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則網(wǎng)絡(luò)段子:
一位老人騎三輪車把一輛奔馳車刮掉了一塊漆,奔馳車主下來看看后沉默了會兒,為了不讓老人愧疚說:“你賠30塊錢得了”。老人也沉默了會兒說:“小伙子,30塊錢能買一桶油漆,夠噴你一個車了,你可不能訛人?。 ?/span>
瞧!理解的結(jié)果大多就是這樣的。坐在車上讓塵土飛揚(yáng)的人,走在路上滿面塵土的人,他們有著不同的理解力和判斷力。試問彼此理解有多難?答案是很難很難。囿于自身的局限,我們對同一事物的理解,經(jīng)常會南轅北轍、大相徑庭。想起《莊子》中“惠子相梁”的故事,也是表現(xiàn)了人與人之間巨大的理解偏差。這故事說的是,惠施在梁國做國相,莊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訴惠施說:“莊子到梁國來,是想取代你做宰相?!庇谑腔菔┓浅:ε?,在國都搜捕三天三夜。莊子前去見他,說:“南方有一種鳥,它的名字叫鹓鶵,你知道它嗎?那鹓鶵從南海起飛飛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樹不棲息,不是竹子的果實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在此時貓頭鷹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鶵從它面前飛過,貓頭鷹仰頭看著,發(fā)出'喝!’的怒斥聲。現(xiàn)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國來嚇我嗎?”莊子往見惠子,巧妙地采用了寓言的形式,表明自己的清高,無意功名利祿,指責(zé)惠子為保住官位而偏狹猜忌的心態(tài)。這就是“有人辭官歸故里,有人漏夜趕科場”,甲棄如敝履的東西,乙卻奉若至寶,“井蛙不可以語于海,夏蟲不可以語于冰”!
莊子和惠子本是朋友,尚且不能彼此理解,更何況那些出身背景、文化素養(yǎng)都有著巨大差異的人,更可能活在自己的體系里、彼此形成深深誤解。想起一對當(dāng)代的莊子和惠子,道不同,各從其志。南社詩人柳亞子對故友弘一法師的苦行精修從未表示過理解。他認(rèn)為,一位奇芬古艷、冠絕東南的大才子什么不好干?卻偏要“逃禪”,過早收卷了風(fēng)流倜儻的懷抱,一意孤行披剃出家,這是完全不可理喻的。缺少宗教情懷的人總歸這樣看不明白,何況是純粹詩人性情的柳亞子,臨到晚境,他處處隨喜,吟詠詩詞,左右逢緣,結(jié)交高層,依然相當(dāng)順手,更加自得其樂,若讓早早覺悟的弘一法師看了,怕只會搖頭輕嘆吧?作為智者,追尋靈魂和性命的究竟意義自是高于一切之上。柳亞子迷戀紅塵,流連詩酒,終未參透此中的玄奧。兩人雖為好友,卻難以相通,只能漸行漸遠(yuǎn)。
目前社會差距在逐步擴(kuò)大,在這樣一個發(fā)展波動更陡峭、圈層分化更激烈的時代,覺得未來可能越來越多的人們無法確切交流了。對有些人,是“貧窮限制了我的想象力”,對另一些人,則是“無栗米充饑,何不食肉糜?”這個世界并不是它本來的樣子,它是我們所理解的樣子。當(dāng)你坐在一個人面前,聽他開口說話,看得到各種復(fù)雜、精密的境況和命運(yùn),如何最終雕刻出這樣的性格、思想、做法、長相,漸漸看清他的心的顏色和思考的曲線,并且愿意深入去體驗他的世界,這才是理解,你才算真正“看見”那個人,否則,再熱氣騰騰的飯局酒宴,觥籌交錯、推杯換盞之間,只不過是看似熱烈、實際隔膜的虛假社交。
雖然我們之間對事物的本質(zhì)有著如此大相徑庭的理解,但是,最終我們還是要走在一起,依靠忍耐、寬容、理解來共同演繹生活。世界是一個十分龐雜的系統(tǒng),生活要靠彼此的磨合來繼續(xù)。我們終究是為了彼此來到此世的,要么理解他人,要么忍受他人。其實,理解他人的同時,我們也在理解自己。因為,離開自我去看更遼闊的世界,也讓人返還內(nèi)心深處,坦然省察自我。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