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首[唐補91]
塞上聽吹笛
高適
雪凈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
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jié)M關山。
[寫作背景]
進入哥舒翰幕府,像是魚兒見到了水,忙個不停,一天到晚的游。
如果精力只在行軍打仗,輔佐邊帥,完全可以理解,追了這么多年,自當全力以赴。
但是,高適還有他的另一面。
讀詩。
[本詩簡析]
——雪凈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
雪凈:雪化。胡:古代北方和西方民族的統(tǒng)稱。 胡天:這里指邊塞上空。
牧馬:放馬。 戍樓:邊防駐軍為了觀察敵情而建的瞭望樓,就是哨樓。
雪化了,自然被雪覆蓋的荒草就露了出來,可以放馬了。第1句寫了士兵們去城處放馬回來。
此時明月高懸,在戍樓里,傳出了凄涼的羌笛聲。
——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jié)M關山。
關山:甘肅省天水市張家川東北,橫亙百里。
粗讀這2句,還以為西北邊塞長滿了梅花,令人蹊蹺。
實際上是詩人將《梅花落》巧妙地拆開,未露痕跡。也就是說,從戍樓傳出的羌笛聲是《梅花落》
這樣,就有了一個虛擬的意境,聽著《梅花落》,想象著真有無數梅花飄落,有多少梅花飄落?
經過風吹,漫山遍野。
羌笛聲是凄涼的,梅花落的意象是傷感,這2個疊加,讓人感覺到一種苦。而且經過“一夜”的修飾,更加重了這么苦。
聽著羌笛曲,聯想出梅花好像真的在落,又展開了一層想像,說明了什么?
說明2點:
1.高適理解吹笛人。
2.至少不討厭這個曲子,干脆說,他也喜歡。
這2點重要嗎?
將帥主要關心的是一場戰(zhàn)斗的勝負及部隊的訓練和布防等等,一般對士兵個體的思想比較忽略,高適在哥舒翰幕府任職參軍和掌書記,思路應該是跟著主帥走,如果對士兵沒有表現出同情和理解,也無可厚非,他的精力不在這。
況且,他還是個硬男人。
但是,高適同情了,理解了,說明這個硬男人有他柔腸的一面。
再說說這首詩的其它。
在《全唐詩》中,這首詩的名字是《和王七玉門關聽吹笛》,王七即王之渙。不過,此時王之渙早已離世,這首是追和。
王之渙的《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王之渙的這首,表現的是同情,但同情中有一種怨,往狠了說,這種怨就是反對戰(zhàn)爭。
而高適的這首和詩,當然也是同情,但他是將帥的幕僚,從保衛(wèi)國土的角度,從責任心,沒有發(fā)展到怨,但他同情,深深地同情。從他虛擬的意象,從“滿關山”的“滿”字,可見端倪。
2人的作品,難說誰優(yōu)誰劣,出發(fā)點不同,王之渙注重士兵個體,高適考慮整體國家。
共同之處就是都將曲目名稱拆開,王詩是《折楊柳曲》,高詩《梅花落》。
說了這么多,也許就是高適聽到笛聲后,自己想家了,寫得是自我感受,并未代言士兵。
憑感覺不像,且又說不出太足的理由。
下面是瞎說:
如果是寫自己,有可能用“借問”這樣比較輕松的語調嗎?雖然最后一句是自答,但更愿意理解成是代吹笛人的回答,是對吹笛人的深深同情和理解。
個人傾向代言士兵。
整首詩,通過對梅花意象的展開,更豐滿地表達了戍邊士兵的苦,這種同情和理解,讀出了詩人的人性。但沒有寫士兵的怨,其實是詩人不愿寫,從這種個人傾向中,更是折射出了詩人保家衛(wèi)國,不計個人恩怨的高尚情懷。
解析完畢。
=================================
硬男人的善解人意和心系國家的高尚情懷。
塞上聽吹笛
高適
雪凈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
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jié)M關山。
謝謝閱覽。
本文由<貼庫網>整理,全文地址:http://www.tieku001.com/232708/235.html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