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閣臣簡表(附本書序)
——摘自王其榘《明代內(nèi)閣制度史》
編號
姓名
籍貫
出身
初官
入閣前職務(wù)
在閣與出閣年月
出閣時官稱
1
解縉
江西吉水
進士
中書舍人
翰林侍讀
1402.8-1407.2
翰林學士兼右春坊大學士
2
黃淮
浙江永嘉
進士
中書舍人
翰林侍讀
1402.8-1414.閏9月;
1424.8-1421.8(原書如此)
少保戶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
3
胡廣
江西吉水
狀元
翰林修撰
侍講
1402.9-1418.5
文淵閣兼左春坊大學士
4
胡儼
江西南昌
鄉(xiāng)舉
華亭縣教諭
檢討
1402.9-1404.9
左諭德兼侍讀
5
楊榮
福建建安(建甌)
進士
編修
修撰
1402.9-1408.6;1409.1-1440.2
少師行在工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
6
楊士奇
江西泰和
薦舉
吳府審理副
編修
1402.9-1444.2
少師兵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
7
金幼孜
江西新淦(干)
進士
戶科給事中
檢討
1402.9-1431.12
太子少保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
8
楊溥
湖北石首
進士
編修
太常寺卿兼學士
1425閏7-1446.7
少保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
9
權(quán)謹
江蘇徐州
薦舉
光祿寺丞
太常寺卿兼學士
1425.3-1425.9
通政司左參議(文華殿大學士)
10
張瑛
河北邢臺
貢生
寧州訓導
禮部左侍郎
1426.3-1429.10
由禮部尚書兼華蓋殿大學士改南京禮部尚書
11
陳山
福建沙縣
貢生
奉化教諭
戶部左侍郎
1427.2-1429.10
戶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
12
馬愉
山東臨朐
狀元
修撰
侍講學士
1440.2-1447.9卒
禮部右侍郎兼侍講學士
13
曹鼐
河北寧晉
狀元
(泰和縣典史)修撰
侍講
1440.2-1449.8歿
禮部左侍郎兼學士歿于土木堡之變
14
陳循
江西泰和
狀元
修撰
翰林學士
1444.4-1457正月戍邊
少保太子太傅戶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乃兼文淵閣大學士
15
苗衷
安徽定遠
榜眼
編修
兵部右侍郎侍讀學士
1445.10-1450.8
兵部侍郎兼學士
16
高榖
江蘇興化
進士
中書舍人
工部右侍郎侍講學士
1445.10-1457.2
少保太子太傅工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東閣大學士
17
張益
江蘇江寧
進士
中書舍人
侍讀學士
1449.5-1449.8歿
侍讀學士,歿于土木堡之變
18
彭時
江西安福
狀元
修撰
修撰
1449.8-1450.閏正月;
1457.9-1466.7,1467.2-1475.3卒
少保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
19
商輅
浙江淳安
狀元
修撰
修撰
1449.8-1457.1削籍;
1467.3-1477。6
少保禮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
20
*俞綱
浙江嘉興
生員
郕王府審理
侍讀
1450.3(在閣三日)
兵部右侍郎
21
江淵
四川江津
進士
編修
侍講
1450.8-1452.9奔喪;1453.4-1555(誤,應為1455)。正月出視工部
22
*王一寧
浙江仙居
進士
吏部主事
禮部左侍郎兼學士
1451.12-1452.7卒
太子少師禮部左侍郎兼翰林學士
23
蕭镃
江西泰和
進士
編修
祭酒兼學士
1451.12-1457.1削籍
太子少師戶部尚書兼翰林學士
24
王文
河北束鹿
進士
御史
太子少保左都御史
1452.10-1457.1被殺
少保吏部尚書東閣大學士兼謹身殿大學士
25
徐有貞
江蘇吳縣
進士
編修
兵部尚書兼學士
1457.1-1457.6下獄
武功伯華蓋殿大學士兼掌文淵閣事
26
許彬
山東寧陽
進士
檢討
吏部右侍郎兼學士
1457.1-1457.7調(diào)南京
禮部右侍郎兼學士
27
薛瑄
山西河津
進士
御史
同上
1457.1-1457.6
禮部右侍郎兼學士
28
李賢
河南鄧縣
進士
吏部主事
吏部右侍郎兼學士
1457.2-1466.12卒
少保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兼掌文淵閣事
29
呂原
浙江秀水(嘉興)
榜眼
編修
通政司右參議兼侍講
1457.6-1462.8丁憂歸
翰林院學士
30
岳正
河北漷縣(通縣)
探花
編修
修撰
1457.6-1457.7降調(diào)
降為廣東欽州同知
31
陳文
