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洪式太極拳觀點談十三勢的涵義
鞠傳德
通過洪式太極拳的理論及其傳承,以及個人多年在太極拳拳架的練習與推手中實際運用的體驗,筆者認為從人身各器官肌體的運動、作用、功能來看,是否應該把十三勢分四大部分來思考、理解:一是負責觀察審視外界情況,接收外界信息和指揮全身運動的眼法部分;二是負責整體身法主宰運動定力的軀干部分(即腰襠);三是負責全身整體的前進、后退和左右轉(zhuǎn)折的步法部分;四是領(lǐng)先接觸敵手帶動全身整體弸鉆進退變化的手法部分(也叫方法)。從上面這四大部分的形體運動和相互整體配合的勁路變化來看,又可分為纏絲勁的順纏和逆纏部分與整體配合變化部分要相應的一致;接觸點斜面角度變化與整體配合變化部分要相應的一致;腰襠的定力主宰與整體各配合部分要相應的一致;四梢的公轉(zhuǎn)自轉(zhuǎn)與軀干螺旋整體配合部分的變化要相應的一致;指趾領(lǐng)勁的鉆弸(掤)與整體配合部分的變化要相應的一致;局部速度的快慢與整體速度配合變化部分要相應的一致;各局部部位松緊的適度與整體松緊配合部分的變化要相應的一致等等。
接下來就洪老在《陳氏太極拳實用拳法》的“概論”里面分眼法,身法,步法,手法基本的四大部分來談談個人的看法。
身法即指人身的軀干部分,它是主宰穩(wěn)定重心——主樞中正定力的主干肌體。人們所說整體運動的定弸勁力,就是由它來主宰完成的。身法是帶動步法進退和手腳的曲伸鉆弸纏繞,公轉(zhuǎn)與自轉(zhuǎn)角度變化的進取利用,而因敵弸化得主干樞紐。在纏絲勁的螺旋纏繞角度來看,主干的身法是只有左右的旋轉(zhuǎn)而無上下的轉(zhuǎn)換,身法的上下轉(zhuǎn)換主要依靠膝和腰襠的提升和曲降來配合完成。因為身法是處在整體軀干的中軸核心部位,身法哪怕是很微小的角度變轉(zhuǎn)(有胯膝的升降配合,身
一、眼法部分
眼是負責觀察外界情況,接收和搜索、審視外界信息的器官——凡是觸覺和聽覺以外的信息和情況,都是由眼睛這個器官來負責完成的。眼也是負責指揮全身整體的行動、勁力來因敵變化的。因為它從對方(外界)所觀察、審視得到的情況、信息,都要及時的傳送給大腦的中樞,以便指揮全身整體各部的動作,以應對對方(外界)的各種情況變化。因此,眼法在日常拳架練功時的眼神是否集中專注,精神是否飽滿,在推手時是否圓活渾厚而“專注一方”,在對抗時是否反映迅捷而矢速,這些在期望效果上都是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因此眼法在整體上以及與身、步、手的相互配合上,所占的重要地位是可想而知的。
眼法在王宗岳的原著十三勢里面只提到“顧、盼”兩字或把這兩字解釋為“左顧、右盼”,再沒有更進一步的解釋。正如前面所說,這就給社會進步科學文化發(fā)達,理論實施具體的現(xiàn)代人來講,留下了更為費解的問題(當然按那個時代的文化習慣,加上傳統(tǒng)的保守意識,也只能這樣留筆,不可拿今天的要求來看待和難為王老先生)。正是這樣,致使后來(至今)的有心人及大多的太極拳習練者根據(jù)個人的實際理解和看法,出現(xiàn)了不同的理解和各自的說法,智者見智。譬如有的把“顧、盼”歸屬于步法的范疇,說成是“五步”。其理由我猜想是步法也有向左向右和停止的動作,因此“左顧、右盼”加“前進、后退”和“中定”合為“五步”。
