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是文學藝術中的一枝奇葩,歷來受到文學界的重視,倍受文學愛好者的親睞。在當今社會,散文最方便、最適用、最普及、最受大眾喜愛。特別是在網絡媒體上,散文更顯示出它獨特的風采和魅力。
中國散文,是中國詩歌出現之后形成的一種文體。根據發(fā)展演變,劃分為古代散文和現代散文(本文不介紹古代散文)?,F代早期的散文包括雜文、隨筆、小品、書牘、日記、速寫、素描、游記、風俗志、記事文、抒情文、散文詩、通訊、特寫、報告文學、回憶錄、人物傳記、科學小品等等。隨著文學事業(yè)和新聞事業(yè)的發(fā)展,一些文體日臻成熟,明顯的顯示出了獨立性。所以,文學界把新聞文學(通訊、特寫、報告文學)、歷史文學(回憶錄、人物傳記)、科普文學等從散文中分離出來。因此,現代早期的散文稱為廣義的散文,現代近期的散文稱為狹義的散文。這里所指狹義上的散文包括雜文、隨筆、小品、書牘、日記、速寫、素描、游記、風俗志、記事文、抒情文、散文詩等。后來,文學界又把雜文和隨筆作為特殊文體與散文分開,以區(qū)別于其它散文。
一、散文的特點
散文作為一種文學體裁,雖然和詩歌、小說、戲劇一樣,都是用形象反映現實,但也有許多不同。如:散文不象詩歌那樣高度凝煉,分段不分行,不受韻律限制;散文不象小說那樣需要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也不必細致刻劃人物形象;散文不象戲劇那樣要求矛盾沖突集中激烈,更不會受舞臺約束。正因為如此,散文與其它文學體載相比較突出了一個“散”字。“散”的含義并不是散漫、散亂,而是將零碎的珍珠穿連在一起的意思。所以,散文具有短小輕便、題材廣泛、寫法自由、文情并茂的特點,能夠更靈活、更迅速地反映社會現實。
㈠短小輕便
散文的篇幅雖然可長可短,但要求短小精捍,絕大多數是短文章,少則幾百字、千余字,多則萬余字,數萬字的較少。以《茅盾散文速寫集》為例:《脫險雜記》長達六萬多字,《浴池速寫》等最短的才幾百字,著名的《白楊禮贊》也不過一千多字。
㈡題材廣泛
散文題材在藝術要求上,沒有其他文學體裁和新聞體裁那么嚴格,選材的路子非常廣闊。如:搶險救災的壯舉,驚天動地的建設場面,出類拔萃的創(chuàng)造發(fā)明,壯麗多嬌的山擁日月,趣味盎然的花鳥蟲魚,尋常百姓的生活鎖事,古今中外的有益借鑒和啟示,當代的新人新事、新思想、新風尚,社會廣泛關注的焦點、熱點問題等等,都可以成為散文的題材。
上述材料中,有頭有尾、有因有果的人物事件,事件的片斷、點滴的感受,都可以成為散文的題材。因此,散文的題材包容古今、跨越中外、海闊天空。
散文題材的廣泛,表現在它可以是真人真事,也可以在真人真事的基礎上進行藝術加工,還可以象其他文學體裁一樣進行虛構。例如:巴金的《永遠不能忘記的事情》,寫的是魯迅先生逝世的守靈出殯的真人真事,里面所寫的朋友都是真名實姓。巴金的另一篇散文《我們》,卻是虛構的。記敘性散文中的速寫、游記、回憶錄、紀念文章等一般都是真人真事,抒情性散文大多是虛構。
散文的題材可大可小、可整可零,而且常常在“小”和“零”題材上顯示出自己的特色來。對于寫小說、戲劇來說,也許不屑一顧的細小、零散、平凡的題材,卻正是散文的用武之地。一個背影、一群蜜蜂、幾株白楊,便能夠寫成一代名篇。正因為如此,即使那些不那么看重散文的作家,在寫作小說、戲劇或詩歌的閑暇,也樂意撿點“邊角”材料,寫幾篇散文。也正因為散文題材廣闊,對于廣大青年文學愛好者來說,寫散文就是很好的練筆方法,可以幫助他們解決沒有完整寫作材料的困難。
㈢寫法自由
