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央視正在如火如荼地播出“中國考古大會”系列節(jié)目,以期把中華探源工程引向深入,這對于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及堅持華夏民族信仰具有十分重要的戰(zhàn)略意義…
但是,對于如何正確樹立科學的歷史觀和斷代觀卻十分矛盾模糊!尤其是目前夏代問題總是進展不大,二里頭和三星堆紛爭不斷…雖然二里頭挖掘了幾十年,文物壘成山,遺址規(guī)模十分巨大,但總是被史學專家們垢病為商代早期遺址! 而三星堆遺址也因為沒有挖出甲骨文,而讓史學專家疑神疑鬼…而已經“蓋棺定論”的殷墟則因為司母戊鼎改名風波及婦好墓屬性爭議而再起波瀾…
我總結了一下主要原因,最核心的因素其實只有三條:
一,過于迷信西方碳14測年標準,忽略了測年誤差±50~100年的情況,無形改變了夏代紀年時間,造成排序混亂!
二,過度迷信許慎的《說文解字》和司馬遷《史記》,忽略了夏漢之間1000多年的文字會意誤差及記載錯誤,容易導致會意失敗!
三,放棄了華夏民族信仰和圖騰紀年法,導致當代專家對夏代問題認識混亂,紀年不清,時間顛倒。
為什么我會這么說呢?
自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由于晚清王懿榮和劉鍔的影響,使甲骨文揚名海內外…但是甲骨文的正式挖掘,卻是1927年以后的事情了…所以之前,在國際上流通的甲骨文,魚龍混雜,真?zhèn)坞y辯…極有可能造成專家們的誤判誤讀!
比如,20世紀20年代開始,隨著“疑古”思潮的興起,中國的上古歷史遭受了系統(tǒng)性批判,大禹成為子虛烏有的神話人物。由于殷墟甲骨文的發(fā)現,證實中國歷史上確實存在商代??墒遣o出土文字證明夏代,所以至今仍不被西方學者所接受和肯定。20世紀80年代以來,新史料和考古新發(fā)現不斷涌現,在“走出疑古時代”思想的感召下,探尋夏代歷史和文化成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重大課題。然而國際上僅認可中華3300年史及對“大禹是一條蟲”的荒唐認識,就是疑古派比較典型的看法…1923年,歷史學者顧頡剛,在《與錢玄同先生論古史書》一文中認為“大禹是一條蟲”!并認為“禹是從九鼎上來的一種動物…”,此言一出,震驚天下!從此疑古派蜚聲海外…那么,為什么顧頡剛會把大禹當成一種動物呢?
其實仔細分析,還是因為一部分專家,過度迷信許慎的《說文解字》,不清楚《說文解字》僅僅脫胎于秦篆,距殷商時代已過去1000多年…字形字義早已發(fā)生變化,尤其被商代金文(銘文)和周代鼎文(大篆)改變,導致甲骨文本意到漢代已經大相徑庭,如果冒然去用漢字去解釋甲骨文可能十分危險…
同時也因為一部分專家放棄了華夏民族自己的圖騰信仰和圖騰紀年法,轉而依賴所謂的C14測年法,忽略了其中超過50年以上的時間斷代誤差,極容易導致斷代排序混亂。試想,一個50年,就是一個王朝過去了,不可怕嗎?
所以,如果要準確斷代夏商周歷史,從考古學意義上講,核心一條,即是遵守王國維的二重證據法,嚴格執(zhí)行史料和文物相統(tǒng)一的原則。而從文字解讀上,必須放棄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標準!重新啟用商代銘文和圖騰符號相結合的考古標準,即“以字形對物形”“以物象推字象”的雙重互證標準!
核心公式即是:史料 文物 銘文 圖騰的四證法!尤其是要用婦好墓出土的銘文對比三星堆文物來作標準,才能準確!為什么這么說呢?
第一,漢代文字與甲骨文字產生年代各不相同。甲骨文及商代銘文距今3000多年,漢代文字距殷商時代近1000年,字形字義多已發(fā)生巨大變化,尤其是商湯滅夏,周人滅商和秦滅六國,早使甲骨文的字形和字義之間,發(fā)生面目全非的變化。貌似一樣的甲骨文字與漢字,很可能字義完全不一樣!所謂“五毒(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俱全”,貌似神離!所以必須注意時間問題 !
第二,漢代文字與甲骨文字會意標準各不相同。如果用許慎觀點解讀甲骨文,一定會陷入文字陷阱之中!就象郭沫若錯解婦好之男變女,指鹿為馬的烏龍現象!明明是面具母,偏偏會意成漢字女了!還會“拉郎配',把多個單字硬組合成一字來解,比如女加帚等于婦,女加子等于好,女加己等于妃!這是最忌諱的事情!因為漢代文字與甲骨文字意象標準不同。每個商代銘文都是專屬象形文字,每個單字都有特定的象形含義,千萬不能搞“組合”,須知女和帚變成婦,已過千年!這中間的會意多有歷史變化背景!所以象形文字只能一個字一個字單解,絕不能組合來解!既使組合在一起的甲骨文字,也要拆分單解,先了解單字意思后再會意組合之義。
第四,漢代文字史料及載體與甲骨文各有不同。要十分小心史記竹書及山海經的記載內容,如果沒有考古實物及銘文加以佐證,千萬別信,更別傳。尤其是判斷夏商周歷史關系時,只能從殷墟婦好墓和三星堆文物中找標準,僅此而已,沒有特例!既要相信C14,也別忘了C14的誤差(±50年),應需圖騰及銘文鑒定來佐證!否則時間排序和文字訛傳會象病毒一樣泛濫成災,混淆一切事情 !
第五,漢代文字與甲骨文字的考古標準各有不同。所謂“墓找墓,銘找銘,物找物,圖騰找圖騰',用自家鑰匙去開自家鎖!說得更明白一點即是:
把史物銘圖四方緊密結合在一起,形成彼此互證,形義統(tǒng)一,構建完整,邏輯自洽的證據體系!核心公式即是:“史料 文物 銘文 圖騰=考古真相!”用中華成語來說,就是“形神兼?zhèn)洹保?/p>
建國后的1976年,殷墟出土了婦好墓,這是自1928年以來,在殷墟宮殿宗廟區(qū)發(fā)現的唯一一座保存完好,出土文物最多的商代王室成員墓葬…尤其出土了近萬片甲骨卜辭,可能為夏商周斷代問題提供新的證據!
所以,國家精心組織殷商考古專家鄭振香、陳志達及郭沫若等先生,主持發(fā)掘及甲骨文鑒定工作,最終認為婦好墓是商代22王武丁的貴妃墓(公元前1250年),尊其廟號為“辛”…至今已有半個世紀風雨,國人皆以此為自豪…
“…1975年,因為小屯村想在1961年劃定的“殷墟保護區(qū)”內開荒種地,前面提到的社科院考古所的鄭振香先生,帶隊在這一地塊作先行考古勘探。一位叫何振芳的工人,用“洛陽鏟”打通了墓葬地穴,婦好墓被發(fā)現。經過充分準備,1976年正式對此墓進行發(fā)掘。唐際根先生全程參與了發(fā)掘工作。
結果很震撼。墓中出土青銅器總重量達1.6噸,器類幾乎涵蓋了商代所有種類,儀容器即多達200余件,食器中的鼎、甗(yan)、簋皆有,酒器觚、爵、罍(lei)、瓿(bu)、尊、壺俱全,許多還是成套成對。除此之外,還出土了大量玉器、骨角器、陶器和象牙器。
出土的青銅器中,有109件刻有“婦好”或“好”銘文。這讓研究者們,迅速將墓主人與甲骨卜辭中頻繁記載的武丁配偶“婦好”聯(lián)系在了一起。
有人說,“婦好”只是商王武丁的一個“妃子”。此說謬矣。從卜辭中可以確定,武丁有三位“妻子”,“婦好”肯定是其中之一?!皨D好”墓中,出土了兩把各重9公斤的青銅鉞,一把正面飾以龍形,一把飾以虎形。
青銅鉞,象征地位和權力。這也證明,“婦好”絕非一般“妃子” 而是掌握生殺大權的商王妻室。墓中,還出土了一件銅鼎,上銘“司母辛”字樣,顯然是“婦好”兒子們特制的祭品——武丁之后的商王祖庚、祖甲,都是“婦好”之子。
甲骨卜辭證明,商代祭祀中,最重要的是“周祭”,即按“旬”輪流對先祖先王進行祭祀?!爸芗馈敝?,一般是按“旬”輪流對先祖先王進行祭祀?!爸芗馈敝校话闶巧掏醯摹罢蕖?,被作為“先妣”與先王一并受祭。武丁以后的卜辭證明,“婦好”是作為“先妣”而與武丁共同受祭的。
也還有一種意見,認為“婦好”雖是武丁妻子,但不是排于第一的“正妻”。依據是,進入“祀譜”的武丁配偶中,一共三人,一位名字不詳,還有一位是“后母戊鼎”的主人,即卜辭中的“婦妌”。
“后母戊鼎”,重832.84公斤;“司母辛鼎”,則重138公斤。殷商青銅禮器的重量和大小,與主人的身份成正比。而且,1984年,出土“后母戊鼎”的墓葬被重新發(fā)掘,其屬于“甲字形”大墓;“婦好”墓,面積卻只有20多平方米。
由此斷定,那位“后母戊鼎”的女主“婦妌”,或比“婦好”身份更高貴。即便“婦好”或比那位“王妻”在王室內陸位略低,但仍然重要,而且對商王武丁來說似更被“寵愛”。因為,甲骨卜辭中記錄“婦好”相當多,而“后母戊鼎”的女主,則記載極少。
或曰,“婦好”墓,不在已發(fā)現的安陽西北崗商王陵區(qū)域內。這是否算個“爭議點”呢?其實也算不上。殷墟目前已發(fā)掘面積,只占總面積的百分之十左右,尚有絕大部分尚未發(fā)掘。并且,目前已知,除去西北崗商王陵外,殷墟宮殿區(qū)內,也存在一個商王室墓葬區(qū)。
“婦好”墓其上疊壓商代房基,有排列整齊的6個柱洞。結合卜辭,此建筑,當屬“母辛宗”,古稱“不封不樹”?!兑笮鏁鹾缶帯肥沼小?.11”卜辭,記載“甲申卜,即貞,其又(祐)于兄壬。于母辛宗?!?/p>
侯家莊西北崗商王陵,早到周代,遲至東漢,已遭大規(guī)模盜掘,宮殿區(qū)的墓葬,或許會有驚人發(fā)現。
目前可以確定“婦好”之“婦”,是商代王室女官名,“好”為其名。她有自己的“封地”,而且面積不小、兵強馬壯。“婦好”墓中出土的青銅器中,不少銘有“亞其”“亞弜(jiang)”“子束泉”等名,很可能是他人的饋贈。從出土器物上,大致可描述出“婦好”的“社會關系”及極大的影響力…”
但是,自從三星堆事件發(fā)酵以來,尤其是二里頭“申夏”事件及司母戊鼎改名“暴雷”之后,殷墟婦好墓的地位也受到影響……為什么會這樣呢?表面看,似乎是因為二里頭和三星堆未挖出甲骨文和銘文,而《史記》又沒有相應記載,導致二里頭三星堆斷代擱淺…而實際上是,因為郭老對甲骨文的解讀產生了懷疑!而距夏最近的殷墟則成了唯一“救命稻草”,尤其是婦好墓文物眾多,銘文和甲骨文十分豐富而首當其沖…
然而,好巧不巧的是,婦好墓已被郭老鑒定為商代晚期武丁遺址(公元前1250年),不僅商湯接不上(公元前1600年),連盤庚遷殷及三星堆和金沙遺址也接不上(公元前1300年),更無法接續(xù)二里頭時間(公元前1800年)…所以目前遭到廣大網友質疑!原因大致如下十條:
一,為什么一個貴妃,還是22代商王貴妃,可以與丈夫分葬,單獨埋在殷墟宮殿宗廟區(qū)內?難道婦好有什么特殊身份,連商王自己和元妃婦妌/婦辛級別都不夠?
