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理论片,69视频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成人app,国产1级毛片,刘涛最大尺度戏视频,欧美亚洲美女视频,2021韩国美女仙女屋vip视频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呃逆
呃逆(打嗝) 呃逆是膈肌不自主地間歇性、痙攣性收縮,同時聲門關(guān)閉而產(chǎn)生的一種特殊聲音,為臨床上常見的癥狀之一,俗稱“打嗝”,中醫(yī)稱“噦 ”。它是由于空氣被突然吸入呼吸道內(nèi),通過關(guān)閉的聲門裂而產(chǎn)生的急促“呃”聲。
打嗝是常見的生理現(xiàn)象,酒足飯飽后來個飽嗝。但是,如果持續(xù)性打嗝就要警惕了,或為某些疾病預(yù)兆。其中,持續(xù)性地打嗝不止,可能是一種病,叫做呃逆癥。
健康人可發(fā)生一過性呃逆,多與飲食有關(guān),特別是飲食過快、過飽,攝入很熱或冷的食物飲料、飲酒、飲碳酸飲料等,外界溫度變化和過度吸煙亦可引起。但是,疾病因素也會導(dǎo)致呃逆癥,比如胃炎就有可能引起持續(xù)性打嗝,此時要盡早治療疾病。
3招止嗝
1、深吸一口氣然后憋住
挺起胸膛,深深地盡全力吸足一口氣,然后憋住,不要呼氣。直到實在憋不住了再呼出去,反復(fù)3~5次即可有效緩解打嗝。
2、壓舌頭
用干凈的勺子把舌頭緊緊地壓住,幾分鐘以后,打嗝一般會停止。
3、往塑料袋里呼氣吸氣
現(xiàn)代醫(yī)學(xué)研究認(rèn)為,打嗝是由于體內(nèi)的二氧化碳太少引起的,所以可以通過提高體內(nèi)的二氧化碳濃度來止住打嗝??梢哉乙粋€不漏氣的塑料袋,把塑料袋緊緊扣在口和鼻子上,然后往里面呼氣吸氣,這樣呼氣吸氣幾次,過一會兒就不會打嗝了。
讓打嗝「消音」
吐法
吐法止嗝方法很簡單,就是把手洗干凈,用食指伸到咽喉輕輕探吐,直至發(fā)出嘔吐聲,但不會吐出東西來,打嗝馬上就止住了,屢試不爽。
中醫(yī)說法是病邪在上焦者,宜吐之,這叫順勢而導(dǎo)之。《黃帝內(nèi)經(jīng)》也有此說法:其高者因而越之。又曰:在上者涌之。意思是病在高處,就是胸膈處,可用涌吐的方法治療。性急的人,吃飯吃得很快,也常吃一半就打嗝,通常喝幾口熱湯就止住了,若止不住,還是來個探吐動作,馬上就好了。
「寒」以生姜止嗝
打嗝還有一個原因,體質(zhì)屬于中焦虛寒型,就是胃寒型,又吃寒涼食物就容易引起打嗝。這時拿生姜切片直接吃,馬上就好了;也可以煮生姜湯服用,同樣有效。
...........
脾胃系病證  呃逆
[定義]
呃逆是由于飲食不節(jié),情志失調(diào),正氣虧虛等導(dǎo)致胃失和降,胃氣上逆動膈而引起氣逆上沖,喉間呃呃連聲,聲短而頻,令人不能自制為主要表現(xiàn)的病證。本證古稱“噦”又稱“噦逆”。
[歷史沿革]
一、《黃帝內(nèi)經(jīng)》稱本病為噦、噦逆、呃逆。
① 指出呃逆發(fā)生的病因病機。
《素問·宣明五氣篇》:“胃為氣逆為噦。”
《靈樞·口問篇》:“谷入于胃,胃氣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氣與新谷氣,俱還入于胃,新故相亂,真邪相干,氣并相逆,復(fù)出于胃,故為噦。”
《素問·寶命全形論篇》:“病深者,其聲噦。”
② 記載三種治療呃逆的簡易方法。
《靈樞·雜病篇》:“噦,以草刺鼻,嚏,嚏而已;無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驚之,亦可已?!?div style="height:15px;">
二、《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稱本病為“噦”,將本病分為三種類型:
① 屬于寒呃者,如“干嘔噦,若手足厥者,桔皮湯主之”;
② 屬于虛熱者,如“噦逆者,橘皮竹茹湯主之”;
③ 屬于實熱者,如“噦而腹?jié)M,視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愈”。
三、自唐末以后諸醫(yī)家,有以咳逆為噦,有以干嘔為噦,亦有以噫氣為噦者,直至《景岳全書》才有了明確的分析。
《景岳全書·呃逆篇》:“噦者呃逆也,非咳逆也,咳逆者咳嗽之甚者也,非呃逆也;干嘔者無物之吐即嘔也,非噦也;噫者飽食之息即噯氣也,非咳逆也。后人但以此為鑒,則異說之疑可盡釋矣。”