這樣人們不僅要問:“為什么左為顧,右就為盼?恐怕沒有正當理由可以說明。”“因為人的腳上是沒有長眼的,步法不適合用顧盼的字樣”。我們的傳承觀點和實驗體會是:前進、后退是屬步法的規(guī)律,在前進和后退中也必然有左旋右轉(zhuǎn)的情況,但左旋右轉(zhuǎn)也是為了實現(xiàn)前面的目標而出現(xiàn)的步形,這都是在眼法指揮下步法進退動作的需要,是正常的也是日常生活中的動作規(guī)律。所以說,“眼法是指揮肢體應敵變化的器官,它的注意方向經(jīng)常是前進而無后退的,它觀察所及的范圍角度為150度左右,而且在這個范圍內(nèi)注意的點即目標外,還自然有面。俗話說的眼觀六路應當是‘一目了然’,而不可能把眼球轉(zhuǎn)向六個方向。故此,對十三勢中的左顧、右盼理解為‘左顧的同時應當有右盼。反之右顧的同時也必然有左盼。顧處是視力的集中點,是眼法的實處,盼處是除集中點之外視力所及范圍的面,是眼法的虛處。’”因此眼法是觀注索定的目標外,而注意“顧盼”左右的敵情變化,以指揮步法、身法和手法相互整體配合的行動??傊?/span>“左顧、右盼”肯定是教人用眼怎樣看的方法,肯定不是教人用步怎么走的。不能把眼法混淆的說成步法。至于“中定”我們的觀點是歸于身法中正的定力運動范疇。
二、身法部分
身法即指人身的軀干部分,它是主宰穩(wěn)定重心——主樞中正定力的主干肌體。人們所說整體運動的定弸勁力,就是由它來主宰完成的。身法是帶動步法進退和手腳的曲伸鉆弸纏繞,公轉(zhuǎn)與自轉(zhuǎn)角度變化的進取利用,而因敵弸化得主干樞紐。在纏絲勁的螺旋纏繞角度來看,主干的身法是只有左右的旋轉(zhuǎn)而無上下的轉(zhuǎn)換,身法的上下轉(zhuǎn)換主要依靠膝和腰襠的提升和曲降來配合完成。因為身法是處在整體軀干的中軸核心部位,身法哪怕是很微小的角度變轉(zhuǎn)(有胯膝的升降配合,身法就變成立體螺旋運動),都要牽動整體穩(wěn)定的成敗結(jié)果。所以都把身法稱作整體運動定力的主宰——中軸的樞紐——定弸力的寓意所在。有關(guān)身法,在王宗岳的原著雖沒有提到我上面這些文字的羅列,只把身法解釋為“中定”。王之所以用“中定”二字來作表述。主要是根據(jù)身法在運動中的軸樞“中定”特征而這樣落筆的。“中定”二字是很明白的在運動過程中中正定力特征的定語。身法是帶動步法在運動中主宰著隨遇平衡的“中正”運動狀態(tài)。
洪式太極拳的傳承和實際試驗的體會是“身法:負責帶動步、手而因敵變(弸)化。它的規(guī)律是在運動中的中正安舒,而非呆板的中正。”“即以螺旋為主,所以身法也同樣應當是立體螺旋的。只要眼看固定的方向,則身向左右旋轉(zhuǎn)時,自然形成立體螺旋之狀。但應注意,在一般拳式中的旋轉(zhuǎn)方向,經(jīng)常是45°,而軀干旋轉(zhuǎn)上下配合,又經(jīng)常是胸以下可以隨襠勁的下塌轉(zhuǎn)得略多于45°。當然在步法進退時,身法可以隨勢加大角度。而身體旋轉(zhuǎn)中,肩部可以一邊略高,一邊略低的傾斜,才能形成螺旋主體。但不可走得太過,使腰勁折斷。”
三、步法部分
步法的前進與后退或是左右折轉(zhuǎn),都是為配合身法的整體動作,來調(diào)節(jié)身體平衡的下肢肌體運動。所說的“步隨身轉(zhuǎn)”就是這個道理。步法是與手法指趾領(lǐng)勁的鉆弸折轉(zhuǎn)、進退、而因敵變(弸)化的。在精神指意的角度講,步法是在眼法的指揮下多是只有前進而無后退的。因為步法的后撤或是折轉(zhuǎn)都是為了目標的點而服務,才向后撤步的。都是為整體身法與四肢的曲伸而觸到目標點的發(fā)力或目的而撤步而折轉(zhuǎn)的。俗話說:“撤步回旋就是為了前進的目標。”可見撤步或左右折轉(zhuǎn)是為了前進在技法上巧妙的調(diào)節(jié)特色。
