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戀 劉鵬 封渾* 賀紅衛(wèi)
單位:北京天壇醫(yī)院(*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人民醫(yī)院)
病 例
病史簡介
盧XX,女, 36歲
主訴:檢查發(fā)現(xiàn)顱內動脈瘤10余天
現(xiàn)病史:患者10余天前在當?shù)蒯t(yī)院行MRA及CTA檢查發(fā)現(xiàn)“左側大腦后動脈P1段動脈瘤”,無頭痛、頭暈,無視力下降、復視等;為治療動脈瘤,經門診以收住院。
既往史、個人史、家族史:無特殊。
體格檢查
T 36.3℃,P 74次/分,R 18次/分,Bp 122/74mmHg,心、肺、腹查體未見異常,雙側股動脈搏動正常;神經系統(tǒng)查體:未見陽性體征
輔助檢查
(2019-04-08外院)頭CT:鞍區(qū)類圓形等密度影。
(2019-04-13外院)頭CTA:左側大腦后動脈P1段動脈瘤。
(2019-04-18,天壇醫(yī)院)血常規(guī)、尿常規(guī)、凝血、生化:未見異常;乙肝五項:HBsAb(+)、HBeAg(+)、HBcAb(+);HCV(-)、HIV(-)、AntiTP(-)。
(2019-04-18,天壇醫(yī)院)胸片、心電圖:未見異常。
討論:
從二維動態(tài)造影,我們可以判斷該動脈瘤為夾層動脈瘤。對于大腦后動脈夾層動脈瘤,可以有幾種治療方式,即載瘤動脈閉塞術、普通支架結合彈簧圈栓塞以及Pipeline血管重建。對于該患者來說,由于動脈瘤位于P1段,載瘤動脈閉塞術需要閉塞動脈瘤近端一段血管,所以很可能影響P1段的穿支造成癥狀,而由于動脈瘤近心端和遠心端的血管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狹窄,而且動脈瘤附近的血管走行角度較大,風險高,所以當時也未予以考慮血流導向裝置置入。普通支架結合彈簧圈,雖然有遠期復發(fā)之虞,也仍是該患者最優(yōu)的選擇。
診斷:
左側大腦后動脈P1動脈瘤
術前用藥:
拜阿司匹林 100mg qd(5天),波立維 75mg qd(5天)
學術預案:
手術方式:左側大腦后動脈P1段動脈瘤支架結合彈簧圈栓塞術
手術指征:檢查發(fā)現(xiàn)顱內動脈瘤,存在破裂風險
手術風險:
血管痙攣
動脈瘤破裂出血
載瘤動脈閉塞
栓塞事件
彈簧圈逃逸
支架移位
手術材料:
手術過程:
應用三維造影選取合適工作角度,做路徑圖。通過路徑圖,我們似乎比普通造影和三維造影更加清楚的明確流入道和流出道。本來以為導絲會非常難以通過動脈瘤,結果微導絲和支架導管通過動脈瘤不是十分困難
Select-plus微導管通過后,然后將Echelon-10微導管頭端置于動脈瘤內填入彈簧圈一枚,然后開始釋放Enterprise-2支架(4.0*30mm)。支架頭端位于P1-P2交界,近心端位于基底動脈中上段,打開良好
繼續(xù)填入彈簧圈,共18枚,至動脈瘤完全不顯影
術者思考:
大腦后動脈夾層動脈瘤,有三種治療方式
支架結合彈簧圈,安全有效,但是,總體復發(fā)率較高
載瘤動脈閉塞術,安全可靠,但是有明顯的局限性,接近P1段近端或者基底動脈頂端的動脈瘤應用此方法,有穿支閉塞之虞
Pipeline應用于大腦后動脈夾層,目前有一些病例序列的報告,效果不錯,但是仍然缺乏長期隨訪,而且對于大動脈瘤,擔心密網(wǎng)支架釋放后由于血流動力學擾動,支架后動脈瘤破裂風險也存在的
基于以上理由,我們選擇了比較折中的支架結合彈簧圈技術。不過,密網(wǎng)支架應該也是值得嘗試的一個舉措。后附兩篇文獻。
神經介入在線作為中國卒中學會神經介入分會的官方公眾號,現(xiàn)已成立三年。作為最早創(chuàng)建的神經介入專業(yè)的學術交流平臺,由繆中榮教授團隊傾力打造,秉承合作、創(chuàng)新、交流的宗旨,為醫(yī)務工作者提供國內外神經介入領域最新資訊、指南,聚焦難點深度評論,引領學術前沿。
2019年致力搭建神經介入領域國內外最新醫(yī)學資訊、研究進展、病例討論、趣味科普等各項學術交流互動共享平臺,整合醫(yī)療資源,發(fā)揮聯(lián)盟優(yōu)勢,風雨共濟,守候健康,我們在這里等你!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