《景岳全書·呃逆篇》:“然致呃之由,總由氣逆。氣逆于下,則直沖于上,無氣則無呃,無陽亦無呃,此病呃之源所以必由氣也?!徊≡跉夥?,本非一端,而呃之大要,亦惟三者而已,則一曰寒呃,二曰熱呃,三曰虛脫之呃。”
[范圍]
呃逆是一種臨床癥狀,凡食道、胃、腸、腹膜、縱膈的功能性或器質(zhì)性病變及肺、肝、腦、腎等急慢性疾病的嚴(yán)重階段所引起的膈肌痙攣,均可參考本病的辨證論治。
[證候特征]
① 以喉間呃呃連聲,聲短而頻,令人不能自制為主要證候特征。
② 發(fā)病和加重多與飲食、情志、起居、冷暖、體質(zhì)等誘因有關(guān)。
③ 輕重差別極為明顯,如偶然突發(fā),大多輕淺,??勺孕邢В绯掷m(xù)不斷,需給予及時的辨證治療。
④ 臨證有虛實之分,實證呃聲頻頻相連,聲高而揚;虛證呃聲時斷時續(xù),氣怯聲低。
[病因病機]
一、病因
1.飲食不節(jié)
進食過快、過冷、過服寒涼藥物→寒滯于胃→上逆動膈→呃逆
過食辛辣煎炒,醇酒厚味,過服溫補藥物→燥熱內(nèi)生,腑氣不通→氣逆動膈→
2.情志失調(diào)
惱怒→肝郁氣滯→橫逆犯胃→胃失和降,氣逆動膈,出于喉間→呃逆
憂思→傷脾→運化失職→痰濁
素有痰飲內(nèi)?!獜?fù)因惱怒氣逆 →逆氣夾痰濁上逆動膈→呃逆
3.正氣虧虛病后
素體不足,年高體弱
大病久病,正氣未復(fù) →損傷中氣,或胃陰不足→胃失和降→呃逆
吐下太過,誤治傷中
病深及腎→失于攝納→沖氣上逆→挾胃氣上逆動膈→呃逆
二、病機
1.基本病機——胃失和降,膈間氣機不利,胃氣上逆動膈
動膈—指膈間氣機不利,又為胃氣上逆所觸動
寒熱宿食,燥熱內(nèi)盛
情志不和,氣郁痰阻 ,脾胃虛弱 →皆影響胃氣的順降→胃氣上逆而動膈
2.病位在膈,關(guān)鍵臟腑在胃,與肺、肝、脾、腎密切相關(guān)
胃 生理——胃居于膈下,胃氣以降為順,胃與膈以經(jīng)脈相連屬
病理——胃失和降,逆氣動膈,沖氣上逆喉間→呃逆
肺 生理——肺胃經(jīng)絡(luò)相連。手太陰肺經(jīng)起于中焦,還循胃口,上膈屬肺,肺胃之氣同主于降
病理——膈居于肺胃之間,肺胃之氣失于下降→影響膈間。若膈間之氣機不暢,胃氣上逆于膈間,加之肺氣失于疏通,阻礙逆行之氣,其氣勢必形成沖逆之勢,而上沖于喉間,故呃呃連聲
脾 生理——胃之和降,有賴于脾之健運
病理——脾失健運→胃失和降→氣逆動膈
肝 生理——胃氣的和降,有賴于肝之條達
病理——肝氣郁滯,橫逆犯胃,胃失和降,氣逆動膈,以致呃逆
肝失疏泄→氣機淤滯→津液失布,痰濁內(nèi)生→影響肺胃之氣
腎 生理——肺胃之氣的和降,有賴于腎氣之?dāng)z納
病理——病久及腎,腎失攝納→肺胃之氣不降→氣逆動膈→呃逆
3.病理性質(zhì)——有虛實之分
實證——寒凝、熱(火)郁、氣滯、痰阻、食停→胃失和降
虛證——脾腎陽虛;胃陰虧損→正虛氣逆
也可虛實夾雜并見
4.病理轉(zhuǎn)化
決定于病理性質(zhì)和正氣強弱
寒邪為病者——如陽氣不虛則寒邪易于疏散;胃中寒冷,損傷陽氣,日久可致脾胃虛寒證
熱邪為病者——胃中積熱或肝氣郁結(jié)日久化火,易于傷陰耗液轉(zhuǎn)化為胃陰虧虛
氣郁、食滯、痰飲為病者——皆能傷及脾胃,轉(zhuǎn)化為脾胃虛弱證
氣郁日久或手術(shù)致瘀者——血瘀致胃中氣機不暢,胃氣上逆
5.轉(zhuǎn)歸預(yù)后
如屬單純性呃逆,偶然發(fā)作——大都輕淺,預(yù)后良好
若出現(xiàn)在急、慢性疾病中——病情多較重
如見于重病后期——正氣甚虛,呃逆不止,呃聲低微,氣不得續(xù),飲食不進,脈沉細伏者—胃氣將絕,元氣欲脫之危候
診查要點
一、診斷依據(jù)
1.主癥:氣逆上沖,喉間呃呃連聲,聲短而頻,不能自制。其呃聲或高或低,或疏或密,間歇時間不定。
2.兼癥:胸膈痞悶,脘中不適,情緒不安。
3.誘因:受驚、飲食、情志,起病多急。
二、相關(guān)檢查
單純性呃逆無須做理化檢查。
1.胃腸鋇餐X線透視、內(nèi)窺鏡檢查:可診斷胃腸神經(jīng)官能癥、胃炎、胃擴張、胃癌等。
2.肝、腎功能及B超、CT檢查:可診斷肝硬化、尿毒癥、腦血管病及胸、腹腔腫瘤。
三、病證鑒別
1.呃逆與干嘔
相同點——同屬胃氣上逆的表現(xiàn)
干嘔——屬于有聲無物之嘔吐,乃胃氣上逆,沖咽而出,發(fā)出嘔吐之聲
呃逆——氣從膈間上逆,氣沖喉間,呃呃連聲,聲短而頻,不能自制
分類      呃  逆     干  嘔
病位胃、肺、肝胃、脾
主癥喉間呃呃連聲,聲短而頻,令人不能自制有聲無物或嘔吐涎沫
病機胃氣上逆動膈,膈間氣機逆亂胃氣上逆經(jīng)口而出
治法和胃降逆平呃降逆止嘔
2.呃逆與噯氣
共同點——均為胃氣上逆
