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義
天門舟中
扁舟朝發(fā)動棲鴉, 入望人居徬水涯。
小艇柴門斜系柳, 短籬菜圃欲開花。
難教澤國安鴻宅, 盡擬閑身付釣槎。
老我風塵竟何益? 鷗盟有約覓煙霞。
這是張岳崧寫于湖北省布政使任上的一首七律詩,時間大約是道光十七年初夏,地點是天門縣的小船上。一大清早,詩人就乘坐小船出發(fā)“閱堤”去,也就是檢查驗收當?shù)毓倜裥拗虊蔚馁|(zhì)量。大概起得太早了,船一起動就驚飛了岸邊樹上棲息的昏鴉。江邊的景致嫵媚迷人,百姓簡陋的木屋柴門外,歪脖子柳樹系著小艇一只,低矮籬笆圍起來的菜圃內(nèi),菜花正含苞欲放。這是一幅多么祥和安謐、歲月靜好的水墨風景畫!可是,這幅水墨風景畫背后掩蓋著什么樣的故事呢?是什么原因使張岳崧慨嘆“老我風塵竟何益”呢?為了尋覓張岳崧的足跡,我在武漢登上西行的滬蓉高鐵列車。
狀元之鄉(xiāng)話狀元
竟陵郡,江漢平原一個來自遠古的名字。早在戰(zhàn)國時期,楚國就滅掉這里的諸侯小國鄖國建立起縣邑,只因大別山的余脈丘陵蜿蜒到江漢平原已終盡(竟),將此地取名竟陵邑。大概因為竟陵邑名氣大人口多吧,秦王掃六合,將天下劃分為三十六的郡,其中就有一個竟陵郡。竟陵郡的治所為竟陵縣,后改為景陵縣。雍正四年為避康熙陵寢名景陵諱,改景陵縣為天門縣,因縣境有天門山而得名。天門縣上世紀末改稱為天門市,經(jīng)濟不甚發(fā)達,也沒有什么名氣??墒牵瑲v史上的竟陵郡卻是聲名顯赫,名人燦若星辰,被后人稱為“狀元之鄉(xiāng)”。
早在春秋時期,竟陵邑出了楚國宰相令尹子文,三任首輔,“自毀其家,以紓國難”,被孔子譽為“忠”。將積貧積弱內(nèi)亂不斷的楚國治理得國盛兵強物阜民豐,為楚莊王成為“五霸”之一奠定基礎(chǔ)。南北朝時齊朝的蕭子良被封竟陵王,搜羅了一批文人學者,人稱“竟陵八友”,其中沈約與謝朓飲譽中國文學史,有不少著作流傳于世。唐代時期天門出了個文化名人陸羽,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jīng)》而聞名于世,對中國和世界茶業(yè)發(fā)展貢獻卓越,被后人譽為“茶仙”,尊為“茶圣”,祀為“茶神”。中國文學史上有一個流派人稱“竟陵派”,一反明代中期的復(fù)古之風,主張文學創(chuàng)作應(yīng)“獨抒性靈”,描寫自己的內(nèi)心感受。因這個流派以竟陵人鐘惺、譚元春為主,使天門市在中國文學史占有一席之地。
圖一、天門市的陸羽紀念館
然而使天門市獲得“狀元之鄉(xiāng)”美譽的,是清代嘉慶期間天門縣凈壇鄉(xiāng)七屋臺村的蔣立鏞,他在嘉慶十六年(1811年)辛未科殿試被嘉慶皇帝欽點為狀元。蔣立鏞(1786—1842年),字序東,號笙陔,出生于書香世家,自幼耳濡目染,養(yǎng)成勤奮好學的性格。嘉慶九年(1804年)十八歲就考中舉人,二十五歲以一甲一名考中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歷任翰林院國史館協(xié)修、纂修,翰林院侍講學士、內(nèi)閣學士、禮部侍郎等職,著有《香案集》存世。另外,蔣立鏞還以書法著稱于世,他的書法遒勁端莊,自成一家,至今猶被藏家追捧。
圖二、蔣立鏞畫像