步法除負責進退還要配合身法的中止定力,也就是靜止時的主宰力,都要步法的及時配合。除此,還有步法與手法上下一致的配合,一般在手法控制的配合下有它自己特色的技法要求。步法的腿腳使用一般為:“踢、蹬、踹、擺、掃、跺、套、插(襯)。套插兩法在推手進退的轉(zhuǎn)換時,經(jīng)常是相互連用的,套是在對方的膝、腳外側(cè),插是在對方的膝、腳內(nèi)側(cè)。推手說的‘牽動四兩撥千斤’的牽動法,不是用手,而是以套或插(襯)的步法,從對方的下盤斜轉(zhuǎn)弸擊或碾撥他腿的內(nèi)側(cè)或外側(cè),來牽動他的重心。重心一被牽動破壞,便能發(fā)揮‘四兩撥千斤’的作用。當然還得‘上下相隨’ 配合的協(xié)調(diào)才行。”步法的另一個作用是,在推手或散手時,負責管住對方的腿或腳,如果發(fā)現(xiàn)對方有腿或腳的進擊跡象,立即起膝或腳來弸接,或配合手加以還擊之。
四、手法部分
手是人身的上肢,在眼法的指揮下,它是首先接手迎敵而因敵變(弸)化的前哨肢體。一般情況,與它相配合的中樞、軀干、步法就是手法的力助后盾。當然,在手法控制的情況下,又是其余部位的制勝優(yōu)勢。故此,王宗岳把手法定為:掤、捋、擠、按、采、挒、肘、靠八個作用的方法。用王的詮釋這為八卦,旨意是八個方向的意思(即周圍全方位)??梢?,手法在十三勢整體內(nèi)的重要性是可想而知。下面,就分別按手的八種使用方法各自的獨立作用,而又與眼法、身法、步法三方面緊密聯(lián)系配合的內(nèi)容,分別的談談看法:
1、弸法
“弸”字在《辭?!泛汀冬F(xiàn)代漢語詞典》里各解釋為:(1)拉滿的弓;(2)充滿。我把它用作太極拳的“弸勁”。
可以這么說,太極拳在推手時,只要與對方一搭手,就開始了整體弸勁的使用和部位弸勁的進攻、引化的配合技法。太極拳在拳架練功時,只要一起勢、一抬手就開始了整體弸勢和肢體局部各大關(guān)節(jié)鉆弸側(cè)轉(zhuǎn)弸勢動作的練習。
在洪式太極拳里,弸有兩義。一是指它的“勁”,即通過長期不丟不頂松弸的螺旋運動(斜面)和順逆互變的持久鍛煉,自然地就產(chǎn)生一種似松非松內(nèi)充外撐的“纏絲勁”,也叫“內(nèi)勁”。這種勁始終貫穿于八種手法中其余七法的一切拳勢和動作之中。譬如在捋法里面就叫作“捋弸”,在擠法里面就叫“擠弸”,在采法里面就叫“采弸”,在挒法里面就叫“挒弸”,等等。在任意的一個動作、手法中,如果里面沒有弸勁的存在,那這一動作或手法,將是不起作用的動作或手法——無效的手法。譬如“捋勢”的動作,如果是捋勢里面沒有“弸勁”的內(nèi)充作后盾,其捋勢(勁)是難以達到目的或無效的捋勢。再如平常所說運動中的定弸勁就更是這樣。
第二是指八法之一本身獨立勁力的弸法。也就是平常推手所使用“弸發(fā)勁”的弸法。譬如常看到有的人在炫耀自己“我一個弸勁把他打出去了”,就是弸勁本身獨立使用的一種勁法。因為弸法是用來迎接對方來手的著法。由于推手或散手中對方的手是來自于四面八方,所以弸法有正弸,反弸,或其它方向的弸法。如第一搗碓的太極起勢為正弸法;第一攔擦衣的第一動為下弸法;六封四閉第一動為指趾領(lǐng)勁的鉆弸法等等,弸勁是在不丟不頂,又可引化、發(fā)放的內(nèi)充而富有傾變(斜面)的一種勁力。因此弸勁在手法里為八法之首,但是也得有上下相隨的配合才行,如指趾領(lǐng)勁的鉆弸配合等,都是弸勁至關(guān)重要的內(nèi)涵。