噯氣——胃氣阻郁,氣逆于上,沖咽而出,發(fā)出沉緩的噯氣聲,常伴酸腐氣味,食后多發(fā),故張景岳稱之為“飽食之息”
呃逆——喉間氣逆而發(fā)出之呃呃連聲,有膈間不利因素
分類      呃  逆     噯  氣
主癥喉間呃呃連聲,聲短而頻,不能自制飽食之息與中焦內(nèi)郁之氣噯出為快,稀疏間作,舒緩有力,可兼酸腐氣味
病機胃氣上逆動膈,膈間氣機逆亂中焦氣滯,以伸為快
治法和胃降逆平呃理氣和胃
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1.辨生理病理
生理——一時性氣逆而作,無反復(fù)發(fā)作史,且無明顯兼證——無須治療
病理——反復(fù)發(fā)作,兼證明顯,或出現(xiàn)在其它急、慢性疾病過程中,因外感、飲食、情志、臟腑功能失調(diào)等原因誘發(fā)
2.辨虛、實、寒、熱
實證                                                   虛證
初起                                                久病
呃聲響亮                                          呃聲低長
氣沖有力                                          氣出無力
連續(xù)發(fā)作                                          時斷時續(xù)
脈弦滑                                             脈虛弱
寒呃                                                   熱呃
呃聲沉緩有力                                  呃聲響亮,聲高短促
胃脘不適,得熱則減,遇寒則甚         胃脘灼熱,口臭煩渴,便秘尿赤
面青肢冷                                         面紅赤
苔白滑                                            苔黃厚
3.辨病深臨危
危重病證后期,年老正虛——呃聲低微,飲食難進,六脈沉伏——元氣衰敗,胃氣將絕
二、治療原則
治療總則——理氣和胃,降逆止呃
病因治療: 寒——祛寒 熱——清熱
虛——補虛 實——瀉實
對癥治療——在上法治療的基礎(chǔ)上,加入降逆平呃之品:旋覆花、代赭石、柿蒂、刀豆子、半夏、竹茹
重病中出現(xiàn)呃逆,為元氣衰敗之證,急宜大補元氣,固護胃氣。
三、證治分類
1.胃中寒冷證
癥狀——呃聲沉緩有力—寒邪阻遏,肺胃之氣不降,上沖喉間
胸膈及胃脘不舒—寒凝氣滯
得熱則減,遇寒則甚—內(nèi)外之寒相并,以增寒邪之勢
口淡不渴,或渴喜熱飲,苔白潤,脈沉緩—胃中寒冷之象
證機概要——寒蓄中焦,氣機不利,胃氣上逆。由于飲食不節(jié),過食生冷,或外感寒邪深入胃腸,停滯于胃,胃陽被遏,納降失常,發(fā)生胃寒呃逆,屬寒實證。呃聲沉緩有力,因胃陽被遏,陽氣受阻,故兼見胃脘痞滿,得熱則胃脘痞滿減,得寒則痞滿加重,口淡膩等胃寒兼證。
治法——溫中散寒,降逆平呃
代表方——丁香散加減 本方溫中祛寒降逆,適用于呃聲沉緩,得熱則減,遇寒加重之呃逆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一:丁香散
【處方】 丁香 柿蒂各3克 甘草(炙)良姜各1.5克
【制法】 上藥研為細末。
【功效與作用】 主胃寒噦逆。
【用法用量】 每服6克,用熱湯調(diào)下,乘熱服,不拘時。
【摘錄】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一
常用藥——丁香、柿蒂—降逆溫胃止呃—刀豆子、旋覆花、代赭石
高良姜、炙甘草—溫中和胃祛寒—篳撥、香附、陳皮
加桂枝—增強良姜溫中祛寒,溫通胃陽之功
枳實、厚樸、麥芽—和胃氣,化痰導(dǎo)滯
加減——寒氣較重,脘腹脹痛—加吳茱萸、肉桂、烏藥
寒凝食滯,脘悶噯腐—加萊菔子、半夏、檳榔
寒凝氣滯,脘腹痞滿者—加枳殼、厚樸、陳皮
備選方——丁香柿蒂湯(《證因脈治》):丁香、柿蒂、人參、生姜;吳茱萸湯加減(路志正)
丁香柿蒂湯
丁香2錢  柿蒂2錢  人參1錢  生姜5片
【功效】補氣溫中、降逆止呃。
【主治】體虛久病、胃中虛寒所致之呃逆、嘔吐、腹脹、納呆、舌淡苔白、脈沈虛等癥,為降逆止呃之要方。
【方義】呃逆為胃氣上逆引起之膈攣,原因甚多,本方適用于中焦虛寒證型;本方為溫胃降逆止呃為主,兼以益氣補虛為輔。方中丁香溫中止呃為主;柿蒂澀平專止呃逆;生姜辛溫、溫胃降逆;佐以人參甘溫、大補中氣、四味同用、使中陽健運則痞塞自開,胃氣順降則呃逆自止。是治療呃逆常用方劑。