江西廬陵(吉安)
榜眼
編修
禮部右侍郎兼學士
1463.2-1468.4卒
太子少保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
32
劉定之
江西永新
探花
編修
太常寺卿兼侍讀學士
1466.12-1469.8卒
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
33
萬安
四川眉州(眉山)
進士
編修
禮部左侍郎兼學士
1469.5-1487.10罷
少師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
34
劉(王羽
山東壽光
進士
編修
吏部左侍郎兼學士
1475.4-1485.9
太子太保戶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
35
劉吉
河北博野
進士
編修
禮部左侍郎兼學士
1475.4-1492.8
少師太子太保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
36
彭華
江西安福
進士
編修
吏部右侍郎兼學士
1484.12-1287.3
太子少保禮部尚書翰林學士
37
尹直
江西泰和
進士
編修
戶部右侍郎兼學士
1486.9-1487.11
太子少保兵部尚書翰林學士
38
徐溥
江蘇宜興
榜眼
編修
吏部右侍郎兼學士
1487.10-1498.7
少師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
39
劉健
河南洛陽
進士
編修
禮部右侍郎兼學士
1487.11-1506.10
同上
40
丘濬
廣東瓊山
進士
編修
禮部尚書
1491.10-1495.2卒
少保戶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
41
李東陽
湖南茶陵
進士
編修
禮部左侍郎侍讀學士
1495.2-1512.12
少師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
42
謝遷
浙江余姚
狀元
修撰
少詹事侍讀學士
1495.2-1506.10
1527.2-1528.3
少傅太子太傅戶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
43
焦芳
河南泌陽
進士
編修
吏部尚書
1506.10-1510.5
少師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
44
王鏊
江蘇吳縣
探花
編修
吏部左侍郎兼學士
1506.10-1509.4
少傅太子太傅戶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
45
楊廷和
四川新都
進士
檢討
南京戶部尚書
1507.8-1515.3丁憂去;
1517.11-1524.2
少師太子太傅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
46
劉宇
河南鈞州(禹縣)
進士
上海知縣
吏部尚書
1509.10-1510.6
少傅太子太傅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
47
曹元
安徽含山
進士
工部主事
太子少保兵部尚書
1510.2-1510.8
太子少保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后削籍)
48
梁儲
廣東南海
進士
編修
太子少保南京吏部尚書
1510.9-1521.5
以上共列閣臣一百六十四人,從永樂到宣德(一四〇三年——一四三五年)歷時三十三年,有閣臣十三人,平均每兩年半新任閣臣一人;正統(tǒng)到正德(一四三六年——一五二一年)歷時八十六年,有閣臣四十二人,平均每兩年新任閣臣一人;嘉靖到崇禎(一五二二年——一六四四年)歷時一百二十二年,有閣臣一百零九人,平均一年零一個多月新任閣臣一人。其中天啟到崇禎(一六二一年——一六四四年),歷時僅二十四年,新任閣臣六十五人,平均每四個多月即新任閣臣一人。這種情況表明一種趨勢:明初盛世,閣臣多能久任,他們明悉掌故,明者如三楊,參預朝廷大政,除代言之司以外,還能起到一定的輔佐作用。到明末,閣臣頻繁更迭,已難安于位,加以受制于閹人,甚至連代言之司,也難于完成了。
從閣臣的鄉(xiāng)貫(按現(xiàn)在省區(qū)范圍)來說,在這一百六十四人中,浙江最多,有二十七人,江蘇、江西二省各有二十二人;其次是河北占十七人,山東十三人,湖廣(湖北、湖南)十二人,福建十一人;河南、四川各十人,其次是安徽(原與江蘇合稱為南直隸)、廣東、山西各五人,廣西、陜西各二人;最少的云南只一人。表明南方的閣臣多于北方,只浙江、江蘇、江西三省即有七十一人,占總閣臣人數(shù)的百分之四十三。因為那里是當時財賦所出之地,是人文薈萃之區(qū),所以閣臣也多于其他省區(qū)。