散文是一切文學體裁中最自由活潑、靈活多樣的體裁。我國許多卓越的散文家都發(fā)表過這種看法。魯迅說:“散文的體裁,其實是大可以隨便的。”冰心說:“散文比較自由?!薄白杂伞薄半S便”不等于可以毫不經心、胡攪亂來。散文易學難工,要寫出一篇好散文很不容易。一些散文,正如廚川白村說的:“裝著隨便的涂鴉模樣,其實卻是用心雕心刻骨的苦心的文章。”寫法自由是說散文的寫作方法靈活多樣,成法不嚴,限制不多,可以隨意命筆,比較接近于俗話所說的“你怎么想就怎么寫。”
首先,散文寫法自由,表達方式靈活自如。敘述、描寫、抒情、議論和說明,可以以其中的任何一兩種為主,也可以把這幾種方法熔為一爐,綜合使用。這樣以來,在散文這個領域里,記人、敘事、狀物、寫景、抒情、說理、歡呼、歌頌、怒吼、吶喊、抨擊、諷刺、幽默、漫談、絮語、淺唱、低吟、嘻笑怒罵、循循善誘、情緒感染、妙語解頤等等,就各式各樣,應有盡有了。
其次,散文的結構形式多樣。由于題材廣泛,它的結構形式也不拘一格,但結構形式總要與內容相適應。有情節(jié)的,有它的結構安排方法;沒有情節(jié)的,又有它的結構安排方法。散文大多數沒有情節(jié),或有一些零星片斷而又互相聯(lián)系不緊的材料,往往依靠感情的線索、聯(lián)想的思路和觀點的邏輯關系,去把它們穿織在一起,綴結成文章。這樣,剪裁布局就開合無定,收放隨意,多姿多彩。
㈣文情并茂
抒情性散文是飽蘸著淋漓酣暢的感情寫出來的,記敘性散文、議論性散文,也都具有濃郁而真摯的感情。往往是作者被某些人物、事件、場面、景物所深深感動,情不能自禁才寫出來的。雖然文學作品都需要帶有感情,但散文卻把直接抒情作為一個重要特征,不僅使讀者從道理上和事實上接受教育,而且在感情上也受到感染。
為了把作品寫得更真切,達到直接抒情的效果,散文通常都采用第一人稱的寫法。這種寫法,就象與讀者面對面談心一樣,使人感到親切, 讀者在不知不覺中受到作品的感染。
在散文寫作中要講究“散文筆調”。散文筆調就是文情并茂,也就是優(yōu)美的文辭與濃郁的抒情相結合。如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描寫百草園的一段,就是典型的文情并茂。
散文與詩歌比較接近,它們是孿生兄弟或姊妹,許多散文作者也借鑒詩歌的長處, 使得散文語言象詩歌一樣的優(yōu)美、凝煉、和諧,富有詩意美和節(jié)奏感。散文是最能體現作家風格的一種文體,語言不拘一格,它以“精練與繁豐、鮮明與含蓄、嚴謹與疏放、樸素與絢麗、新奇與循古、豪壯與委婉、莊重與幽默”的異彩,開放在文學的百花園里長盛不衰。
二、散文的分類
對散文進行分類很不容易,現在文學界根據內容和表達方式把散文大致劃分為記敘散文、抒情散文、議論散文三類。
㈠記敘散文
記敘散文,內容是記人敘事寫景,表達方式主要是敘述和描 寫。記人的如魯迅的《藤野先生》,敘事的如方紀的《揮手之間》,寫景的如葉圣陶的《記金華的兩個巖洞》。這類散文寫人記事,雖然不要求象小說一樣多方面刻劃人物形象和鋪陳曲折的故事情節(jié),但人物和事件也必須相對的完整,有頭有尾,不能過于支離破碎。
㈡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內容強調抒發(fā)作者的主觀感受。表達方式除了敘述和描寫之外,大量采用抒情筆法?;蛑笔阈匾?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直抒胸臆的如朱自清的《背影》,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如茅盾的《白楊禮贊》、楊朔的《荔枝蜜》等。
㈢議論散文
議論散文,雖然也有敘事和抒情,但側重于說明事理、發(fā)表議論,它和一般的評論不同。一般的評論用事實和邏輯來說理, 而議論性散文除了事實和理論之外,還要運用文學形象來進行說理,使議論和抒情相結合,理論和形象相結合,所以有人認為議論性散文是文藝性的論文。如:秦牧的《菱角的喜劇》、魏巍的《路標》等都是議論散文。