【辨證要點】
呃逆。脘腹脹。舌淡苔白。脈沈遲無力。納呆。
【注意禁忌】胃熱呃逆、嘔吐者不宜。
【現(xiàn)代應(yīng)用】胃寒體質(zhì)引起之呃逆。
清?劉淵《醫(yī)林纂要》
本方用丁香下暖腎命,治沖脈之寒氣上沖,中暖脾胃,去積穢之沉寒宿壅,上瀉肺邪,去上焦風(fēng)寒濕熱;柿蒂苦澀寒,澀能補斂肺氣,以受胃氣之上輔,而不至于游散,苦能降泄肺氣,以平上焦之虛熱,而不至于沖逆;丁香自下而上,以主于祛寒,柿蒂自上而下,以主于泄熱,使寒熱得其平,而上下不相拒,則逆氣平矣;人參以補正氣;生姜所以行胃氣而升之。
清?汪昂《醫(yī)方集解》
丁香泄肺溫胃而暖腎,生姜去痰開郁而散寒,柿蒂苦澀而降氣,人參所以輔真氣使得展布也?;疬酪嗫捎谜撸w從治之法也。
臨證備要——丁香為燥熱之品,不可過用?,F(xiàn)代藥理研究:丁香可使胃黏膜分泌增加,連續(xù)或過量應(yīng)用,可使胃黏膜分泌耗竭,故不可過用
2.胃火上逆證
癥狀——呃聲洪亮有力,沖逆而出—實熱內(nèi)蘊胃腸,胃火上沖
口臭煩渴,多喜冷飲—胃中積熱,津液耗傷
脘腹?jié)M悶,大便秘結(jié)—熱積胃腸,津液耗傷,腑氣不暢
小便短赤—熱結(jié)于下焦
苔黃燥,脈滑數(shù)—胃熱內(nèi)盛之證
證機概要——熱積胃腸,腑氣不暢,胃火上沖。由于嗜食辛辣之品,胃腐積熱,或外感熱邪結(jié)于胃腑,或情志不暢,氣郁化火,肝火犯胃,以致胃火上沖而為呃逆,屬實熱證。胃火上沖,故呃聲洪亮,沖逆而出。同時兼見口臭心煩,小便短赤,大便難,舌苔黃,脈滑數(shù)。
治法——清胃瀉熱,降逆平呃
代表方——竹葉石膏湯加減 本方清熱生津,和胃降逆,用于治療呃聲洪亮口臭煩渴、喜冷飲等證
常用藥——竹葉、石膏—清瀉胃火
麥冬、沙參—滋養(yǎng)津液
竹茹、連翹—清胃降逆
半夏、柿蒂—降逆止呃
加減——腑氣不通,痞滿便秘—瀉熱通腑,腑氣通則胃氣降,呃逆自止
方用小承氣湯加竹茹、柿蒂、代赭石
胸膈煩熱,便秘者—用涼膈散加減
竹葉15克(2把)   石膏30克(1斤)   半夏洗9克(半升)   麥冬去心15克(5兩)   人參6克(2兩)   甘草炙6克(2兩)   粳米15克(半升)
上七味,用水1升,煮取600毫升,去滓,納粳米,煮米熟,湯成,去米,溫服200毫升,日三服。
【功效】清熱生津,益氣和胃。
【主治】
熱病后期,余熱未清、氣津兩傷。嘔逆煩渴、口干唇燥喉干嗆咳、心胸?zé)灐⒒蛱摕┎坏妹?、舌紅少苔、脈虛數(shù)。
暑熱證、氣津兩傷。身熱多汗、虛贏少氣、煩渴喜飲、舌紅,脈虛數(shù)。
【方義】
本方是由白虎湯衍化而來的。白虎湯證為正盛邪實,本方證為大熱已衰、余熱未清,而氣津兩傷。方中竹葉、石膏清熱除煩以祛熱邪為君;人參麥冬益氣生津以補正虛為臣;半夏和逆止嘔,其性雖溫但與清熱生津之藥配伍、則溫燥之性去而降逆之用存,且能轉(zhuǎn)輸津液、恢復(fù)脾運、并行人參、麥冬之滯而調(diào)和胃氣為佐;甘草、粳米調(diào)養(yǎng)胃氣為使也。諸藥合用、既能清未盡之余熱、又可補已耗之氣陰、邪正兼顧、為一清補之劑。凡熱病過程中、發(fā)熱不退、氣陰兩傷之證皆可使用。
【辨證要點】
身熱多汗。
口干少氣。
舌紅少苔。
脈虛數(shù)。
【加減】
口渴甚:加天花粉、生地、石斛。
熱甚:加重石膏或加銀花、連翹、黃芩。
汗多:加白術(shù)。
氣虛明顯者:加黃耆。
血虛明顯者:加當(dāng)歸、熟地。
肺炎喘咳:加麻黃、杏仁、黃芩、魚腥草。
痰多:加貝母、橘皮。
【現(xiàn)代應(yīng)用】肺炎、支氣管炎、肺結(jié)核、麻疹、猩紅熱、百日咳、中暑、糖尿病、感冒、流感、小兒夏季熱、肺氣腫、肺壞疽。
臨證備要——鄭敬賢:呃逆一證,由于氣逆所致。然氣逆之因有寒、熱、痰、食、傷寒、吐利、產(chǎn)后等等。故治呃逆當(dāng)辨寒熱虛實,然后選用補瀉清溫之劑,參與理氣和胃、降逆平呃之品,標(biāo)本兼治。竹葉生石膏、知母、橘皮、炙枇杷葉、沙參、麥冬、代赭石、黃連
3.氣機郁滯證
癥狀——呃逆連聲—肝氣逆乘肺胃,胃氣上沖
抑郁惱怒則發(fā)作,情志轉(zhuǎn)舒則稍緩—肝惡抑郁而喜條達
胸脅滿悶—脅乃肝經(jīng)之分野,肝氣循經(jīng)犯肺
脘腹脹悶,噯氣納減,腸鳴矢氣—肝氣犯胃,氣機不通
苔薄白,脈弦—肝旺之象
證機概要——肝氣淤滯,橫逆犯胃,胃氣上逆
治法——順氣解郁,和胃降逆
代表方——五磨飲子加減 本方理氣寬中,適用于呃逆連聲,因情志改變而誘發(fā)之呃逆
常用藥——木香、烏藥—解郁順氣——川楝子、郁金