接著,我還要說一下前面為什么把“纏絲勁”稱為“弸勁”的問題。纏絲勁是洪式太極的核心勁路,讀者在纏絲勁的理解上不能看成是連著多個圓圈的去理解纏絲勁。纏絲勁的實質(zhì)應該是“斜面螺旋”的纏絲,它的圓圈是有進退、上下交合變化的圓。如手臂的斜轉(zhuǎn)有時配上襠膝一定的起落或斜轉(zhuǎn),就成為上下、左右立體交叉配合的一種整體的螺旋纏絲勁。這就是人們生產(chǎn)活動中看到或使用的“螺絲扣”,它是只能左右旋轉(zhuǎn)的前進、后退而不能壓扁的。人體在經(jīng)過長期的,螺旋絞拉斜面的而又左右、上下不斷變化角度,螺旋纏拉運動的鍛煉,自然就產(chǎn)生一種不丟不頂、內(nèi)充外撐的充漲勁力。這種勁就是我們所求取的“弸勁”即“纏絲勁”,也叫“內(nèi)勁”。還有一點就是在日常推手和練拳架時,在各種動作中所轉(zhuǎn)角度的大小,即纏絲勁的角度變化,所轉(zhuǎn)的角度不能超過45°(前面已提到),只能小于45°的斜面。超過了就要犯“丟”的毛病,易被對方所乘;這實質(zhì)就是在運動中斜面牽動的利用問題。因為纏絲的圓,應該理解成多個斜面相加組成的圓。在整體“上下相隨”的配合里,也叫作公轉(zhuǎn)與自轉(zhuǎn)上下的配合。有關(guān)斜面角度變化的大小,在實際運用時還有個速度快慢的問題。推手、散手在引化或進攻的變勁時所運用的角度變化,要看其具體速度的快慢而因敵變化。在一般的情況是速度越快,其變化的角度越小,反之就越大。在運動中的進取或引化時,各部位(大關(guān)節(jié))角度的變化,其實質(zhì)就是弸勁巧妙的利用,炫一點說就是斜面“四兩撥千斤”的利用,也就是弸勁在斜面牽動的運用方法。這就是上面所說的螺旋纏絲勁——弸勁在太極拳推手走拳架時的運用,也是弸勁的關(guān)鍵所在。因弸勁、纏絲勁與內(nèi)勁這一勁三名,為使讀者更容易理解和弄懂,故此多贅幾筆。
2、捋法
按捋的手法在自身所走勁路的方向看,應該說捋、挒、采是同一手法。因為這三個手法都是向自身左右引進對方來力使之落空的著法。但手法自轉(zhuǎn)與公轉(zhuǎn)的配合,在胸前位置的高低,走得過程分力與合力的分合時機,圈子角度變化的大與小,就各有不同的走法了。
這里主要先說捋(勁)法:捋法在太極拳里又分左右和上下捋勁的走法。捋法是兩手用順纏的走勢,在胸前通常是向左側(cè)或右側(cè)的后下方滑斜地走勁。這里先以左側(cè)的捋法為例來做表述:如對方以左手左腳在前向我胸或腹部來勁(或襲),我以左手順纏接拿其左腕,順其來力向左下角順纏引進,右手同時以掌腕搭在其左肘臂外側(cè),以順纏配合腰襠的下塌外碾,向左下斜塌地捋去,當雙手與對方的合力走到我右肘尖貼近右肋時,雙手立即從合力(順力)變?yōu)殡p順纏的分力,合力在這里即是捋的走勁,捋勁即是順著對方來力的方向。分力,在這里即是挒的勁路,也就是在捋勁引進后必須變?yōu)榉至Φ膾瀯拧_@即是在走捋法的同時必須要有挒勁(分力)存在的配合,沒有挒勁分力的捋勢,易被對方跟步以擠進勁打出去;這即是在走捋法的同時必須有其它勁路(手法)的相互配合才行。如不是這樣單純以順勢地去走捋法是很危險的。
關(guān)于采、捋、挒圈子的大、中、小走法上的要求是:捋法在圈子角度的大小上屬中等的圈子(采最大挒最?。?,捋勢的合力(即順力)當走到40?角時即變?yōu)閽瀯诺姆至Γ瑢砹ο蜃笄靶睊炛鴵艹觯徊煞ǖ娜ψ咏嵌茸畲?,當合力(順力)走?/span>60°角時即變挒勁的分力,向左或右的上方抖著采出;挒的角度圈子最小,只在接手的合力約走10°即變分力將來力干脆地反挒出去,因此,挒法實際就是反關(guān)節(jié)的走手方法。這是走采、挒與捋法的不同點,也是捋法在走合力變分力的時機與采、挒不同的示例走法。
在此捋法示例走勢的前提下,可根據(jù)對方來勢變化的勁路情況,又要作其他捋勢的變化。譬如對方的來勢甚猛就要變后腿撤步的退步捋法(也叫大捋),對方如用左手向我胸、面以上襲來,即可抬手順其左臂向上弸撐以順纏上步走捋擠的發(fā)勁。在用捋法的過程中,如對方突然向上變勁擠來,我即隨其勢配合襠膝的下塌,加大雙手分力挒勢的上托捋弸,會使對方有腳跟失控離地之感,等等。在拳架里,六封四閉的第二動就是典型的捋勢走法。總之,捋法(勢)是順對方的來力向我兩側(cè)走合力的引進,再伺機因敵變化地變分力,而使其來力落空失效,接著可變其余七法或其它勁力的走法。
