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博物館之自卑
黎荔
什么才是一個人的存在感呢?我想,那是一個人對自身存在的感知:想在每一個地方都感受存在,并且發(fā)現自我的價值。最低要求是被人注意,至少被需要的人所關注。既然目標是被關注,當獲得關注時,一個人的價值就得到了體現;反之,即使再優(yōu)秀的人,也會悵然若失,找不到自己固定的位置。這種被忽視的感覺會產生自卑,同時也會助長內心脆弱的情緒。因此,可以說自卑感是存在于人性深層的。事實上,要成為人就意味著時刻感到自卑、方方面面表現出自卑行為特征,這是一切人共同具有的,誰都逃不掉。真實的情況是,每個人都有自卑感或者自卑的行為,只是表現的程度和方式不一樣。有的人自卑感和行為特征明顯,自己就知道比別人矮半截;有的人會做很多與自己內心愿望完全背道而馳的事情,不知道是自卑的表現;更有一種人,永遠不知道自己優(yōu)越感超強背后是掩蓋自卑的行為。
自卑的種子,往往在童年時代就被撒播在我們生命的底層。成長的過程中,童年是塑造人格的重要時期,每個人的童年都或多或少有缺陷,時間能讓我們淡忘曾經痛苦,卻無法改變這些經歷在我們人格中投下的陰影。小時候的我們,極其渴望母親的一個擁抱,父親的一句贊美,可父母要忙于工作,不懂我們的愛的祈求。于是我們的心受傷了,便以哭來索愛,不曾想,哭沒有讓我們把愛索到,還讓父母不耐煩。從此后,我們便收斂了哭,有了某種隔膜和距離,不再能酣暢淋漓地向父母表達愛意。對于愛的表達,變得矜持,充滿了試探與防衛(wèi)。因為,勇敢表達愛,需是內心的愛極其充盈。心里裝滿實實的愛,我們才有自信去表達自己的愛,讓愛外化。我們大部分人自小內心的愛是不充盈的,內心充滿了不安全感。童年雖然有很多快樂的回憶,但沒有感受到備受寵愛的滋味,與父母的關系是有距離的少點溫度的親子關系,也許是因為父母的親密陪伴太少,也許是因為父母總拿自己與別家的小孩比較,在各方面有嚴苛的要求,甚至每次不聽話或犯錯的時候,得到的是爸爸的拳頭和媽媽歇斯底里的怒吼。越是心思細膩的孩子,越注定在那樣的年代是要受傷的了。這種隱隱的創(chuàng)傷,生出了自卑的根芽,在成長的歲月中,在別人不可見的幽微曲折中反反復復。某一天驀然回首,已成為了我們心底深處的一處幽暗森林,內里小心翼翼地護著我們的心,是一顆沒有安全感的心,沒人保護它,只有自己用殼把心保護起來,深深地把自己保護起來,讓別人看不見我們的脆弱。有的成年人看似強大,實質內心脆弱如紙,在他或她光鮮亮麗、飛揚跋扈的背后,有一片源自童年的小小的幽暗森林。童年渴望的父母之愛得不到,長大后的他們想要逃離心中的無助感,而逃離的方式就是讓自己變得強大,表現得非常強勢。在人前表現出什么都能解決,唯獨不敢面對自己內在的小孩。他們不允許那個無助的自己泄漏出來,他們極其在意別人對自己真心與否,這潔癖其實就是對感情的不信任,他們害怕自己的愛得不到回應,害怕付出了全身心的愛后會失去。一個童年缺乏愛的人,往往自我認同感不強,長大后的他們可能有著冰冷高傲的外表,里面隱藏著的卻是一顆極其敏感自卑的心。
還有許多從內在生起的強烈自卑感,是被外部的社會評價挾持所致。古老悠遠的鄉(xiāng)村在高樓林立的大城市面前,塵土滿面的行人在疾馳而過掀起漫天塵土的豪車中人面前,坐在路邊攤吃一碗麻辣米線的人,在金堂玉馬吃鮑翅燕窩鵝掌的人面前,大多都充滿了自卑感和危機感。跳出輸贏和計較,談何容易。在人類的內心中,只要認為自己比別人優(yōu)秀,就會產生一種優(yōu)越感。反之,如果感覺自己不如別人,就會懷有自卑感。人類是群居的社會動物,大部分人終其一生都要在和他人作比較的過程中,進行自我評價,確定自己的社會價值。比較的對象可能是任何人,比如上司、身邊的人等。另外,比較的內容也非常廣泛,不僅包括學歷、收入、職位等可比性比較強的內容,也包括和戀人之間的感情、親子關系等很難區(qū)分優(yōu)劣的內容。總之,就是想到什么便比較什么。心中懷有自卑感的人,總是過分在意別人的眼光。對比較的結果,有時他們自己就直接說出了自卑的評價,但有時,如果是別人作出否定自己的評價,那么就會激起他們的對抗意識,以過度自尊的方式進行自我防衛(wèi),而且會和對方一直比較下去。自卑有時是一種不能自己幫助自己的無奈;自卑有時是自己實力不夠時的軟弱;自卑有時是遇到強勢對手的害怕;自卑有時是面對挑戰(zhàn)的逃避和退縮;自卑有時是羨慕強者輕視自己的沮喪?;钤谶@個人人競爭的社會的麻煩之一,就是無法克服的自卑行為和自卑感。