散文的內容離不開人、事、物、景,表達方式一般是敘述、描寫、抒情、議論融合在一起使用。記敘性散文有時會有議論和抒情,抒情性散文需要以敘述和描寫作為基礎,議論性散文的議論也要借助于敘事和抒情。這就說明,這三類散文并沒有不可逾越的界限,它們的區(qū)分,僅僅在于寫作目的和側重點不同而已。記敘性散文和抒情性散文不容易區(qū)分,一般不用去區(qū)分,這對于學習寫作也不會有多大妨礙。
三、散文的寫作
散文寫作和其它文學體裁的寫作一樣,講究寫作方法和技巧。根據散文的特點,寫作方法和技巧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㈠立意
立意就是確立主題,也就是作品的主題思想。好的散文應該具有思想深刻、意境深邃的特點。
散文的立意要善于選擇大眾關心的重要事件,善于表現時代特點和大眾的意愿。例如:老舍的《我熱愛新北京》,列舉了解放初年北京下水道、照明和飲水等方面的建設,用這幾項改善居民區(qū)日常生活的大事,表現人民政府一切為了人民的崇高宗旨。作者所確立的這個主題,表達了剛回國的作者對北京市新政府的熱愛。又如:葛洲壩截流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我國建設中舉世聞名的工程, 1981年1月4日是合龍的日子, 劉真在《望截流》里為我們描繪了這個千載難逢的場面。作者在這里尋找到了祖國建設的先頭部隊,表達了人民群眾對國家建設的熱望。文章寫得情真意切,主題正是扣在時代的強音上。因此,丁玲給它很高評價,說:“這篇散文能引起 讀者的無窮思緒,燃起讀者的一團熱情,給人以高尚的享受,并從享受中使人的精神充實、凈化、升華,使人得到力量,推動社會前進?!?/font>
散文的立意,也可以小見大。這是因為較多的散文寫的是日常生活和自然風光,題材并不重大,甚至只是一鱗半爪,一言一事,一草一木。這種情況,就要特別注意對題材的開掘,提煉出一個積極健康的主題。這一類型的好散文,往往是題材雖小,卻能因小見大,見微知著,從平凡中挖掘出不平凡的思想意義來。就象郁達夫所說的“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币孕∫姶笠呀洺蔀樯⑽膶懽髦羞x材立意普遍采用的方法。這種方法因使用者而異,各有不同,常見的有以下四種:
1、透過平凡的現象挖出不平凡的本質
魯迅的《風箏》,寫的是十歲的小弟弟最喜歡風箏,十幾歲的哥哥卻嫌惡他放風箏,一次哥哥把弟弟偷著做的風箏折斷、踏扁了。這種小事,是再平凡不過了??墒囚斞竻s對它進行了無情的解剖,把主題提到“精神的虐殺”的高度。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玩具是兒童的天性。恃強凌弱,無端粗暴摧殘兒童的天性,就是精神的虐殺。這種虐殺不直接來自兇惡的敵人,而是來自親人的無知,又造成被虐殺者的麻木,卻不為人所覺察。這正是中國的封建舊意識——這把殺人不見血的軟刀子不可寬恕的地方。魯迅的《風箏》題材雖小,但挖掘得深刻,提出的問題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2、以細小的局部顯示宏大的整體
劉秀新、劉崇明的《一件珍貴的襯衫》,敘述作者騎自行車插進快行線,被周總理坐的轎車輕輕地掛了一下,掛破了襯衫,蹭破了一點皮。作者認為事故是自己造成的,聲明“沒事兒”。可是周總理卻對這位素不相識的普通工人關懷備至。先是拉開窗簾注視著“我”,接著派車送“我”去醫(yī)院,又親自打電話詢問檢查結果,最后還派人送來一件新的確涼襯衫。這件事與周總理在黨政、軍事、外交等各方面的動人事跡比起來,的確是太小了。但我們讀后還是深受感動。這是因為有些小事放在廣闊的時代背景上看意義并不小。這篇散文正是把這件小事和周總理整個的光輝人格聯(lián)系在一起,因此文章主題的意義就大了。這正如作者在結尾時所說的“我經歷的這件事,在敬愛的周總理一生的偉大革命實踐中,僅僅是一件小事,然而,從這件小事上,我們看到的是周總理那平易近人的高貴品質,對勞動人民的深情關懷,一個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本色?!?/font>