沉香、枳殼、檳榔—寬中降氣
加丁香、代赭石—降逆止呃
備選方——旋覆代赭湯加減。適用于氣逆痰阻,昏眩惡心之呃逆
旋覆花、代赭石—下氣消痰,降逆止呃
半夏、茯苓、生姜、青陳皮、蘇?!韪卫須猓臀附的?div style="height:15px;">
加減——心煩口苦,氣郁化熱者—加梔子、黃連
氣滯日久成瘀,瘀血內(nèi)結(jié),胸脅刺痛,久呃不止—血府逐瘀湯加減
臨證備要——《大經(jīng)逢源》:“旋覆花升而能降,肺與大腸藥也。功在開結(jié)下氣,行水消痰……開胃氣,止呃逆?!睆堝a純:“赭石其性重墜,又善鎮(zhèn)逆氣,降痰涎,止嘔吐,通燥結(jié),用之得當(dāng),能建奇效,且性甚平和,雖降逆氣而不傷正,通燥結(jié)而無開破?!?div style="height:15px;">
4.脾胃陽虛證
癥狀——呃聲低長無力,氣不得續(xù),泛吐清水—脾胃陽虛,生化之源不足,升降失常,胃虛氣逆
脘腹不舒,喜溫喜按,面色光白,手足不溫—陽虛則寒,失于溫煦
食少乏力,大便溏薄—脾胃虛弱,運化失職
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細弱—脾胃陽虛之征
證機概要——中陽不足,胃失和降,虛氣上逆
治法——溫補脾胃,降逆止呃
代表方——理中丸加減 本方溫中健脾,降逆止呃,適用于呃聲無力、喜溫喜按、手足不溫之呃逆
常用藥——人參、白術(shù)、甘草—甘溫益氣
干姜—溫中散寒
加吳茱萸、丁香、柿蒂—溫胃平呃—白豆蔻
加減——夾食滯,噯腐吞酸—加神曲、麥芽、山楂
脾虛氣滯,脘腹脹滿—加半夏、陳皮
中氣大虧,呃聲難續(xù),氣短乏力—加黃芪、黨參
腎失攝納:病久及腎,腎陽虧虛,形寒肢冷,腰膝酸軟,呃聲難續(xù)者— 加肉桂、紫石英、補骨脂、山萸肉、刀豆子
5.胃陰不足證
癥狀——呃聲短促而不得續(xù)—陰液耗傷,胃失濡潤,難以和降
口干舌燥,煩躁不安—津液耗傷,虛熱內(nèi)擾
不思飲食,或食后飽脹—脾胃虛弱,納運失職
大便干結(jié)—腸燥津虧
舌質(zhì)紅,苔少而干,脈細數(shù)—陰虛津傷之象
證機概要——陰液不足,胃失濡養(yǎng),氣失和降
治法——養(yǎng)胃生津,降逆止呃
代表方——益胃湯合橘皮竹茹湯加減
前方—養(yǎng)胃生津,治胃陰不足,口干舌燥,舌干紅少苔者
后方—益氣清熱,和胃降逆。治胃虛有熱,氣逆不降之呃逆
(生津養(yǎng)胃,方選益胃湯加枇杷葉、石斛、柿蒂,以降逆止呃,如胃氣大虛,不思飲食,則用橘皮竹茹湯,益氣和中。)
常用藥——益胃湯:沙參、麥冬、生地、玉竹、冰糖—滋養(yǎng)胃液
橘皮竹茹湯 橘皮、竹茹、生姜—和胃降逆平呃
人參|甘草、大棗—補益中氣
加 枇杷葉、蘆根、柿蒂、刀豆子—清胃降逆止呃
加減——咽喉不利,陰虛火旺,胃火上炎者—加石斛、蘆根
神疲乏力,氣陰兩虛—加黨參或西洋參、山藥
沙參9克(3錢)  麥門冬15克(5錢)  冰糖3克(1錢)  細生地15克(5錢)  玉竹炒香4.5克(1.5錢)
上藥用水5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兩次服。所馀藥滓,再煮取200毫升服。
橘皮15克(2斤)  竹茹10克(2斤)  大棗30枚  黨參3克(1兩)  甘草15克(5兩)  生姜25克(8兩)
上藥六味,以水一升,煮取300毫升,溫服100毫升,日三次服。
【功效】理氣降逆,益胃清熱。
【主治】久病體弱或吐下后胃虛有熱,氣逆不降,呃逆或嘔吐,舌嫩紅,脈虛數(shù)。
【現(xiàn)代應(yīng)用】
現(xiàn)代醫(yī)學(xué)認(rèn)為本方促進胃蠕動,止嘔吐。主要用于:慢性胃炎、妊娠反胃、幽門不完全性梗阻,見呃逆,嘔吐,舌質(zhì)嫩紅,脈虛數(shù)者。(傷寒卒病論)
《景岳全書.雜證謨》:「凡雜證之呃,雖由氣逆,然有兼寒者,有兼熱者,有因食滯而逆者,有因氣滯而逆者,有因中氣虛而逆者,有因陰氣竭而逆者。但察其因而治其氣,自無不瘉。若輕易之呃、或偶然之呃,氣順則已,本不必治。惟屢呃為患及呃之甚者,必其氣有大逆或脾腎元氣大有虧竭而然。然實呃不難治,而惟元氣敗竭者乃最危之候也?!?div style="height:15px;">
其他療法
辨證奇聞 卷四
呃逆
一忽呃逆不止,人謂寒氣相感,誰知氣逆寒入乎。然氣逆非氣有余,乃不足也。丹田氣足,則氣守下焦,順;丹田氣不足,則氣奔上焦,逆。癥雖小,徒散寒不補氣,多成危癥。宜大補丹田氣,少佐祛寒,則氣旺可接續(xù),寒祛能升提,呃逆自止。用定呃湯:人參三錢,白術(shù)、茯苓五錢,丁香、陳皮五分,沉香末、牛膝一錢。一劑愈。參、苓、白術(shù)補氣回陽,丁香祛寒,沉香、牛膝降丹田以止逆,逆氣既回,呃聲自定。