3、擠法
擠法是在身法、步法的整體配合下,用手背(側(cè))、小臂和大臂(步)等部位向前或外擠勁的一種手法。因為擠法是進攻性的技擊手法,往往又需要另一只手在后面助力或控制對方的某一部位來協(xié)助進擠。擠法有單手擠、雙手擠和左右擠之分。由于擠法是向前向外攻擠的手法,因而一般的情況,在施用擠法之前都必須要有借力或是牽動對方的重心方可使用擠勁的技法。譬如自己的某一前進手法被對方捋化而被動前傾,即可順勢進身、進步,就其勢而擠之(或靠)將其發(fā)出,??墒盏巾槃萁枇ζ葦D“千斤”之效。再如對方被我用捋勢的合力而引進落空,由于對方遭分力的外挒,致使重心被牽動,趁其腳跟未穩(wěn)之機兩手陡地變雙逆纏的合力擠步,即可借機前擠而發(fā)之,??墒盏?/span>“牽動四兩撥千斤”的效果。除此還有局部擠法的一些例證:如向上弸引對方的來勢,以指趾領(lǐng)臂作自轉(zhuǎn)變勁的斜轉(zhuǎn)鉆弸,接著趁機前擠。這不單是收到局部前擠的效果,還??山o后面的進肘帶來極佳的條件。這也是局部擠法與其它局部的走勁,在整體上相互宜彰的配合關(guān)系。
下面,繼續(xù)舉例說明在練拳架(含單式)走擠勁時要注意的地方。一般在練拳架(含單式)走擠勁時,特別要注意的是身、手、步的整體配合。擠勁之所以其名為“擠”,其義即已距對方比較近,因此不但有步的進擠配合,而且所走得步型還不能太大,步型一大就會使身法散爛而擠勁無力。在上肢走前擠勁時,兩手更不能離自己的身軀太遠,手伸的太遠也會使擠勢無力而達不到擠勁的效果,更不能伸著手,要撐著手來走擠的勢子。在拳架里,如不注意這些擠勢的走法,時間一長,在架子上就成為定型的習慣,就會把定型的習慣帶到推手里面,其患是不言而喻的。
因此,練拳架時一定要注意各局部所在的位置、角度與整體相互配合的關(guān)系。因為太極拳每個單式的運作,都要與十三勢的各個勢子相互配合才起作用的,都不是哪個孤立單勢的動作或勁力所能奏效的。這是練拳架時特別要注意的——動作過程中每個具體細節(jié)勁路變化的走勢。擠勁在一路拳里,如閃通背第二動的前擠就是典型擠勁的拳架例勢,當我左手接住對方左腕臂向后撤步走捋捩接著前擠的發(fā)勁;向前的擠步只擠約一肩寬(或更小)就夠了。手型不出前懷不過膝,步型大了就造成身法的散爛,因為這是借力發(fā)勁的擠法。
4、按法
按法,在手型上看它與擠法正是相反。擠法多是手的背、臂向外的擠弸,按法則多是手心向下、前或外側(cè)的推按。按法從勁路的用法上也有兩義。一是按法是抑制柔化、按止對方來力的手法,二是按法在得機得勢的時刻即可變?yōu)楣グ吹陌l(fā)力。
在這里,先說按法在這兩個方面勁勢的走法與其在各環(huán)節(jié)的變化。因為走按勁即是抑限、按捺對方向我的各種來力的手法,所以必須是在腰襠勁力的配合向下或左右抑制性的或陡發(fā)性地手心向下或向外的按擊方法,一旦得法,可迫使對方的來力被遏制住或陷于前空之俯。從柔與剛的角度來講,就是根據(jù)對方來力的速度和力度的大小,而因敵的變化而換勁。譬如對方是沉穩(wěn)、試探的來力,即可用抑柔、捺制的勁力而按之,使其來力向下(或左右)抑減、轉(zhuǎn)化,軟使來力終止;如對方來力的速度較快而猛,則干脆以腰襠膝的沉塌勁力帶動手臂,向下陡地(或左右)頓按,致使來力被豎擊而向下變轉(zhuǎn)或斜分,迫使其重心失去平衡而前栽(亦可向后捋出但不及閃按干脆)。