二,為什么婦好文武全才,伐方平羌,是武丁中興名將,卻在《史記殷本紀》中無一字記錄?甚至先秦諸史及野史《竹書紀年》也無記載?
三,為什么甲骨卜辭會這么關注一個22代商王貴妃?連懷孕幾次,得病幾次都詳細記載?甲骨文在祀?還是在戎?
四,為什么婦好生前貴為商王武丁貴妃,死后卻冥嫁先公?是什么風俗允許亂倫先祖?甲骨卜辭作者是怎么知道婦好死后之事?他穿越死后世界了嗎?
五,婦好一生懷孕二十多次,如果按十月懷胎一次計算,二十次即二十年,何況她還要同時領兵打仗,有時間連續(xù)懷孕二十多次嗎?何況她死時才三十多歲,時間和身體豈能允許…
六,為什么商王武丁及元妃婦妌/婦辛不隨葬宮殿區(qū)?難道商王和元妃級別不如貴妃尊貴?
七,冥嫁若是母系社會風俗,難道等級森嚴的商晚社會會允許存在?尤其商王武丁又有60多個妃子情況,是母系風俗嗎?如何解釋?
八,為什么婦好墓上會有享堂?墓中卻沒有發(fā)現婦好尸???連棺槨也沒有?殉葬者卻尸骸完整?是墓還是享堂?
九,婦好貴妃究竟是什么身份,會引來后人如此“長年累月”“興師動眾”祭祀?殷墟主人到底是誰?
十,《說文解字》是否與甲骨文本義一致,如何證明?
“第一點,就是婦好墓所處的地點并沒有設立在墓葬區(qū)內,而是位于生活區(qū)中,這一點讓很多人不解…為此,一些人就將原因歸結為武丁對這位妻子非常重視,想要一直守著她。
第二點,則是在婦好墓中沒有發(fā)現婦好的尸骨。除了大量的陪葬品及殉葬者的尸骨,卻唯獨沒有發(fā)現墓主人的尸骨,是一點痕跡都沒有的那種。針對這一現象,有專家認為這里或許只是一座衣冠冢,真正的婦好,或許在哪一次的征討當中已經戰(zhàn)死沙場,連尸體都沒有找到。
第三點,則是關于婦好與商王武丁的關系,他們真的是夫妻嗎?為什么婦好會獨葬殷墟宮殿區(qū)?或者說婦好是武丁的王后嗎?從記載來看,武丁曾經有過六十多位妻子,而對于婦好來說,她有著自己的封地,也有著自己的宮殿,平時并不與武丁住在一起,這樣的狀態(tài)如何像一對夫妻呢?
…幾種關于這些疑問的解釋:
第一點,關于婦好墓為何存在于生活區(qū)的問題,或許,它本就不是一座“墓”。婦好墓所處的位置是一片宮殿區(qū),也就相當于行政中心,按理說,在古人相信鬼神之說的背景之下,不可能將婦好的墓安排在這么一個不合邏輯的地方,那么,換一個角度來想這個問題:會不會它本身就不是一個墓呢?如果把它看做一個祭祀用的宮殿,是不是一切就都好解釋了呢?或許,這個地方,也就僅僅是用來紀念和懷念婦好的一個類似于寺廟一樣的存在。
第二點,關于與商王武丁的關系,或許,婦好并不是我們所理解的那種武丁的妻子或者王后。
在商朝時期,人類婚姻關系或許還是一群男人和一群女人的“伙婚制(族內婚)”,并不是一夫一妻的“專偶婚制”,所以,武丁與婦好也就是彼此眾多“妻”和“夫”中的一個,并不是專屬彼此的夫妻,也就是說,武丁有六十多位妻子,而同時,婦好也有可能有幾十個丈夫。
第三點,對于墓中沒有尸骨一說,原因或許有兩種。
一種是前面說的,這本身就是一個祭祀用的地方,并不是婦好的墓葬,所以,自然也就不會發(fā)現她的尸骨了。第二種則是上面提到的,武丁和婦好有可能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夫妻,所以婦好死后有可能是葬入了自己氏族的墓地之中,武丁這里不過是一個空殼,以示紀念罷了?!?/p>
“一,根據考古實驗室對婦好墓所出的一塊殘槨板碳14年代檢測,測定結果為3155±140,樹輪校正年代為3350±190。
即婦好墓的年代上限為公元前1590年,可以追溯到商初成湯公元前1600年時期。而婦好墓歷史下限達到公元前1210年。中間竟有300多年空白期(一個大唐都過去了)…
而自公元前1300年盤庚遷殷,卒后傳位?其?弟小辛,在位21年卒,傳位其?弟小乙,在位21年卒,傳位其子武丁。從武丁公元前1250年到婦好墓年代下限公元前1210年,只有短短的40年是重合的。這還是武丁剛登基婦好就要死掉的時間才?成?立。
若按說婦好死于武丁晚期,那就跳出了婦好墓樹輪校正的-190年代,那還叫婦好墓嗎?
二,婦好墓上層地面有基址,稱之為“妣辛宗”。但問題是“妣辛宗”坐東朝西,婦好墓為坐北朝南!這是商朝葬俗習慣,還是上層建筑與地下墓穴是不同年代建造的?
商周制度等級森嚴,不管墓葬的規(guī)格還是青銅器的數量都是有嚴格規(guī)定的。古代墓形一般由高到低可分為三種,“亞”、“中”、“甲”。西北岡王陵區(qū)多以“亞”形墓為主,武官村則三種墓形都有,而婦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三種墓形都不是,明顯不符合商王武丁貴妃身份和地位!就是說,婦好墓連個墓道都沒有,這叫做墓?
婦好墓
那問題來了。古人之葬有死則同穴之說,指的是夫妻,而并沒有妻妾同穴之理,而兩件后兔母癸尊居然與五件有后母辛的青銅器同穴都在婦好墓。更氣的是,都沒有后母戊大方鼎大。
當然,有一種說法是后母戊鼎是祖甲當王后為其母制作的鼎,比后母辛鼎大是正常的。還有,母辛(婦好)的青銅器是其子輩祖庚祖甲的稱呼,所以后母辛的五件青銅器是子輩祖庚祖甲為婦好打造的。
這種說法經不經得起考驗,其實很簡單,就是把后母戊鼎的出土地西北岡王陵東區(qū)M260墓的斷代數據拿出來就知道了。
當然,如果反向推理就更妙了,因為如果后兔母癸尊、后母戊鼎都是其子輩祖庚祖甲鑄造的禮器,就說明婦好墓是可以“隨時挖開”放入子輩禮器的,墓中這1928件禮器是幾百年中商代子孫反復“挖墳掘墓”成就的…商代子孫難道有挖祖墳的傳統(tǒng)嗎?
三,婦好墓中,明器多而雜,共1928件,青銅器就有460余件。至少出現了9種不同的銘文,當中有“亞”字銘文的分別是:亞啟、亞其、亞弜…曾經有位韓姓專家稱,“亞”為商代官職名,而學術界有些人卻也不做考究就直接引用其說法。稱“商王時期的臣子啟、其、弜獻給婦好的,所以婦好墓里有其他銘文主人的青銅器?!边@分明是一己之猜測,當作學術之共識也。
國之重器,王權象征!臣子們就算有這個能力,也沒有鑄造的權限!僅僅婦好墓就出現9種不同的專家稱是“官職人名”的銘文,實則不可能!因為作尊獻寶,都是有一套銘文記述格式的,“何人所作,作給何人,因何事作,作何用處”等級森嚴,主人銘文的銅器必定是此人專享器物,是身份地位象征!所以說,婦好墓中的青銅器銘文多而雜的原因并非是“商王時期的臣子獻給婦好的”,而是后王祭先王的禮器。如此,婦好身份就絕非一個22代商王貴妃可以承受了!
