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得王羽佳來一次武漢,這次(2015-5-29)終于聽到了她的專場獨奏音樂會,曲目龐大而極富挑戰(zhàn)性。
上次聽她的
現(xiàn)場是在北京與巨匠阿巴多率領(lǐng)的琉森樂團合作普羅科菲耶夫第三鋼協(xié),那次的獨奏僅有幾首返場的斯卡拉蒂奏鳴曲。其后對她的藝術(shù) 成長的了解
全都是來源于視頻和音頻資料。透過這次聽現(xiàn)場,得以印證和更新了一下對她的種種印象,感受了一回必然的不可阻擋的“羽佳風暴”,也跟著在人群中肆無忌憚為每一曲的高熱度沖刺而吆喝并不吝貢獻掌聲……
這是現(xiàn)實中真的如節(jié)日般的古典音樂會,想來實在難得!羽佳名氣太大,國際各地媒體的如潮贊譽早已多到?jīng)]法全都引用到一張節(jié)目單里?!芭瘛卑愕墓饷⑷缛罩刑欤泊_是有極多理由成為世界各地鋼琴聽眾關(guān)注和強烈喜愛的熱點。
音樂會的曲目總量龐大,正式節(jié)目設(shè)計為肖邦與斯克里亞賓專題,很用了心思。斯克里亞賓作品演奏了少量前奏曲、B小調(diào)幻想曲、以
及第九奏鳴曲。肖邦作品是降B小調(diào)第二奏鳴曲與B小調(diào)第三奏鳴曲。此外還必不可少地演奏了鋼琴家擅長的炫技類作品----《伊斯拉美》和經(jīng)過再度改編、華麗度進一步升級的《土耳其進行曲》等作品。音樂會聽完,曲終人散,本擬將種種印象付之一夢便罷。不料有友人一再鼓動,希望我最好畫蛇添足一點什么。當下思忖一番,覺著似可順著實際印象總結(jié)一點“第一感”。囿于篇幅,此篇僅限于略談本場演出的斯克里亞賓作品印象。至于肖邦二首奏鳴曲,有機會再另談。
王羽佳的氣質(zhì),彈早期的斯克里亞賓是近乎本色出演的,尤其小品類的前奏曲,一碰琴就能直入角色。斯克里亞賓早期所作前奏曲,似是踏著肖邦的足跡前行,徐徐輕吟之間,掩不住遺世獨立之美。換做氣質(zhì)不太對應者,任他抒情和陶醉,前奏曲弄不好就演繹成“欠揍曲”啦。話說羽佳選擇這首獨為左手而作的前奏曲開場,隱然有旅者踽踽獨行的意味在其中。美麗得有些脆弱的旋律與寬闊得令人心神微蕩的和弦,得肖邦之神又有別于肖邦之型。鋼琴家的類型與所選曲目的關(guān)系猶如人之于服裝。假定羽佳是外冷內(nèi)熱型鋼琴家,當“熱”尚不到需要釋放的時候,則適時的“冷”是很“冷艷”而別具光彩的。一首短短的開場前奏曲,其實是鋼琴家袒露著心中所愛。
第二首前奏曲(作品11之8),進一步肯定了羽佳對于斯氏作品某種程度的本色契合狀態(tài),無需過多渲染,斯氏氣質(zhì)已然輕輕流露。兩首小前奏曲演奏時首尾相連,自成佳配,將它們合二為一地欣賞亦是十分自然。
前奏曲之后,本場音樂會最令我期待的作品----作品28號的B小調(diào)幻想曲奏響了。此曲無疑可列入斯氏身處浪漫主義時期的最高杰作之一,亦可能是最難演繹的浪漫主義作品之一。綜合難度大約超過斯氏的第四奏鳴曲,不亞于第三奏鳴曲,音樂上比“第三”更難把握一點。
看整個二十世紀鋼琴演奏史,留下這首美麗絕倫的B小調(diào)幻想曲的完美演奏錄音的鋼琴家?guī)捉邙P毛麟角,不得不令人大感意外。上世紀六十年代初,被譽為斯氏音樂"最佳代言人"的斯氏女婿索弗朗尼茨基(Vladimir
Sofronitzky)錄有此曲。也許是"知翁莫如婿",索氏的鋼琴語言的確最得乃翁之精髓。然而,單就此曲錄音而言,雖其精神接近于理想,卻概因當年演出狀態(tài)之起伏,技巧層面留下瑕疵,終不免遺憾。八十年代,前蘇俄大師里赫特爾(Sviatoslav
Richter)留下了實況演奏錄音,但也許大師其時心境已不再沉浸于繾綣一類,故雖法度軒然、布局嚴整,但作品中的凄美悱惻處卻難說動人,不無遺憾。十年前現(xiàn)場有幸聆聽俄羅斯七零后最杰出鋼琴家阿卡迪-沃洛多斯(Arcadi
Volodos)的演奏,此君素來音樂極其唯美,氣魄也大。但不知為何,那天也少了幾分幻想曲的天馬行空,顯得或輝煌或謹慎或考究,若論作品之風骨,仍似不盡理想。此后又陸續(xù)聽過幾次優(yōu)秀同行的演奏,雖各有特色各擅勝場,但也使得原有的遺憾保持著延續(xù)態(tài)勢。
