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毒
丹毒是患部皮膚突然發(fā)紅成片、色如涂丹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其特點是病起突然,惡寒發(fā)熱,局部皮膚忽然變赤,色如丹涂脂染,焮熱腫脹,邊界清楚,迅速擴大,數日內可逐漸痊愈,但容易復發(fā)。
根據其發(fā)病部位的不同,丹毒有不同的病名,如生于軀干部的內發(fā)丹毒,發(fā)于頭面部的抱頭火丹,發(fā)于小腿足部的流火,多生于新生兒臀部的赤游丹毒等。
1.內治
證型 | 治法 | 方藥 | 臨床表現 |
風熱毒蘊證 | 疏風清熱解毒 | 普濟消毒飲加減 | 發(fā)于頭面部,皮膚焮紅灼熱,腫脹疼痛,甚則發(fā)生水皰,眼胞腫脹難睜。 |
肝脾濕火證 | 清肝瀉火利濕 | 柴胡清肝湯、龍膽瀉肝湯或化斑解毒湯加減 | 發(fā)于胸腹腰胯部,皮膚紅腫蔓延,摸之灼手,腫脹疼痛,伴口干且苦。 |
濕熱毒蘊證 | 利濕清熱解毒 | 五神湯合萆薢滲濕湯加減 | 發(fā)于下肢,局部紅赤腫脹、灼熱疼痛,或見水皰、紫斑,甚至結毒化膿或皮膚壞死。 |
胎火蘊毒證 | 涼血清熱解毒 | 犀角地黃湯合黃連解毒湯加減 | 發(fā)生于新生兒,多見臀部,局部紅腫灼熱,常呈游走性;或伴壯熱煩躁,甚則神昏譫語、惡心嘔吐。 |
(2)外治
1.外敷法。用玉露散或金黃散,以冷開水或鮮絲瓜葉搗汁或金銀花露調敷?;蝓r荷葉、鮮蒲公英、鮮地丁全草、鮮馬齒莧、鮮冬青樹葉等搗爛濕敷。
2.砭鐮法。患處消毒后,用七星針或三棱針叩刺患部皮膚,放血泄毒。適用于下肢復發(fā)性丹毒,禁用于赤游丹毒、抱頭火丹患者。
3.若流火結毒成膿者,可在壞死部分作小切口引流,摻九一丹,外敷紅油膏。
走黃與內陷
走黃是疔瘡火毒熾盛,早期失治,毒勢未能及時控制,走散入營,內攻臟腑而引起的一種全身性危急疾病。又名癀走。其特點是瘡頂忽然凹陷,色黑無膿,腫勢迅速擴散,伴見心煩作躁,神識昏憒等七惡證。
內陷為瘡瘍陽證疾患過程中,因正氣內虛,火毒熾盛,導致毒邪走散,正不勝邪,毒不外泄,反陷入里,客于營血,內傳臟腑的一種危急疾病,因多由有頭疽患者并發(fā),故名疽毒內陷。又稱“三陷變局”。其特點是腫瘍隆起的瘡頂忽然凹陷,或潰瘍膿腐未凈而忽然干枯無膿,或膿凈紅活的瘡面忽變光白板亮,同時伴邪盛熱極或正虛邪盛或陰陽兩竭的全身證候。
流注
流注是發(fā)于肌肉深部的急性化膿性疾病。其特點是好發(fā)于四肢軀干肌肉豐厚處的深部,發(fā)病急驟,局部漫腫疼痛,皮色如常,容易走竄,常見此處未愈,他處又起。
1.內治
證型 | 治法 | 方藥 | 臨床表現 |
(1)余毒攻竄證 | 清熱解毒,涼血通絡 | 黃連解毒湯合犀角地黃湯 | 發(fā)病前有疔瘡、癰、癤等病史。局部漫腫疼痛,全身伴壯熱,口渴,甚則神昏譫語。 |
(2)暑濕交阻證 | 解毒清暑化濕 | 清暑湯加減 | 多發(fā)于夏秋之間。初起惡寒發(fā)熱,頭脹,胸悶,嘔惡,周身骨節(jié)酸痛,胸部布白?。 |
(3)瘀血凝滯證 | 和營活血,祛瘀通絡 | 活血散瘀湯 | 勞傷筋脈誘發(fā)者,多發(fā)于四肢內側;跌打損傷誘發(fā)者,多發(fā)于傷處。局部漫腫疼痛,皮色微紅,或呈青紫,潰后膿液中夾有瘀血塊。婦女產后惡露停滯而成者,多發(fā)于小腹及大腿等處。 |