四,婦好墓中有16具人骨,6具狗骨都在,只有墓主人骨骸朽毀了?是巧合還是婦好墓根本就沒有墓主人?這種現象既像殉葬坑,又像祭祀坑,還是疑冢?這其中就有太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不能將其他可疑因素排除在外!而單單采納是墓的說法。探討了上述種種問題,可以來總結一下:
①,婦好墓在武丁之前就存在;
②,婦好墓沒有墓道;
③,婦好墓明器多而雜;
④,婦好墓至少有9種不同銘文的青銅器;
⑤,婦好墓有殉人和狗骨;
⑥,婦好墓極有可能沒有墓主人。
結論,婦好墓極有可能是宗廟祭祀坑!所以先祖后人的器物都可以同時出現在宗廟祭祀坑里。也證明了亞啟、亞其、亞弜、后兔母癸、后母辛、后母戊、子束泉、束泉……他們一個個的真實身份都不會簡單!
當然宗廟祭祀坑如果掩埋了,只有兩個原因:1,自然災害。這個很好理解,地震或者大洪水;2,政權更迭。這個就有意思多了。只要掩埋祭祀坑,就說明這個政權倒下了,剩下就只有逃亡了。
五,最后“婦好”銘文解讀,是有先后順序的:首先是字的結構問題;其次是“婦”的問題;當然還有姓的問題,要知道“婦好”的“好”不是讀好,而是作為姓,讀子。子姓是商王的國姓,而婦好也是子姓。這個問題放現在沒問題,但在商周就不一樣了,胡亂使用子姓是要誅滅九族的…”
所以我建議重解殷墟甲骨文和婦好墓!改用商代銘文對標三星堆文物來研究甲骨文,徹底躲開距夏1000多年的《說文解字》!我反復思考:
郭老依據《說文解字》判斷,婦好是商王武丁妻子之一,但是郭老難道不清楚甲骨文,自殷商時代至漢代起碼有1000多年的時間差距嗎?中間經歷有商湯滅夏→武王伐紂→秦滅六國等事件,文字也有金文→鼎文→篆文等變化,漢字字形和甲骨文的會意可能早已發(fā)生巨大變化,甚至南轅北轍,豈能正確解釋甲骨文?
比如《說文》認為銘文女是女人,但甲骨文和銘文未必指女人,“婦好冥”也未必是婦好分娩,為什么呢?
因為許慎根本就沒見過殷墟甲骨文原字(還埋在殷墟里),又沒讀過《古本竹書紀年》原簡(還埋在魏襄王墓中),更沒見過三星堆文物(此遺址近100年才出土),至于《山海經》連司馬遷都評為“不敢言之也”,何況許慎?…所以必然導致對甲骨文字的主觀臆斷,造成解字失敗!
比如,郭老認為婦好“冥”為婦好分娩,“冥”字為雙手扒開女陰之形,通娩…如圖所示:
可是娩字在甲骨文中是有本字“孕”的,孕為含子,娩為出子,而冥中并無子,何來分娩?
當然,仔細觀察“冥”字,也可以理解為“雙手抱日”之祭祀狀,而且“日”推為太陽圖騰象征!是大汶口文化象征,如圖所示:
甲骨卜辭“三抱二示”即商人冥祭(湯祭)也!冥祭也十分符合婦好墓出土于殷墟宗廟祭祀區(qū)情況,即“帝嚳而郊冥,祖契而宗湯”之冥地!
因為,婦好既然是一位十分出色的伐方平羌名將,又十分擅長祭祀,為武丁中興立下赫赫戰(zhàn)功,本應彪炳史冊,可是為什么《史記》卻無一字記載?甚至連先秦諸史和《竹書紀年》也集體緘默?
如果是因為司馬遷不知道先秦諸史細節(jié),那么《史記殷本紀》,對武丁中興及商代各王世系了如指掌,描寫甚微…甚至對輔宰傅說和甘盤都不吝筆墨,可為什么偏偏對大名鼎鼎的武丁貴妃卻一字不提?是何用意?
如果是因為秦始皇的焚書坑儒,造成了史料缺失和斷絕,那么躲過此劫的《古本竹書紀年》同樣對此一字不提,不知又是何意?
至于婦好死后冥嫁先帝的“亂倫”行為,及與丈夫武丁分開獨葬殷墟宮殿區(qū),且入葬規(guī)制反超武丁本人,而且祭祀時間長達數百年,祭品甚多,甚至出現“先王祭后王”的“穿越”禮器,就簡直是匪夷所思!
至于墓上有享堂“母辛宗”,而墓中卻無婦好棺槨及尸骸,如此婦好墓難道是衣冠?;蚴庆籼昧??為什么婦好墓是“母辛宗”而不是“婦好宗”呢?難道母辛宗就是婦好墓?是墓還是廟?…尤其郁悶的是,這些疑問至今五十多年過去沒有一位權威專家出來解答,甚至中國考古大會(殷墟專場),唐際根教授仍然以武丁貴妃身份談論婦好,豈不是咄咄怪事?
至于當三星堆一聲炮響,一件件奇形怪狀的青銅文物忽然從天而降之時,讓所有人都猝不及防,竟然沒有一位專家出來解釋為什么會如此!仿佛一夜之間,連專家自己都不認識自己了…
僅僅因為三星堆二里頭沒有挖掘出甲骨文或銘文,僅僅因為《史記》沒有相應記載,僅僅因為甲骨文中沒有夏字,僅僅因為我們依據的《說文解字》對甲骨文和婦好墓無法作出正確解讀,僅僅因為C14斷代方法有上百年的誤差…以至寄以厚望的“夏商周斷代工程表”,竟然采用偷工減料的方式抄襲史記和竹書,玩起“夜察天相”的算命鬼把戲,根本沒有考古和銘文支持…難道不很荒唐乎?荒謬乎?
試問各位專家:為什么二里頭斷代3800年,三星堆斷代3200年,都沒有甲骨文?為什么史記沒有相應記載?甲骨文為什么只有殷商記錄而沒有夏記錄?
殷墟婦好墓距夏最近,且規(guī)模巨大,銘文眾多,是否可以作為夏代紀年參考?而郭沫若對婦好墓的鑒定是否存在錯誤?一個女人文武雙全,伐方平羌,又擅長祭祀,卻沒有記載,這可信嗎?…
尤其婦好銘文在甲骨文中的行文順序是“帚子女/帚女子”,而不是婦好,帚和女是分開的,說明是兩個不同的字,郭老依據《說文解字》硬套成婦!是“拉郎配”呀 !銘文女真的是貴妃和簡狄次妃嗎?
比如婦好銘文中的女字,許慎說是女人,兩點為乳,但經過三星堆文物對比后,發(fā)現“女”銘文的外形更象是一個跪坐的面具人形象;如圖所示:
“母”銘文應是龍虎面具本身!母字雙點并不是女人雙乳,而是縱目面具“直目正乘”之雙眼…婦好銘文中也發(fā)現了跪坐面具人形象,說明銘文女和跪坐面具人之間的確存在某種關聯(lián),如圖所示:
《山海經》載“有人戴勝,虎齒,豹尾,穴處,名曰西王母…”,說明王母確實就是戴勝(面具)人!史記叫顓頊帝嚳,三星堆就是青銅龍虎面具也。
而根據銘文解讀公式:“銘文=國號 王號 氏族”(網友提供)來分析,“帚”銘文應是國號圖騰一類,有網友說是帝嚳和虞舜訛寫,但我從外形分析酷似一棵樹,對比三星堆文物, 應該是青銅神樹象征,如圖所示:
根據觀察,龍枝應代表顓頊,烏頭代表少昊,《山海經·大荒東經》曰:“湯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于烏…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說明帚應是少昊和顓頊兩族結盟的湯谷扶桑木,含義是九司輪流值班作啟王之義,即史稱的禪讓制,俗稱華表。如圖所示:
另外,大家可以仔細觀察一下“天經地義的兒子”→“子”銘文形態(tài),如圖所示:
為什么甲骨文“子”頭上有“三條線”?與金文“子”不一樣?再觀察一下如下兩枚“婦好銘文”:
為什么兩枚“婦好銘文”中都沒有“子”?只有一只玄鳥為代表,為什么?是不是玄鳥就是子呢?從目前出土的青銅樹分析,樹枝上應站九鳥一烏,但當前此青銅樹尚缺頂端一烏,而我在三星堆文物中發(fā)現一戴勝金烏,如圖所示:
大家對比一下甲骨文“子”和戴勝金烏,兩者頭上都有“三根羽毛”是不是很相似?是不是一個含義?也就是說,九鳥代表司徒“女”,頂端為值日金烏啟王“子”。婦好銘文之“子”不代表兒子,而是代表“金烏”形象,即太陽玄鳥圖騰,經稱“日鳥/四鳥'…《山海經大荒東經》有載:“有葛國,黍食,使四鳥…”《大荒南經》說:“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國,姚姓,黍食,使四鳥”等等…金沙遺址出土“使四鳥'金箔,進一步說明三星堆人即是“崇鳥崇日”的玄鳥后裔殷人也。
當然,如果在陶器上出現單獨的鳥紋,其實并不少見。畢竟大汶口文化可能受到來自廟底溝文化的影響,而廟底溝文化中飛鳥紋一直是其主要母題。但是,大汶口的鳥紋卻有所不同,它一般多和太陽、山峰一起出現,這就讓人難免浮想聯(lián)翩!如圖所示:
所以說,此紋是大汶口文化與廟底溝文化交叉的下七垣文化,即岳石文化也!甲骨文“岳”字,即大汶口“太陽 鳥 山”紋!代表東夷海岱文化→太陽 海鷗 山的象征!而甲骨文“岳”字就是此象形符號,證明高祖岳即是少昊!