一痰氣不清,忽呃逆,人謂火逆作祟?;鹉婵诒乜剩癫豢蔬滥?,仍是痰氣,非火邪。痰在胃口,呃逆在丹田,何能致此?不知怪病多起于痰,安得呃逆獨異。此丹田氣欲升,痰結(jié)胸中,不使其氣直上也。較虛呃甚輕,消痰氣,呃逆自除。用二陳湯加減治。人參、陳皮五分,半夏、厚樸一錢,甘草三分,茯苓三錢。一劑即愈。二陳治痰,加入?yún)?、厚樸補中降氣,自祛痰于上焦,達氣于下焦。
一口渴舌燥,飲水后忽呃逆,人謂水氣,誰知火氣逆乎。此胃火,胃火太盛,必大渴呼水,今但渴不喜大飲,乃胃氣虛,胃火微旺,故飲水雖快,多則不能消,火上沖呃逆。宜補胃土,降胃火,則胃氣安,胃火息,呃逆自止。用平呃散:玄參、白術(shù)五錢,甘菊、茯苓、麥冬三錢,人參二錢,甘草五分。一劑即平。此降火不耗氣,倘輕用石膏,雖取勝,胃終有傷,他癥必生。
一惱后肝血燥,肺氣熱,忽呃逆不止,人謂火動,誰知氣逆不舒乎。肝性最急,拂必下克脾土,脾土氣閉,則腰臍間不通,奔咽喉作呃逆。倘用降火降氣藥,呃逆更甚,必須散郁,佐消痰潤肺。用解呃丹:茯神、白芍三錢,當(dāng)歸、白芥子二錢,白術(shù)、蘇葉五分,麥冬五錢,柴胡一錢。一劑即止。此散郁神方,不特治呃逆。白術(shù)利腰臍氣,柴、芍、歸舒肝膽,麥冬、蘇葉潤肺,茯神通心與膀胱氣,白芥子宣膜膈氣,故一身之氣流通何慮下焦氣不升咽喉。
一呃逆時作時止,人謂氣滯,誰知氣虛乎。氣旺,順;衰,逆。逆之至,皆衰之極。使氣衰不甚,何至于逆。惟衰極則氣弱不能轉(zhuǎn),呃逆生。氣衰呃逆,不比痰呃、火呃,補氣自止。倘徒消痰降火,則輕變重,重必死。況痰火之呃亦虛而致之,不只寒呃之成于虛也,然不補虛何以治呃。用六君子湯加減治。人參、茯苓三錢,白術(shù)一兩,陳皮一錢,甘草三分,半夏二錢,柿蒂三枚。連三劑,呃自除。此治胃圣藥,胃氣弱,諸氣自弱,故補胃氣正補諸氣也,氣旺尚有氣逆乎?況柿蒂尤易轉(zhuǎn)呃。胃多氣之腑,氣逆從胃始,氣順獨不從胃始乎?故胃氣轉(zhuǎn),諸氣無不轉(zhuǎn)。
穴位按摩
按壓下列穴位亦可止嗝︰
1. 內(nèi)關(guān)穴:手掌心向上,從手腕橫紋正中,向手肘方向量二寸的距離,約三橫指,按壓時有酸、麻、脹、痛的感覺,強力按、吸一口氣,打嗝就會停止。
2.勞宮穴:位在手掌第二和第三掌骨之間,偏于第三掌骨,屈拳屈指時,在中指與無名指中間處,宜用爪甲重切久按才有效。
3.翳風(fēng)穴:位于耳根后下部,有個尖角的凹陷處,張嘴時按穴位,會傳導(dǎo)到耳內(nèi)有痛感,打嗝時,用大一點的力量按壓10~15鐘。
4.攢竹穴:在眉頭,眉毛內(nèi)側(cè)頭骨邊緣凹陷中,入眉約1分處,又治中年女子眉頭痛。治打嗝,用食指和中指,強力按壓持續(xù)15~20分鐘,兩邊穴位一齊按,指壓一定要有酸脹的感覺。
5.內(nèi)關(guān)穴:手掌心向上,腕橫紋正中后約三橫指2寸的距離,按壓時有酸、麻、脹、痛的感覺,強力按、吸一口氣,打嗝就會停止。
針灸治療
針灸治療,在《靈樞·口問》篇中已有記載:“故寒氣與新谷氣,俱還入于胃,新故相亂,真邪相攻,氣并相逆,復(fù)出于胃,故為噦。補手太陰,瀉足少陰”。呃逆有輕有重,差別極為明顯:偶然發(fā)作,大都輕淺,??勺孕邢?;如持續(xù)不已,則數(shù)小時乃至?xí)円共煌?,甚者并發(fā)虛脫之危候。后者屬內(nèi)科急癥,為討論重點。
現(xiàn)代醫(yī)學(xué)中之胃腸神經(jīng)官能癥、胃炎、胃擴張、胃潰瘍、腦血管疾病及手術(shù)后呃逆等出現(xiàn)的呃逆癥狀,均可參照本證辨治。
【辯證分型】
可分為實、虛二型。
(一) 實呃
呃聲有力,聲短而頻,連續(xù)不斷。如為寒滯胃中,得熱稍減,脘及膈間不舒,脈遲,舌質(zhì)淡,苔白潤;如為胃熱上沖,口臭煩渴,尿赤便秘,脈滑數(shù),舌紅,苔黃燥;如為痰阻氣逆,胸脅悶脹,頭目昏眩,脈弦滑,舌紅,苔白膩;如為瘀阻胸胃,胸悶刺痛,或胃脘刺痛,痛處固定拒按,大便干黑,脈沉澀,舌暗或有瘀斑,苔薄。
(二) 虛呃
呃聲急促,斷續(xù)而發(fā),口干舌燥,煩躁嘈雜,脈細數(shù),舌紅干或有裂紋。
【治療】
(一) 實呃
1.治則:降逆和胃止呃。
2.處方:膈俞、內(nèi)關(guān);寒呃加中脘,熱呃加內(nèi)庭,痰呃加豐隆、行間,瘀呃加期門。
3.方義:膈俞為膈之背輸,統(tǒng)治膈膜之??;內(nèi)關(guān)通于陰維,能寬胸利膈,平?jīng)_逆之氣。寒呃,加灸中脘,溫中祛寒而降胃逆;熱呃,加針內(nèi)庭,清泄胃火通腑下氣;痰呃,配行間瀉肝火疏肝氣,豐隆化痰濁而降氣和中;瘀呃,膈俞本屬血會,善理血活血,加期門條達胸胃氣機,氣通血活,瘀化呃止。