蔣立鏞的父親蔣祥墀也是全國知名的歷史人物之一。蔣祥墀(1761—1840年)字盈階,號丹林,為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庚戌恩科進士,被皇上點入翰林院授職編修。歷任會試同考官、國子監(jiān)司業(yè)、國子監(jiān)祭酒、通政司副使、光祿寺卿、都察院副都御史、鴻臚寺卿等職。工詩文,善書法,有不少書法作品流傳于世。民間傳說,蔣立鏞能讀書成才考中狀元,與蔣祥墀嚴厲教管有關(guān)。為了使小蔣立鏞能專心讀書,他將兒子關(guān)在家鄉(xiāng)一個叫“粟洞”的山洞,讓他與世隔絕,心無旁騖,天長日久,致使雙腿得了關(guān)節(jié)炎?;侍觳回摽嘈娜耍Y立鏞經(jīng)刻苦攻讀,學業(yè)大進,終于二十五歲考中狀元。
根據(jù)清代科舉制度,每科新進士都必須于夏歷五月一日到國子監(jiān)舉行釋褐禮。屆時,國子監(jiān)備下花紅、香燭、酒果等祭品,新科狀元率領(lǐng)新進士進入文廟,獻祭孔子和諸儒名賢。禮畢,新進士釋褐,即綴上相當品級的官服補子,然后拜見國子監(jiān)祭酒、司業(yè),舉行宴會。宴會上,國子監(jiān)祭酒為狀元進酒三爵并佩戴紅花。嘉慶十六年時,父親蔣祥墀任國子監(jiān)祭酒,兒子蔣立鏞是新科狀元。于是,兒子率領(lǐng)新進士拜見父親,父親給兒子進酒,并為兒子佩戴紅花。一家人榮耀如此,在當時傳為美談。
令人嘆為觀止的是,蔣祥墀及以下四代一門共出了五位翰林,自蔣祥墀起,依次為蔣立鏞、蔣元溥、蔣啟勛、蔣傳燮,分別為清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光緒年間的五代進士,并兩登鼎甲,即繼蔣立鏞中狀元之后,其兒子蔣元溥于道光十三年中探花。連續(xù)五代人中進士入翰林,而且一狀元一探花,明清兩代科舉史上稱得上絕無僅有,因此,他們的出生地天門市凈潭鄉(xiāng)七屋臺村被人譽為“狀元灣”。在百度輸入“狀元之鄉(xiāng)”,得到的也是蔣立鏞一家的簡介,可見狀元之鄉(xiāng)實至名歸。
蔣立鏞于嘉慶十六年中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張岳崧于嘉慶十四年中探花,于翰林院任編修。他們同在翰林院供職,時間將近十年,而且兩人都在國史館任過協(xié)修與纂修,狀元的父親蔣祥墀又是張岳崧的恩師,兩人肯定有過交往??上堅泪碌脑娢闹髦袥]有這方面的資料。張岳崧與蔣祥墀的交往,則有數(shù)篇詩文記載,從內(nèi)容中可見,他們的友誼深厚,幾乎達到無話不談的程度。
恩師珂里治水難
蔣祥墀成為張岳崧的老師是在嘉慶十四年己巳恩科會試時,當時蔣祥墀任國子監(jiān)司業(yè),被嘉慶皇帝欽點為會試同考官,抽簽分得廣東會試試卷。這一科廣東舉子參加會試有二百多人,錄取名額僅十名。蔣祥墀慧眼識珠,錄取了張岳崧的卷子并加上優(yōu)異的批語,再經(jīng)主考官大學士費淳,副主考禮部尚書王懿修、吏部侍郎英和、內(nèi)閣學士貴慶最后把關(guān),張岳崧終于在這一科成為貢士,取得參加殿試的資格。
科舉考試中,會試同考官的重要作用無以倫比。清代會試同考官共十八人稱十八房,每人負責批閱一省試卷,同考官由此被稱為“房師”。房師按照一定的名額錄取試卷,并加注批語向主考官推薦,推薦上來的試卷沒有謬誤一般都不會黜落。張岳崧考中進士成為探花,除了滿腹經(jīng)綸學識超群外,房師蔣祥墀獨具慧眼起著關(guān)鍵性的作用。己巳恩科會試,三位正副主考與房師都成為張岳崧的老師,但是從現(xiàn)存的資料中發(fā)現(xiàn),張岳崧與房師蔣祥墀的關(guān)系最為密切。
