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門山,雄踞蕪湖市北郊長江畔。唐.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出蜀辭親遠游。次年乘舟順江而下時,看到春江天門日出奇觀的壯美,寫下絕句《望天門山》:“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F(xiàn)天門山景區(qū)列入國家3A級旅游景區(qū)。
天門山位于安徽蕪湖市城北大橋鎮(zhèn)、長江東岸,因李白《望天門山》一詩而聞名于世。
天門山是“夾江對峙”的東梁山、西梁山之并稱,其中東梁山也稱博望山,海拔高度82米,最為陡峭,突兀江中,如刀削斧砍,巍然似中流砥柱。西梁山高88米,兩山夾江而立,宛如天設(shè)之門,遠望又像女子的兩道細(xì)眉,故又名蛾眉山。水天相接之處,各種船只穿梭于“天門”之中,彰顯大自然之鬼斧神工。
天門山作為長江天險,歷史上為兵家必爭之地,春秋時期,魯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楚獲吳乘舟“余皇”于此。三國末年,晉人伐吳,吳主遣將軍張象帥舟師萬人,御之于天門山,象望旌而降,晉兵直指建業(yè)。東晉時,王敦作亂及桓溫專命,皆自上流移鎮(zhèn)姑蘇,以奪天門山之險。宋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北魏拓跋燾軍瓜埠,宋置戍博望。元嘉三十年(453年),劉劭弒逆,武陵王劉駿討之,劭保據(jù)天門山。孝建元年(454年),江州刺史臧質(zhì)以南郡王劉義宣叛,宋主討之,進據(jù)天門山。大明七年(464),宋孝武帝劉駿祀天門山,大閱于江中,立雙闕于山上。齊建元初,魏人入寇司、豫二州,詔于天門山置二軍以備之。永元元年,陳顯達舉兵江州,東昏侯使將軍胡松等拒之于梁山。梁敬帝初,陳霸先遣將侯安都等帥舟師,立柵于梁山以備之。唐武德七年,馮慧亮等帥舟師屯博望山。宋南渡后,置寨于天門山。
天門山以其獨有的山形水勢和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吸引著歷代文人墨客來此游覽題詠。開元十三年(725)李白 “仗劍去國,辭親遠游”,足跡遍布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在蕪湖天門山時,寫下七絕《望天門山》:“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以及《梁山銘》:“梁山博望,關(guān)扃楚濱。夾據(jù)洪流,實為吳津。兩坐錯落,如鯨張鱗。惟海有若,惟川有神。牛渚怪物,目圍車輪。光射島嶼,氣凌星辰。卷沙揚濤,溺馬殺人。國泰呈瑞,時訛返珍。開則九江納錫,閉則五岳飛塵。天險之地,無德匪親。”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锻扉T山》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于開元十三年(725)赴江東途中行至天門山時所創(chuàng)作的一首七言絕句。
天門山的一部分,位于蕪湖市的東梁山
此詩描寫了詩人舟行江中順流而下遠望天門山的情景:前兩句用鋪敘的方法,描寫天門山的雄奇壯觀和江水浩蕩奔流的氣勢;后兩句描繪出從兩岸青山夾縫中望過去的遠景。
天門山-今天的東西梁山
全詩通過對天門山景象的描述,贊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壯麗,表達了作者初出巴蜀時樂觀豪邁的感情,展示了作者自由灑脫、無拘無束的精神風(fēng)貌。作品意境開闊,氣象雄偉,動靜虛實,相映成趣,并能化靜為動,化動為靜,給人一種新鮮的意趣。
天門山-今天的東、西梁山
天門山位于安徽省蕪湖市與和縣的長江兩岸,在江南蕪湖的現(xiàn)在叫東梁山(古代又稱博望山)。在江北的現(xiàn)在叫西梁山。
兩山隔江對峙,形同天設(shè)的門戶,天門由此得名?!督贤ㄖ尽酚浽疲骸皟缮绞癄顣詭r,東西相向,橫夾大江,對峙如門。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東梁山,總謂之天門山?!?div style="height:15px;">
位于蕪湖的東梁山
據(jù)安旗編著的《李白全集編年注釋》和郁賢皓編著的《李白選集》,《望天門山》是開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東經(jīng)當(dāng)涂(今屬安徽)途中行至天門山,初次見到天門山時有感而作的。
天門山銅佛寺
這首詩寫了碧水青山,白帆紅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絢麗的畫面。但這畫面不是靜止的,而是流動的。隨著詩人行舟,山斷江開,東流水回,青山相對迎出,孤帆日邊駛來,景色由遠及近再及遠地展開。詩中用了六個動詞“斷、開、流、回、出、來”,山水景物呈現(xiàn)出躍躍欲出的動態(tài),描繪了天門山一帶的雄奇闊遠。一、二句寫出了天門山水雄奇險峻不可阻遏的氣勢,給人驚心動魄之感;三、四句寫足也寫活了渾闊茫遠的水勢。
天門山繪畫