3、用生活瑣事講述深刻的哲理
秦牧的《菱角的喜劇》,從小娃娃唱“菱角兒,兩頭尖”寫起,說自己從小到大吃菱角不知道吃了幾百次,“菱角是有兩個角的”這個概念牢固形成了。后來看見三個角的菱角,小小吃了一驚;后來又看見四個角的菱角,大大吃了一驚。從菱角談到蝴蝶、蝗蟲、喝咖啡、牙齒、黑云、種子、養(yǎng)豬,談出了一條深刻的道理:“一切事物都有復雜性、多樣性?!绷饨?、蝴蝶、喝咖啡自然是瑣屑平凡的事物,作者卻從中概括出一個帶有普遍性的理論,從而幫助人們認識事物的客觀規(guī)律,增加頭腦里的辯證法。當我們讀到作者最后的勸告:“事物是復雜多樣的,我們得和絕對化簡單化的認識方法打仗?!比藗儠?lián)想到當時思想界的某些情況??梢娺@篇文章的主題是很有現實意義的。
4、用象征的手法
象征是古今中外常用的手法。茅盾的《白楊禮贊》,贊美白楊樹,是為了贊美北方的農民,贊美我們民族解放斗爭中所不可缺少的樸質、堅強,以及力求上進的精神,直白地說,是為了贊美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中國人民的堅強不屈的抗日精神。楊朔的《荔枝蜜》,不僅頌揚了渺小而又高尚的蜜蜂,更進一步頌揚了平凡而又偉大的普通勞動者。蜜蜂和白楊樹都是有"個性"的動植物,作者沒有單純地描繪白楊和蜜蜂,而是用它們各自的特點象征人類社會里更為深廣的東西,這就使散文主題的社會意義大大地擴展了。這是采用象征手法取得以小見大效果的范例。
有些散文作品立意不高,往往選擇了重大題材,但材料不夠具體,缺乏自己的感受,滿足于照搬一些流行的口號;而選擇細小題材,則又就事論事,思路不開闊,沒有把材料放進全局去思索,抓不住本質,挖掘不出題材深含的意義,不能給人教育和啟發(fā)。散文立意的高低,生活體驗和思想境界是基礎。只有積極投身到生活實踐中去,深入地了解現實,努力豐富自己的學識,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才能寫出立意新穎深刻的好散文來。
㈡謀篇
謀篇,就是對文章的整體布局進行恰到好處的安排,是散文寫作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寫作過程中,從主題需要出發(fā),沿著一定的思路對零散的材料進行增減、提煉、加工、串連、排列,組成一篇文章。散文篇幅短小,構思起來似乎比較容易,但是事 實上并非如此。所以,許多散文作者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上絞盡腦汁, 為構思一篇好散文付出了艱苦的勞動。
散文的取材,大致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寫單一的事物,事件的開頭、結尾、經過大體完整,情節(jié)前后連貫,謀篇簡單,容易掌握;另一種是寫兩個以上的事物,這一類散文的謀篇復雜,不易掌握。在一文寫多個事物的散文中,有一個極為重要的內容就是散與不散的問題。在散文的許多評論中,有的說散文貴散,有的說散文忌散。這兩種說法都對,又散又不散,形散神不散,這就是散文寫作中的辯證法。形散神不散,有人把它說成是散文寫作的普遍性的原則。其實,寫單一事物的散文不存在散與不散的問題。形散神不散是針對一文寫多個事物的散文而言。散,主要是指題材,意思是說,作者思路開闊,從一點生發(fā)開去,古今中外、天南地北無所不說,在一篇散文里,寫了好幾件或者相關的、或者貌似而不相關的事物。不散,主要是指主題和結構,意思是說,盡管題材駁雜,思路開闊,但是仍然必須圍繞一個主題來選材剪裁,必須緊針密線,把它們組織成一個縝密的整體。這一類散文就是要能夠有散有聚,能放能收,縱橫跌宕,疏密相間,舒卷自如,搖曳多姿,這樣才夠有散文的味道。
