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代,顏真卿大概不算“一線明星”。假設(shè)一個人穿越回唐朝,李白杜甫恐怕是最熟悉的名人,當然會想看看楊貴妃的容貌,喜歡《西游記》的,也會去拜訪玄奘法師。至于顏真卿,恐怕覺得無所謂——小時候?qū)懘笞?,倒聽老師說起過他。
但是,顏真卿畢竟有些不同。啟功先生說,顏真卿是“古今書苑不祧之祖”。古人祭祀祖先,會把隔了幾代的祖宗的神位,遷到遠祖廟里,這就是祧,只有本宗之始祖不遷,即不祧之祖。是的,這就是顏真卿在書法史上的地位,無論你是否臨習過他的書法作品,都會聽到過他的名字。
顏真卿不是“富二代”,他是衣缽相傳、家風不墜的“書九代”。他的九世祖顏騰之是寫草書的名家,六世祖顏協(xié)善寫草隸,五世祖顏之推,不但工書法,還寫過著名的《顏氏家訓》,曾祖輩的顏師古是訓詁學家,伯父顏元孫,寫過一部《干祿字書》,有點類似當時的《新華字典》。顏真卿的母族也是書法世家,外祖父殷仲容能書善畫,殷仲容的父親殷令名,有《裴鏡民碑》傳世。
唐代的書法家,顏真卿留下的作品最多,不過真正可信的行書墨跡只有兩件——《祭侄稿》和《瀛洲帖》,而《祭侄稿》聲名最高。《祭侄稿》看起來勾畫涂抹,滿篇狼藉,不像正常的書法作品,但其神采正在這里:筆毫在麻紙上摩擦,墨色時枯時濃,字形大小不一,章法聚散開合,總之有一種特別的視覺刺激,很難用某一美學詞語概括了它的美感特征。
顏真卿寫的《祭侄稿》,是一篇彰顯忠烈、寄托哀思的祭文——追祭抵抗安祿山叛亂而死去的從侄顏季明??峙滤约阂膊辉系?,不經(jīng)意寫下的這篇草稿,比他精心寫出的碑碣楷書,更有藝術(shù)魅力?!都乐陡濉繁缓笫雷u為“天下行書第二”,地位僅次于王羲之的《蘭亭序》。但是還有人為《祭侄稿》鳴不平,認為傳世的《蘭亭序》只是唐人的摹本,《祭侄稿》不但是唐代名人的手書真跡,其藝術(shù)水準,甚至還超過《蘭亭序》。
古人品評書法,信奉這樣的規(guī)律:正式的書作不如信札,信札又不如草稿。因為正式的書作終究會有幾分拘謹,信札出于一時之興,已經(jīng)比較放松,而草稿根本是無心于書法本身,所以會“心手兩忘,直妙見于此也”——忘掉書法的技巧與表現(xiàn)的心機。
顏真卿所書寫的,是他的哀嘆和悲憤,他的書寫才能,隨著文辭表達的真情實感而天機盡泄,那是一幅心靈的筆墨圖像,是他情感在紙上留下的痕跡,是很難再現(xiàn)的、在歷史情境中的個人思緒。假使顏真卿再寫一遍,恐怕也寫不出這篇《祭侄稿》。
《祭侄稿》里彰顯的天地正氣,也正是顏真卿自己的寫照。安史之亂初起時,由于太平已久,叛軍所到之處競相迎降,而身為平原太守的顏真卿堅決抵抗,以至于唐玄宗感慨:我都不知道顏真卿長什么樣,卻能做到這般!
而顏真卿的結(jié)局更是令人唏噓。他被人陷害,派去游說叛亂的藩鎮(zhèn),這時他已七十多歲。旁人勸他別去,顏真卿義無反顧。抵達后,他大義凜然,絕不屈服,數(shù)次激怒藩鎮(zhèn)軍閥,最終被殺害。德宗皇帝表彰他:“公忠杰出,出入四朝,堅貞一志?!?/p>
這就是顏真卿和他的《祭侄稿》。這樣的書法,只有顏真卿這樣的人,才寫得出。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