圖三、蔣祥墀的書法作品
張岳崧任翰林院編修時,同年馬銘齋從廣東廣寧縣知縣任上回京述職,約上幾位同年好友去探訪恩師國子監(jiān)祭酒蔣祥墀,蔣祥墀設(shè)酒席款待。席上馬銘齋掏出自己的得意畫作《梧齋琴韻圖》,請老師與同年題詩以志紀念。老師蔣祥墀首先題詩,諸同年步老師的詩韻唱和。張岳崧題的七言律詩《梧齋琴韻圖步蔣丹林師韻》保留在他的詩文集《筠心堂集》中,蔣丹林師就是己巳恩科房師蔣祥墀。詩依老師的韻而題,詩意可見,圖中畫的是窗外池沼綠梧蔭濃,芭蕉含蕊欲放,窗內(nèi)高士撫琴寄興,悠然自得其樂。寫出了廣寧縣令馬銘齋清靜無為,撫琴而治的悠閑情景。
張岳崧任湖北布政使的第三年,蔣丹林老師以年老體衰為理由,從鴻臚寺卿職位上辭官歸里,掌教天門山麓的金臺書院。張岳崧“閱堤”到天門縣,上門拜訪金臺書院山長蔣丹林。經(jīng)多年的交往,他們已經(jīng)非常諗熟,形成亦師亦友的關(guān)系,無話不談。宴席間,蔣丹林老師拿出自己的畫作《童子釣游圖》,請張岳崧題詩紀念。張岳崧就圖中老師的詩韻,奉題七言律詩二首《蔣丹林師童子釣游圖次韻奉題》。
這時,蔣丹林老師的孫子蔣元溥已于道光十三年殿試考中探花。一家三代入翰林,父是狀元子探花,天門蔣家名滿天下。張岳崧的次韻詩《其一》贊揚老師的家門衣缽相傳“世所稀”,“新培國器門高大”,將蔣丹林老師培養(yǎng)出來新中探花的孫子蔣元溥稱為“國器”。其次就圖中景物抒情寫意,認為骨格清奇的老者是老師形象的“影寫”。流連于兒時釣游的“漁磯”,回憶兒時的無窮樂趣,寄意老師辭官歸隱的悠然生活。
詩《其二》相當于張岳崧向老師匯報在他家鄉(xiāng)的治水情況。詩寫漢江發(fā)源于四川嶓冢山,自注道光初年任四川鄉(xiāng)試正考官,曾經(jīng)翻越“漢源”嶓冢山。江水東流經(jīng)天門縣注入長江,兩岸百姓只知修建房屋“居有所”,哪管堵塞水道釀水災(zāi)?詩人在句下注:“邇?nèi)涨厣奖M墾,沙土流淤,而下游民爭水地,故漢江漸淺且隘,堤防益難?!敝赋鰸h江水災(zāi)難治的原因??墒浅⒅械拇蟪疾⒉涣私饩唧w情況,只知提出這樣那樣的建議,使張岳崧無所適從進退維谷。因此他在詩中稱,“宣防豈信計多非”。
詩的尾聯(lián)“更聽師言征博利,雁鴻安集滿郊扉”下自注:“某任楚三年,治水情形終鮮善策。讀師詩落句,倦懷梓里,故次首及之?!贝笠馐窃诤比喂偃辏冀K拿不出治理水患的好計策。讀了老師詩作末句,有家鄉(xiāng)百姓為了“征博利”,墾盡漢江兩岸土地的說法,覺得治水益難,受災(zāi)百姓更不容易安集。感到當官無所作為,太累太疲倦,懷念故鄉(xiāng)海南,因此依照老師詩作首句所說的,打算辭官歸里,向老師坦露了心扉。
圖四、民國時期的江漢水災(zāi)
在后來給老師的復(fù)信《上蔣丹林師書》中,張岳崧更是具體敘述不愿干下去的原因。信的開頭稱:“某備員珂里,值沉災(zāi)之余,民生不聊,官力亦憊”。所謂“珂里”,是對對方家鄉(xiāng)的美稱。沉重災(zāi)情之下民不聊生,官方也無能為力。為什么這樣?信中分析,楚北連年水災(zāi),賦稅收不上來,朝廷也不撥給???。相比之下東南長江與運河每年都有百萬兩白銀的治水經(jīng)費,有河運總督與道員等百余官員專職治水,都不能確保水災(zāi)沒有發(fā)生。湖北省既沒有專員也沒有專款,憑一位主管全省行政工作的布政使兼管治水,“此無異于移愚公之山,銜精衛(wèi)之石”,能做得到嗎?