而“金烏負日”圖說源流于大汶口及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該遺址出土距今7000年的“雙鳥負日”骨雕和“雙鳥朝陽”牙雕,可說是最早的“金烏負日”的資料,如圖所示:
所以綜上所述,結合《史記》“少昊孺顓頊”“契長佐禹治水”史實分析,婦好銘文應是夷夏結盟的契約符號→顓頊太陽 少昊玄鳥=夏啟符號!如圖所示:
也就是說,代表夏啟王權的銘文“女”,被商湯滅夏之后改造成商王嬴姓,之后又被周人改造成周王姬姓,變成赫赫有名的上古八大姓…而戰(zhàn)國之后又成為了諸子百家姓,最后到達許慎時,徹底成了“女性”…自此以后,所有漢人都把代表夏王的大男人西王母/銘文“女”,天經地義當成了女人!
以致民間誤把《山海經》中的“西王母(夏啟王)”當成了女巫!以致郭沫若先生把婦好解讀成女人貴妃,以致網友翁衛(wèi)和老師解讀成商契母簡狄,徹底混淆和割裂了夏商周氏族王權的脈絡…造成夏商周問題陷入混亂之中…這是王權更迭所致,我們不能強求于古人!
那么婦好為“啟”符號當可確立!當然,很多網友不同意我的判斷,說“孤證不立”…于是我又用“史物銘圖四證法”開始解讀二里頭和三星堆…
根據《史記·六國年表》記載:“禹興于西羌。”《竹書紀年》記載:“禹元年壬子,即位于冀,頒夏歷于邦國,起壬子終壬戍?!笨脊抛C明西羌是三星堆,冀自秦漢以來多以河北為界,那么冀若是翼之訛,則屬晉南豫西古翼州之間…包括斟鄩二里頭!而銘文“祖辛禹x冀”,說明夏商一體,辛禹同冀!如圖所示:
而西周遂公盨出土,銘文出現“天命禹敷土,遂山浚川…”字樣后,李學勤教授指出:“遂公盨的發(fā)現,將大禹治水的文獻記載提早了六七百年,表明早在2900年前人們就廣泛傳頌大禹的功績…”
當然,全國各地雖然擁有多處大禹地望,尤其四川汶川(三星堆遺址)和青海(剌家遺址)及晉南襄汾(陶寺遺址)及浙江紹興(會稽山大禹陵)呼聲最高…但是,一旦要求確鑿大禹骨骸及文物和銘文之后,就尚無一家符合條件了…
因為文字問題,二里頭遺址申請夏都問題也“曝雷”了…而許宏王巍等教授雖然力挺二里頭“極似是夏”,但也因為文字證據而擱淺…導致國家文物局對二里頭夏都提法提出反對意見。
雖然,支持二里頭為夏都的文獻證據十分豐富:
古本《竹書紀年》記載:太康居斟鄩,羿又居之,桀亦居之。
今本《竹書紀年》記載:仲康即帝位,據斟鄩…
《國語》記載:昔伊、洛竭,而夏亡。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載:夏桀之居,左河濟,右泰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
《史記夏本紀》記載:后羿為東方某部落的首領,入駐斟鄩執(zhí)政。太康去世后,扶持仲康登基,仍在斟鄩建都…
不過,雖然《史記》對夏代各王,包括禹啟建國,太康失國,后羿代夏,寒浞代羿,少康中興,夏桀亡國及商湯滅夏共17代王,都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在考古上卻一無所獲,冷冷清清!尤其是甲骨卜辭中毫無蹤影…無法確鑿二里頭是哪位夏王的都城的…
尤其因廣大網民質疑二里頭遺址沒有文字證據,造成其擁護者絞盡腦汁提出什么石刻紋,骨刻文,陶紋,結繩紋,蝌蚪紋,云紋,饕餮紋等等,甚至搞出“記號筆烏龍案”來…簡直是把徐旭生教授的一把好牌打得稀爛…
其實,二里頭專家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青銅鼎上面,早已“刻”滿了銘文,而且一擺三千多年,只是沒人發(fā)現而矣…很多網友嘲笑我說“天下這么多專家難道都瞎了?就你一個大聰明?”…其實往往“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或許叫“燈下黑”吧,熟視無睹,反而不在意了…不信請看二里頭大名鼎鼎的青銅網格鼎!如圖所示:
大家仔細觀察一下鼎形,是不是金文“其”字?而表面鑄刻的“網紋符號”,在二里頭和西周青銅器中是不是十分常見?雖然并不是什么具體的動物或人物圖形…但是,為什么所有夏周青銅器都有,而唯獨商鼎沒有?為什么?如圖所示:
嘲笑我的天下大聰明們回答我呀?…是不是好象根本就沒有注意過這件事,對不對?所謂熟視無睹,“燈下黑”就是這個意思…其實根據考古發(fā)現,此種符號普遍出現在二里頭,二里崗,西周大墓的青銅鼎上,那么請反思:
那么根據考古陶寺,二里頭,石峁,龍虎墓中龍紋圖飾外形分析,應該是魚紋,蛇紋,網紋一類…結合考史分析,應是大禹龍姒圖騰一類…于是讓我們把目光再次指向龍興之君大禹!如圖所示:
根據謝子展破譯《禹王碑》記載:“禹破淵門,脊躬簍沙,北置弇臿,奠取汲溉,為舞岳麓”分析,證明“大禹治水”及“三川并流”地望就發(fā)生在岳麓之洛陽盆地中…即禹契一開伊闕,導伊入洛,出“魚躍龍門”傳說;二開邙山口,導洛入黃,出“水漫金山”傳說;三開平陸砥柱山,導黃入濟,出“愚公移山”傳說…如圖所示:
與此同時,根據圖騰對比銘文方法,在二里頭3號宮殿貴族墓中,發(fā)現疑似大禹本人的抱龍人,墓主人懷抱“綠松石龍形器',頭戴三皇羽冠,腰系青銅蛾鈴,腳踩綠松石,項戴蚌殼項鏈,此入殮規(guī)格即水政共工“抱龍(司龍/司空)”入葬禮,也是史傳的大名鼎鼎“禹貢”真跡及禹王碑“圣浮圖”入葬法!如圖所示:
禹貢“抱龍(司龍/司空)”入葬禮
對主人進行C14骨骸檢測,年齡為35~40歲之間。結合史記大禹治水及禹王碑史料分析,證實禹因積勞成疾,時年三十七八歲“?昶泉去”,病亡于二里頭(竹書紀年載禹猝45歲)。
同時對比綠松石龍形器,酷似陽歷夏至日(6月22日)的青龍星相圖,與墓中出土的春牛銅牌及秋蟬銅牌和冬蛾銅牌,組成伏羲三皇牌,即夏禹令牌!《竹書紀年》記載,“禹元年壬子,即位于冀,頒夏歷于邦國,起壬子終壬戍?!比鐖D所示:
夏至日青龍星相pK綠松石龍形器
與此同時,根據以綠松石龍為線索進行圖騰追蹤,在陶寺遺址發(fā)現盤龍圖騰為平陽鯀城,在濮陽西水坡找到了龍虎顓頊帝丘,而且,經過圖騰和銘文對比,確認陶寺和盤龍城是禹父鯀城平陽,濮陽西水坡龍虎墓的蚌殼龍是鯀魚之父顓頊圖騰,即“顓頊居濮″“鯀生禹,禹復生啟”!證明了蚌殼龍虎圖騰就是華夏氏族的龍虎文化起源…如圖所示:
盤龍鯀魚(陶寺遺址)
當然,婦好墓最重要的發(fā)現是找到了大禹銘文和夏啟銘文,如圖所示:
當然“網紋符號”有網友說是漁網,有說是簸箕…但是沒有文物證明,我也一直百思不得其解…但當我運用銘文和圖騰對比法之后,恍然大悟,原來二里頭綠松石龍和陶寺遺址盤龍紋及濮陽西水坡蚌殼龍原來就是“網紋符號”原身!代表夏帝顓頊之權力!即史稱“少昊孺顓頊”“鯀生禹”之龍姒,甲骨文叫“又巳”,“又乙”或“抱乙”?!队硗醣贩Q“率姒”!如圖所示:
甲骨文“姒”即綠松石龍形也,在金文中即是“巳”字,在甲骨文中即是“乙”字,如圖所示:
禹銘文經圖騰會意為“抱龍人”,銘文為“又巳”,鼎文即禹字,啟銘文會意為“子抱巳”,銘文為“又其',《殷墟書契后編》收有“甲申卜,即貞,其又(啟)于兄壬。于母辛宗?!蓖瑫r亞長墓中也出土了帶有十字符號的禹姒符號,解讀為“子又巳”,漢字即啟,公式為“啟=子 又 巳”,其即巳鼎!如圖所示:
很多專家認為,“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只有小乙到帝辛的,沒有什么夏族的,一絲一毫也沒有。”這就是周人與漢人改造文字的惡果…用漢字根本找不到甲骨文中的禹和夏字…根本不認識甲骨文禹字就是甲骨文“又巳(乙)”,也就是鼎文“禹”!而“十字禹”符號會意為“子抱龍',銘文為“子又巳',后經周鼎文演變?yōu)樾∽瓎?,公式?“啟=子 手 蟲=子又巳/乙/其”,簡寫為“啟=司其”,銘文即“父”。如圖所示:
而且二里崗牛胛骨卜辭也發(fā)現了“又巳/又其”禹啟二王符號,佐證二里頭與二里崗即是“禹生啟”遺址,如圖所示:
有網友說“其”是“貞”,“十字符號”是“亞”不是“子”,是武官稱謂!我說不錯,貞是商契殷鼎即司戊母鼎,卜為殷戈!而亞(十)字指玄鳥,代表商契子氏少昊玄鳥圖騰!也就是說,繼承“其”鼎之子氏人叫啟(其音),代表有夏象征。史記叫“禹生啟”,網友說亞是武官也不錯的,因為啟就是王權也!不信對比一下周棄和啟銘文,即證明“十/亞”即“子”!如圖所示:
也就是說,二里頭和二里崗就是大禹和夏啟的都邑所在地!他們是因共同治水而結成氏族聯(lián)盟,商契因佐禹治水有功(鑿邙山口及開砥石山)而受族間禪讓制夏啟位(禹生啟),所以兩人不是父子關系,而是《史記》稱之顓頊和帝嚳的族兄弟關系!所以史記所謂的“夏都”,是氏族聯(lián)盟夏禹城(北邑二里頭,南邑三星堆),商啟契城(西邑二里崗,東邑殷墟),后啟周棄城(北邑石峁,南邑東下馮)也…
在三星堆文明未被發(fā)現之前,人們對古蜀文明的起源仍停留在“蜀山氏”階段。考古界在三星堆的發(fā)現,將古蜀文明的起源提前至距今四千八百年前。
在三星堆遺址中,考古學家發(fā)現了大量青銅制的塑像,然而不論是形狀、化學成分還是鍛造工藝,這些青銅像卻與中原青銅器都大相徑庭。這些青銅像的顴骨突出、寬嘴大耳、高鼻梁深眼窩。這種形貌特征,從生物學角度來看,根本不會出現這樣的樣貌特征。所以,時至今日仍有人猜測,三星堆人是“天外訪客”,是來自外星的智慧生物。
在三星堆遺址中,考古人員發(fā)現了大量用于祭祀的文物。有趣的是,這些文物與瑪雅遺跡、古埃及金字塔中出土的文物有相似之處。
有學者認為,當時的三星堆可能是全世界的“信仰中心”,融匯了世界各個地區(qū)的宗教信仰,且世界各地的信徒都會來到此地朝圣。
另一種說法稱,當時的三星堆人已經開始與海外文明進行溝通,這些祭祀用具就是三星堆人對外溝通的明證。除此之外,考古人員還在三星堆遺址中發(fā)現了幾千枚貝類,據古生物學家研究這些貝類均是印度洋的特產。
遺跡中出土的另一種古物,似乎也在證實該說法。在遺跡中,考古隊發(fā)現許多象牙及象牙制品。這些象牙制品該作何解釋呢?難道四千八百年前四川盆地有大象?還是三星堆人進行了對外貿易,通過這種方式獲得了象牙呢?
