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梁啟超傳》作者解璽璋
■ 李蕓
梁啟超有九個兒女,他們中有三人成為院士,其他幾位也都是各自領(lǐng)域里十分杰出的人才,被稱為“滿門俊秀”。這在中國歷史上是十分罕見的。
若生在今日,作為教育典范的梁啟超,其人氣指數(shù)絕對超過“好媽媽”尹建莉、虎媽、郎朗爸等一干人。而更為重要的是,梁啟超在國外生活多年,又深受西方思潮影響,他的教育中西合璧。對今天的中國父母來說,其教育理念和方式非常值得借鑒。
《中國科學報》:梁氏一門,九朵奇葩。這幾乎能稱得上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你如何看待梁啟超家如此之高的成才率?
解璽璋:這有一定的偶然性,但也可以說是必然的。說梁啟超的家庭教育,就不能不說梁氏家族的家教、家風。梁啟超成長為舉世公認的改革家、思想家、教育家,得益于他的家教。梁啟超從祖父和父親那里秉承了以“義理”、“名節(jié)”為立足之本的家教、家風,梁家特別強調(diào)道德修養(yǎng)、精神陶冶和人格培育。
但區(qū)別于祖父和父親,梁啟超趕上了一個西風東漸的時代,其眼界和心胸都大大地擴展。西方近現(xiàn)代教育所倡導的科學、民主、平等、自由、尊重個性、啟發(fā)式教育等理念,不僅使他感到驚訝、新奇、別開生面,也讓他看到了開啟民智、改造國民、培育新人的可能。他參照西方國家的經(jīng)驗,在百年前就根據(jù)兒童的生理、心理特點,提出循序漸進、循循善誘、啟發(fā)為主、全面發(fā)展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了。
梁啟超對子女的培養(yǎng)教育,成功地實現(xiàn)了以人格教育為主的儒家傳統(tǒng),在現(xiàn)代社會的創(chuàng)造性提升和轉(zhuǎn)換。這么說也許有點繞,但他的做法和實際效果確實讓我們看到了現(xiàn)代教育和傳統(tǒng)教育相結(jié)合的美好前景。
《中國科學報》:你提到儒家傳統(tǒng)是“人格教育”,但在很多人看來,儒家的傳統(tǒng)是“出人頭地”、“學而優(yōu)則仕”???
解璽璋:我們把儒家的傳統(tǒng)簡化為考取功名、讀書做官,是一百多年來對儒家的誤讀。傳統(tǒng)儒學主張教育從兩個方面入手:從自身的角度來說,在于認識天命、激勵節(jié)操,積極把握個人命運;從外部的角度來說,就是要用自己的所學盡力為社會服務(wù),報效國家,也就是“內(nèi)圣外王”。
梁啟超對于孩子們的品性、為人、立身、處世給予了細致入微的指導。在梁啟超看來,教育不是別的什么,就是教人學做人。
《中國科學報》:“做成一個人”的標準是什么樣的?
解璽璋:梁啟超所說的“做成一個人”,包括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知育要教人不惑,情育要教人不憂,意育要教人不懼。
首先是不惑。梁啟超對子女的學業(yè)十分重視,認為這是立身的根本。所以他對幾個大孩子,從選擇專業(yè)到指導學習,再到畢業(yè)后的求職,甚至以后的生計問題,總要親力親為,盡量作出妥善的安排。
其次是不憂。這就是要在生活中保持積極進取的態(tài)度,他最怕孩子消極、氣餒、悲觀、憂郁。他在給孩子的信中反復提到“處憂患最是人生幸事,能使人精神振奮,志氣強立”。一開始梁啟超特別擔心梁思成和林徽因,因為林徽因是一個情緒波動很大的人。在林徽因遭遇了父親的死難后,梁啟超多次寫信勸慰,并讓其他孩子盡力開解。梁思成和林徽因后來取得的顯著成就應(yīng)該說與梁啟超付出的很多心血是分不開的。
最后是不懼。梁啟超認為這有兩件事,第一件叫做心地光明。他說,一個人要保持勇氣,要從一切行為可以公開做起。而第二件就是要練就抵御各種誘惑的本事。
《中國科學報》:梁啟超的西式教育理念主要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
解璽璋:主要在他對孩子的尊重以及和孩子的平等溝通上。梁啟超一生寫給孩子們的信非常多,這些書信幾乎占到他著作總量的十分之一,總數(shù)或有百余萬字。在他晚年,幾個兒子女兒都在國外,這些孩子無不盼著他來信。而百忙之中給孩子們寫信,也是梁啟超最大的快樂和享受。
梁啟超事無巨細替孩子考慮,但他又從不強迫孩子按自己的意志發(fā)展。他希望女兒思莊報考生物學,但思莊不喜歡,梁啟超也不強求,反而說“凡學問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
梁啟超能跟孩子同樂。他有童心,能和孩子玩到一起。他最小的孩子和保姆間的一些趣事,他都能饒有趣味地寫在信件中和大女兒分享,把這些當做自己的一種快樂。
面對性情各異、生長環(huán)境完全不同的子女,梁啟超的教育方法各有不同,但有一樣是不變的,他在寫給孩子的信中也反復提到這一點,就是發(fā)自肺腑的、自然純真的愛。他說:“你們須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情感的人,對于你們的愛情,十二分熱烈。”
附:
梁思順,長女,詩詞研究專家。
梁思成,長子,建筑學家,1948年3月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人文組)。
梁思永,次子,考古學家,1948年3月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人文組)。
梁思忠,三子,曾任國民黨十九路軍炮兵校官,因病早殤。
梁思莊,次女,圖書館學家。
梁思達,四子,長期從事經(jīng)濟學研究。
梁思懿,三女,從事社會活動。
梁思寧,四女,投奔新四軍參加中國革命。
梁思禮,五子,火箭控制系統(tǒng)專家,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科學報》 (2013-05-31 第13版 文化周刊)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