接著敘述因湖北治水政績欠佳,朝中大臣紛紛向道光皇帝提出這樣那樣的建議。有人稱在上游鐘祥縣建閘攔水,有人稱將湖北治水由官督民辦改為官辦,就是沒有人建議朝廷向湖北撥款救災(zāi)。道光皇帝將這些奏折批轉(zhuǎn)張岳崧閱,隱含譴責他治水無力。張岳崧“焦灼萬狀”,滿腹辛酸無處訴苦,只好在信中向老師發(fā)牢騷。以為在上游建閘以鄰為壑,“水高于堤,閘將何用”?大水驟發(fā)上游必然受災(zāi),“是激眾使斗,所傷極多”,作為主官,怎么能干這種傻事?
又如將官督民修堤壩改為官修,意在由主官負責任??墒菬o論官修民修都必需經(jīng)費,經(jīng)費不足,“不能不出于民”。朝廷如前朝“萬城堤”潰決,撥款二百萬維修可以嗎?又如“王家營”潰決,撥款二十余萬堵塞可以嗎?這些都辦不到,是“以不充之費,辦至難之功”。一旦發(fā)生水災(zāi),官方以百姓不踴躍捐款為理由推辭責任,百姓以官方不認真治水而責難官方,必然導致“民與官相仇”。朝中大員知道堤壩由官督民修的弊端,哪里想到改為官修一樣是弊端百出呢?
信中提到在目前這種情況下,“既無一勞永逸之法,只可為得尺得寸之謀”,只有督率各府州縣,就各地情況與以前所定的章程,“激發(fā)天良,補偏救弊”,希望盡人事以聽氣運。自己庸愚疏拙,擔心上負朝廷恩典,下辱老師教導,日夜兢惕食寢難安。老母遠在海南,希望我回家侍養(yǎng)。想到自己能力有限,應(yīng)該及早讓位給有賢能的人。老師是否同意我的想法呢?從給老師的信中得知,張岳崧辭官歸里早有打算,而不像后人傳說的因與林則徐共同禁煙,擔心像林則徐一樣受懲罰而辭官。
回到前文的七律詩《天門舟中》,我們終于知道祥和安謐、歲月靜好的水墨風景畫后面是掩蓋著隨時爆發(fā)的水災(zāi),也明白張岳崧為什么說“老我風塵竟何益”,庸庸碌碌徒勞無功空度歲月,怎么對得起自己的人生呢?“難教澤國安鴻宅”,鴻宅是指因水災(zāi)流離失所的百姓,在沒有經(jīng)費的情況下,很難使他們安頓下來。只好“鷗盟有約覓煙霞”,即與鷗鳥有盟約,一同尋覓煙霞勝境,過好隱居生活。
走馬竟陵情堪嗟
出了天門火車站,叫上一部計程車直奔狀元街而去,這是當?shù)貫榧o念蔣立鏞狀元而命名的一條大街。原來思忖,既然以狀元命名,蔣家又是五代五翰林,名氣如此大,從乾隆期間到清末,時間如此長,這里多多少少也應(yīng)保留蔣家一些遺跡吧?要不也會有蔣家紀念館或銅塑像什么的吧?可是什么都沒有,街面雖寬大,也車水馬龍,與其他商業(yè)街并不二致。問了幾位店主,只知道天門出了個狀元,姓何名誰也說不上。
作為天門市的歷史名人蔣立鏞及其五代進士的一家,天門市博物館搜集他們的資料向世人展示,以宣揚天門市深厚的文化底蘊與昔日的榮光,應(yīng)該很有必要吧?可是參觀該館也大失所望,這里幾乎是茶圣陸羽的專館,展示的是陸羽茶文化對世界的影響,以及少部分當?shù)爻鐾恋奈奈铩S匈Y料說,館里珍藏蔣立鏞的墓碑一塊,還有清代著名書法家、詩人何紹基書寫的蔣立鏞夫人易氏《皇清誥封夫人蔣氏易夫人墓志銘》以及蓋石。是蔣狀元的老家天門市凈潭鄉(xiāng)七屋臺村一位姓蔣的小學老師捐獻給市博物館的??墒丘^藏就是“館藏”了,并沒有展示出來供游客參觀。
