ炞?,說“此事今不可已,不肯者不用簽名,尚何遲疑之有?”在空氣突然安靜了一會后,91個文武大臣便紛紛簽上了字。
這樣易儲在程序上就可以繼續(xù)往下走了。于是朱祁鈺安排禮部具體操作。禮部尚書胡濙馬上草擬了新東宮官屬班子成員,并交給景泰帝,景泰帝馬山令人宣布了新東宮官屬成員。從《明英宗實錄》的記載來看,從勛臣到一般廷臣,凡是同意易儲的都被加官進爵了。不過光加官進爵還不行,我們中國人最講究和諧,也最講究實惠。在這樣和諧政治的打好形勢下,不來點實惠,哪有什么意思?皇帝朱祁鈺深諳此中道理,數(shù)日后又“命少傅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王直,少傅兼太子太師、禮部尚書胡濙,少保兼太子太傅、兵部尚書于謙,少保兼太子太傅、戶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陳循,少保兼太子太傅、工部尚書、東閣大學士高谷,太子少師兼吏部左侍郎、翰林院學士江淵,太子少師兼禮部左侍郎、翰林學士王一寧,太子少師兼戶部右侍郎、翰林學士蕭鎡,兵部左侍郎、翰林學士兼左春坊大學士商輅,太子太保兼吏部尚書何文淵,太子太保兼戶部尚書金濂,太子太保兼刑部尚書俞士悅,太子太保兼都察院左都御史王文、楊善、王翱,太子少傅兼吏部左侍郎俞山,太子少傅兼兵部左侍郎俞綱,俱兼支二俸”。
皇帝的這道諭旨的意思就是,最有可能出來反對而恰恰又沒有那樣做的東宮公孤官王直、于謙等內(nèi)閣、部院大臣18人,實在是講團結、講大局、講政治,又“勞苦功高”,理應享受雙份工資。所以,當王直等循例上請辭讓時,景泰帝無論如何也不答應。
不僅如此,景泰帝還想到了另外一些有功之臣,即東宮隨侍執(zhí)事官旗將軍64人,而后也對他們進行了贈賞。
景泰三年五月初二,景泰帝宣布廢除朱見深的太子之位,改封其為沂王,封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自此,景泰易儲順利完成。
在東宮易儲的第二天,景泰帝為了表示對文武百官的感謝,又“令旨賞文武官員一品、二品各銀四十兩、纻絲三表里,三品各銀三十兩、纻絲二表里,四品各銀二十兩、纻絲二表里,五品各銀十五兩、纻絲二表里,六品、七品各銀十兩、纻絲一表里,八品、九品,庶吉士各銀五兩、纻絲一表里,不系常朝京官及僧道官各銀二兩、絹一匹,將軍各銀一兩、監(jiān)生并順天府學生員各絹一匹,軍校、勇士、力士、廚役各銀五錢……”
做了這些,景泰帝感覺還不夠,認為還是要好好謝謝內(nèi)閣大臣們的精誠合作,他又特“賜大學士陳循、高谷,學士江淵、王一寧、蕭鎡、商輅各黃金五十兩?!?/p>
從景泰三年四月初到五月底這段時間,景泰帝完成了易儲,當官的也都升官發(fā)財了,大家都是贏家,除了明英宗和朱見深父子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