古蜀文明的消亡十分蹊蹺,期間存在長達兩千年的真空期。不論是古文獻還是三星堆遺址中出土的文物,都無法填補那段真空期。
所以,現階段史學界對古蜀國的滅亡的種種判斷,僅停留在“猜測”階段:
提出這種說法的學者,稱三星堆的北方就是鴨子河,馬牧河從遺址的正中心穿過。不過,有河流從遺址(古城)中穿過,仍無法說明此地曾遭受水災。畢竟,河流穿越城市的情況不勝枚舉,現階段沒有證據表明遺址的歷史比馬牧河更早。況且,在三星堆遺址中,考古人員沒發(fā)現任何洪水侵襲的痕跡。任何被洪水侵襲過的古城,城內都會留下厚厚的沉積層。
之所以有人提出這種說法,是因為三星堆遺址中有不少被燒毀的工具和容器,據此推斷這座城市有可能遭到侵略者入侵,并被付之一炬。然而,當考古人員對這些燒毀的古代工具進行現代儀器分析后,發(fā)現這些工具雖毀于火災,但它們毀于火災的時間相差幾百年。顯然,若這座古城被燒毀,那么這些毀于火災的工具應被同時燒毀,被燒毀的時間差不可能這么大。
這種說法聽起來比較靠譜,不過考古人員依舊無法找到任何支撐這種說法的依據。古蜀人為何要進行遷徙?當時的三星堆不論是氣候還是資源都很適合人類生存,古蜀人完全沒必要進行大規(guī)模遷徙。
這種說就更荒誕不經了,根據考古人員對巖層的測定,當時的三星堆氣象條件穩(wěn)定,且未發(fā)生地震、山火等自然災害,古城毀于天災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在三星堆遺址中,考古人員發(fā)現了史上最古老的金杖。史學家們普遍認為,這就是古蜀統(tǒng)治者的專屬物品,是權力的象征。
雖然,金杖的作用已經確定,但目前考古學家仍無法解讀篆刻在金杖上的紋樣。
金杖上有大量圖形,如魚、箭頭等。這些紋樣,是古蜀人的圖畫,還是他們使用的文字呢?
我們知道,某時期的人類生活之所以被稱作“文明”,是因為這一時期的人類具備文明要素。除文字之外,三星堆已具備全部文明要素。
那么,金杖上的紋樣是不是古蜀人的文字呢?認為這些紋樣是文字的專家,現已開始對其進行解讀。不過由于缺乏參照的文字,所以解讀工作的進展異常緩慢。
在古蜀文明中,還留存著一種頗具特色的石像,即“金沙石像”。現如今,考古人員一經發(fā)現了十二座“金沙石像”,這些石像的造型大同小異,都是一個跪在地上且手腳被綁縛的男子,這些石像赤身裸體,身上除繩子外不著寸縷。
考古人員發(fā)現這些石像之前,在石像附近出土了一些石壁、石虎。從發(fā)掘地點來看,不論是石像還是石壁、石虎,它們的排列有一定規(guī)律。由此可見,這些石像在當時極有可能是一種祭祀用具。
然而,石像的形象卻讓史學家摸不著頭腦…類似的石像,在殷墟中亦有出土。不過殷墟石像雖然被捆綁雙腳、跪立在地,但它們的身上明顯披著衣物,且這些衣物十分高貴。
像金沙石像這種赤裸的石像,考古界還是第一次發(fā)現。這些人代表的是什么?是殉葬的奴隸還是獲罪的貴族呢?“金沙石像”又會被應用于怎樣的祭祀儀式中呢?
在金沙考古現場,考古人員還發(fā)現了一批造型獨特的金器。從造型來看,這些金器就像青蛙一樣。
在我國古代,蛙代表著什么呢?據文獻的記載,蛙象征的事物有兩種,一是月亮,二是生殖。自古以來,月亮就有“蟾宮”之稱,這就是古人“蛙崇拜”的延伸。
時至今日,在一些偏僻的地區(qū),仍有“祭蛙祈雨”的祭祀儀式。那么,四千八百年前的古蜀人,會不會用這種器物求雨呢?
有學者對金蛙的用途進行了大膽推測,結合金沙遺址中出土的“太陽神鳥”,考古人員認為當時的人們會使同時使用神鳥和金蛙??脊湃藛T說,當時的祭司會將神鳥貼在裝滿了貢品的漆器上,的周圍以一定規(guī)律放置金蛙。
也有學者提出了不同看法,認為這種器具的造型并非金蛙。從這種器具的嘴部造型來看,顯然它長著鳥類的喙,所以它有可能是神鳥化身的。
在種種對金蛙的猜測中,有一個猜測最為有趣。有人說,金蛙就是古代風神禺強的象征。除了風神之外,該神明還兼職瘟神和海神。
不論是出土的青銅像,還是玉器,三星堆人的手工水平令人嘆為觀止。要知道,三星堆人生活在距今數千年前的土地上,他們是如何獲得的如此精湛的鍛造技術呢?
有學者稱,這是古蜀人的智慧,所有的青銅器、漆器都是時人打造的。金沙遺址出土的一件“金冠帶”上的圖案,與三星堆黃金仗體上的圖案幾乎完全相同。這件“金冠帶”呈圓環(huán)形,出土時斷裂為長條形,直徑上大下小,表面鏨刻著四組相同的圖案,其基本構圖特點也是一支箭、一只鳥、一條魚和一個類似人面孔的圓形紋飾。
雖然目前還無法解釋這兩組神秘圖案的意義,但兩件黃金器物上的紋樣相似度如此之高,足以表明這是來自三星堆和金沙最高等級人群之間的某種原始信息。兩處遺址有共同的文明傳承,很可能也有著共同的權力象征,讓人不禁聯(lián)想到這會否是三星堆和金沙的先民在用符號進行思想表述、記錄和傳承。
金沙遺址雖與三星堆遺址有千絲萬縷的關聯(lián),但其在祭祀對象、祭器使用、祭祀場所等方面都與三星堆有所不同。
外層圖案由四只等距分布、首尾相接的鳥構成,內層圖案則是同樣精確劃分、等距分布的十二支芒葉,朝著圓心向左旋轉。
人們將其稱為“太陽神鳥”,這個圓形的金飾很可能象征著以太陽崇拜為中心的宇宙觀。圓形的圖案象征太陽,中心向外輻射的十二條旋轉的金色光芒線以及最外圍首尾相接的四只“神鳥”,讓人自然聯(lián)想到四季、十二月這樣的天象與物宜。
商周時期,古代中國思想世界的許多核心知識逐漸形成,天圓地方、中心與四方、陰陽變化、四季更替、日月星辰的定位、宇宙的框架模型等古老天文地理經驗,開始以不同方式表達出現在考古材料中。如果說三星堆的青銅神樹象征著人類遠古文明中的宇宙樹、太陽樹,那么金沙遺址出土的太陽神鳥所蘊含的深意,則與之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三星堆人崇鳥,其太陽崇拜通過神樹完成。以一號青銅神樹為例,現存的3層9個枝頭上都各站立一只小鳥,正中的枝頭雖已破碎,但可以想象曾有一只鳥停留中央。中國古史傳說中,太陽由鳥托載,從樹枝上每天由東方升起、西方降落,東方的樹叫扶桑、西方的樹名若木,居于天地之中的一棵樹為建木,所以這10只鳥可能象征著10個太陽。
金沙人的太陽崇拜則通過太陽神鳥展現。與太陽神鳥同時出土的,還有不少于7個蛙型金箔,讓人聯(lián)想到“月中蟾蜍”。若將太陽神鳥和月中蟾蜍聯(lián)系起來,與《淮南子·精神訓》所言“日中有踆烏,而月中有蟾蜍”的記載可謂暗合。這顯示金沙崇拜體系在三星堆的基礎上進一步發(fā)展演變。結合金沙遺址出土的各種農具來看,金沙崇拜體系的演變與農業(yè)社會有密切聯(lián)系。
考古隊對三星堆近200個樣品進行了碳14測年,測年數據集中在公元前1131年至1012年,除5號坑和6號坑年代稍晚之外,3號坑距今約3200年至3000年左右。在1988年1月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遺址群年代上起新石器時代晚期,下至商末周初,上下延續(xù)近2000年。
不過,根據銘文解讀和圖騰符號對比,三星堆遺址和金沙遺址就是禹契二王遺物,是商湯滅夏和周人滅商遺址:
根據目前C14檢測結果,三星堆遺址暫分3期6段,一期處于中原龍山時代到二里頭文化的初期階段(公元前1800年以上);二期處于二里頭文化中晚期到殷墟文化前段(公元前1800~1300年)。三期處于殷墟文化中的第一期到第三期(公元前1300~1200年)。
從斷代角度來看,三星堆遺址前后跨越了龍山、夏、商三大時代,但我們一定要清楚的是,三星堆遺址和三星堆三期祭祀坑(公元前1200年)不是一個文明,為什么3200年前的祭祀坑會與3800年前的二里頭一樣沒有甲骨文呢?中間近500年的歷史跨度,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事情?通過銘文解讀和圖騰對比我們知道,二里頭是大禹治水城址(抱龍人即大禹),三星堆是禹南巢(大立人即禹像),金沙是殷人后裔遺址(魚鳧王即夏啟商契)。為什么這么說呢?