2.外治
初期腫而無塊的,用金黃膏成玉露膏外敷;
腫而有塊者,用太乙膏摻紅靈丹貼之。
膿熟宜切開引流,先用八二丹藥線引流,膿凈用生肌散,均以紅油膏或太乙膏蓋貼。
見結塊兩三處相互串聯(lián)貫通者,可予以徹底切開后換藥,可加用墊棉法。
有頭疽
有頭疽是發(fā)生于肌膚間的急性化膿性疾病。其特點是初起皮膚上即有粟粒樣膿頭,焮熱紅腫脹痛,迅速向深部及周圍擴散,膿頭相繼增多,潰爛后狀如蓮蓬、蜂窩,范圍常超過9-12cm.大者可在30cm以上。好發(fā)于項后、背部等皮膚厚韌之處,多見于中老年人及消渴病患者,并容易發(fā)生內陷。
初期
局部紅腫結塊,上有粟粒狀膿頭,作癢作痛,逐漸向周圍和深部擴散,膿頭增多,色紅、灼熱、疼痛。伴惡寒發(fā)熱,頭痛,食欲不振,舌苔白膩或黃膩,脈多滑數或洪數等明顯的全身癥狀。此為一候。
潰膿期
瘡面腐爛形似蜂窩,腫勢范圍大小不一,常超過10cm,甚至大逾盈尺;伴高熱口渴,便秘溲赤。如膿液暢泄,腐肉逐漸脫落,紅腫熱痛隨之減輕,全身癥狀也漸減或消失。此為二至三候,病變范圍大者往往需3-4周。
收口期
膿腐漸盡,新肉生長,肉色紅活,逐漸收口而愈。少數病例亦有腐肉雖脫,但新肉生長遲緩者。此為四候,常需1-3周。
若兼見神昏譫語,氣息急促,惡心嘔吐,腰痛,尿少,尿赤,發(fā)斑等嚴重全身癥狀者,為合并內陷。
1.內治
證型 | 治法 | 方藥 | 臨床表現 |
火毒凝結證 | 清熱瀉火,和營托毒 | 黃連解毒湯合仙方活命飲加減 | 多見于壯年正實邪盛者。局部紅腫高突,灼熱疼痛,根腳收束,迅速化膿脫腐,膿出黃稠。 |
濕熱壅滯證 | 清熱化濕,和營托毒 | 仙方活命飲 | 局部癥狀與火毒凝結相同。伴全身壯熱,朝輕暮重,胸悶嘔惡。 |
陰虛火熾證 | 滋陰生津,清熱托毒 | 竹葉黃芪湯 | 多見于消渴患者。腫勢平塌,根腳散漫,皮色紫滯,膿腐難化,膿水稀少或帶血水,疼痛劇烈,伴發(fā)熱煩躁,口干唇燥 |
氣虛毒滯證 | 扶正托毒 | 八珍湯合仙方活命飲 | 多見于年邁體虛、氣血不足患者。腫勢平塌,根腳散漫,皮色灰暗不澤,化膿遲緩,腐肉難脫,膿液稀少,色帶灰綠,悶腫脹痛,容易形成空腔。伴高熱,或身熱不揚,小便頻數,口渴喜熱飲,精神萎靡,面色少華。 |
有頭疽 陰虛火熾證用竹葉黃芪湯,其他都是仙方活命飲。
2.外治
(1)初起未潰
患部紅腫,膿頭尚未潰破,屬火毒凝結證或濕熱壅滯證,金黃膏或千捶膏外敷;陰虛火熾證或氣虛毒滯證,沖和膏外敷。
(2)釀膿期
以八二丹摻瘡口,如膿水稀薄而帶灰綠色者,用七三丹,外敷金黃膏。待膿腐大部脫落,瘡面漸潔,用九一丹,外敷紅油膏。
(3)若膿腐阻塞瘡口,膿液蓄積,引流不暢者
用五五丹藥線或八二丹藥線多枚分別插入瘡口,蝕膿引流。或用棉球蘸五五丹或八二丹,松松填于膿腔以祛腐。若瘡腫有明顯波動,可采用手術擴創(chuàng)排毒,作“+”或“++”字形切開。如大塊壞死組織一時難脫,可分次祛除,以不出血為度。
(4)收口期
瘡面膿腐已凈,新肉漸生,以生肌散摻瘡口,外敷白玉膏。若瘡口有空腔,皮膚與新肉一時不能黏合者,可用墊棉法。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