二是按勁在得機得勢的情況下,可以變成向前方按出的發(fā)力(左右)。但這種前按的發(fā)力,必須要有捋弸采挒或其它向后引化牽動勁路的借力,方可奏效。特別是捋、弸勁路的向后下、后上方向的引化來勢,借機弸著變前按最有效。另外,按法在洪式太極拳里,借變化之機用于前發(fā)力的還有個順逆纏絲的變化問題。譬如雙順纏向后(左右)的捋弸引化可以翻掌心變逆纏轉(zhuǎn)成向前按的發(fā)力。按勁在纏法上還常與擠法的順逆互變相配合而發(fā),用洪老的話說即“須知順逆纏法的互變,擠按只在一翻掌之間。”這些都是按法與其它手法、勁路相互配合的關(guān)系。按法與其它勁路在“引進落空合即出”配合上的典型勢子,就是六封四閉第三動的雙按發(fā)力,由第二動雙順纏捋勢的向后引進使其落空,立即翻掌變雙逆纏發(fā)前按力。
再是,按法也有配合另一只手而輔勁助力的手法,給主力手爭造有利的進勁條件。如左側(cè)云手的左手向左進擠,右手則隨后按勁助勢(或按其肘肋),又如白鶴亮翅的右手擠身上采,左手則向?qū)Ψ降睦呋蚋共肯掳磥斫o右手的上采助力,等等。
在十三勢的八種手法中,上面已經(jīng)說了四種,這四種手法即弸捋擠按的四正手法,所謂四正即四個主要基本的手法。因此,王宗岳在《打手歌》里把這四正手法的作用詮為:“弸捋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進。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引進落空合即出,沾連黏隨不丟頂。”由此可見,弸、捋、擠、按這四個手法及其作用在十三勢的八種手法中所占的重要位置是可想而知的。
5、采法
采法與捋、挒都是接對方的來力,向自身左右引進同一方向走法的機理性,在前面捋法里已詳述。這里只講在圈子分合角度的大、中、小上面,采法是最大的,圈子在高與低的走法上也有上、中、下(左右)之分。當然,在每個環(huán)節(jié)都有順逆的纏法和弸勁的存在。
在走采法時的勁路,打個比方就如從樹上摘果子用力時,有果子下來“咯噔”地冷沉勁方為得采的勁力滋味,要有釣魚時如魚吃餌“咯噔”地抖墜勁——接著即被“相隨”又“不丟”的魚線牽拉地沉長續(xù)拉力,致使對方的來力被牽而向我身側(cè)(后)失去平衡。
采法有單手采和雙手采之分。單手采即在瞬間一手順纏接其腕(左右),立變逆纏向側(cè)后抖墜而采之,迫其重心在瞬間被牽動而失衡,遂即可變其余七種手法或別的勁路而發(fā)之;雙手的采法(以右側(cè)為例)是順纏接其腕,立變逆纏向右側(cè)采去,左手同時輔在其肘關(guān)節(jié)上側(cè)以順纏與右手同一方向助勁,當手與右手的合力走到左肘齊乳下時(約60°角),左手由合力變?yōu)轫樌p的分力,即與右手形成雙分的挒勢,迫使對方的臂身來力被挒采的牽動而騰起,遂即可變其余七種手法或別的勁路而發(fā)之。如第一搗碓的第二動,即是雙手采挒分的例勢。但也常有雙手采的左手在后不與右手走雙分的挒勁,只輔在對方的臂部與右手走順向的助力,這種走法可以輔助右手單手采勁的突出實現(xiàn),但易被對方所乘擠。
另外,在采法的勁路上也有兩種走法。一種走法是“冷”地一抖,遂即變別種手法,不再有繼續(xù)的采牽力。另一種走法是,一個抖墜地冷采勁后,接著又繼續(xù)走一段續(xù)力的牽拉。這兩種勁的走法都各有各的特點。第一種的特點是給對方一個抖重的采勁,使其在毫無察覺的情況下陡遭突然——致使脖頸都有閃折之感。接著可變其余七種手法或是別的勁路。第二種采法走勁的特點是,給對方一個抖墜冷沉勁的霎那,借對方正在醒神的瞬間,又意外遭沉續(xù)力的引牽,致使腳跟拔起有向前栽俯之感??偠灾?,不管采勁怎么走,其作用都是給對方一個突然的冷勁,達到給其余七種手法和別的勁路創(chuàng)造發(fā)力條件。采法在范圍講它屬于第一道防線的梢節(jié)手法。因此,采勁走的再好也發(fā)不出人去;它只能給后續(xù)的肘、肩、膝或是其余的七種手法或別的勁路的進擊,起到采辟道路的作用。采法還有一點要注意,在走采法之前,都要給對方一個平緩松弛的感覺或是借其一段順向力的走勢,才能發(fā)揮采勢的意外性和突然性的獨特效果。