散文形式上的布局多種多樣,有縱式、橫式、網狀、對比,還有逐層深入、曲折迂回等等。下面舉幾種例子說明:
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全文分兩大部分,前一部分描繪有無限情趣的百草園,后一部分敘寫封建教育的三味書屋。前后強烈對比,有力地諷刺和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這種結構方式,有一種對比的美。
劉白羽的《日出》,是一篇寫景為主的散文。它先摘引海涅和 屠格涅夫對日出的精彩描繪,一起筆就氣勢不凡。接著寫自己先后在印度科摩林海角和中國黃山想看日出而沒有看成的惋惜情景。最后才寫自己在飛機飛臨萬仞高空時看到的一次最雄偉最優(yōu)美的日出景象,并抒發(fā)對新中國瑰麗景象感到的無限喜悅之情。這樣構思,有一條時間線索,但跳躍性很大,全文欲擒先縱,前兩部分為第三部分鋪墊、蓄勢,最后才異峰突起。全篇結構嚴謹,別出心裁,波瀾起伏,有強烈的藝術魅力。
秦牧的《社稷壇抒情》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在社稷壇上低徊漫步,浮想聯(lián)翩。文章從社稷壇五色土說起,寫到古代詩人悲憫深沉的吟詠,寫到人民的勞動和斗爭,寫到思想家的苦思探索,最后寫到遼闊國土的統(tǒng)一,抒發(fā)了深厚的愛國之情。這是一種網狀結構,它象一張網,縱橫交錯,圍繞網心向四面伸展,顯得十分豐滿,富有張力。
毛岸英、邵華的《我們愛韶山的紅杜鵑》,是一篇懷念贊頌之作。全文按韶山杜鵑象烈火、象紅霞、象鮮血、遍地開放這樣的順序安排材料,以象征手法分別贊頌父親、母親、六烈士。每個部分是一個側面,合起來就成了有機的整體。各個部分并列行進,結構有一種勻稱的美。
㈢聯(lián)想
聯(lián)想,就是由自然景物想到社會生活,由現實社會生活想到歷史經驗,由平凡的事物想到深刻的道理。一句話,由此時此地此類事物想到彼時彼地彼類事物,由這一件事想到另一件事。形而上學認為事物是彼此孤立的,辯證法認為事物是互相聯(lián)系的。事物的互相聯(lián)系就是聯(lián)想的客觀基礎。聯(lián)想可以使散文豐富其內容,深化其主題,加強其形象,馳騁其感情,形成形散神聚的特點。因此,散文作者構思時,往往要運用豐富聯(lián)想。聯(lián)想成為散文寫作中一個突出的藝術手法。散文的常用的聯(lián)想方式有以下三種:
1、輻射式聯(lián)想
這種聯(lián)想有一個具體的輻射出發(fā)點或網絡集結點,全篇文章的聯(lián)想都從這一點引出,環(huán)繞著這一點,形成輻射狀態(tài)或網絡狀態(tài)。例如秦牧的《社稷壇抒情》,作者對著社稷壇的五色土壇,憑著思想和感情的羽翼,盡情朝翔:他聯(lián)想到穿著袞服的帝王、吟著詩句的屈原;他聯(lián)想到各種各樣的古代農民和探索五行的古代思想家;他聯(lián)想到我國各地的色土和祖國國土的統(tǒng)一。通篇從“五色土壇”出發(fā),并圍繞著“五色土壇”這個中心來進行聯(lián)想。徐剛的《茅坪燈光》中寫油燈的一段,是簡單的輻射式聯(lián)想。
2、聯(lián)串式聯(lián)想