從閣臣的經(jīng)歷來看,除七人(鄉(xiāng)舉一人,生員一人,薦舉三人,其中包括掛名內(nèi)閣的權(quán)謹在內(nèi)、貢生兩人)以外,全部是由進士入選。其中有進士第一名狀元十七人,第二名榜眼十五人,第三名探花九人,共四十一人,占進士總?cè)藬?shù)的四分之一以上。而這一百六十四個閣臣中,曾經(jīng)擔任過地方官只有二十九人,約占閣臣總數(shù)的百分之十七??勺C這些閣臣大部是做八股文的行家,并無實際的行政經(jīng)驗,多不知稼檣艱難和民間疾苦,他們搖動筆桿子,作幾篇應時的詩文,搞點文件的草擬,也許是合適的人選。如果充當皇帝的輔佐,要為經(jīng)國治民出謀劃策,那就多半束手無策了。閣臣中也曾有少數(shù)佼佼者,力圖做點安國濟民的事,可是限于制度,毫無事權(quán),只得徒呼奈何而已。他們也曾忠心耿耿地建議皇帝,聽諫議,崇節(jié)儉,除弊政,而皇帝多愚昧無知,貪圖逸樂,并不理睬,因此朝政日非,終遭覆亡。
表中凡有*號者,在《明史》中無傳記。編號1—7為永樂時閣臣;8-11仁、宣時;12-16正統(tǒng)時;17-24景泰時;25-31天順時;32-37成化時;38-42弘治時;43-54正德時;55-76嘉靖時;77-81隆慶時;82-101萬歷時;102-108泰昌時;109-120天啟時;121-164為崇禎時閣臣。
附:
序 言
明代的內(nèi)閣與資本主義的內(nèi)閣——政府,雖然在名稱上相同,但是實質(zhì)上卻是截然不同的兩碼事。因為西方國家的內(nèi)閣,是由議會產(chǎn)生并對議會負責的政權(quán)組織形式。而明代的內(nèi)閣,不過是皇帝御用的一個擬定朝廷政令文件的文書房。它的成員,只是從翰林院中挑選出的幾個善于起草制誥等文件的官員。內(nèi)閣在整個明代自始至終都不曾是朝廷中樞的一級行政機構(gòu),根本不是什么政權(quán)組織形式。它不僅沒有直屬的衙門,而且和當時執(zhí)行全國軍事指揮、管理衛(wèi)所的五軍都督府,負責全國行政的吏、戶、禮、兵、刑、工等六部,以及長官章奏的通政使司、職司監(jiān)察的都察院、掌理刑獄的大理寺等主要中樞衙門都沒有隸屬關(guān)系。它不僅對這些衙門沒有發(fā)號施令的權(quán)力。而且當時還曾經(jīng)嚴格規(guī)定,不許它們之間有直接的聯(lián)系。內(nèi)閣的重要性,只是由于閣臣充當了皇帝的親近侍臣,“職司代言”,能“預機務(wù)”。在他們得到皇帝的信任以后,能為皇帝獻計劃策,暗中左右朝政。因此,受到當時內(nèi)外文武官員的重視。
這個文書機構(gòu),在開創(chuàng)時并無“內(nèi)閣”這個名稱。后來之所以稱為內(nèi)閣,只是由于這幾個代言近臣,他們值班的地方設(shè)在皇宮內(nèi)的“文淵閣”。記載說的“入值文淵閣”就是這個意思。文書房設(shè)的時間長了,代言近臣成員的官階品級也越來越高,到嘉靖時才正式簡稱之為“內(nèi)閣”的。
《明史·職官志》里說:“以其授餐大內(nèi)(由光祿寺備飯),常侍太子殿閣之下,避宰相之名,又名內(nèi)閣。”
內(nèi)閣是不是“避宰相之名”,而有宰相之實呢?本書將專門闡述這個問題,這里只說內(nèi)閣這個名稱的由來,在清修《明史》時,就是這樣簡單認定的。
翻開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從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建立了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quán)的國家以后,歷代封建王朝輔佐皇帝發(fā)號施令的中樞機構(gòu),大致經(jīng)歷了:由丞相府(掌行政)、太尉府(掌軍政)、御史府(掌機要和監(jiān)察),改變成為中書?。ㄈ≈迹?、門下?。毸緦徍耍?、尚書?。▓?zhí)行政務(wù))的三省制,然后又由三省制度改變成為元代中書省的一省制這樣幾個主要階段。
制度變化總的趨勢是皇帝的權(quán)力不斷強化,相權(quán)則日益縮小。明代的內(nèi)閣制,還是在取消了中書省,廢置了左、右丞相的情況后才出現(xiàn)的?;实郦殧埲珖?wù),一人專決軍政大事。這正是封建專制制度下皇權(quán)極端集中的表現(xiàn)。“物極必反”,皇帝去掉了輔佐相臣,把自己變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正如清初著名學者黃宗羲所說:
“有明之無善政,自高皇帝(朱元璋)罷丞相始?!保ā睹饕拇L錄》“置相”篇)
這個評論雖不算十分周全,因為黃宗羲受他時代的局限,沒有也不可能搞清楚為什么出現(xiàn)罷設(shè)丞相的歷史根源,然而從政治制度上說,他的這個論斷還是比較妥帖的,因為它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
既然《明史·職官志》稱明代內(nèi)閣,是為了“避宰相之名”,因而稱為內(nèi)閣的,可是直到萬歷初,著名的內(nèi)閣首輔張居正卻仍然說:
“竊照閣臣之職,專一視草代言,故其官謂之知制誥?!保ā稄埼闹夜肪砣懊髦企w以重王言疏”)
所謂“知制誥”,也就是代皇帝起草制、誥等文件的意思,是與宰相的職權(quán)有很大的差別的。因此,研究明代的歷史,特別是它的政治制度,內(nèi)閣制的性質(zhì),它的由來和發(fā)展變化等,是一個值得認真探索和澄清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