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在隋唐科舉制產(chǎn)生之前,主要由門閥世家大族掌控統(tǒng)治階級,從人才的選拔大批官員的任命都有著世家大族的影子。而這一現(xiàn)象之道科舉制逐漸開戰(zhàn)之后才有所改善。在先秦時期,宗族制度一直影響著權(quán)力的流轉(zhuǎn),在嚴密的分封制度下,使得權(quán)力一直把持在貴族階層。而到了漢朝,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逐漸推行新的人才舉薦制度——察舉制。
(漢代文人士子)
而察舉制的推行,正是世家大族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因為察舉制施行的是舉薦的方式,推行品學兼優(yōu)的人才。重要的一方面便是學識,而當時學習資料都掌握在大戶之中,導致受到舉薦的人逐漸形成一個盤根錯節(jié)的關(guān)系網(wǎng)。這在著基礎(chǔ)上逐漸形成了各個州郡的大家族,這些人他們并非貴族,大多是有著強大的經(jīng)濟勢力,但隨著官位的提升逐漸經(jīng)濟政治文化地位都有了新的高度。
察舉止與世家大族
為了適應(yīng)漢代統(tǒng)治者治理國家的需要,逐漸形成了察舉制,察舉的方式從漢初便一直有,漢高祖劉邦下詔求賢,要求郡國推舉賢才。大約到了漢武帝時期,關(guān)于察舉制的各項規(guī)定與要求約莫完備,有了統(tǒng)一的選拔標準和考試辦法。隨著規(guī)定的完備,察舉制考察的科目不斷增多,包括孝廉、茂才等。
同時,察舉是一種由上而下的舉薦人才制度,舉薦的人皆是品德高尚、學識才干國人的優(yōu)秀人才。而在漢高祖、漢文帝時期皆有舉薦,為漢武帝時期的確立奠定了基礎(chǔ)。漢武帝時期,董仲舒說服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而在其中,董仲舒認為治理天下,需要將天下賢德之人量才授官,以協(xié)助皇帝管理國家。這樣的建議深的漢武帝歡心,于是在之后董仲舒又提出依照各個州郡的人口多寡來舉薦人才。
(董仲舒)
總的來說,察舉制為漢朝選拔了一大批有能力的治世之才。察舉考察范圍多而廣,為朝廷提供了各種各樣的人才,充實了中央機構(gòu)。同時加之察舉制度的不斷完善,使得考察過程相對公平開明,因為受到最高統(tǒng)治者的關(guān)注,很少有人敢徇私舞弊。打破了之前人才把控在貴族手中,底層的賢才缺少展現(xiàn)自己才能的機會。而且為了適應(yīng)察舉制,漢朝還成立專門的教育機構(gòu),加快了人才的輸送與培養(yǎng)。
但不能忽視的是,察舉制所帶來的門生故吏的嚴重現(xiàn)象,因為是自上而下的舉薦方式,使得舉薦人與被舉薦人形成了一種裙帶關(guān)系,彼此相互示好,逐漸形成了一種政治利益團體。同時,到了東漢末期,舉薦的權(quán)力落到了那些已經(jīng)成為望族的人手中,他們在舉薦時優(yōu)先考慮自己家族的子弟,使得很多的家族形成世代公卿的局面,甚至左右朝廷,影響政治走向。導致東漢到魏晉時期,世家門閥成為一股強大的政治力量。
戰(zhàn)爭背后的博弈者
到了東漢末期,皇權(quán)衰落,一方面是因為外戚、宦官干政,皇權(quán)弱勢,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中央對地方的管控失利地方的門閥大族有著決定性的話語權(quán),即便是中央任命的官員,也要看地方大族的眼色行事。稍有不對,便會受到排擠,難以進行管理。皇權(quán)在地方難以壓過門閥大族,形同虛設(shè)。在地方門閥,依靠州郡形成自己的勢力范圍,數(shù)個門閥家族盤根錯節(jié),相互通過聯(lián)姻鞏固自己的地位,外來人士根本難以進入。同時也通過他們強大的勢力,影響著政治的走向。
(諸葛亮)
(諸葛瑾)
(諸葛誕)
皇權(quán)的爭奪,無處不有他們的身影,三國時期,魏蜀吳相互爭鋒,每一股勢力,都受到了眾多門閥士族的影響。例如諸葛亮所在的家族,諸葛家族是瑯琊的望族,祖上時代皆有官位。到了漢末。天下大亂,各股勢力相繼登場,爭奪最終的贏家。我們仔細觀察,諸葛家族由一個很耐人琢磨的現(xiàn)象,諸葛亮侍奉蜀漢,官至丞相,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長兄諸葛瑾,效忠東吳,官至大將軍;同族諸葛誕,效忠魏國,官至征東大將軍。這樣來看,在那樣一個混亂的時代,同屬于一個家族的人效忠于三個不同勢力。究竟是巧合,還是刻意為之,我們現(xiàn)在不得而知,但是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結(jié)論,就是不論最后是那個國家勝利,但都不會影響到諸葛家族的利益。得以保證其望族的地位。
(魏晉士人)
到了晉朝,門閥的影響更加強大,甚至與皇帝平起平坐,左右政權(quán)的興滅。西晉覆滅之后,東晉在門閥士族的扶持下得以建立,因而東晉朝廷堂上,門閥左右著政治。東晉晉元帝司馬睿時期,瑯琊望族王氏權(quán)傾朝野,掌握軍政大權(quán),皇帝只是徒有虛表罷了。門閥在那一時期有著重要的決定權(quán),甚至影響皇帝的婚嫁??梢婇T閥力量的強大。
成也帝王敗也帝王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門閥士族勢力最為強大的時期,但到了唐代因為科舉制的施行逐漸開始沒落。李氏政權(quán)的上臺,很大程度受到了隴西貴族門閥的支持,在李淵初期,提供了大量的財力、物力。才使得李氏最終奪取天下,但后來隨著皇權(quán)的不斷加強,越來越不滿門閥的影響,想要打壓門閥的力量,而門閥士族在那一時期,勢力有所縮減,大不如前,因而之間相互妥協(xié),推行了科舉制,科舉制度出現(xiàn),徹底打破了門閥士族對取士的壟斷。
科舉制度的推行,使得一大批底層士子得以晉升,并且由于他們?nèi)鄙偎^的家族影響,不會家族利益影響,他們得以認真效忠統(tǒng)治者。同時使得更多的優(yōu)秀的人才,得以通過新的途徑展現(xiàn)才華。而原有的士族比較抵觸科舉制,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寒門士子地位的上升,他們的態(tài)度也逐漸改變。而隨著唐代末期農(nóng)民運動的頻繁,門閥也伴隨著唐朝的滅亡走向滅亡。
總結(jié)
士族,有的甚至傳承數(shù)百年,他們就像一群幕后操盤手,影響著政治的走向,隨著改變著政治的格局。但是不論是什么樣的制度,必然有他所適合生存的土壤,門閥的存在興起是因為察舉制的出現(xiàn),寒門士子的弱勢。他們活躍在每一場政治斗爭中,為了家族的利益與繁榮,他們也在進行著一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歷史上的每一份每一秒都上演著門閥士族的合縱連橫。
然而隨著社會的變遷,專制皇權(quán)的加強,中央集權(quán)的加強。門閥漸漸難以影響統(tǒng)治者的決策,而統(tǒng)治者也故意打壓門閥士族。加之寒門士子的崛起,開始排擠原來的士族,使得盛行六七百年的門閥士族最終消逝在歷史長河中。
參考資料
《三國志》
《晉書》
《舊唐書》
《資治通鑒》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