這種聯(lián)想有點象電燈的聯(lián)串,它以一個具體的事物作為開頭,聯(lián)想到第二個、第三個……,開頭的那個不是中心,以后聯(lián)想到的也不環(huán)繞開頭的事物。作者把順著思路聯(lián)想起來的或是相似、或是相近、或是相反的材料串起來,從中引出一個主題,形成一篇文章。秦牧的《面包和鹽》、《腳底下的珍寶》等許多散文就是運用這種聯(lián)想方式的?!睹姘望}》一開始就運用聯(lián)串式聯(lián)想列舉民間最隆重贈禮的習俗:歐洲好些地方用面包和鹽,非洲好些地方用玉米和鹽,緬甸在潑水節(jié)用水,藏族獻哈達,彝族送仙人果。接著對這種禮節(jié)進行分析議論,然后又引出更廣闊、更深刻的聯(lián)串式聯(lián)想:“平凡的東西,常常就是最崇高最寶貴的東西,這一類國際人民間的禮節(jié),也給予我們許多有益的啟示……”
3、借托式聯(lián)想
借托式聯(lián)想就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式的聯(lián)想,大致是借用一個景或物,來寄寓人情或事理。這個景或物與人情或事理,在客觀上未必有什么內在的聯(lián)系,作者通過聯(lián)想把它們粘連在一起,伍成一篇象征的散文。借托式聯(lián)想所取譬的景或物,多數是花鳥蟲魚和山川日月,所寄寓的應該是深沉的情志和深刻的思想。取譬和寄寓兩者之間要有形似或神似之處,尤其要神似。這便是所謂“妙在形似之外”。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是我國現代散文家喜歡采用的方式。許地山的《落花生》、陸蠡的《囚綠記》、茅盾的《白楊禮贊》、陶鑄的《松樹的風格》等等都是這方面的珍品。
關于散文聯(lián)想的方式,還有鏈環(huán)式聯(lián)想、隨想式聯(lián)想等等,這里不一一介紹。秦牧曾說“要把奇特的東西寫得奇些比較好辦,而要把平常的東西也寫得光彩照人,就要注意觀察事物,發(fā)揮聯(lián)想能力,抓形象,用這比那,用那比這,使之相得益彰,才能達到平中有奇?!边@段話說明了聯(lián)想在散文寫作中的重要性。在聯(lián)想的時候,我們必須注意圍繞一個主題來進行,主題象根紅線,把題材貫穿起來,如果不貫穿這根線,聯(lián)想出再好的材料也不過是一堆散金碎玉。聯(lián)想的時候,還必須注意理清思路的層次和步驟,從一個材料聯(lián)想到另一個材料,銜接要緊湊,過渡要自然,要有交代和照應。如果這兩方面做好了,聯(lián)想再飄忽,思路會是清晰的,材料再分散,脈絡會是分明的。就象風箏系線一樣,風箏放得再高再遠,還是有地上的一根線維系著,這樣就真正做到了形散神不散。
㈣文采
散文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文辭優(yōu)美。它篇幅短小,沒有吸引人的故事情節(jié)和戲劇沖突,作者就要以更多的精力來錘煉語言, 以保持這種體裁的藝術魅力。劉白羽的《長江三日》,全篇文辭優(yōu)美,音韻鏗鏘,節(jié)奏強烈,誦讀起來尤如“玉盤跌珠”,堪稱妙筆佳作。楊朔說他動筆時,不以為自己是寫散文就可以放肆筆墨,總要象寫詩那樣推敲字句。朱自清慘談經營“是”、“有”、“在”字句的安排,盼望去掉沉悶的靜態(tài)。這些事例應該鼓勵我們去努力追求散文的語言美。
散文的語言準確精煉、多姿多彩,主要表現為形象生動、 瀟灑自然和節(jié)奏優(yōu)美這幾方面。這些方面即使是優(yōu)秀的散文作家所達到的成就也不完全一樣,所側重的面也不盡相同,初學者不可能都做到,可在先達到通順、流暢的前提下,根據自己的藝術愛好,在某些方面多用一點功夫。散文語言的主要特點:
1、形象生動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第四自然段先寫荷葉,再寫荷葉中間的荷花,再寫荷葉底下的流水;寫荷葉荷花先寫靜態(tài),再寫動態(tài)。寫得先后有序,層次分明,察微洞幽,抓住特征,寥寥幾筆,勾勒得神態(tài)畢肖。這一段最精彩的地方就是捕捉了那荷花稍縱即逝的動態(tài),讓人們好象真的看 見,微風過處,傳過一道起伏不斷的綠葉的波浪。再就是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形容描寫的對象。這段文字有七處比喻,兩處擬人, 總的來說是清新恰切的。用“田田”形容鮮碧闊大的荷葉,用“脈脈”形容葉下悠悠微微的暗流,可謂傳神之極。荷香是嗅覺感覺,歌聲是聽覺感覺,作者寫道:“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是運用了“通感”法。粗看似不好理解,細品覺得有昧,有一種異乎尋常的新鮮生動的感覺。
散文中有抒情議論,是與論說文接近的文體。為了防止把散文語言弄成抽象的論說文語言,要注意用具體形象代替概括的空泛的議論。魯迅的《藤野先生》最后一段意思如果給我們一些人來寫,可能會寫成這個樣子:藤野先生的偉大人格時時鼓舞著我和敵人作堅決的斗爭。這么寫就干巴巴了。作家多數是晚上工作的。深夜疲倦,經常正是他們繼續(xù)寫作“斗爭”的時刻。作者選擇了這個具體的細節(jié),用白描手法把它樸素地寫出來。意思雖然差不多,但文字形象生動得多了。
2、瀟灑自然
散文的語言介于詩歌語言和小說語言之間,是自然中流露著瀟灑。敘述的過程疏密相間,疾徐有致。例如方紀的《揮手之間》,幾年的事情幾句話交代過去,好比電影里的快鏡頭;毛主席向人們告別揮手的一剎那,則寫得十分詳細,好比電影里的慢鏡頭。這篇散文行文,詳略得當,錯落有致,瀟灑靈活。
散文語言瀟灑自然就是要寫得從容不迫,揮灑自如。抒情文情深款款,議論文娓娓動聽,記事文如敘家常。
3、節(jié)奏優(yōu)美
曹靖華在《〈花〉的小跋》中說“不但詩講節(jié)奏,散文也該講這些,講音調的和諧。也應下字如珠落玉盤,流轉自如,令人聽來悅耳,讀來順口,不至佶屈聱牙,聞之刺耳,給人不快之感?!边@段話指出了散文還要講究音樂美。散文是相對于駢文、韻文來說的,散文之所以成為散文,就在語言散行奇句,不排偶、不押韻。但是散文在節(jié)奏上又需要取駢文、韻文之長。散文要獲得節(jié)奏美,常用的方法有兩種:一是恰到好處的使用一點排比句、對偶句和復迭句;二是在關鍵地方注意音調和聲韻。如魯迅的《這樣的戰(zhàn)士》中五次復迭了“但他舉起了投槍”。這不但強調了作者對敵斗爭的決心,而且使文章節(jié)奏非常鮮明。袁鷹的《十月長安街》,用了許多排偶句,用字平仄相間,“開”、“?!?、“潮”、“濤”、“浪”、“方”大致押韻,所以讀來聲調鏗鏘,節(jié)拍分明,變化中有整齊,整齊中有變化,象一段旋律優(yōu)美的詩句。
有人以為用一些華美的詞句,就可以增加美感;有人以為用一些豪言壯語,就可以增加語言的力量。其實,好的散文,是通過形象生動、瀟灑自然、節(jié)奏優(yōu)美的語言,來表達真摯的情感或深刻的思想。如果沒有真摯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作為支柱,那些華美的詞句、那些豪言壯語就會顯得虛偽、貧乏、空洞、無力。就是說散文必須要講究文采,同時必須更注重思想情感的內涵。
說明:
文學理論不同于文學作品。文學作品可以獨立創(chuàng)作,而文學理論既有傳承,又有發(fā)揚;既有借鑒,又有己見。因此,標稱“原創(chuàng)、轉載、摘錄、引用”均不適合。標稱“原著”是指這篇文章是我借鑒了歷代相關理論,用我自己的理解來整理、編輯、撰寫而成。
散文研討是一個大題目,僅憑數千字難以講得十分透徹。撰寫此文目的,是為廣大愛好散文的網友提供參考。因考慮篇幅不能過長,此文舉例中沒有引用原文,請讀者見諒。若有興趣學習研究,請到圖書館查閱相關作家的文章對照。
因水平有限,敬請方家斧正。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