那么他的故居以及后人總應(yīng)該有吧?我以蔣祥墀學生后人的身份,詢問館里一位上年紀的工作人員。因為查地圖,凈潭鄉(xiāng)狀元灣村離市中心不過二十余公里,打算去參觀和吊唁一番?!皼]有了,什么都沒有了。”他遺憾地搖搖頭,民國期間蔣狀元的后人遷居上海等地謀生,故居已倒塌,遺址被他人占有建屋,解放后沒有后人回過老家。不過村名近年改為狀元灣村,村中學校也命名為狀元小學,也建起蔣立鏞的塑像,算是對蔣狀元的紀念吧,他說。想到張岳崧的故居被省有關(guān)部門確定為省文物保護單位,并撥巨款維修其故居與他建的張氏宗祠。是應(yīng)該為張岳崧慶幸還是為他老師一家惋惜呢?
圖五、網(wǎng)上搜到狀元灣村狀元小學蔣立鏞的雕像
狀元灣村去不成,只好繼續(xù)問“度娘”。明朝初期,有一蔣姓人家從江西遷來竟陵縣的南支河畔定居,逐漸繁衍成一個大家族。因水運便利,到了清代形成集鎮(zhèn),稱蔣家場。又因鎮(zhèn)上有凈潭寺,行政上稱為凈潭鄉(xiāng)。七屋臺村距蔣家場僅半公里,為清狀元蔣立鏞的出生地?,F(xiàn)在看來狀元灣村有些破敗,狀元故居已無處可覓,即使存在,想來也是平常人家屋宇。當?shù)卮迕駛髡f,蔣狀元當官清廉如水,道光皇帝賜他白銀十萬兩回老家建“狀元宅”,他回到河南時適逢當?shù)匕l(fā)生水災(zāi),百姓號寒啼饑,便將十萬兩銀捐出去賑濟災(zāi)民了。
其實,這只能是家鄉(xiāng)人天馬行空的想象,一廂情愿的傳說。蔣立鏞一家以清廉出名是事實,清代歷史從未有過皇帝撥款給狀元建屋的事例,更何況道光皇帝以吝嗇出名。因為質(zhì)量差,作為清朝末期還是官宦世家的狀元祖屋,到民國期間就不再存在。到了解放后的“文革”,他們一家墳?zāi)苟急荤P平。一位小學老師將蔣立鏞的墓碑與他夫人的墓志銘深埋地下,二十年后才挖出來獻給天門市博物館。由于有關(guān)部門不重視,文革結(jié)束后的八十年代,狀元小學一位還是蔣姓的校長,帶人挖開蔣立鏞的墳?zāi)?,掏到玉朝珠、玉戴頂?shù)壬倭颗阍崞?,出賣換錢購買水泵供村里抗旱,說是讓狀元最后為村人作貢獻。
圖六、近年豎立的蔣狀元紀念碑
現(xiàn)在村民知道狀元的品牌珍貴了,可以作為旅游資源開發(fā)利用了,將村中的七屋臺小學改名為狀元小學,七屋臺村也改名為狀元灣村??墒谴逯羞B蔣狀元的祖屋、墳?zāi)苟疾淮嬖?,一草一木都與蔣狀元無關(guān),還有什么可供開發(fā)利用呢?為了證實村中出過狀元,只好在村口豎立一塊“蔣狀元紀念碑”,當做聊勝于無吧。目前,“保護傳統(tǒng)文化古村落,留在鄉(xiāng)愁”,已經(jīng)成為國家鄉(xiāng)村文化建設(shè)的主題,在全國爭相申報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古村落的今天,天門市的有關(guān)部門是否應(yīng)該有些作為呢?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