6、挒法
挒字即兩手向兩面用分力將一物撕開的意思,而被太極拳所用作的一種技擊手法。
前面已講,挒法與捋、采這三個手法,從勁路方向的屬性上應該是同一方向,是一個勁路走向的三個手法。但在走法上圈子角度的大小、順逆纏絲的自轉(zhuǎn)與公轉(zhuǎn)、合力與分力變化的時機上就各有不同了。因為挒法同捋、采相比來看,挒法是屬于圈子最小而分力角度也是最小的(但挒力大)一種手法。挒法在雙手一搭手,同對方來力只有很短的同方向合力(約10 °角),馬上即變雙順纏的分挒力——即捩挒力,實際就是反關(guān)節(jié)的挒法。在推手中只要某臂遭突然的挒力,都會使之感到比捋、采更為難受、更易致傷。其原因就是捋、采走的圈子比挒法大而且同方向的合力多,使人感到比較順緩一些。因此在日常的推手中很少有用捩挒獨具的挒法。因為這種分挒極強的反關(guān)節(jié)技法,會使腕、肘等關(guān)節(jié)造成重的傷害。因此一般都是走采、捋或施用發(fā)力較緩一些的輔挒手法。如捋勢里面所變化的挒勁,就比獨具分力的挒法要順緩的多。所以,這也是捋法及其配順挒力的其它手法,在推手中較常用的主要原因,也是像這種易造成傷害的挒法,在現(xiàn)實體育鍛煉為主的太極武術(shù)運動中,很少有人實用的原因所在。如一路拳再收里的第二動就是獨具反挒關(guān)節(jié)的挒法。像這樣易造成傷害的勢子,就只能在拳架中練練、發(fā)發(fā)而已。
除反挒關(guān)節(jié)獨具的挒法外,在其它走勁的手法中帶有挒勁走法的勢子也很多。如走捋法里面從合力變有分力挒勁的叫捋挒,走采法里面從采的合力變有分力挒勁的叫采挒,走按法如在第三搗碓第三動的右手反折挒按對方的右腕叫按挒,等等。總之,只要是在關(guān)節(jié)處,從合力變反折關(guān)節(jié)分力的都可稱為挒勁。但是,挒勁又絕對不是挒法,挒勁只能是配合其余七種手法或別的走勁里面,帶有配合挒勁變化的一種勁路,它不能稱為獨具的挒法。挒法是獨具挒勁的由極短的合力遂即變雙分力挒折對方某一關(guān)節(jié)的獨立手法,這兩者在認定上必須清楚。
再者,不管是哪個手法或哪種勁路的走法,都要有整體或與其它手法相互的配合,挒法也不例外。挒法在上面說的頭頭是道,但如果是沒有腰襠的主宰配合,盡管在手上把挒法或挒勁走的再好,在實際運用上恐怕也是難能實現(xiàn)的。所以,在腰襠身法的主宰力與下盤步法進退的助勢,都要與手上走挒法的勁勢相配合一致方可走出滿意的挒法勁力。
7、肘法
肘字是人體臂部大關(guān)節(jié)及其周圍的一個位置,被武術(shù)界作為動作使用而成為一個動詞。
在太極拳里,臂部三節(jié)的中節(jié)稱為肘,在使用上稱為肘法。與梢節(jié)的手相比它屬第二道防線。因為它的位置是在臂部的中間,所以在拳架動作和推手時,它又離不開梢節(jié)的手和根節(jié)肩的變化來配合著發(fā)揮肘法(勁)的獨特作用。一般地說,凡是去接對方的來手或是去擊打?qū)Ψ讲⒂|上對方某點后,手的作用力或方法用盡了但又回不來的情況,就要擠步變肘來補手的不及,以發(fā)揮肘法的獨具作用,比如在推手時,一搭上手,以手、腕擠其面、胸而被對方向右(或左)采出手又不及變化時,即可擠步進肘擊其胸、腹,這即是由手變肘,以發(fā)揮肘法的優(yōu)勢作用走法;再一種是由根節(jié)的肩變肘的情況,比如在推手進肩靠擊時,遭對方退步按勁的引陷而肩靠落空時,即可就勢以趾領(lǐng)勁前鉆,肘臂對其腹、胸以立圓右轉(zhuǎn)身向右上旋擠發(fā)肘,用外旋的肘法將其發(fā)出。這即是與梢節(jié)相反而由根節(jié)的肩變化出的肘法。
