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為什么認為“言必信,行必果”是小人的行為?孔子對弟子們說:“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硁硁然,是敲擊石頭的聲音,引申為固執(zhí)、頑固,也就是說,孔子認為,“言必信,行必果”,這是那些淺薄固執(zhí)、沒有見識的小人才會做的事情。
這是不是有違我們的普世價值呢?
孔子為什么把這樣品性的人定義為小人?
講兩個孔子的小故事:
故事1:有一次,孔子帶領(lǐng)弟子們經(jīng)過衛(wèi)國屬地蒲邑,這里有位公叔戍大夫圖謀叛亂,因害怕孔子是國君派來探聽虛實的,就率兵將孔子一行人截住。
沒想到遭到其弟子們的猛烈反擊,眼見武力留不住人, 公孫戍就和孔子談判:“你們只要不去衛(wèi)國都城,我馬上放你們走?!笨鬃雍敛华q豫地答應(yīng)了,并且還立了盟誓,說我孔子出去之后,絕對不去衛(wèi)國都城!公孫戍大喜,馬上恭送孔子和弟子們出城。
結(jié)果,一出城門,孔子立刻帶著弟子們駕車前往衛(wèi)國都城方向,子貢傻眼了,說:“盟誓難道可以背棄嗎?”
孔子一邊趕路一邊回:剛才我是在脅迫下作的盟約,根本不是我的真實本意,我為什么要對違法本意的盟約守信用? '
故事2:孔子一行人逃難,在宋國遭遇強盜,強盜頭子認出了這位鼎鼎大名的孔子,覺得他影響力太大,不想給自己找麻煩,就客氣地對孔子說:“咱們井水不犯河水,我這就放你們走,但是你們走了之后,可千萬不能報官??!”,孔子一聽,馬上雙手抱拳:放心放心,你這么講義氣,我怎么可能報官呢。
結(jié)果孔子剛脫身沒多久,路遇宋國的士兵,孔子就告知了有強盜的事,子貢又傻眼了:老師,您這不是言而無信嗎,這以后,誰還敢相信咱們?
孔子淡然搖頭說:“如果我不去報官抓他們,今后他們一定會禍害更多無辜的人,雖然我對他們有承諾,但是,對于不符合正義與良知的人和事,我們根本就不必講什么信用,如果我們對他們講信用,那就是縱容了惡呀!”
這兩個故事里,孔子都違背了自己的誓言,但是卻符合他的處世準(zhǔn)則,孔子認為: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君子對于天下事,沒有必定要這樣做的,也沒有必定不這樣做的,所做唯求合乎義。)
可見,孔子認為,君子應(yīng)當(dāng)以“義”作為處世準(zhǔn)繩。這里的義,就是指良知。
一個真正的君子不必拘泥固執(zhí)地守信,一切行為的判斷標(biāo)準(zhǔn)只有一個,那就是到底有沒有符合我們的良知!
孟子在后來對此有附和: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
如果悟到了孔孟的思想,以后不要拍胸脯說自己:言必信,行必果了,尾生也不必抱柱而死了。
孔子: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p>
唯義所在。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