奧秘都藏在神秘的“亞長”墓中!根據亞長墓出土的銘文,會意觀察為“持杖之戴羽酋長”形象!裝束與大禹一樣!區(qū)別僅是加刻東夷商族十字玄鳥圖騰,即銘文“亞”字,代表東夷之義!同墓出土的青銅手器(義肢)及金沙遺址出土的“魚鳧王”黃金權杖與亞長發(fā)生邏輯關系,如圖所示:
并且青銅手銘文“玄鳥”和黃金權杖“魚鳧王”圖騰“鳧王”,經圖騰解讀都是“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的“玄鳥”子契,玄鳥為子/亞,銘文亥即亞長形象!所以王亥即亞長,形成了邏輯鏈條!
不過,專家對亞長啟骨骸查驗后發(fā)現,啟死因是受七處刀傷而亡(殘缺右臂),也就是說屬于非正常性死亡!而且腳趾骨變形,骨骸有花椒坑,符合商契佐大禹治水得腳氣(?)及以花椒(蜀椒)防腐情況,如圖所示:
那么問題來了,根據《竹書》所載“益干啟位,啟殺之”,及《史記》講“益避啟于箕山之陽”,說明啟不應該是被人所殺,反倒是殺伯益之人,那么為什么銘文解讀和考古證明啟是被人所殺?兩者到底誰是真相?…翻開《山海經大荒東經》“有易殺王亥”分析,王亥是因為“仆?!北挥幸资纤鶜ⅰ趤嗛L墓和婦好墓多次出土仆牛文物,說明亞長就可能是王亥!如圖所示:
那么王亥是不是商契呢?玉石仆牛上刻有“司辛”銘文,甲骨文解字為“商”,如圖所示:
說明仆牛主人的確是高辛氏帝嚳后人,而婦好墓同時出土“司辛母”銘文也可佐證。據范文瀾、郭沫若等人研究,商契活動的中心在商丘。商部落開始是夏王朝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王亥發(fā)明牛車,馴服牛拉著貨物,到其它部落去搞交易,開始促使農牧業(yè)迅速發(fā)展,使商部落得以強大。
據《竹書紀年》記載:夏泄十二年,王亥為了解決牛羊過剩的問題,與其弟王恒一起跟其他部落以物換物。決定選一些有活力的牛羊,送至有易國(今河北省易縣一帶)。有易氏首領綿臣見財起意,殺害了王亥,奪走了貨和牛羊。
帝泄十六年,王亥子上甲微借助河伯之師,滅了有易氏,殺了綿臣,為父王亥報了仇。湯建商朝之后,歷任君主為了紀念祖先的功勞,而對于王亥和其子上甲微的祭祀非常慎重,另外追尊王亥廟號為高祖…所以商丘地區(qū)成了“商族”“商人”“商業(yè)”的發(fā)源地…
但王國維鑒定結果和張光直商丘考古結果卻不是這樣!王國維認為王亥是契6世孫振,因為甲骨文“亥”與“振”是一字,但仔細觀察高祖王亥”之“亥”應是“梟/裊/鳧”的本字,是玄鳥圖騰。如如圖所示:
當然契和振都是玄鳥子孫,玄鳥圖騰并不能區(qū)分王亥是振還是契,不過能稱“高祖”的人不多,甲骨文中僅有“高祖河/岳/乙/夔”等幾位先人,輩份很高,但能同時兼稱“高祖王”的人只有亥一人,這就值得重視了!為什么呢?
因為說明亥是高祖中最大的王者,那么身為6世孫振就無法勝任了。尤其亞長墓位于殷墟宮殿宗廟區(qū)內,隨葬王權的銅鉞就有7把,其中6件鑄有'亞長'字樣。另有兵器如卷頭刀3把、銅戈73把、銅矛78把、銅箭頭800多,是出土青銅鉞最多的殷墟墓葬,證明亞長生前是代表著軍權的王者…身份十分尊貴!
另外,墓主人是趴在棺里、臉朝下入葬的??脊派戏Q之為俯身葬。對此有兩種看法,一個是兇葬,意外死亡的本族風俗表征;一個是王權象征之葬,本人支持前者,竹書紀年記載!啟(王亥)被綿臣殺而放之…所以說,高祖王亥是商祖契的可能性遠遠大于6世孫振!
考古人員通過對亞長尸骨進行了鍶氧同位素分析,發(fā)現亞長并非來自安陽本地,而來自東部沿海地區(qū),也符合契之少昊氏出身。如圖所示:
如果這個判斷成立的話,那么王亥就自然是商契了,他佐禹治水成功以后,因受夏啟位而受伯益嫉恨,于是發(fā)生了王位爭奪,啟制被破壞后,他被堯(綿臣)和伯益(河伯)設美人計所殺,掩埋于亞長墓中…而鳴條崗/三星堆/石峁考古及《山海經》《竹書》史載也支持如上判斷,具體地說,就是公元前1650年,商契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受夏啟位,史稱殷侯,封商地安陽,并營建“母辛宗”(故安陽古稱商丘),史稱“禹生啟”事件。今日商丘不過是古商丘殷墟之移民之地也!所以張光直是挖不出先商遺址的…
1638年商契在易水仆牛時被堯(綿臣)和伯益(河伯)設美人計殺死后葬入亞長墓,經稱“有易殺王亥”。公元前1632年后啟上甲微(夏桀后稷虞舜)為替商契復仇反殺堯囚丹朱,竹書稱“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事件。又因伯益偷放堯子丹朱(河念有易,有易潛出,為國于獸,名曰搖民)故后啟虞舜復殺伯益,即竹書稱“益干啟位,啟殺之”事件。
公元前1625年堯子丹朱反攻鳴條崗逐舜南逃,史稱“商湯滅夏”…并留下二里頭(偃師)/鳴條崗(東下馮)/三星堆(金沙)/石峁(皇城臺)四大遺址,最后丹朱因南巡追舜未果,死葬鹿邑長子口(老子)墓,而后稷虞舜“聲南擊西”營建了神木石峁皇城臺周棄城…
公元前1046年其孫周武王伐紂,改殷祠母辛宗為婦好棄祠,鑄造婦好鼎及龍虎二鉞108件婦好禮器,并刻下“婦好冥”及“宰豐”匕骨辭以述“宗周”事件,內容是:
銘文周棄就是夏啟義,在甲骨文中是一個含義!這就是為什么殷墟王陵區(qū)被盜掘,而婦好墓未被盜之原因!婦好墓既是商契的夏啟祠堂,也即周棄祖祠,是商周共祖之祠堂!而甲骨文“宰豐”二字即“商契”二字之本字,而此骨即是亞長“丟失”之右臂骨也!
武王宗周殷墟之后,又“成周”洛邑二里頭禹墟尸鄉(xiāng),完成夏商周合并祭祀,即“帝嚳而郊禹,祖文王宗武王”禮制。考古界稱之為不封不樹“母辛宗”。史稱啟祠/冥祠/帝嚳祠/少昊祠/顓頊祠/夏祠/商祠/殷祠!民間俗稱為“太昊伏羲陵/黃帝陵/神木皇城臺”!恢復了有夏法統(tǒng),即大名鼎鼎的“宅茲中國”事件。為什么這么說?
1986年,考古學家張光直組建中美聯(lián)合考古隊,啟動“商丘計劃”,以期在商丘地區(qū)挖出王亥墓或商代遺址…然而20多年過去了,僅僅發(fā)現古宋城址和岳石文化遺址,相當遺憾!
不過,讓張教授意想不到的是,1997年秋,距商丘僅僅一步之遙的周口鹿邑太清宮隱山上,發(fā)現了“長子口”墓,也就是俗稱的老子墓,長子口墓初期鑒定為老子墓,后期又改為商周之交的“長氏”貴族墓,并認為與2000年安陽殷墟花園莊出土的M54號亞長墓同屬一系,與殷人有涉…但因史無所載,銘文難解,故至今懸而未決!
不過,結合三星堆文物和二里頭其鼎解讀,長子口之“口”字為鼎形,銘文叫其,漢字即啟,是二里頭其鼎形象,是夏啟商契王權象征。
而此長子口墓形為中,在殷商時期是僅次于亞形級別,但十字槨室正是少昊太陽亞字符號,與殷墟亞長墓和王陵區(qū)墓道形狀完全一致。
說明長子口墓主人是商契直系,而出土于棺槨之中的虎首玉人文物證明是虞舜,而虞舜正是殺堯囚丹朱之仇人上甲微(桀),如圖所示:
而“長子口三戈”正是易水“祖父其”戈象征,也就是古宋國主長子其丹朱之武湯戈,如圖所示:
說明長子口墓主人就是丹朱本人,也即大名鼎鼎的老子和商湯!民間訛長為老,訛其為口丹,故有周口老子丹和長子丹之稱,河南鄲(丹)城有箕子臺遺址,鹿邑有太清宮和老君臺遺址…大名鼎鼎的老子丹其實就是張光直教授一直苦苦尋找的長子丹朱!山海經稱“舜生戲,戲生搖民”,有易氏搖民即湯氏也(水易為湯)!真是“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熟視無睹,如雷貫耳才是“燈下黑”啊!千古神秘莫測的老子李耳原來就商湯!這難道不又一次讓人震驚嗎?注意,銘文李即木子(宋姓子),耳即其也(取→啟)!