4. 治法:中脘宜用隔姜灸,余穴均針刺施瀉法。內(nèi)關(guān)、膈俞應(yīng)以氣至法激發(fā)針感至前胸。
5.古方輯錄
《普濟方·針灸門》:“治卒噦:穴膻中、中府、胃管(灸數(shù)十壯)、尺澤、巨闕(各灸七壯)”。
《針灸集成》:“嘔吐:中脘、內(nèi)關(guān)并針,三陰交留針,神效?!?div style="height:15px;">(二) 虛呃
1.治則:生津養(yǎng)胃平呃。
2. 處方:胃俞、膻中、內(nèi)關(guān)、足三里。
3.方義:胃俞,滋生胃津,濡潤胃腑,升降得以通利;膻中乃八會之氣會,開胸利膈,平?jīng)_止呃;內(nèi)關(guān)則有加強降逆止呃的作用;足三里和中扶胃,使機體真氣漸充,陰津化生有源。
4.治法:胃俞、足三里用補法,膻中以艾卷雀啄法灸之,內(nèi)關(guān)平補平瀉。
5.古方輯錄
《醫(yī)部全錄·諸疾呃門》:“呃逆,灸膻中、中脘、氣海、三里”。
《類經(jīng)圖翼·十一卷》:“噦逆:乳根(三壯,火到肌即定;其不定者不可救也)、承漿、中府、風(fēng)門、肩井、膻中、中脘、期門、氣海、足三里、三陰交”。
呃逆小偏方
方1
【組成】砂仁3 克、生姜6 克。
【用法】砂仁研為細末,生姜搗爛,飯后熱酒泡服。
【主治】胃寒性呃逆。
方2
【組成】生姜30 克、半夏15 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寒性呃逆。
方3
【組成】柿蒂5 克、生姜12 克、半夏12 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胃寒呃逆。
方4
【組成】茶葉、柿蒂。
【用法】開水沖泡,頻服。
【主治】胃寒呃逆。
方5
【組成】米醋100 克、紅糖9 克。
【用法】攪勻服。
【主治】胃寒呃逆。
方6
【組成】白酒(50 度以上)。
【用法】酒1 勺合1 勺涼開水服。
【主治】一時性呃逆。
方7
【組成】陳皮30 克、生姜18 克、胡椒10 粒。
【用法】水煎,徐徐咽之。
【主治】胃寒呃逆。
方8
【組成】刀豆50 克、生姜9 克、紅糖25 克。
【用法】前二藥煎,去渣,紅糖調(diào)服。
【主治】胃寒呃逆。
方9
【組成】硫磺5 克、艾葉10 克、酒適量。
【用法】煮開,口含生姜片以口吸蒸汽。
【主治】寒呃。
方10
【組成】干姜、良姜各6 克、粳米適量。
【用法】二姜煎取汁,再入米煮為粥。食之。
【主治】寒性呃逆。
方11
【組成】狗肉120 克、生姜30 克。
【用法】同煮爛食之。
【主治】脾腎陽虛之呃逆。
方12
【組成】竹茹、蘆根各30 克、生姜3 片。
【用法】水煎服。
【主治】胃熱呃逆。
方13
【組成】紫蘇葉60 克、白蜜400 克、姜汁400 克。
【用法】同在砂鍋同煎成膏,每早服半勺。
【主治】呃逆。
方14
【組成】綠茶1 克、丁香9 克、冰糖26 克。
【用法】丁香搗爛,與余二藥拌勻,加水300 毫升,浸泡分鐘,分2 次服,1 日1 劑。
【主治】呃逆。
方15
【組成】米醋20 毫升。
【用法】加等量涼開水,1 次緩飲。
【主治】呃逆。
方16
【組成】燒酒1 杯。
【用法】與新汲水1 杯和服。
【主治】呃逆。
方17
【組成】雄黃10 克、白酒50 毫升。
【用法】研為細未與酒同煮,口吸節(jié)省。
【主治】呃逆。
方18
【組成】生姜汁、蜂蜜30 克。
【用法】調(diào)勻服。
【主治】呃逆。
方19
【組成】生姜60 克、陳皮30 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呃逆。
方20
【組成】生姜、甜面醬。
【用法】姜蘸醬吃。
【主治】呃逆。
方21
【組成】檸檬、白酒。
【用法】浸酒后去皮食。
【主治】呃逆。
方22
【組成】柿蒂(焙干)、黃酒。
【用法】研為細末,熱黃酒調(diào)服。
【主治】呃逆。
凌霜侯.柿子.止呃逆
柿餅湯
材料:柿餅四個
制法:洗凈切開煲水,緩緩飲下
功效:止呃逆
「凌霜侯」,是柿子的別號。每年農(nóng)歷八、九月間,柿子成熟,北方有些厚道果農(nóng),采柿子時,總留一點不摘,讓其掛在樹上,留給飛鳥覓食。此等柿子,如未被飛鳥獵食,樹葉枯盡,仍掛樹上,冬月荒涼,這些柿子,為大自然平添不少生機,故有人稱柿子為「凌霜侯」,指其凌冬不凋,有若王侯,寒梅傲雪,柿子凌霜,互相爭輝。