上面舉例這些肘的走法都是在整體身、步的配合下,肘與梢節(jié)的手和根節(jié)肩的失陷被動落空情況下的變化,而借機發(fā)揮肘法獨特的作用。除此,在拳架里肘與其余七法配合變化的動作就更多了。如單鞭的第三動向左的肩靠遂變左撐肘擊的肘法,第一掩手肱捶的第一動進左步的蹚擠頂肘等都是走拳架動作過程中瞬間突出肘的體現(xiàn)。
因肘法是接攔對方勁路而發(fā)的一種手法,所以在拳架的式名上有順攔肘,拗攔肘之稱。“發(fā)肘的方向與步的方向一致的稱為順攔肘。發(fā)肘方向與步的方向相反的為拗攔肘。但應注意,因發(fā)肘時都是步法進到一定步位,雙方身體已經(jīng)接近時,才能因敵的變化,從其它七法和勁路的走勢中,變肘而發(fā)揮肘的作用。所以,順攔肘多是用逆纏勁而發(fā)的肘法,手心向里正對心口,肘尖略出肋部;而拗攔肘則系左引右發(fā)的肘法,多用順纏的下塌外碾勁,引挒而發(fā)。肘要離胸數(shù)寸,手不能超出胸前。”也正是發(fā)肘時已與對方貼近。所以,凡是運用肘法的發(fā)勁時,都離不開腰襠與身法、步法作擠勁與靠勁的支持,沒有整體擠勁和靠勁支持的肘法,即使走的再好也是沒有作用的肘法。
8、靠法
靠字即依倚他物而靠之。但用于太極拳的八種手法里,一般是指乘對方之隙順勢進身而靠擊,使其重心移位而失去平衡。另一種情況,就是進肘時自己被對方引進而失控時,遂擠步使用靠法。再就是用靠法去牽動對方的下盤使其重心失去平衡,遂變其它走法或勁路而發(fā)之。
靠的走法有數(shù)種:“有肩靠,胯靠,臀靠,膝靠等。肩靠與胯靠均于步法進到對方腿部的內(nèi)或外側(cè),與對方的軀干十分接近時,足尖一鉆碾、旋塌,即行發(fā)擊靠法;在方向上是偏于左右兩側(cè)的,身體在發(fā)勁時,只作左右的碾轉(zhuǎn),不許探著以身找人。臀靠是向下墜塌襠勁,垂壓對方的前腿。如穿地龍第二動作是解決背后有人摟住腰部,我即垂臀下坐,靠壓其插入我后襠的腿膝,就是臀靠的著法。”“膝靠,既是正面進膝攻靠對方襠部的著法。”即鉆步插或套進對方的腿側(cè),以腳跟為力點,足尖一踏靠擊其腿膝(內(nèi)外),迫使其下盤被牽動而重心失去平衡,并趁機變其余七法或別的勁力將其發(fā)出。下盤既然被“牽動”破壞,炫呼著說就可“撥千斤”了。這就是膝靠作用的一個著法。
因為靠法需要貼近對方軀干部位,一般最忌在遠距離去用靠法。最好與對方接近的瞬間就是用靠法的最佳時機,所以,靠法要求下盤一定要沉塌穩(wěn)重,要注意腳步的到位和整體中正的身法定力。在發(fā)靠法時要短促,并整體快速有力,在順勢借力的時機用靠法,最為有效。
上面把太極拳十三勢里的弸、捋、擠、按、采、挒、肘、靠八種手法走勁的作用,及進、退、顧、盼、定的眼、身、步、手這四方面之間相互配合的重要性和整體性都作了一些的敘述。望學習者在推手實踐中多加自己的體會。在太極拳架練習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練和用的一體化,對每個勢子的技法和勁路,都要注意在運用時實際力的作用體會,就是要把拳架的練功帶到實際運用上去體會著練功。再找機會在推手實驗中檢驗拳架走的是否與實用一致。拳架的練功最忌諱追求一些與實用無關(guān)的“美”的“氣勢”與動作。我想王宗岳老先生當年定則太極拳這十三個字的意旨是否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