當然,為什么商湯會是堯子丹朱,與史記相差太大了吧?其實問題就出在《史記》上…因為根據《史記》記載,商湯本是黃帝第17代孫商契第14代孫才對…但史記同時記載黃帝第19代孫武王姬發(fā),與商湯僅僅相差兩代時間,可能嗎?如圖所示:
根據《夏商周斷代工程表》分析:商湯滅夏至武王伐紂為公元前1600 ~1046年,共500多年,經14世共17代王…若按照一代時間50年算起(平均值),兩代時間頂多100多年,那么商湯的500多年14世17王哪去了?
除非,商湯升至商契伯益丹朱一輩,14代就沒問題了…但商湯的先商13王及夏代17王又跑哪里去了?商湯滅的夏桀呢?
根據近代王國維等大師考證甲骨卜辭結論來說,史記17代商王是客觀存在的(稍有誤差),根據陳夢家等人對商湯建商時間的斷代來說,史記17代商王是客觀存在的!那么問題應該出在史記記載上,對不對?也就是說,商湯從時間和排輩上看,只有上升至商契伯益或丹朱一輩才能滿足14世(17代)商王時間表…那么與我對長子口墓的判斷基本一致,丹朱即商湯,一時之間我也有些懵圈(被自己震撼到了)…難道史記記載有誤?夏本紀不準?
唐際根吸取張光直“商丘計劃”失敗教訓,果斷把先商遺址轉向豫北冀南…結果1998年春,考古隊在緊鄰殷墟的洹北花園莊、韓王度、屈王度附近歷經8個月艱辛調查,在殷墟東北發(fā)現了一座面積達4.7平方公里的都城遺址,并將它命名為“洹北商城”。
洹北商城的發(fā)現,解決了武丁以前盤庚、小辛、小乙遷往地點的疑問。洹北商城的始建年代應在中商二期,其中有部分建筑基址始建于中商三期,“盤庚遷殷”即遷到洹北商城。根據現有資料顯示,洹北商城使用年限不會太長,由于盤庚、小辛、小乙三帝政權是兄弟傳承,估計三人年齡不會相差太大,三帝在殷地執(zhí)政時間大概不會超過三四十年。
《古本竹書紀年》關于盤庚遷殷的地點,最初可能在安陽洹河北岸京廣線兩側,也同指洹北商城。武丁即位以后,國力隆盛,方遷至所知的以小屯為中心的殷墟。荀悅《申鑒》:“盤庚遷殷,革奢即約”。唐際根教授根據陶鬲的甲骨文字形的不同時期形態(tài),發(fā)現了中商缺環(huán),在殷墟發(fā)現了洹北商城,把早商二里崗與晚商殷墟之間的空白接續(xù)上了,轟動了史學界和考古界…
陶鬲的甲骨文字形
1951年,在河南鄭州發(fā)現一座大型的商代早期遺址——二里崗文化遺址,包含了鄭州商城遺址、洛陽偃師商城遺址、鄭州小雙橋遺址(鄭州西北遠郊約20公里處)、湖北盤龍城遺址,其中二里崗遺址與鄭州商城遺址,面積約300萬平米,距今3620年左右。從絕對年代上看,二里崗最早,其次是鄭州商城,及小雙橋遺址,最后是安陽殷墟。
鄭州商城遺址內發(fā)現20多處宮殿基址,與《考古工記》載的“內有九室,九賓居之;外有九室,九師朝焉”極為相似。與此同時,在鄭州商朝遺址的上層,有戰(zhàn)國時期的遺址,出土了戰(zhàn)國陶文中有“亳”、“亳丘”(即亳墟)字樣。
《左傳》記載,襄公十一年,魯國聯(lián)合晉國等十多個諸侯國討伐鄭國,最終“同盟于亳城北”…1953年,考古專家在二里崗出土了兩片刻有文字的牛肋骨,引起轟動!如圖所示:
上面有刻有十個文字,相比略粗的殷墟文字,刻痕稍淺,被認為是發(fā)現最早的甲骨文卜辭。
陳夢家認為是“又土羊,乙丑貞,及孚,七月”,屬于“習刻'。時代可能屬于安陽殷墟時期。最近國博館李維明教授又發(fā)現一個新字“乇”,認為是亳字!因殷墟甲骨文中已有“又亳土”,因此判斷“又乇土”就是“又亳土”;東周時期的陶文、金文“乇”、“宅”、“亳”,都曾一度用作地名,因此“乇”是“亳”的商朝早期寫法,同時結合鄭州二里崗規(guī)模龐大的城池及高規(guī)格的宮殿群…種種線索匯聚在一起,自然指向商湯亳都,即商朝前期十位君王定都于此。
根據史記載,“契至湯八遷,湯始居亳,從先王居”,也就是說商湯滅夏之后,首先在亳都建立了商朝。從商湯至仲丁,商朝十位君王都立都于亳,但在仲丁時期,被迫自亳西遷至隞地,仲丁之子河亶甲又遷都相地,商朝進入“九世之亂”,不停的遷都,直到盤庚遷殷(河南安陽)才最終穩(wěn)定了長達270多年。
而亳都所在何地,古今學者眾說紛紜。
①南朝宋時裴骃的《史記·集解》說“梁國谷熟為南亳,即湯都也”;
②唐朝張守節(jié)的《史記正義》說“亳,偃師城也。商丘,宋州也。湯即位,都南亳,后徙西亳也”;
③東漢班固《漢書》中說“偃師,尸鄉(xiāng),殷湯所都”;
④東漢杜篤《論都賦》中說:“昔盤庚去奢行儉于亳”。
⑤晉皇甫謐 《帝王世紀》:“蒙為北亳,即景亳,湯所盟地;
⑥百度認為南亳、北亳和西亳,均以商丘為坐標。
北亳
商丘以北二十五公里處,梁園區(qū)蒙墻寺一帶為北亳。相傳為湯始居之地。
南亳
商丘以南二十二公里處的睢陽區(qū)高辛鎮(zhèn)至塢墻鎮(zhèn)一帶為南亳。雄踞睢水之濱,東望芒碭山,北瀕孟潴澤,襟喉關陜,控扼淮海,堪稱一代名都。商丘古城南約25公里的睢陽區(qū)塢墻鎮(zhèn)北的一個村,建起了一座18米高的高臺,比商丘古城西南3里的閼伯臺還要高7米多。這個村現在叫南亳村,這座臺就是湯王臺,是商王朝的建立者商湯建都南亳之地。或虞城縣谷熟鎮(zhèn)一帶。
西亳
商丘以西大約280公里處的偃師商城為西亳。除偃師原為西方之夏都所在地外,南亳和北亳與商丘為一地。王國維在《說商》一文中引杜預《春秋釋地》說:“宋、商、商丘三名一地?!闭J為“宋、商、商丘、亳(南亳和北亳)四名均指一地。”因為,若將宋、商、商丘視為一座都城,則亳在其附近;若將宋、商、商丘視為一區(qū)域,則亳在其中。
總之,亳地離不開原古商國的范圍。王國維持湯都北亳說?;矢χk、董作賓等持湯都南亳說,不管哪個亳,都屬于商丘之亳。至于商湯滅夏后西遷都城,在先秦文獻均無記載其西遷西亳。
推測商湯或為了準備滅夏而遷都于二里崗遺址,更靠近夏都二里頭,或滅夏之后防備夏人殘余力量。更妙的是,商湯將夏人后裔安置在的杞國,位于商丘與二里崗遺址之間,處于商朝絕對包圍之中,即便造反也很難成功。也就是說,二里頭遺址是夏墟的結論,更符合夏商關系的地理關系。
不過,問題也來了…如果二里崗是商湯西亳都的話,依據“契至湯八遷,湯始居亳,從先王居”,那么二里崗應該是湯先王契城…“乇”字如果通宅/亳,那么“乇”既可能是亳,也可能是宅,而根據《國語湯誓》記載,“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茫茫,古帝命武湯,正域彼四方…”分析,“乇土”更符合“宅殷土”之義,而“宅殷土”即是“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的商祖契之商地!所以二里崗應是“湯始居亳,從先王居”之契城…
那么為什么卜辭中沒有契字?有網友說:卜辭沒有很奇怪嗎?此卜辭不寫,不代表其它卜辭不會寫…何況陳夢家說是“習刻”,漏掉了也說得過去…似乎說得過去,但從甲骨文“在祀與戎”角度來看,“習刻之說”太過“奢侈”…因為上古卜辭制作及使用要求極高,試問哪家醫(yī)院會選用“實習生”去當主治醫(yī)生并使用昂貴進口藥?何況王國維,陳夢家,李維明,郭沫若等大家僅僅依據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解讀甲骨文一定就準嗎?也不好說!且不說三星堆二里頭尚無甲骨文,既便一個殷墟婦好墓就被一個銘文女字給篡改亂了,何況其它?