本次聽王羽佳演奏《B小調(diào)幻想曲》,深知她要兼顧該場音樂會的其它很多首大型曲目,未必能全情演繹一首安排在這么靠前的作品。但還是期待她外表“桀驁”、內(nèi)里蘊含至柔的某種氣質(zhì)能夠接近這首音樂性很難的作品。演奏聽下來實際應是快快的九分多鐘不到十分鐘而已,但對于特定的觀察視角而言,這部作品實際可以是個龐然大物。
觀察事物,隨著視距視角的極大不同,印象差別可以大到永遠無法統(tǒng)一眾人的觀點。《圣經(jīng)》里有這么一句話:“……主看一日如千年,千年如一日……”----深刻地啟示著人們某種重要的道理。羽佳雖然彈奏速度很快,但有心人如果都仔細聽辨,仍然能夠感受到她在兔起鶻落之間注入給作品的大部分細節(jié)特質(zhì)。實際聽下來可算有令人愉快的發(fā)現(xiàn)。
《幻想曲》第一主題需要宏偉的格局,穩(wěn)定的框架猶如渾然天成。而其中主要動機又是自帶有強烈沖動特質(zhì)的。過去許多演奏版本之遺憾之一就在于進度上控制不好這個沖動的動機,導致其發(fā)展進程一團模糊,所謂“小不忍則亂大謀”。王羽佳擁有較強的沖動型氣質(zhì),但是這第一主題段實際上控制得較為平衡,個中原因涉及專業(yè)技術(shù)細節(jié),這里不深究。可以大致確定的一點是,第二主題因此得到了良好的鋪墊。
第二主題本身太過美麗,有時候很難瞬間分辨是作曲家寫得美,抑或是演奏家彈得美了。其實一句口頭禪對此有描述:兩好合一好。
值得一提的是,羽佳的超敏感氣質(zhì)在觸鍵的一瞬間,融入進了這個至美的主旋律。其實她仍是彈得稍嫌太快,但考慮到她為全曲所作的速度定位,這樣的快又有了成立的理由。第一主題的陽剛和深湛在她身上也是頗有不足的,而現(xiàn)場卻是成功的。整曲隨后的發(fā)展,羽佳彈得不算是夠雄偉,但她的驚人爆發(fā)力間接彌補了很多。少了些厚重仍屬遺憾。厚重這個東西不是憑迅捷的力量轟炸可以代替。
另一方面,在演繹變奏式的復雜織體時,羽佳在高速度中的“聲部剝離”能力發(fā)揮了威力。無論速度多快,她也在瞬間拽住整個龐大音響織體中的核心關(guān)鍵音,并大力簡化干擾性的聲響,讓音樂織體中的主、次兩方面材料能清晰地進行交鋒。這一切過程也并不沉溺,而是盡力使之簡潔。這樣的演奏結(jié)果或許難免有作為聽眾的筆者的主觀“加工”,或許是她也確有此意。無論如何,全曲能給人較難得的整體感,羽佳的情感性的、手法上的簡潔處理作用很大。
被稱之為“黑彌撒”的斯克里亞賓第九鋼琴奏鳴曲,王羽佳也令人驚訝地沒有使用具有壓迫性的強烈方式來提升作品的動力和緊張度。這是很多演奏家都會考慮的努力方向。技術(shù)運用的方式這里也不擬多談,唯打算談及印象而已?,F(xiàn)場的表現(xiàn)是我十分樂于聽到的一種路線:任由節(jié)奏多變,演奏者堅守著作品的脈搏,讓它一如健康良好的心臟一直穩(wěn)健跳動。而這顆心臟所屬的那個身體,卻在不斷經(jīng)歷著外界的大浪和風雨。作品的開頭有較為慎慎的定速,這也透露了作為著名的“無影手”的王羽佳的嚴肅狀態(tài)。作品的展開部分和高潮部分都遵循了古典主義的許多原則。盡管作者本人在創(chuàng)作之時都未必還希望他的作品生存在這些古典原則之下。這里主要想提及的是,羽佳謹慎的速度控制方式,使得作品中繁雜混沌的部分被勾畫得清晰了許多,從而大大的給現(xiàn)場表現(xiàn)加分了,這是令人愉快的聆聽。
此處順便提及一下本場音樂會掀起聽眾狂熱的巴拉基列夫著名炫技作品《伊斯拉美》,羽佳的如閃電般快速的手指果然能夠點燃聽眾觀眾的狂熱。但實際從音樂角度來看是過于快了,細節(jié)以及力度的流失是必然的。憑借著她近乎“不講理”的爆發(fā)力和極速驅(qū)動力,毫無疑問贏得了現(xiàn)場如潮的情緒推動也是事實??梢娝囆g(shù)家根據(jù)自身條件有所取舍,算是各顯神通吧。
以上分享一點王羽佳本次武漢獨奏會在斯克里亞賓作品的部分帶給筆者的直觀印象。希望這番小記能成為一塊引玉之磚,如是這般,請讀者朋友們鼓掌謝謝“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