在中國,有一種異??量痰纳鐣u價是針對于女人的年齡。中國文化中對女人的年齡有一種貶低的態(tài)度,最常見的就是說女人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貶值。我覺得這是中國男人一種自卑的表現,他們可能在同年齡的女人面前很自卑,永遠的幻想對象是18歲的少女。似乎只有在18歲的未經人事的少女面前,他們才有自信。就算是年齡很大的那種男人,還會威脅妻子說“跟你離婚,去找個年輕的”。這只能說明中國男性的審美是很狹隘的,只喜歡膠原蛋白滿滿的白幼瘦秀小女孩,而不能欣賞如大江大海一樣自由而廣闊的女性,生動、鮮活、潑辣、才華,其靈魂的迷人遠在皮囊之上,因為,那是他們駕馭不了的、馴服不住的。中國男性追求愛情要一勞永逸,不需要格外經營,對他們而言,最好就是選擇一個平淡易馴的配偶,“作”是最大的麻煩,不過是想要一個居家的良伴而已。有著旺盛生命力的女性被中國男性貶斥,諷刺,挖苦,因為他們容不下不符合他們單一枯燥的審美標準的人。因為這種目盲,年輕時,男人看女人,只能看見白幼秀這些擇偶標準的體現——跳不出天下所有雄性動物的夢想,年齡大了以后,男人看女人,看見的只是勤勞樸素、持家能手這些黃臉婆的優(yōu)點。于是,在我們的社會中,充斥的都是“男人三十一枝花,女人三十爛茶渣”、“大齡剩女”這些很惡毒的流行語,這些話語的流行和天經地義,讓每個女人都怕老,覺得自己的社會價值越活越走低。女人的自卑哄抬了男人自我感覺良好的市價。老婆天天防火防盜防老公出軌。被老婆保衛(wèi)得嚴,男人忘了自己姓甚名誰,就算沒有嘗試過,但也幻想勾搭別的女人如探囊取物一般輕松,其實完全是假象!中國兩千多年的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內”的思想已經成為一種模式。這種文化模式和舊觀念不僅為男性所肯定,也深深影響女性對自身的估量,沉淀為女性一種深層的自卑心理意識,被女性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準則。不少女人也認為男人就是比女人強,甘做配角,自動放棄與男性的競爭。正如劉曉慶所感慨:“中國女人放棄自己太早了。年過二十五不再談青春,年過三十不再談年輕,年過四十不再談姿色。見到人形象好評價就是:呦,都這歲數了,真不容易。在傳統觀中,女人年齡稍長,就不該美好了。女人自己也接受這樣的心理暗示:老啦,不行了……”我欣賞劉瑜有句話:“一個30歲以上的女人為自己的年齡而自卑,本質上是在迎合男人的世界觀和審美觀。我不能讓他們得逞?!币粋€女人的氣象,是從擁有高級的年齡觀開始。其實,只要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身上就一點也沒有年齡感。因為,一直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的人,無所謂哪個年齡感。對于眼角的皺紋和初生的一莖白發(fā),沒有太驚慌,也不想拼命掩飾,本來,沒有自卑感的人,對于別人的厚愛和摒棄,沒有那么在乎,不擰巴,也不逢迎,就是自自然然地生活在這個自己必須要生活的世界上,唱好自己的歌,做好自己的事,可不就開心了么?
當然,不管平時多么自信滿滿,在這個世界上總是有人讓我們變得自卑。你越不喜歡一個人,你越能夠信心百倍,輕而易舉的吸引他。強烈的欲望和患得患失,會使人喪失了愛情游戲中必不可少的一種漫不經心,你如被人吸引,就會產生自卑情結,因為我們總是想把最完美的品質賦予我們所深愛的。連一代才女張愛玲也逃不過,因對一個人心生愛慕而“卑微”,這個傲視天下的女人自從遇見了胡蘭成,就變得很低很低,一直低到塵埃里,但心里是歡喜的,并且在那里開出一朵花來。當才女芳心被情場浪子所俘獲,她“自卑”到甚至在與胡蘭成的相處中,退而求其次,壓根不談名份,甚至對胡說出“你將來就只是在我這里來來去去亦可以”這樣的話,張愛玲一腔柔情、真心愛過胡蘭成無疑。這就是佛經里所說的“由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吧?無論是愛情親情,挖到深處,都有一重自卑又恐懼的底色,這重底色在特定的情境里被觸發(fā),它使人痛苦又依戀,互相折磨又互相不舍。
本來在中國,我們作為普通人多多少少都有點自我貶抑。因為,長期以來,我們一再被叮嚀:個體是渺小的、微不足道的,任何重視或放大個體的做法皆自私可恥,惟國家和集團利益至高無上,為了“大”,必須時刻準備犧牲“小”……“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作為“毛”的個體天然就披覆著一種自卑。我又作為并不那么年輕的中國女性,自卑感當然也是我時常能夠體驗到的一種人性特征。不過,當揭開人性內在深層的行為特征,我發(fā)現,人類中的每一個人,不管是排斥拒絕還是躲避逃跑,人人具有這種隱藏很深、伴隨一生的人性特征,只是很多人沒有深刻意識到或者完全不知道而已。不自卑,也不自大,而是擁有與自身相符合的自信。說來容易,做起來何其之難。哲學家叔本華曾有一句名言,說“生命是一團欲望,欲望不能滿足便痛苦,滿足便無聊,人生就在痛苦和無聊之間搖擺?!蔽矣X得可以套用這個句式,來結束今天這篇文章,“人總是看不清自己,有時自負,有時自卑,人生就在自負與自卑之間搖擺”。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