當然如果從圖騰對比銘文角度分析,二里崗甲骨卜辭中,就有“契”字,只不過是契名號“啟”罷了,即“禹生啟”的文字證據,如圖所示:
前文已交待二里頭是大禹墓巳鄉(xiāng)(偃師→尸鄉(xiāng)),甲骨文“又”字為手形,考古證據為殷墟亞長墓手杖;“乙”為龍形,通巳/己/姒,考古證據為二里頭3號宮殿貴族墓“綠松石龍形器”;“其”為鼎形,考古證據為二里頭青銅網格鼎。所以“又乙”會意為“抱龍″義,鼎文即禹;“又其”會意為“抱鼎”義,篆文即啟。佐證二里崗即是西亳都,即湯先王契城,兩者形成“禹生啟”遺址。而“契至湯八遷”及湯后五遷都城,則出現北亳殷墟(景亳),南亳鹿邑(古宋歸德城),也具有一定可能性…
禹王碑真跡(湖南長沙岳麓山)
根據謝子展“禹王碑”記載:
解讀:“承帝巳脈”之巳為姒,是指二里頭綠松石龍,傳承自濮陽(帝丘)西水坡龍虎墓的蚌殼龍,大禹繼承顓頊鯀法脈,卻英年早逝,令九州悲慟。“濮”即濮陽西水坡龍虎墓。《竹書紀年》和《左傳》記載“顓頊居濮”“顓頊居帝丘”,“御”為統(tǒng)御九州“相土烈烈,海外有截”。
“淵門”即龍門,“禹破淵門”即大禹開鑿龍門出伊闕,導伊水并入洛水,出現“魚躍龍門”盛況,當地人稱“龍門”,碑稱“淵門”,俗稱一門峽;
“脊躬婁沙”即禹親自負簍背砂運石;“北置弇(yan)臿(cha)”即禹南鑿開伊闕之前,在盆地北邙山口設置“弇臿”(即開合閘門,弇為開,臿為封),引洛水并入黃河,出現“水漫金山”盛況,當地人稱“開封閘口(古開封)”,俗稱二門峽;
“奠取汲溉”即用閘口開合以調整水位,配合龍門放水及閘口蓄水進行灌溉;三開平陸砥石山,導黃入濟,進行分洪,出現“愚公移山”盛況,碑稱“汲溉”,俗稱“三門峽”。
“為舞岳麓”,“岳麓”指洛陽盆地,“為舞”指大禹治水之三川并流盛況,如圖所示:
網友質疑說,“為什么二里頭是伊闕工地?它距伊闕直線距離有20公里以上;距離洛河入黃口,直線距離25公里以上,說是工地中心很牽強…”我說公元前1670年左右,伊洛盆地因洪水泛濫已變成伊洛二汭(偃塞湖),禹南鑿伊闕(淵門),契北置弇臿(即邙山閘口),中間正是二里頭和二里崗,故有“三過家門而不入”情況。如圖所示:
“?昶泉去”之“?”通腳疾(網友稱腳氣或類風濕)!大禹因治水,腳常年泡水而潰爛,只能拄棍而走?!瓣啤睘樘扉L地久,“?昶”即?疾長久,積勞成疾導致大禹早逝。根據C14檢測,二里頭3號宮殿“抱龍人”骨骸亡齡40歲左右,符合早逝條件(竹書記為45歲)。“鳳來求附”之“鳳”是商契伯益圖騰玄鳥,也是三星堆青銅龍樹禪讓制符號?!傍P來求附”即指商族與夏族姒結盟,即婦好。如圖所示:
“楚崇”即古嵩山,“率”為抱舉,“姒”即龍(禹姓),文物為二里頭綠松石龍。“率姒”即禹抱龍之象,文物為二里頭3號宮殿抱龍人,也叫司龍/司空/共工/水政/禹貢,文物為三星堆青銅大立人,如圖所示:
另外,殷墟亞長墓主人骸骨發(fā)現有花椒坑,推測花椒的作用是古人對尸體的防腐處理手段?;ń?,又稱“蜀椒”,火鍋原料,有去濕,生肌、止血、殺蟲、止痛等功效,與大禹契和伯益治水有關,川俗:“蜀人命都是花椒給的”。禹契用花椒給治水民工和百姓治病,自己卻死在?上…
安陽殷墟發(fā)現“率姒”抱龍符號,甲骨文解讀為“又乙/抱乙”,漢字即“禹”,字形為取,公式為:禹=又乙/抱乙=率姒!如圖所示:
“裹盛桴徒”即“裹圣浮屠”,浮屠即梵語入殮“圓寂”之義。唐人借用佛言代指大禹圓寂,是敬禹之辭!“葬稽堂祈祥”,“稽”是抱龍義,“稽堂”指抱龍禮堂,代指偃師舊稱尸鄉(xiāng),也就是“居葬合一”稽制,如圖所示:
有網友說“稽堂”是浙江會稽山大禹陵,“桴徒”為木伐飄流遷徙…我說它只是衣冠冢,網友反問“秦始皇南下會稽山,就是為了一個衣冠冢?夏中期派一支族人來紹興,建立越國,也只為守護衣冠冢?”
我說,其實秦始皇也不知道會稽山是大禹衣冠冢,原因有五條:一,自商湯滅夏,埋葬了二里頭,無人知曉禹墓何在。二,武王改造了婦好契墓以后,又埋了殷墟甲骨文。三,秦始皇雖得先祖伯益殷史《山海經》,但已過去1000多年,輾轉摘錄,文字他已看不懂了。四,殷人徐福雖然可能知道禹祀之地,但不敢說實話(怕秦始皇破壞二里頭三星堆和金沙)。所以騙取他信任,偷渡日本了,氣得始皇“東臨碣石”吹胡子瞪眼。五,大禹死時(公元前1650年左右),良渚洪水并未退盡,商契伯益還在三門峽開山放水,禹雖有葉落歸根之心,但會稽山澤國四布,怎么埋葬真身?
所以禹死水退,越人回來建個衣冠冢也是自然!
“南蜀莽盲”指長江流域,包括浙江會稽山大禹陵,湖北盤龍城和安徽蚌阜禹會村?!熬哦ξ访纭敝懊纭睘橛硪?,史稱三苗。
“煥冊暮冥”之“冊”為甲骨祭文,“冥”為少昊顓頊殷廟(婦好墓),此段即指禹鑄九鼎禮攝三苗,朝祭龍冊,暮祀禹功,冀九州太平。包括湖北盤龍城和安徽蚌阜禹會村也是三苗禹裔。當然,最關鍵的是考古結果,會稽山和禹會村,盤龍城,并沒有挖出禹墓和骨骸及銘文是根本原因!
總結,二里頭發(fā)現大禹骨骸,佐證《禹王碑》言之鑿鑿,而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了禹啟“率姒”銘文,進一步佐證了《禹王碑》所載客觀存在。二里崗牛胛骨卜辭也發(fā)現又乙/又其禹姒和啟姒符號,婦好墓銘文破譯后也是唐虞夏殷商周六代王權繼承人銘文,如圖所示:
所以證明殷墟時間應從公元前1300年的商代中晚期,可以提升到公元前1600年的早商時期,與二里崗衘接。而婦好銘文也得到三星堆青銅樹佐證。證明二里崗及殷墟是史記“禹生啟”及“契至湯八遷”的王權轉換之地…也即周人“宅茲中國”之地!
首先更正何尊乃河尊也,因為清華簡載:“假中于河,歸中于河?!彼院渭春右玻《坠俏摹爸小弊殖省皟珊訆A一郭”狀態(tài)…如圖所示:
此種情況,在夏代考古上,只有“河洛之間'的二里頭符合條件,即左伊汭,右洛汭,中間是偃師巳鄉(xiāng)(巳→尸→姒→師鄉(xiāng))也!如圖所示:
而甲骨文“國”,是持戈護城(祭鼎)形,考古證據指二里崗商契持鉞亳都;如圖所示:
甲骨文“宅”即亳,“湯先王(契)居”也。如圖所示:
甲骨文“茲”為玄鳥雙至,代指少昊玄鳥圖騰。如圖所示:
故“宅茲中國”含義即史記“契長佐禹治水有功,受司徒(啟),封商地…”,即史記“禹生啟”事件,商即司辛→契持鉞祭啟;殷墟之殷是湯持戈祭啟!故史記講“契至湯八遷”,包括二里頭→二里崗→三門峽→孟津→東下馮→濮陽→商丘→安陽殷墟。
有網友根據《說文解字》反對我說,“甲骨文字典上有注釋…中是軍旗。卜辭:立中無風;而且中的字形,那上下的飄帶有時候多有時候少,有時候還沒有,怎么解釋是兩河呢?”
其實網友(包括許慎)并沒有考慮過甲骨文誕生的歷史背景是什么,并不知道甲骨文是洪水產物,更不清楚甲骨文“河”即大禹治水之伊洛二汭(偃塞湖)!所以一旦洪水退卻,二汭也就不見了,水退盆地自然出現…那么網友所擔心的“中”字上下的“飄帶”(洪水)有時候多有時候少,有時候還沒有…不就沒必要了嗎?
目前,經過我圖騰銘文解讀的夏商周遺址有(草擬):
①漢史專家破譯的夏啟不是禹子,而是商祖契?!坝砩鷨ⅰ笔鞘献逯g禪位王權傳承關系。②史稱商湯是丹朱,不是契十三孫是契侄。③甲骨卜辭“婦妌/婦好/婦辛”不是武丁貴妃:
“婦妌”甲骨行文是“帚戉女”,是指司馬皋陶;
“婦辛”甲骨行文是“帚辛女”,是指后馬伯益;
“婦好”甲骨行文是“帚子女”,是指夏啟商契周棄。
婦好墓十三銘文解讀表(初稿):
少昊顓頊上古世系表:
少昊顓頊王權傳承表:
少昊(司日/玄氏),公元前1880年~1800年,曲阜。
顓頊(司日/陽氏),公元前1800~1750年,僕陽。
帝嚳(司曰/辛氏),公元前1750~1700年,安陽。
司馬皋陶(公元前1670~1625年),陶寺/殷墟;
司空伯鯀(公元前1670~1650年),陶寺/王城崗;
后馬伯益(公元前1670~1625年),侯馬/易水。
帝摯(司日/陶氏),公元前1700年,平陽。
帝堯(司日/唐氏),公元前1700~1638年,易水。
帝丹朱(司日/臣氏),公元前1638~1634年,鹿邑。
夏姒大禹(公元前1670~1650年,二里頭/三星堆);
夏啟商契(公元前1650~1638年,二里崗/殷墟);
夏后虞舜(公元前1670年~1625年,東下馮/石峁)。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