柿子,味甘澀,性寒,柿子有止渴、潤肺、止呃的食療功效。柿子在樹上完全成熟,能夠轉(zhuǎn)甜,采收后即可生食,稱為「甜柿」;如不能轉(zhuǎn)甜,稱為「澀柿」,必須經(jīng)人工脫澀后方能食用。凡食柿子,不宜與蟹同食,因會令人腹痛泄瀉,因柿子含有鞣酸,蟹含蛋白質(zhì),蛋白質(zhì)遇鞣酸,如雞蛋遇熱一樣,凝固成硬塊,積聚胃腸,形成腹痛或泄瀉。
柿餅,是將柿子加工,方便久藏,或供釀酒或制醋之用。柿餅制法,選用肉質(zhì)堅硬柿子,洗凈后刨去外皮,放入攝氏60度的烘房,令其變軟,以手壓扁,置太陽下,曬至稍硬,并出現(xiàn)白色粉末狀的柿霜,續(xù)曬兩三天即成。柿子加工后,制成柿餅,寒性消失,對寒性體質(zhì)的人,亦合進食。
柿蒂(柿子上的萼片),味澀,性寒,有降氣止呃逆的療效,中醫(yī)用柿蒂治呃逆,已有接近兩千年歷史,丁香柿蒂湯,就是治呃逆名方?,F(xiàn)代藥理學(xué)指出,柿蒂含有三萜酸,能治呃逆,這與古人的認(rèn)識不謀而合?!妒朝熓澄锎笕氛J(rèn)為,柿餅治呃逆,較諸柿蒂更為優(yōu)勝。方法用四個柿餅,洗凈切開煲水,熬成一碗黃色的液體,緩緩飲下,連飲數(shù)次,呃逆可止。如果久病出現(xiàn)呃逆,是一個不良訊號,提示脾胃功能將衰竭。
復(fù)方
①治呃逆:柿錢、丁香、人參等分。為細末,水煎,食后服。(《潔古家珍》柿錢散)
②治呃逆不止:柿蒂(燒灰存性)為末。黃酒調(diào)服,或用姜汁、砂糖等分和勻,燉熱徐服。(《村居救急方》)
③治傷寒嘔噦不止:干柿蒂七枚,白梅三枚。上二味,粗搗篩,只作一服,用水一盞,煎至半盞。去滓溫服,不拘時。(《圣濟總錄》柿蒂湯)
④治胞滿咳逆不止:柿蒂、丁香各一兩。上細切,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濟生方》柿蒂湯)
⑤治百日咳:柿蒂四錢(陰干),烏梅核中之白仁十個(細切),加白糖三錢。用水二杯,煎至一杯。一日數(shù)回分服,連服數(shù)日。(《江西中醫(yī)藥》(3):20~22,1953)
⑥治血淋:干柿蒂(燒灰存性),為末。每服二錢,空心米飲調(diào)服。(《奇效良方》柿蒂散)
各家論述①朱震亨:"人之陰氣,依胃為養(yǎng)。土傷則木挾相火,直沖清道而上作咳逆,古人以為胃寒,既用丁香、柿蒂,不知其孰為補虛、孰為降火,不能清氣利痰,惟有助火而已。"
②《綱目》:"咳逆者,氣自臍下沖脈直上至咽膈,作呃忒、蹇逆之聲也。朱肱《南陽書》以噦為咳逆,王履《溯洄集》以咳嗽為咳逆,皆誤矣。噦者,干嘔有聲也。咳逆,有傷寒吐下后,及久病、產(chǎn)后、老人、虛人陰氣大虧,陽氣暴逆,自下焦逆至上焦,而不能出者;有傷寒失下,及平人痰氣抑遏而然者。當(dāng)視其虛實陰陽,或溫或補,或泄熱,或降氣,或吐或下可也。古方單用柿蒂煮汁飲之,取其苦溫能降逆氣也?!稘肥恋偕⒓右远∠?、生姜之辛熱,以開痰散郁,蓋從治之法,而昔人亦常用之收效矣。至易水張氏,又益以人參,治病后虛人咳逆,亦有功績。丹溪朱氏但執(zhí)以寒治熱之理,而不及從治之法,矯枉之過矣。若陳氏《三因》,又加以良姜之類,是真以為胃寒而助其邪火者也。"
③《本草匯言》:"沈則施曰,按丹溪翁謂人之陰氣,依胃為養(yǎng)。土傷則木挾相火,直沖清道而作咳逆,宜竹茹黃連柿蒂湯主之,此言熱呃也?!稘氛撜{(diào)陽竭于下,孤陰獨存,陰氣亦將旋脫,故逆上而作呃,宜丁附人參柿蒂湯主之,此言寒呃也。又按《準(zhǔn)繩》論呃逆之證,有傷寒吐下后、久病、產(chǎn)后陰血大虧,陽氣暴逆,自下逆上而作呃者,非大溫中補中之劑不能治。又有平人飲食痰氣抑遏,而氣自臍下沖脈直上咽膈,而作呃忒蹇逆之聲,甩平胃二陳湯,加柿蒂數(shù)枚煎服,亦可止也。觀于柿蒂之苦澀,但可以散逆氣,而因寒、因熱、因虛、因滯者,則佐以丁、姜、茹、連、參、術(shù)、平胃、二胨輩,當(dāng)仔細斟酌,毋輕視也。"
④《本草求真》:"柿蒂,雖與丁香同為止呃之味,然一辛熱而一苦平,合用深得寒熱兼濟之妙。如系有寒無熱,則丁香在所必用,不得固執(zhí)從治,必當(dāng)佐以柿蒂。有熱無寒,則柿蒂在所必需,不得泥以兼濟之必雜以丁香。是以古人用藥,有合數(shù)味而見效者,有單用一味而見效者,要使藥與病對,不致悖謬而枉施耳。"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10.丁香柿蒂湯:病后寒呃。胃氣虛寒。癥見呃逆不已,胸
治膈肌痙攣(呃逆)單方驗方
十五 胃腸神經(jīng)官能癥
【每周一方】第67期 ? 降逆止呃,溫中益氣之丁香柿蒂湯
扁鵲丁香散
【中藥釋義】吃完柿子柿蒂收集起來,晾干泡茶可以治消化不良和呃逆。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